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500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docx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

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

成志铎

(南京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南京210094)

摘要:

为了研究坦克尾向的红外辐射特性,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坦克尾向流场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不同的排气速度、不同的喷口数目、不同的尾气成分以及有无风速这四种工况,进而分析这四种不同工况下的速度场、压力场、浓度场、温度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各个面的红外辐射量的对比,得出各个因素对辐射量影响的大小。

由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有无风速对各个面辐射量影响最大;在喷口数目不同时左右两个侧面的红外辐射量的改变都接近50%;在出口速度增加了67%时,右侧面的辐射量约增加1.6倍;不完全燃烧比完全燃烧尾气对上表面的辐射量增加了21%。

这些模拟结果一定程度为坦克排气的红外辐射特征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羽流坦克排气流场红外辐射

引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坦克在战争中一直作为地面战的主要进攻型武器。

发挥了很大的威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研制先进的反坦克武器。

在这些反坦克武器中装有红外识别传感器,用以对坦克进行识别从而进行攻击。

另一方面,坦克红外伪装隐身技术也在向前发展。

为了提高这些武器的识别与反识别能力,必须对坦克目标本身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相对于不同地物背景下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深人细致地研究。

[1]

而为了提高坦克的机动性、攻击性和防护性等性能,坦克发动机的功率不断升高,柴油机燃烧气体的温度以及燃烧产生的废气量大大增加,柴油机标定工况时的排气温度可达800K以上。

坦克排出的废气中主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组成的,其光带均位于红外线的波长范围,这样会使坦克防护性能下降,因此对其尾气红外的计算对坦克是非常重要的。

而要研究坦克排气的红外热辐射特征,首先需要了解排气流场与温度场的分布情况。

[2]

由于羽流的实际实验比较难做,所以大多是通过模拟,来验证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再应用于实际情况中。

而在以前的研究方法中,在流场及壁温计算中采用了较简单的处理方法,没有将排气系统的三维流场计算、壁温计算与红外辐射计算结合起来。

同时,计算结果缺乏与实测数据的比较和检验,不能适应工程应用的要求。

本次设计将会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出坦克发动机羽流的三维速度场、压力场,温度场以及浓度场,从而非常直观地看出尾气羽流的过程,为排气系统羽流的红外辐射特性的分析研究做出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工作[3]。

1控制方程

假设坦克的运行处于某一稳定的工况,即可以认为发动机的排气流动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可以当做稳态问题处理。

本文采用三维、稳态、可压的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标准双方程湍流方程、组分方程、do方法来描述坦克的尾气的流动及辐射传热问题:

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方程):

(1)

动量方程(运动方程):

(2)

能量方程:

(3)

组分方程:

(4)

标准

模型的湍动能k和耗散率ε方程:

(5)

(6)

DO辐射方程[4]:

(7)

此外对于可压缩流体,需要补充采用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关系作为上述基本控制方程的补充:

(8)

(9)

(10)

(11)

(12)

联合以上所有方程,构成一个封闭方程组。

2模拟过程

2.1建立模型

图1计算区域三维实体模型图2三维模型网格划分后的正视图

数值计算模拟的第一个步骤是建立几何模型。

按照坦克排气管实际的尺寸,本文的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前面的一段圆管为排气管,后面的立方体为计算的区域。

为了能够准确的描述流场,立方体足够大,尽量将最多的尾气都包含在内,这里取一个三维空间(8m×7m×6m)进行模拟。

喷管长0.5m,直径0.15m(这里对喷管进行了很大的简化,没有考虑实际的样子,因为本文关心的是外流场的参数性质,这样简化是可以接受的)。

2.2利用Gambit生成网格

数值计算模拟的第二个步骤是在建立的模型上正确划分网格。

在本文中对模型进行非结构化网格的生成,采用四面体的小单元进行划分,由于区域较大在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性的情况下,为了计算方便网格划分不是非常的紧密(intervalcount=30)。

三维模型网格划分的正视图如图2所示。

2.3边界条件

表2.1和2.2分别是本次设计模拟中无风速和有风速的情况下各个面边界条件的选择情况:

2.1无风速情况各个面的边界条件

对象

边界条件

左侧面

右侧面

上面

底面

前面

背面

喷口

喷管

压力入口

压力出口

压力出口

压力出口

压力出口

压力出口

速度入口(出口速度分别为10、8、6m/s)

固定壁面(定温T=400K)

2.2有风速情况各个面的边界条件

对象

边界条件

左侧面

右侧面

上面

底面

前面

背面

喷口

喷管

压力入口

压力出口

压力出口

压力出口

速度入口

压力出口

速度入口(出口速度分别为10、8、6m/s)

固定壁面(定温T=400K)

2.4研究的工况

本文为了更好了解尾气羽流的辐射特性,模拟了坦克在不同的排气速度、不同的喷口数目、不同的尾气成分以及有无风速这四种情况。

根据一些经验参数,本文的分别模拟尾气速度为10m/s,8m/s,6m/s的情况。

由于在实际环境中往往都有风速,根据一般实际情况中风速大概为4m/s。

具体的速度工况按照表2.3进行模拟。

表2.3模拟的对应速度工况

单喷管尾气速度(m/s)

双喷管尾气速度(m/s)

风速(m/s)

10

5

0

4

8

4

0

4

6

3

0

4

同样对于尾气混合气体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本次模拟只对尾气进行两种情况的分析:

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

具体的尾气成分工况按照表2.4进行模拟。

表2.4模拟的对应尾气成分(质量分数)

组分

不完全燃烧成分(%)

完全燃烧成分(%)

CO2

O2

CO2

CO

H2O

C

0.74

0.01

0.13

0.006

0.11

0.004

0.76

0

0.13

0

0.11

0

3模拟结果与分析

3.1喷口不同排气速度及工况的对比分析

在无风速的情况下不同排气速度所形成流场的各种参数是不同的,图3.1显示了不同喷口速度Z=1截面上速度分布的对比,图3.2显示了不同喷口速度Z=1截面上温度分布的对比,图3.3显示了不同喷口速度Z=1截面上压力分布的对比,这里仅以出口速度10m/s和6m/s为例进行说明。

(a)(b)

图3.1不同喷口速度Z=1截面上速度分布的对比(m/s)

(a)出口速度V=10m/s(b)出口速度V=6m/s

(a)(b)

图3.2不同喷口速度Z=1截面上温度分布的对比(T)

(a)出口速度V=10m/s(b)出口速度V=6m/s

(a)(b)

图3.3不同喷口速度Z=1截面上压力分布的对比(Pa)

(a)出口速度V=10m/s(b)出口速度V=6m/s

而对于同一条线上(这里取喷口轴线以及在流场中的延长线,即从点(-4.5,-2,1)到点(4,-2,1)的线上)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如下几个图所示:

(a)(b)

图3.4流场中喷口轴线上气体速度的变化趋势

(a)出口速度V=10m/s(b)出口速度V=6m/s

(a)(b)

图3.5流场中喷口轴线上气体温度的变化趋势

(a)出口速度V=10m/s(b)出口速度V=6m/s

(a)(b)

图3.6流场中喷口轴线上气体压力的变化趋势

(a)出口速度V=10m/s(b)出口速度V=6m/s

当喷口拥有不同出口速度时,对应面上的辐射量是不同的,表3.1体现出口速度由6m/s增加到8m/s再增加到10m/s时各个面上的辐射量大小的对比。

表3.1不同喷口速度空间六个表面的辐射量(W)

对象

喷口V=6m/s时的辐射量

喷口V=8m/s时的辐射量

喷口V=10m/s时的辐射量

左侧面

右侧面

正面

背面

上面

底面

-9.9921541

-1.5827879

-8.8917103

-3.265908

2.2983766

-7.2715669

-11.263824

-2.5712221

-11.679297

-4.4984775

3.083117

-9.4650517

-11.810088

-4.1365137

-14.376228

-5.6879339

4.4203677

-11.498411

小结:

图3.1显示出了尾气从喷口流出后速度在空间区域内迅速减小,流场扩散的范围很广。

两图对比可以发现出口速度越小,在模拟的区域内速度扩散范围相对就越大。

图3.2显示出了高温气体产生的浮升力使得气体流场能够迅速上升。

两图对比可以发现在尾气的温度相同时出口速度越小越能体现出浮升力的作用。

因为排气速度越小,排气方向上传输的距离越小,此时高温气体产生浮升力而使气体获得上升的速度就越能体现出来。

图3.3显示出了尾气出了喷口后经过一段距离后会在空间内扩散看,两图对比可以看出出口速度越小压强越容易在空气中大面积散开。

因为速度越小在遇到相同的空气阻力时,越容易分散,进而体现在压强的分布上。

图3.4可以看出在尾气从喷口流出后速度快速下降在距离出口0.5m的地方速度下降了60%。

距离喷口出口0.5m出速度会有一个波动,没有一直减小而是有一段保持不变,而且稍微有些增加后再减少,只是由于产生湍流,在流场内存在回流而引起的局部速度增加。

图3.5显示出了尾气从喷口流出后温度快速下降在距离出口0.5m的地方速度下降了150K。

两图对比可以看出出口排气速度越小在下降相同温度时,气体在排气方向上的传输距离越短。

图3.6看出压强在喷口段变化不大,出了喷口后出口速度V=10m/s的情况压强下降到X=-1.5m处然后压强保持不变。

而出口速度V=10m/s的情况压强下降到X=-2m处然后压强保持不变。

可以看出尾气的速度对此方向压强分布有影响。

由表3.1六个面的辐射量可以看出出口速度越大(即出口流量越大)辐射量越大。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各个面随着出口速度的增加,辐射量增加的多少是不同的,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右侧面在速度由6m/s增大到10m/s时辐射量变化最大,约增大了1.6倍,可以看出排气速度对此面的辐射量影响比较大。

因为排气速度大小直接影响了此方向上尾气流动的距离,从而对温度场影响比较大,进而各个面的辐射量是不同的,同样在这个方向上的辐射量影响也是最大的。

这里对于表3.1中辐射量的数字进行说明,负值说明此面时是吸收能量,正值说明此面向外辐射能量。

之所以有面会向外辐射能量,是因为流场的温度改变了此面的温度,在综合了吸收和发射的能量,该面总体还是向外辐射能量,进而体现出了辐射量为正的情况。

本文中所有关于辐射量的表格中出现的正负值意义均如上所述。

3.2单喷口与双喷口的对比分析

在相同的排气量时定值时,双喷口的速度应该是单喷口排气速度的一半(假设双喷口时二者完全相同)。

单喷口排气速度V=10m/s,则理论上双喷口排气速度V=5m/s。

具体的流场对比如下:

(a)(b)

图3.7不同喷口速度Y=-2截面上速度分布的对比(m/s)

(a)单喷口(b)双喷口

(a)(b)

图3.8不同喷口速度Y=-2截面上温度分布的对比(T)

(a)单喷口(b)双喷口

(a)(b)

图3.9不同喷口速度Y=-2截面上压力分布的对比(Pa)

(a)单喷口(b)双喷口

在喷口数量不同时,对应面上的辐射量应该是不同的,表3.2就体现出了这种情况下各个面上的辐射量大小的对比。

表3.2不同喷口数量时空间六个表面的辐射量(W)

对象

单喷口的辐射量

双喷口的辐射量

左侧面

右侧面

正面

背面

上面

底面

-11.810088

-4.1365137

-14.376228

-5.6879339

4.4203677

-11.498411

-17.143875

-2.6677518

-17.950203

-5.2034335

4.0275774

-12.370485

小结:

由图3.7可以看出单喷口排气对于速度场的影响没有双喷口排气大,是由于双喷口排出的气体能够相互影响,从而使流场中出现了更大的扰动,能使尾气的速度扩散到更大的范围。

由图3.8可以看出单喷口尾气温度能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传播更远(其排气速度快),而双喷口能在垂直于尾气传播的方向上使空间产生更大范围温度场。

说明了双喷口对于垂直尾气传播的方向的流场能产生很大的扰动。

由图3.9可以看出在Y=-2这个面上,双喷口使得一个很大区域内的压强都会受到影响,而单喷口使空间范围的压强的受到影响就小的多。

两图对比可以看出双喷口更能对空间的流场产生扰动,从而对空间的压强分布产生影响。

从表3.2中双喷口与单喷口在六个面的辐射量上相比,双喷口对紧靠喷口的左侧面影响很大,约增加了50%,而对于右侧面少了将近50%,这说明了对于单喷口和双喷口他们对于周围六个面的辐射量影响最大的是左右两个侧面,对于其他四个面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所以如果想减小左侧面的辐射量,应避免采用双喷口。

3.3有风速和无风速的对比分析

在相同的排气速度的情况中,不同的实际环境风速会对流场产生很大影响。

下面就对有无风速的情况进行对比,坦克排气速度V=10m/s,风向和坦克运动方向一致(即坦克迎风前进)假设风速V=4m/s。

具体流场对比如下:

(a)(b)

图3.10不同喷口速度Y=-2截面上速度分布的对比(m/s)

(a)无风速(b)有风速

(a)(b)

图3.11不同喷口速度Y=-2截面上温度分布的对比(T)

(a)无风速(b)有风速

(a)(b)

图3.12不同喷口速度Y=-2截面上压力分布的对比(Pa)

(a)无风速(b)有风速

而对于同一条线上(这里取喷口轴线以及在流场中的延长线,即从点(-4.5,-2,1)到点(4,-2,1)的线上)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如下几个图所示:

(a)(b)

图3.13流场中喷口轴线上流场速度的变化趋势

(a)无风速(b)有风速

(a)(b)

图3.14流场中喷口轴线上气体温度的变化趋势

(a)无风速(b)有风速

(a)(b)

图3.15流场中喷口轴线上流场压力的变化趋势

(a)无风速(b)有风速

在实际环境中由于存在风的影响,因此有无风速的两种情况,得到对应面上的辐射量应该是不同的。

表3.3就体现出了这种情况下各个面上的辐射量大小的对比。

表3.3有无风速时空间六个表面的辐射量(W)

对象

无风速的辐射量

有风速的辐射量

左侧面

右侧面

正面

背面

上面

底面

-11.810088

-4.1365137

-14.376228

-5.6879339

4.4203677

-11.498411

-8.2514648

-1.0371236

-4.4209075

3.7616081

-1.3987219

-8.686018

小结:

由图3.10和图3.13可以看出风速对于空间内流场影响非常大,尾气排出后风速会对尾气产生巨大影响,有风速时尾气在距离喷口1m的地方就完全被风速所影响,因为尾气排出的速度在空气阻力的影响下降低的非常快。

由图3.11和3.14可以看出风速对温度分布影响非常大。

由于风速使得高温尾气向着风速吹动的方向流动的非常快,进而使得温度分布呈现出图3.11所示。

由图3.12和3.15可以看出在有风速的情况下除了排气部分,绝大空间里压强是相同的。

由于风速产生动压的影响,压强才会产生如图的分布。

由表3.3可以看出风速对于六个面辐射量分布大小是非常大的,改变最大的是背面,使得其辐射量由-5.6879339变为3.7616081。

同样对于上表面改变也很大,使得辐射量由4.4203677变为-1.3987219。

对于右侧面辐射量减小了75%,正面的辐射量减小了70%。

这是由于风向是向着背面的所以高温气体都被吹向背面,使得更少的高温气体对上表面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看出有无风速对于实际各个面的辐射量的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在实际有风速的情况时,探测坦克红外辐射应该考虑风向和风速的影响,这对坦克红外辐射是非常重要的。

3.4尾气不同成分的对比分析

尾气的成分不同说明坦克的内部工况是不同的,柴油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气体辐射应该也是有所影响的。

本文中完全燃烧时的成分和不完全燃烧时的成分见表2.4。

表3.4就体现出了这两种情况下各个面上的辐射量大小的对比。

表3.4尾气不同成分时空间六个表面的辐射量(W)

对象

不完全燃烧的辐射量

完全燃烧的辐射量

左侧面

右侧面

正面

背面

上面

底面

-11.810088

-4.1365137

-14.376228

-5.6879339

4.4203677

-11.498411

-13.05516

-3.4694595

-14.644999

-5.6445785

3.4843812

-11.285959

小结:

由表3.4可以看出完全燃烧后左侧面吸收的红外辐射量比不完全燃烧增加了10%;出完全燃烧后右侧面吸收的红外辐射量比不完全燃烧减少了16%;出完全燃烧后上表面吸收的红外辐射量比不完全燃烧减少了21%。

而对于其他三个面的影响不大。

所以对于坦克发动机的燃烧性能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不同成分对于空间面的红外辐射影响是比较大的。

4结论

从上面对模拟数据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通过喷口尾气排气速度的不同,流场的区别是很大的,就对红外辐射量来说,出口速度越大右侧面和上表面的红外辐射量就越大。

因此控制好尾气出口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影响各个面上的辐射量。

其次,在相同的排气量,不同喷口数量对于流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同样对于红外辐射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尤其是对左右两个侧面的红外辐射量的影响都是接近50%。

所以对与喷口个数的选择对各个面红外辐射量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

再次,由模拟可知尾气成分不同也会对红外辐射量产生影响,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应该注意坦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的研究,对其的研究对于红外辐射的特性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在实际环境中由于存在风,根据分析有无风速对于空间流场的分布影响很大。

由上面的模拟可知,风速对于红外辐射量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迎风面上和上表面的影响非常大。

所以在实际情况测量坦克红外辐射量时,特别要考虑风速风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易军凯,朱江森.坦克红外辐射特性的研究[J].测试技术学报,1997,11

(2):

41-45.

[2]毕小平,杨雨.坦克排气流场与温度场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J].兵工学报,2008,29(9):

1025-1028.

[3]金捷,朱谷君,徐南荣,张小英.发动机高速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特性的数值计算和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2,17(5):

582-585.

[4]谈和平,夏新林,刘林华等.红外辐射特性与传输的数值计算—计算热辐射学[M].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69-99

[5]韩占忠,王敬,兰小平.Fluent—流体工程仿真计算实例与应用[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9-26.

作者简介

成志铎,男,研究生,2009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热能工程专业进行硕士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