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744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docx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讲义

核心突破二 从语言角度鉴赏

——因言得意,得意赏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形容词是表现人(物、景)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

因此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需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凝练含蓄,同时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

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

“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3.炼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炼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阕,然后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

二、炼句

古人在写诗中对句子更是千锤百炼,炼成了有特殊句式的诗句。

1.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

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

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

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试把下列句子中的倒装部分找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

倒装固然使平仄调配和谐,但更突出了“多情”,强调了词人的无奈和感慨。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这样倒装,突出了词人的景仰之情。

2.省略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又如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个名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纯名词组合成句,省略动词(意象叠加)。

这两句选取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旅人早行的图画;意象具足,所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具有极大的包孕性,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三、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

诗词作品

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

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时,难免会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有: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自然、浅显等。

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豪放风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意象豪放。

选择了“大江”“乱石”“惊涛”“雪花”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意象豪放。

(2)意境开阔。

词的上阕描写了“大江东去”的阔大场面及古战场的雄奇,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富有气魄的画面。

(3)情感旷达。

虽然词人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悲伤,但并不囿于此,而是“还酹江月”,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

  诗歌鉴赏的本质是对语言的鉴赏,貌似高深的审美体验也必须借助朴实的品字析句、咬文嚼字才能落到实处。

语言不仅是载体,也是诗歌的灵魂。

一、掌握鉴赏角度与思路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经杜甫旧宅

雍 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鉴赏 本诗是唐朝诗人雍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叙写了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因叹而今只见旧宅,不闻新诗,以为诗坛之不幸也。

颈联复写旧宅内外之荒废,嗟人事既变,景物亦非。

尾联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甫既已故,复与谁期!

怪山月之无知,盖拟其有知而未尝有知,语奇而意深。

简要赏析颈联中“尽”“迟”二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尽,消失不见;迟,缓慢。

泥沙毁坏了水边的栏杆,飞翔的鸥鸟不见踪迹;树干倾斜压在村桥上,以致车马行走缓慢。

②“尽”“迟”用字精妙,十分形象地描写出杜甫旧宅荒废破败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怅惘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①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②。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③。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①蜀先主:

刘备,其庙在夔州,作者曾任夔州刺史。

②五铢钱:

汉武帝时的货币。

③象贤:

学习先祖的贤才。

鉴赏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

这首咏史之作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高唱入云,突兀挺拔。

细品诗意,其妙有三:

一、境界雄阔奇绝。

“天下”二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二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

“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

“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

“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的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

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

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

“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

“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

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

“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是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葬送。

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

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

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

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

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

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

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

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

然而执政者仍然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

这使人感慨万千。

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

首联“千秋尚凛然”中的“尚”字有何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尚”有“尚且”“还”“依旧、依然”之意,先主之庙尚且威势逼人,其当年的英雄气概似存。

②境界雄阔,凸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

③突出了诗人对先主的崇敬景仰之情。

1.赏析炼字之妙,需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

(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

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

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意蕴。

有的字词有表面意与暗指意、双关意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要读出其弦外之音。

(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

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它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3)看是否精准而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景的特点。

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一词就能生动形象地描摹出客观对象的特点,赏析字词,就是要看它怎样准确而形象地揭示了人、物、景的什么特点。

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个“打”字,妙极!

“打”这个外部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对黄莺的鸣叫冲断自己美梦的怨怒,向读者敞开了她无比思念远戍辽西的夫君的内心世界,一个生动活泼、娇憨纯情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

(4)看是否能营造意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5)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

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手法。

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2.要遵循下面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

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整体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字句进行分析;

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

二、掌握“诗眼”的艺术表现力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

诗眼有“篇之眼”与“句之眼”之分。

“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字词形式。

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精微。

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

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醉”字是诗眼。

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之意。

③“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④被陶醉的不仅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写出诗人“陶醉与闲适”的情感也可)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舍

赵执信①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②。

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③。

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①赵执信:

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

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②若耶:

在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的风景胜地。

③卫足花:

据《左传武王十七年》记,其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断足之刑。

孔子说:

“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的诗眼是“闲澹”。

①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山光水色之中,借优美的风景,表现了诗人的闲澹之情。

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来说,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诗人的闲澹之情。

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

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诗人心中的怡然闲澹。

④尾联:

雨中的山,烟雾空蒙;晴夜的月,清幽悄悄。

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

1.找准诗眼。

(1)内容上:

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

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

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2.多要素、多层级、多角度地赏析诗眼。

(1)多要素。

①最生动,最具活力。

②最能营造意境。

③最易统摄全篇。

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

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多层级。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片中、全篇中乃至诗人的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

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片、全篇密不可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从局部角度,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

从整体(全诗)角度,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

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篇内容的。

(3)多角度。

鉴赏诗眼,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两个:

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

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

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李 白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诗的最后两句各有一字用得特别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窥”“笑”。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窥”字写出了西落的月亮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要燃尽的蜡烛的情景;“笑”字写出了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的情景。

一“窥”一“笑”,使上下诗句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思夫时内心的忧愁苦闷。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亭

于 石

万叠岚[注]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岚:

山间雾气。

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字和“出”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忽”,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

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②“出”,飘出,传出。

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

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令·金陵怀古[注]

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

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

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作者作本词时,金人拟渡江南下,朝廷无心抵抗。

词的上阕“台空江自流”中的“空”和“自”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