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17179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docx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过渡和发展。

A.垂直型B.水平型C.垂直型和水平型D.水平型

和混合型

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C.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供求关系B.买卖双方的约定C.各国政府间的协

商D.各国资源的禀赋

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资本流动C.社会生产力D.社会

制度

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

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D.宗主国与殖民地

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

动强度()。

A.成反比B.相同C.成正比D.不相关

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

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国际资本的流动

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

D.黄金

、多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是(

A.国际贸易的基础

B.国际市场的基础C.国际贸易的产

D.国际市场的产物

E.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

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自然条件D.资本流

动E.上层建筑

3.对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C.生产力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A.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B.顺差对国内投资的倍增

效应

C.逆差对国民收入的倍缩效应D.逆差对国内投资的倍缩

效应

5.按生产要素标准,可以将世界市场的产品分为()

A.劳动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C.技术密集型产

品D.制成品

6.国际分工的类型有(

A.垂直型国际分工

B.水平型国际分工

C.混合型国际分工

D.选择型国际分工

7.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

()

A.在本质上完全相同B.在本质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C.在量上是相同的D.在量上是不相同的

E.在本质上完全相同,在量上是不相同的

8.要素禀赋论认为,在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条件下,形成各国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

A.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B.各国规模经济程度差异

C.各国要素组合比例不同D.各国贸易政策不同

9.若德国和英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分别生产10码毛呢,15

码麻布和10码毛呢,20码麻布,那么,基于比较成本论的分工格局为()。

A.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B.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C.德国生产并出口毛呢D.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10.导致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

A.产品的异质B.需求偏好的相似C.规模经济D.贸易政策的差异

三、判断题

1.“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是比较成本论所主张的各国以比较成本进行国际分工安排的一项原则。

2.比较成本论在其分析过程中尽管使用了单一要素法,但它考虑到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贸易利益所产生的影响。

3.斯密是提出自由贸易思想的第一位经济学家,因此绝对利益论的提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一个标志。

4.按照要素禀赋论的观点,原先较为稀缺的要素在分工后变得更为稀缺,导致要素相对价格上升。

5.里昂惕夫反论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国家都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

6.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工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交换活动,而产业间贸易是指不同工业部门之间发生的产品交换。

7.尽管工业发达国家在国内消费需求的偏好相似程度方面显得较低,由于发展程度和人均国民收入比较接近,因此工业品的产业内贸易量较大。

8.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表明,一国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将会刺激本国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

9.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国际分工的主要对象。

10.二战后,国际分工的领域从有形货物的生产与贸易领域为主向服务业发展。

()

四、案例分析

1.全球咨询公司PAC集团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通用、

丰田、福特等3家顶级汽车制造商的在华零配件采购额将比预期减少80亿美元,到2010年,将总共减少160亿美元,本土零部件制造商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正急速丧失,汽车零部件中国造遭遇边缘化危机。

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超过2/3的企业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其平均利润率只有%,总亏损额接近100亿元,此归因于“中国大部分服装企业都是生产型企业,没有一个强大的品牌设计规划。

这也就意味着在外贸产业链中,订单客户始终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成本中心。

试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1)适用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论认为,国家间应按照“两利相权取

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各国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但需注意,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要素禀赋变化、技术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一国原本具有的比较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但亦会在某些新的产业和商品上创立比较优势。

因此,各国必须动态化本国比较优势,以保持贸易发展、贸易利得和贸易发展的持续性。

(2)案情分析

案例显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税收政策改变、劳动力成本上升、新《劳动法》出台、环保新规及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成本提高16%,中国零部件的制造成本不再低廉,特别是一些低附加值产品以及物料、人工等原材料消耗较大的产品,是竞争力丧失最为明显的两大类产品。

此症说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中国日益缺乏能达到的质量要求且价格低廉的本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即中国汽车零部件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3)案例启示

在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一国应根据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其分工模式和贸易模式,即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如此可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节约社会劳动,增进社会福利。

但在依据比较优势时,必须注意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而不能单纯地依赖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而陷入比较优势刚性陷阱,削弱甚至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应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品牌创建等不断树立新的比较优势,保证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和持续化。

答案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A.自然条件B.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力D.上

层建筑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

A.自然条件B.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力D.上

层建筑

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

)过渡和发展。

D

A.垂直型B.水平型

C.垂直型和水平型

D.水平型

和混合型

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B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

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

C.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

A.国际供求关系B.买卖双方的约定C.各国政府间的协

商D.各国资源的禀赋

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

A.上层建筑B.资本流动C.社会生产力D.社会

制度

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进行的。

D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C.发

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D.宗主国与殖民地

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强度()。

D

A.成反比B.相同C.成正比D.不相关

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A

A.萌芽阶段B.形成阶段C.发展阶段D.深化阶

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C

A.国际资本的流动

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C.大机

器工业的建立

D.黄金

、多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是(

)ABE

A.国际贸易的基础物

B.国际市场的基础C.国际贸易的产

D.国际市场的产物

E.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ACDE

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自然条件D.资本流

动E.上层建筑

3.对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C.生产力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ac)。

A.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B.顺差对国内投资的倍增

效应

C.逆差对国民收入的倍缩效应D.逆差对国内投资的倍缩

效应

5.按生产要素标准,可以将世界市场的产品分为()ABC

A.劳动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C.技术密集型产

品D.制成品

6.国际分工的类型有(

)ABC

A.垂直型国际分工

B.水平型国际分工

C.混合型国际分工

D.选择型国际分工

7.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ADE

A.在本质上完全相同B.在本质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C.在量上是相同的D.在量上是不相同的

E.在本质上完全相同,在量上是不相同的

8.要素禀赋论认为,在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条件下,形成各国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ac)。

A.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B.各国规模经济程度差异

C.各国要素组合比例不同D.各国贸易政策不同

9.若德国和英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分别生产10码毛呢,15码麻布和10码毛呢,20码麻布,那么,基于比较成本论的分工格局为(bc)。

A.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B.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C.德国生产并出口毛呢D.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10.导致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ABC)。

A.产品的异质B.需求偏好的相似C.规模经济D.贸易

政策的差异

三、判断题

1.“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是比较成本论所主张的各国以比较成本进行国际分工安排的一项原则。

2.比较成本论在其分析过程中尽管使用了单一要素法,但它考虑到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贸易利益所产生的影响。

3.斯密是提出自由贸易思想的第一位经济学家,因此绝对利益论的提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一个标志。

4.按照要素禀赋论的观点,原先较为稀缺的要素在分工后变得更为稀缺,导致要素相对价格上升。

5.里昂惕夫反论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国家都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

6.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工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交换活动,而产业间贸易是指不同工业部门之间发生的产品交换。

7.尽管工业发达国家在国内消费需求的偏好相似程度方面显得较低,由于发展程度和人均国民收入比较接近,因此工业品的产业内贸易量较大。

8.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表明,一国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将会刺激本国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

9.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国际分工的主要对象。

C

10.二战后,国际分工的领域从有形货物的生产与贸易领域为主向服务业发展。

()D

四、案例分析

1.全球咨询公司PAC集团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通用、丰田、福特等3家顶级汽车制造商的在华零配件采购额将比预期减少80亿美元,到2010年,将总共减少160亿美元,本土零部件制造商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正急速丧失,汽车零部件中国造遭遇边缘化危机。

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超过2/3的企业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其平均利润率只有%,总亏损额接近100亿元,此归因于“中国大部分服装企业都是生产型企业,没有一个强大的品牌设计规划。

这也就意味着在外贸产业链中,订单客户始终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成本中心。

”试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1)适用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论认为,国家间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各国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但需注意,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要素禀赋变化、技术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一国原本具有的比较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但亦会在某些新的产业和商品上创立比较优势。

因此,各国必须动态化本国比较优势,以保持贸易发展、贸易利得和贸易发展的持续性。

(2)案情分析

案例显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税收政策改变、劳动力成本上升、新《劳动法》出台、环保新规及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成本提高16%,中国零部件的制造

成本不再低廉,特别是一些低附加值产品以及物料、人工等原材料消耗较大的产品,是竞争力丧失最为明显的两大类产品。

此症说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中国日益缺乏能达到的质量要求且价格低廉的本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即中国汽车零部件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3)案例启示

在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一国应根据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其分工模式和贸易模式,即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如此可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节约社会劳动,增进社会福利。

但在依据比较优势时,必须注意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而不能单纯地依赖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而陷入比较优势刚性陷阱,削弱甚至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应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品牌创建等不断树立新的比较优势,保证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和持续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