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17678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docx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

海南省三亚市新教材高一下第八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

山峦;遍野麦浪,渐有了燎()原之势。

B.如何速成,仿佛成为年轻人成长的“紧箍()咒”,这般不切实际的进取,其实已

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所谓的速成也成为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C.我们泅()渡历史三峡,胸藏百余年来的转型心智,追逐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参与五千年文明的涅()磬重生。

D.总有一些人愿意坚守和思索,常常沉湎于思辨的世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等待灵感火花迸()发的那一刻。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鉴于去年江水泛滥的严重教训,工程局组织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B.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数不胜数,而观点却是大相径庭。

C.清晨雪霁,红日东升,霞光万道映射在云海之上,霎时间鲜艳夺目,形成了绝妙壮观的奇景。

D.现在电子辞典种类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选购质优价廉的产品并不容易。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期出台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建立学科建设的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B.我国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日前更是成功发射了“墨子号”成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C.小学语文教学应减少问答环节,让儿童从经典名著中感受语言魅力,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积累自主学习语文的经验。

D.他对文化出版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一本畅销书不仅仅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更是流动的商品。

4.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为一篇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奏疏,魏征以此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B.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逐条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的指责,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

C.《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D.《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史论,但其意不在就事论事,而是借六国灭亡的故事,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

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虽下愚

下愚:

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B.某启

某:

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C.钩心斗角

斗角:

指宫女们相互忌妒,明争暗斗。

D.思厥先祖父

祖父:

泛指祖辈、父辈。

6.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载舟覆舟,所宜深慎B.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二、专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甲】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

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

何以言之?

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

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

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①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②,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

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③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

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

所遣者虽皆选

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

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孔子曰:

“君子求诸己。

”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夫侵官,乱政也。

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

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④,有删减)

注释:

①三司:

宋初以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

司,官署、机构。

②制置三司条例司:

王安石主持变法时,特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管新法的制订和颁布,是进行以整理财政为中心的变法活动的总枢纽。

③常平、广惠仓使者:

指常平仓、广惠仓的特派员,主持赈济,兼具调节物价。

④《与王介甫书》:

王安石变法,由于部分措施不合时宜以及用人不当等问题,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抵触。

司马光写这封信,目的是劝王安石放弃新政,这里节选的是第三段。

【乙】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

顾念,忧虑。

B.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已:

免除。

C.于其中不次用人次:

第二,次一等。

D.先散青苗钱散:

发放。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受命于人主君子喻于义

B.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C.度义而后动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介甫以为此腐儒之常谈

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

以变更祖宗旧法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

(2)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10.甲文开头指出王安石的失误是“用心太过”和“自信太厚”,作者认为王安石“用心太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分别有什么危害?

11.王安石的这封回信,应是精心构思,请从内容和形式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12.王安石与司马光是朋友,但在政治上各持己见。

这两封关于新政变法的通信,针

锋相对,各有长短。

从所给的语段材料来看,你更欣赏谁的论辩?

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过秦论(节选)

贾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

招致。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

沿袭。

C.追亡逐北北:

北方。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

可靠的。

14.贾谊在《过秦论》选文中写到“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古时南北朝向为纵,合从

(纵)是战国七雄中后期,较弱的国家共同抵抗强国而采取的合作策略,从北往南分别是哪些

合纵国?

15.面对同一史实,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都是借古讽今,被后人誉为“史论双璧”。

(1)《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相关证据,请概括这些证据。

(2)《六国论》第四段中作者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了相关事例,请概括这些事例。

(3)关于六国“尊贤重士”,两文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16.结合两文所提供的材料,请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10

 

三、表达运用

17.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并按要求答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不到一个月,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

例如淘宝店家在售一款名为高纯青蒿素的产品,号称美国原装正品,抗疟、抗肿瘤、抗白血病,目前售价为90粒365元。

此外京东等平台的第三方卖家也有从美国代购这种青蒿素补充剂、青蒿素植物养生茶等。

这些打着青蒿素旗号的产品真有宣称的神奇疗效吗?

据了解,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奖之前好几年,青蒿素补充剂就已在美国出现了,属于膳食补充剂的一种。

曾有一家美国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青蒿素“对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很有效”,具有“处理肠道细菌和寄生虫”和“杀死癌细胞”等功效,该公司的这种行为被判定为违反多条法律。

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

__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15个字)

(2)给新闻拟写一个结尾。

(不超过20个字)

18.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字。

人们时常说历史证明了什么,①。

历史就是有过那么回事,你要是说它证明了什么,那是你从其中得到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那是你自己思想的产物。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就曾教导人们:

权力引导人腐败,权力本身是腐败人

的。

但是,这是②

,历史本身并没有这个东西。

这样,我们所说

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这个是历史的事实;还有就

,这些东西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也是学历史的人的任

的历史,实际上往往包括两层意思:

是指③

务。

19.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

试问,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

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

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老人,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他就是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

他外表不羁,仙风道骨,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

有人说,这实在是当下社会的一泓清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据此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要抄袭、套作。

13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B

解析:

A.漩()涡;C.涅磬—涅槃;D.迸()发。

2.D

解析:

良莠不齐:

好人坏人混杂,不能形容成绩、水平等。

此处应为“参差不齐”。

3.C

解析:

A.成分残缺,应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B.句式杂糅,应为“成功发射了‘墨子号',使之成为⋯⋯卫星”。

D.逻辑混乱,将“流动的商品”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调换。

4.B

解析:

“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不正确。

本文反驳强加于新法的各种罪名,是针对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思想,而非司马光一人。

5.C

解析:

斗角,指屋角相对,好像兵戈相斗。

6.B

解析:

B项为夸张手法,其余的选项为比喻手法。

二、专题阅读

7.C

解析:

次,按次序,按常规。

8.C

解析:

C.连词,表承接。

A.介词,从;介词,表引进动作的对象,不译。

B.结构助

词,用于主谓间;结构助词,的。

D.连词,因为;连词,来,表目的。

9.

(1)历来圣贤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

(2)因此谤议纷纷,像沸腾的开水在翻滚,怨恨、嗟叹之声充满了道路,寻找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推行新法。

10.所谓“用心太过”,是指王安石“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具体表现在:

将财利部门独立自治,另设三司条例司,结果其利不能弥补其害。

②派遣常平使者到各地推行新法,由于用人不当,骚扰百姓,影响很坏。

③侵官、贷息钱、免徭役等,常人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结果为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

11.内容上:

王安石写这封回信主要批驳司马光开列的几大罪责,讽刺士大夫因循守旧,表明自己推行变法的坚强决心。

形式上:

①批驳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针对对方开列的五大罪状,用简明的语言逐一批驳。

②措词刚柔相济,委婉中透露绝决。

如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表面似在自责,实际上抨击对方因循守旧。

12.示例一:

更欣赏王安石的论辩。

王安石的回信一如他本人,言辞精悍,逻辑严密,针对问题的解释也十分犀利。

以数百字对数千言,表现了作者对改革的坚定信心,体现了政治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胸怀与眼界。

而司马光的文字显得冗长,过多地引用古人的言论,视古代圣贤的言论为圭臬,政治上显得保守。

示例二:

更欣赏司马光的论辩。

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虽长,但言之有物,陈述新法存在的问题,事例确凿;善于引经据典,论述充分。

在措辞上,针对王安石难于听谏的个性,用意委婉,表达诚挚恳切之情,有较强的劝谕说服效果。

而王安石的论辩,显得简陋寒伧。

不顾新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听不进他人的不同意见,一概将对新法的批评斥为“邪说”,在主观认识上有偏激,在人格气度上显得刻薄。

13.C

解析:

“北”指败北的军队。

14.从北往南排列的合纵国家分别是燕、赵、魏、韩、楚。

15.

(1)①非战不善: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

②弊在赂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贾谊的《过秦论》写到六国礼贤奇才的事例:

①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②四君子宽厚爱人、尊贤重士。

(3)不矛盾。

六国情形各异,因两文的立意角度不同,所选史料的角度也不同。

《过秦论》选文意在突出秦国的强大,因此作者强调六国中尊贤重士的典型,渲染六国士人团队的强大,从而反衬秦国更加强大;而《六国论》意在强调六国赂秦的危害,因此假设六国用赂秦之地之心来尊贤重士,是想从反面来论述六国赂秦的不作为、不可为。

16.①《过秦论》寓议于叙,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则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

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②《过秦论》语言铺排夸张,辞采飞扬,气势磅礴,具有赋文色彩;而《六国论》语言朴实冷峻,老辣雄健,寓情于理,有战国纵横家的笔意。

三、表达运用

17.

(1)青蒿素产品竟能“抗癌”?

(不一定为问句,围绕青蒿素产品、疗效,简洁鲜明即可)

(2)青蒿素产品没有奇效,消费者购买当慎重

18.①但历史本身并不会主动证明②历史学家从历史里得出的教训③我们从历史里得出的结论(判断)

19.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

②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20.立意参考

一类:

围绕“清流”,深刻阐述或生动表现“清流”与个人、社会的关系,表达正确而鲜明的思想。

如:

坚守“清流”本色;“清流”当“逐流”而上;激浊扬清;创造清流畅通的风气。

二类:

围绕清流,能大致论述或表现清流与个人、社会的关系,能表达正确的思想。

三类:

只列举(叙述)“清流”的事实(故事),或泛泛而谈“清流”。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