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17688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x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现状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桂青

 

一、前言

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医护人员不断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

日趋加重的职业压力,对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保障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是维系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充分医疗保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因此,关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积极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良好功能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状态有三种:

一是正常状态,为健康的状态;二是偏态,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出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现实生活和工作压力,以及处事的失误等产生的内心冲突和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暴躁、自责等,这种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是心理问题的表现;第三种状态是变态,也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是由于个体经历了较大的刺激,产生了内心痛苦,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抑郁、焦虑、恐惧等,持续时间较长,在两周以上。

因遭受的刺激强度较大,个体的反应比较强烈,有些人可能还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经过调整有些人可能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有的人则可能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表现一是指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

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为:

1.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3.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4.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四、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

在人们的印象里,医生是“懂医”的人,应该最会保养,身体最健康,而事实并非如此。

目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社会的关注度不够,医院管理者的关注度不够,医务人员自身的关注度亦不够。

如发生在2014年的一系列事件:

10月12日:

55岁的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离世;10月24日:

42岁的阜外心血管医院麻醉科昌克勤医生突发脑干出血陷入昏迷;10月25日:

48岁的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的丁易医生参加学术活动时突发心血管病离世。

11月8日:

39岁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妇产科史明医生在长时间的手术之后,第二天倒在了宿舍。

这一系列惨痛的事实都在提醒着人们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2013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压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压力来源的前三位分别是:

工作或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而工作或职业因素的比例远超其他两项,达到88.55%,对该项因素进一步分析,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长成为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

另一项调查显示:

八成的医生没有双休日的概念,85%的医生最近一年没有带薪休过假,93%的医生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45%的医生感觉“有点累”,48%的医生感觉“非常累”。

一 项调查显示:

349名医务人员体检:

患病率46.13%,多发病为:

颈腰椎疾病、慢性肝病、高脂血症、胆襄疾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病。

重庆某三甲医院的体检资料:

83.29%的医生感到超负荷工作,76.20%存在身心疾患,半数缺少保健意识。

副高以上的人员中,总患病率为95.98%,前三位的病分别是颈腰椎疾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中,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除了颈椎,腰椎病变外,普遍还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下肢静脉曲张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长期的高度紧张,长期的坐在电脑旁写病历及在手术台前的站立有密切关系。

中国医师协会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医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显示,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为54%,处于疾病状态者为9%,一线城市及三级医院的医生尤为突出。

更大的精神压力来源于职业倦怠的袭扰,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等都让医生们深感“亚历山大”。

宁波人民医院通过对400名护士的调查显示:

有一半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需引起重视,其中有近3成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在工作中心理压力过大。

调查发现:

职业不被重视、人数严重缺编、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安全没有保障以及常年的夜班工作,成了护士心理问题的五大元凶。

丁艾梅事件,应该是“劳累过度”所致,她的离去,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感动与悲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另一个问题的深深思考:

护理工作者应该如何在为病人忘我工作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2013年,曾有人对425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了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工作负荷等内容,结果显示:

48.7%的护士有职业紧张感,55.1%有超负荷感,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

护理成为真正的“高危工种”。

一个护士自杀了!

她还是一个20多岁的姑娘,经过及时的抢救,命是保住了。

自杀的原因是工作太紧张,压力太重。

2014年,一家三甲医院开展了一次特殊的“会诊”,特殊是因为“看病”的不是病人,而是医护人员。

原来,这家医院专门请来心理专家给医护人员上课,教医护人员如何面对自己在工作时遇到的心理问题。

不少人认为,作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本身就应懂得心理健康的道理。

而事实却是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过大,职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过度暴露与负性的刺激,生活缺乏规律性,行业要求过于严格,公众与媒体压力和社会期待过高,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高紧张度等,影响了医患和谐,影响了团队精神,引发了一系列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问题或亚健康状态。

现如今医疗环境相对不佳,医患矛盾尖锐,各类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更何况出了医疗纠份当事人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压力极大。

据国内一项专门针对医生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显示,11.6%的医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强迫症状,而这些均与职业压力有关,有中重度职业压力的医生比例高达21.8%,这说明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调查研究表明,小医院医生、社区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对大医院医生的调查结果却相反。

这表明,医生的心理问题和工作压力有关,大医院的医生往往比社区的医生承受的压力大,现在的医生比过去的医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和其所处的岗位风险也成正比。

风险越大的科室,如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外科,医护人员也越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

医生的职业压力很大还在于医生小小的失误可能给一个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有些情况下,一些疾病的治愈根本不在现代医学的范围之内,如果患者不能理解,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给医生带来心理阴影,尤其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医生可能发生心理问题。

目前,医疗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医生的心理问题。

我所在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四年前推出了一项举措:

“准医生”们在上岗前必须先通过院方组织的心理健康测试。

对新招收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的选拔,并以此作为最终是否录用的参考依据。

如果“准医生”们有人格障碍、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概不予录用,有疾病倾向的,也会让其调整好了之后再参加招聘。

目前,这一举措已逐渐受到业内的认同。

让我们试想一下:

一个病人为另外一个病人服务会意味着什么?

一个心智不健全的麻醉师去给病人麻醉,病人能放心吗?

一个抑郁症的医生去为一个抑郁症的患者看病又会是怎样的效果?

医生的健康保障着病人的健康。

五、医护人员的心声

一名医生说“我发现我该看心理医生了,天天和各色各样的病人打交道。

我受了委屈又不能往病人身上发,那样职业不道德!

只能自己哭一哭,长期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整个人的性格都变得沉静了”。

另外一名医生说:

“我们科室同事间的问候是,今天你吃药了没有。

这一行真是累。

腹背受刀,多多少少都会有心理有压力,想转行想了很久了,干这一行有种隔世感,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另外一个医生说:

“我发现应该是内心有些变态了吧?

没有理解,没有支持,为了生存,不得不做。

每个人都需要你关心,谁又关心过你呢?

“一般的病人也就算了,还要碰到那些无理取闹的刁民,不合心意就要投诉,真是让人郁闷。

一名护士说:

“我们有一个社康医疗中心设在一处住宅区内,里面住着的可都是些有钱人,按理说那里的人应该是高文化高收入的人了,可是还会发生护士被人打的现象。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名身怀六甲的护士在为一位小朋友输液,小孩说痛哭闹,小孩的母亲看着心疼,在这位护士的脸上就给了一巴掌。

一位门诊的护士说:

“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问诊病人,对医务人员到底会形成怎样的一种心理压力”;一个心脏监护室的护士曾告诉护士长:

“晚上做噩梦都会梦到病人,担心病人熬不过去”。

一位院长感慨到:

“以前,很多人来打招呼要进心脏监护室当护士,而现在来打招呼要调离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这样说:

“如果医务工作者的健康都无法得到保障,且不说患上疾病,让一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的人群来守护百姓健康,想一想都会令人捏把汗。

六、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原因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如此的原因主要有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还表现在工作环境状态欠佳、工作压力负荷过大、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以及工作环境中的生物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和化学性损伤以及人文环境的损伤,也和非健康的工作方式,如污染的工作环境(检验科)、放射环境(心内科、放射科、CT室)、传染环境(消化科、呼吸科、传染科)长时间的静坐或站立、加班、写病历接待病人、处置、长期压抑的情绪影响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熬夜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会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各种疾病会乘虚而入,防不胜防。

对于医生群体来说,作息不规律是健康第一杀手,无论是急诊第一线还是病房里的医生,值夜班都是一件苦差事,运气好的可以小睡一会儿,运气差的时候,一个晚上几乎不眠不休,忙着处理各种状况,等到病人处理完毕时常常已是拂晓,一个通宵下来,身体疲惫不堪,还得强打起精神准备交接班,不能出任何差错。

年纪轻的时候勉强还能应付,年轻大起来,就渐渐力不从心了,一个夜班折腾下来,常常累得没有人样。

有同事曾经做过试验,值班一宿后去抽血化验,发现反映肝功能指标的转氨酶明显升高了,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值班最累的还是急诊一线的医护人员,值班的晚上常常是一夜无眠,医生经常是和衣而睡,一有急诊迅速爬起来,尽量缩短病人的等待时间,即使没有病人,心也悬着,根本睡不踏实。

从事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普遍反映,值班应急状况下,常有偶发早博的发生,部分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精神紧张,胃病会频繁发作,这可能也是一种应激反应。

对于值班或者手术的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饮食不规律的问题,错过饭点是常事,有时是手术正在进行,不能吃饭,有时是正在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没时间吃饭,等安顿好病人,饭菜都凉了,胡乱扒几口对付过去是常态。

在极不正常的饮食规律下,胃病在医护群体中呈高发态势,而且没有改善的迹象。

自新医改实施以来,大医院的工作量陡然加大,大部分基层医院都在超负荷运行,普遍面临着人手不够的问题,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许多医护人员疲惫不堪,疲惫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常年不规律的生活,一个萝卜一个坑,谁请了假都会没有办法去替代,医务人员生病了,得不到合理休息,没有为医护人员设的劳动法。

医护人员配备不足几乎是各大医院的通病,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然而目前的医疗环境越来越严峻,医护人员必须强迫给自己快速充电,同时加快工作节奏,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经常有人说“工作苦一点累一点算不了什么,我们难以承受的是病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

而年轻的医生还会面临着成长的压力,他们经历着繁杂的医疗工作,需要查房、病历书写、粘贴化验单、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医保政策,同时还得扮演着账房先生的角色,下班不能正点到家,到家后已经精疲力竭。

面临着沉重的终身学习、理论与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

医生如果本身心态不成熟,或者从业时间不长、经验欠缺,往往在接待情绪起伏较大的病人(如说患儿的啼哭、病人的嚎叫)时会更加让自己全身心投入,让自己的情绪也会无形中会随着病人的情绪随着病人的讲述而去体验他们,从而也导致医生自己本人变得烦乱和焦虑起来。

再加上苛刻的科研要求,需要不断的申报课题,需要有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发表SCI的论文;夜间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耗费大量的精力。

同时还要面临晋升职称的压力、面临职位的压力。

在一项170人的临床医生调查当中,感到压力大的达到93.3%。

而医生对待疾病的心理往往是持有否认心理,医生生病后往往会认为我不可能得病,或者认为这点小病算什么,不愿意接受常规的检查与治疗,更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治疗,也影响了身心健康。

而精神压力又是使他们处于抑郁状态,深圳市的一项调查显示:

医护人员焦虑症状的阳性率达到25%,而抑郁达到3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立新教授的调查显示:

78.4%的医护人员存在心理困扰,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

面临各种检查时、遭遇到医疗纠纷时、面临各种考试时。

而中国医师协会的《医师报》关于“医生你快乐吗?

”的调查结果显示64%的医生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3成医生不快乐,各中重要原因和从业环境、薪酬待遇以及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七、中国医务人员当前的处境

中国医生当前的处境是执业环境恶劣、人格尊严受辱、人身安全不保、身体状况堪忧。

(一)职业要求比较高,培养周期长

一是由于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的行业。

例如医生和护士必须具有医学院校的专业学历、通过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后才可以进行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

二是医务人员的培养周期远远长于一般专业,我国医师的规范化培养模式是“5+3”,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能够从事相关的专科工作,而其他专科的医师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培养。

三是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终生学习。

(二)社会责任大,执业风险高

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重大民生问题。

每当发生重大公共事件,医务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施救治。

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各种有毒、有害、有传染危险的职业暴露风险远要大于一般人群。

医疗条件与技术的局限与患者的期望始终存在着差距,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理解和患者的责难。

近年来,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工作强度大,技术难度大

公立医院工时制度和岗位职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

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节假日,须设有值班医师;病房护士实行三班轮流值班;手术室在夜间及假日应设专人值班,以便随时进行各种紧急手术;ICU病房建立一线、二线和三线医生分级值班制度。

由于患者的病情难以预料,医务人员工余时间自主性差,随时要应对抢救等紧急情况,因此使得节假日、公休日照常工作成为医护人员的家常便饭。

而目前,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提高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表现的较为突出。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3.4小时,平均每月值7个夜班,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33.5%。

医生行医难,难于学医之苦;医生行医难、难于误解之痛;医生行医难,难于被告之惑;医生行医难,难于伤害之恐;医生行医难,难于被罚之忧;医生行医难,难于无奈之多。

护士的难处:

因为医生处方问题,治疗效果不好的问题,医疗费用高等问题,病人对医生不敢发泄,而当护士去催款或发清单时却对着护士发脾气甚至谩骂,很多护士只有忍受着,久而久之心理健康成了问题。

另外,常年扰乱生活规律的夜班工作,以及在夜班时遇到的急诊,遇到需要抢救病人,都使得护士们被迫在常年巨大的压力下生活,久而久之也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护士之难还在于:

如果说外来的暴力伤害是偶然的,每天面对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精神和心理的折磨更让人痛苦。

一位在传染科工作的护士曾向记者透露,因为每天要照顾有传染病的患者,她们同样有被传染的顾虑,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惕,有时防护工作稍有疏忽,足足可以让人担心上十几天,而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不少人的情绪低落,个别甚至引发了抑郁症。

护士之难还在于护士的待遇,如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工资待遇、职称待遇以及学习培训待遇与其他职业都不能相比,相对其他职业低的多,而随着聘用护士队伍的不断壮大,临时护士经济收入低,使得护士人力处于快速的流失、周转状态,同时使护理业务培训陷于到一种低层次重复的循环之中。

而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又具有:

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作为中坚力量,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专科技术水平以及科研意识与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至少需要10-20年的护龄。

而目前医院聘用护士,不稳定性、临时性以及流动性和年轻化的特点都制约了护理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八、如何才能保证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政府重视,领导关注,提高个人的保健意识,缓减压力。

因此倡导医护人员关爱患者的同时也关爱自身,因为医护人员是特殊的群体,是医疗卫生体系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时刻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和心理援助计划,解决医护人员由于长期处于工作紧张状态,频繁的加班以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等原因所带来的焦虑、抑郁、神经衰弱、情绪易失控等心理问题,缓解改善这些问题,才能够保障患者健康。

1、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具有()的特点

 

A、实践性、晚熟性和个体性

B、实践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C、实践性、依从性和群体性

D、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2、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A、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C、无心理疾病

D、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3、2013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压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为()

 

A、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

B、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C、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

D、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长

 

 

4、心理健康的状态有()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以上全是

 

 

5、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不包括哪项()

 

A、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C、具有积极发展向上的心理状态

D、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6、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的状态属于()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变态

 

 

7、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的原因主要有()

 

A、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B、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C、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D、保健意识薄弱

 

 

8、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行业的原因为()

 

A、从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

B、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

C、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

D、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

 

 

9、目前医院聘用护士的特点为()

 

A、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B、实践性、稳定性和群体性

C、不稳定性、临时性、流动性、年轻化

D、稳定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经验化

 

 

10、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ICU病房建立()医生分级值班制度

 

A、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二线和三线

D、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

 

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芳君

 

一、认知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最基本的概念是: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积极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以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良好的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的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

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通过评价,从健康的状态到心理的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健康状态,第二个等级是不良状态,第三个等级是心理障碍,第四是心理疾病。

心理的健康状态为:

第一,本人不觉得痛苦。

在一定的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者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第二、他人不感觉到异常。

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第三、社会功能良好。

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的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者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的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有:

第一是时间短暂。

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可以得到缓解。

二、损害轻微。

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

三、能自我调整,此状态的大部分人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以及外界因素造成的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者是偏离。

它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不协调性。

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者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或者称为偏离等。

第二、针对性。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的对象(比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以及动作行为)。

第三、损害较大。

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它可能使得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者某几项社会功能。

第四、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的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它的特点有:

第一、强烈的心理反应,可以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强烈的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等。

第二、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失调。

第三、损害大。

此状态下患者不能或者勉强完成其社会的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

第四、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此状态的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的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