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181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docx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doc

导游词怎么写好呢

  贵州菜又称黔菜,由贵阳菜、黔北菜和少数民族菜等数种风味组成。

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导游词,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谢谢支你的阅读和支持。

  铜梓铜鼓滩导游词

  素有"渝黔第一漂"之称的铜鼓滩漂流风景区,位于万盛区关坝镇和贵州省桐梓县坡渡镇境内,距万盛城区57公里。

是一个以漂流为主,观赏两岸风景为辅的景区。

  呈"V"型河谷的铜鼓滩,宽10至60米,最窄处仅几米,水质优良,水量丰 富,气侯四季宜人,具有春早、夏凉、秋爽、冬暖的气侯特色。

河水旱不枯,冬不凉,夏不涨,四季长泻。

年平均气温达18c°以上。

特别是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4c°左右,正当祖国北方万里雪飘之时,铜鼓滩漂流地区仍是一片葱绿,苍翠欲滴。

呈现出"麦苗似菲,豆花似蝶"的景象。

按中国科学院张宝坤方法统计,铜鼓滩漂流地区冬季较短,仅60天左右,而春、夏、秋三季长达300天以上。

这里春早较为突出,2月中旬日平均气温高于10°C,4月平均气温已达18.6°C,春季温和降水适中,处处呈现春光明媚、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四处飘香的景象。

这里夏季长达4个多月,从5月初开始至9月底结束,日平均气温达26.9°C,极端最高气温达41°C左右,夏季炎热正是人们放漂的最佳时期。

由于铜鼓滩秋季凉爽宜人,10月平均气温可达18.2°C,11月平均气温14°C,也较为适宜放漂。

  铜鼓滩漂流河段全长近公里,放漂时间2小时,全程总落差43米,有大小滩29个,其中落差最大的滩高达6米,最惊险段是起漂点至小屋檐,漂程1730米,高差则达16.26米。

此河段坡陡、水急,浪花飞溅,波涛滚滚。

在漂流河段沿岸,有大量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的造型地貌,它们或盘踞山巅,或点缀于悬崖峭壁,既丰富了漂流河段沿岸的自然景观,又给漂流活动增添了几分情趣,让游人在惊险刺激的漂流中,紧张的心情得以松驰,其乐无穷。

主要的山峰造景地貌有:

铜灵大佛,城墙峰。

铜灵大佛又称塌鼻大佛、邋遢大佛、长须大佛。

此佛位于铜佛峡左岸一悬崖上,佛高200余米,面朝东南方,远远望去,其额头、眉、双眼、鼻等五官形象逼真,整体构图严谨,比例恰当。

只是佛爷的鼻子下凹,活脱脱象一尊塌鼻大佛。

又因流水将佛爷的下巴以下染成漂漂洒洒的胡须,故又有人将它称为长须大佛。

也有说那黑色的痕迹不是佛爷的长须,而是佛爷年事已高,牙齿全无,吃东西关不住嘴,汤汤水水顺嘴下滴,在胸前留下的一片片痕,因而有人将它戏称为邋遢大佛。

 在船厂滩右岸有一海拔近1000米的山峰,名曰城墙峰。

因此山悬崖直立如刀削斧砍,直插云霄,层层迭置的悬崖盘旋在山岳上,弯转延伸似城墙,故将此峰称为城墙峰,在船上仰望此峰,给人一种高不可攀,雄险绝伦的感觉。

由于铜鼓滩河谷两岸为寒武系灰白、深灰色厚层白云岩,抗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及重力崩塌力强,在河水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河床、河谷不分,河床水面宽度很窄,高差较大的悬崖峭壁,峰岳叠翠的幽深大峡谷,主要有铜佛峡、羊跳峡、马蹄峡三个峡谷。

河谷两岸山上发育的间歇性山 溪,夏秋多雨期,溪水从两岸高高的山上悬崖倾泻入主河床,形成十多处高差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悬谷飞 瀑。

响水滩左岸两紧邻的悬谷飞瀑,曰珍珠瀑布,瀑布高200多米,比黄果树瀑布还高100多米。

盛水时节,景色十分迷人。

  漂流起点长塘口地势开阔平坦,有大片广阔的河滩。

设有天然游泳场、实弹射击场、游乐园、苗寨风情园等项目。

可供游人娱乐。

  贵州黄果树瀑布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风景点是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第一在瀑布,也是世界上慕名的大瀑布之一。

1982年1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黄果树瀑布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果树瀑布距省城贵阳市137公里,位于贵州省西部镇宁县和关岭县接壤处的打邦河支流的白水河上。

从贵阳乘车到黄果树,约需一个半小时左右时间。

  黄果树大瀑布已经到了,你们看,这就是早已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高68米,加上瀑上瀑6米,总高74米,宽81米,夏秋洪水暴涨,瀑布如黄河倒倾,峭壁震颤,谷底轰雷,十里开外,也能听到它的咆哮;由于水流的强大冲击力,溅起的水雾可弥漫数百米以上,使坐落在瀑布左侧崖顶上的寨子和街市常常被溅起的水雾所笼罩。

游人谓之银雨洒金街"。

冬春水小,瀑布便分成三五绺从岸顶上挂下来,远远望去,那洁白的水帘飘然而下,扬扬洒洒,如绸缎飘舞,如仙袂飘举,如淑女浣纱......。

数百年来,黄果树瀑布的雄姿一直为许多文人学者所惊叹。

清代贵州著名书法家、颐和园"三字的题额者严寅亮在望水亭"题写的对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更是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

  现在,我们来到了瀑布跌落处---犀牛潭。

此潭乃因传说有神犀潜藏水底而得名。

有没有神犀,谁也没有见过,但潭水的神秘幽深,至今依然,任何人驻足潭边,都会浮想联篇。

若是晴天的上午10时或下午4时左右,由于阳光的折射,你还可以透过瀑布冲击时溅起的雨雾,看到从深潭中升起的七色彩虹,使你顿生雄姿盖世,艳丽昭天之感。

  这个瀑布为什么起名叫黄果树瀑布,而不叫其他别的什么瀑布呢?

据民间传说,是因为瀑布边上有棵高大的黄桷树,按当地的口音,桷"与果"读音相同,所以人们就习惯称之为黄果树,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很久以前瀑布附近的农民都喜欢种黄果,瀑布边上就有一大片黄果园,因此就把这个瀑布称之为黄果树瀑布了。

  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大瀑布相比,黄果树大瀑布虽然没有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北美洲尼亚加拉大瀑布、委内瑞拉安赫尔大瀑布那般宽阔、高深和雄伟,但是,黄果树大瀑布自有它奇特之处,它是世界上处在喀斯特地区最在瀑布,也是最壮观的瀑布。

这个大瀑布就像是一块奇异的磁石,在它的地面、地下、水上、水中还吸附着一连串丰姿绰约的景致。

其中最神奇的一处,就是隐藏在大瀑布半腰的崖廊洞穴,由于洞外藤萝攀附,水挂珠帘,故曰水帘洞"。

这是世界上其它大瀑布所没有的奇特景观。

  女士们、先生们,水帘洞"已经到了,这个水帘洞全长134米,它由6个洞窗、3个股洞泉和6个通道所组成。

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水帘洞一场戏,就是这里拍摄。

  这是第一洞窗,它的位置最低,离犀牛潭水面仅40米,但洞窗则最宽大,有十几米宽,位置在第一、二个瀑布中间,大水时两个瀑布就连成水帘,将洞窗全部封住;水小时则次第拉开,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闵像可以随意开合的窗帘。

  这是第二洞窗,它离第一洞窗仅4米左右。

这是一个静谧的世界,号称水晶宫。

它是水帘洞的心脏部分,长11米,高9米,宽3米。

路旁有一股泉水,清澈明净,水长年保持在一个水位。

洞顶悬挂着许多钟乳石,在麦秆状钟乳石上还有名贵的卷曲石。

洞壁上还悬着数不清的石幔、石帘。

  这是第三洞窗,它向外突出,很像阳台。

这个洞窗有1米高,3米长,外面围有护栏,游人站在护栏后面可以伸手摸到瀑布,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之为摸瀑台"。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要游览的景观是犀牛潭峡谷景观。

你们看,从犀牛腰往下,是一道一道相连的跌水,依次是犀牛潭、三道滩、马蹄滩、油鱼井等等。

在这一连串滩潭中,为首的自然是犀牛潭,它深17.7米,经常为溅珠覆盖,雾珠淹没。

只要有阳光,瀑布溅珠上经常挂着七彩缤纷的彩虹,随人移动,变幻莫测。

  黄果树瀑布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黄果树瀑布地处喀斯特地区,是由水流的侵蚀作用造成的。

当溯源侵蚀裂点到达上游时,河水沿着喀斯特裂隙冲刷、溶蚀、冲蚀、磨蚀,管道逐渐扩大,形成落不洞及地下河;当地表河注入落水洞后水量的比例逐渐增大,就形成了喀斯特地区特有的袭夺,在明流注入落水洞处,就形成落水洞式瀑布。

随着水流冲蚀及策略崩塌作用不断加剧,暗河洞穴越来越大,于是沿地表干谷发育了成串分布的竖井及天窗,它们不断扩大,归并,垮塌,就造成了现今雄伟壮观的黄果树大瀑布和瀑布下游深切险峻的峡谷。

  我希望诸位举起你们的照相机,把黄果树瀑布拍下来,留在你们的记忆中,宣传给更多的人,因为,黄果树瀑布是中国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

  竹海景区导游词

  〔提示:

竹海公园与中国侏罗纪公园一般合成一条游览线,建议先去竹海,游完后在竹海吃正宗"熊猫午餐",再下山游侏罗纪公园,返程。

  出城导语参照"总导语";自市区至金沙一段路途往返导游词可参照大白岩景区〕

  (金沙)

  这个小镇叫大金沙,是金沙乡镇政府所在地。

往赤桐公路方向前进5公里,就是大白岩景区的小金驿。

继续前进,可到达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战场陛诏、元厚、土城。

著名的青杠坡之战就发生在前面几十公里的土城。

  金沙乡是赤水竹乡的核心部分,别看是个大山区,农民收入水平却是全市的"大哥大",属于赤水市经济较发达区域。

大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小乡镇沿街多是加工竹筷的小作坊,所以叫"筷子一条街"。

  这条溪流叫金沙沟,赤水一级支流,全长11.9公里,据说沙子里含有金矿而得名。

去大白岩那个小金驿,就是过去淘金客居住和起运金子的驿站。

但是,沙里淘金资源毕竟有限,经过明清几百年的掠夺性开采,金矿早已绝迹,只留下一些淘金客与江洋大盗和美女们共同炮制的噩梦与传奇。

这些充满着血腥味的阴谋与仇杀,是足可拍出中国版本式的"西部牛仔"电影的。

  (侏罗纪公园门票站)

  现在我告诉大家一个信息:

大家所向往的中国侏罗纪公园的主体就在这条黄金水道内面。

不过,我们先要去参观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山上的乡亲为我们早准备好了"熊猫午餐",我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它的香味了。

  (上竹海公园的山坡上)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这是当年毛泽东登庐山有感而发的诗句。

在赤水乘车登山旅游,这是惟一一处。

赤水是西南地区楠竹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全国15个年产100万根楠竹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十大"楠竹之乡"之一。

大家早已注意到了,凡所能进入眼球的山山岭岭,全都是楠竹。

赤水有句俗话,叫"无水不绿,无山不竹"。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竹大国,也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国家,被誉为"竹子文明国度"。

据统计,全世界现有竹林面积17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

我国竹资源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总量的30%。

竹子属禾本科竹亚属(科和属是植物分类的专用术语),全世界竹子约150属,25种,我国大约有38属,500余种,我们赤水占了属,21种和2变种,变种竹如花孝顺竹、金竹、箐竹、西凤竹、玉山竹、寸八竹等,十分稀有。

赤水的主要竹种如慈竹,是赤水分布较广的风景竹,大同镇、四洞沟、燕子岩等地为最多。

慈竹又分尖慈、大叶慈数种;还有赤水玉山竹、寸八竹、红壳箭竹、刺箭竹、小箭竹、箬叶竹、紫竹、斑竹、水竹、人面竹、狭叶方竹、苦竹、甜竹等,其中赤水玉山竹、刺箭竹和红壳箭竹,是新近考察发现的珍稀竹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而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还是楠竹,又名茅竹、猫头竹、孟富竹,学名毛竹,毛主席的毛。

因其竹节稀、竹壁厚、尖削度小、材质优良,用途很广,因而成为竹中之王。

赤水楠竹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占全市竹林总面积的81%,年生产楠竹400万竿,尤以葫市竹海公园最集中连片,是支撑赤水森林经济的龙头老大。

  (进入竹海区)

  现在,我们已进入竹海森林公园。

这里距市区40公里。

公园占地面积10666公顷,其中楠竹面积3200公顷。

竹海公园位于葫市镇境内,1993年5月8日,国家林业部正式批准竹海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1996年国家林业部又把赤水市评为"中国竹子之乡"。

  竹海公园核心景区分野竹坪、观海楼、翠竹湖三大景点,周边还有圣女瀑布、天心桥窄脊险峰等自然景观。

  (野竹坪)

  〔提示:

停车后,可引导游人品尝路边山泉——"天鹅泉"(即今所谓"玉液琼浆"),建议对此山泉进行高品位包装,取名"天鹅泉",以成一个小景点。

无论春夏秋冬,应安排专门接待员,以竹筒捧水为客人"接风洗尘",并讲述一个关于白天鹅的故事〕

  (天鹅池·竹廊桥)

  〔提示:

建议对野竹坪入口处现存竹廊桥及水池进行整治包装,水池名天鹅池。

塑一只白天鹅立于池中,岸边立白天鹅碑。

另外,在竹亭长廊立黎理泰八千里引竹石刻图,并刻同知陈熙晋诗及《仁怀直隶厅志》关于对黎理泰引种楠竹的记载〕

  竹海公园所处的那座大山叫青山,这个水池,叫天鹅泉。

相传清代雍正年间,这里还是一片火烧过似的丹霞石头山,是四季不雨的烂岩壳,阳天白日鬼唱歌的"死亡之地"。

或者说,那个时代赤水还没有楠竹。

到了乾隆年间,有个叫黎理泰的福建人,到山那边的后槽村跟一位周姓老板打工种蓝靛草,以后就在这里结婚成家。

乾隆三十四年即公元1769年,黎理泰回上杭县张芬乡老家接母亲来黔定居,母亲不愿远行,黎理泰只好带上三个弟弟,并挖了4株楠竹苗回后槽栽种,象征黎氏4兄弟在异地安家落户,不忘故土之根。

他们把竹苗从福建陆运入江西,进湖南,再从洞庭转长江入赤水到葫芦垴,共费时3月,才把竹苗抬上后槽栽种,后来成活3株。

  这段史实后来写进了清代道光《仁怀直隶厅志》:

"楠竹,出后槽,大者围圆二尺余,厅境尚无楠竹,乾隆三十四年间,闽人黎理泰自福建上杭县携三竿竹种,今种者渐多。

"

  也许是赤水的气候与土质的条件优越,这楠竹见风就长,不过数十年,就在赤水漫山遍岭发展起来了。

黎理泰早就想根治对面那座恐怖的"死亡山",为百姓造福,于是率黎氏家族带上楠竹苗上山来了。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费了整整一个冬天,把这一片荒山栽上了楠竹苗。

哪晓得老天久旱不雨,竹苗都干死了。

黎理泰心理一急,病倒了。

昏迷中,他好像听见早已亡故的老母亲对他说:

"儿呀,赶快去旺隆乡天鹅嘴,向那只石天鹅三拜九叩,请它助你一臂之力!

"

  黎理泰醒来后,立即吩咐儿孙们带上香烛炮竹,用轿子抬上他,来到石鹅嘴。

黎理泰双膝跪下,大声乞求石天鹅降雨救民。

这时,只见那石鹅嘴渐渐化作一只白天鹅,展翅飞去。

这白天鹅就在刚才大家看到的天鹅池那石壁上连啄了数十下,啄出了一个圆洞,只见一股清泉水哗啦啦喷涌而出,说也怪,这水一出,那血红的山头一下变青了,垂死的楠竹苗转眼变绿了,恐怖的死亡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大青山。

白天鹅在这个池子里尽情跳舞、洗澡,耍了一时三刻后,又扑地一翅飞走了,飞回到旺隆乡的那座石鹅嘴上。

  为了永远纪念黎理泰先生求鹅救竹的功德,当地人就在石鹅嘴峭壁上为黎先生刻了一尊石雕像,1982年2月,这处刻艺精湛的石鹅嘴摩崖造像被贵州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眼泉水呢,就叫天鹅泉。

据当地山民说,每年夏旱季节,就见一群白天鹅飞到天鹅池洗澡,洗了一个时辰,又悄悄飞走了。

只要白天鹅一来,这大青山就要足足下3天3夜雨。

这就是大青山为啥子百年长青的秘密。

  清代道光年间,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得知黎理泰先生的大德善举,感动不已,特作了一首诗载入史册:

  生前莫作竹王看,千尺梢云又一般。

  记否无诸台上客,八千里外报平安。

  (鸳鸯树)

  这两棵树头挨头、脚挨脚,亲密无间,长相厮守,人们叫它"鸳鸯树"。

到底是远古时代"在生愿作比翼鸟,死后化作连理枝"的传统爱情故事?

还是现代男女躲在竹海偷情的野鸳鸯?

就由各自想象吧。

  一位不知名的诗人,被这树感动了,吟了一首爱情诗:

  哪棵是男?

  哪棵是女?

  他和她拥抱在一起

  不怕世俗目光

  不怕流言蜚语

  为了爱情

  哪怕得罪天庭

  他说:

不白活一回

  她说:

雁叫鸟相随

  (竹子开花)

  刚才一位朋友问我,竹子既然是一种无性繁殖植物,为什么也要开花呢?

是不是一种不祥之兆?

是的,竹子主要靠生长竹鞭、竹笋来延续新的一代,俗话叫"竹养鞭,鞭养笋,笋养人"。

  我们常见的植物开花,往往是它们生长的鼎盛时期,而竹子却与众不同,它一旦开花,就预示着生命历程走到了尽头,民间都说这是"不祥之兆",好像缺乏科学根据。

造成竹子开花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竹子的生长管理不善,导致土壤板结、贫瘠缺肥,就如千军万马一旦断粮断水,必然走上绝路。

不过,竹子开花,也是一种繁衍后代的方式,这些命运悲惨的竹子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敢于违背自身规律,去开花结子,撒向大地,繁衍后代。

  其实,竹子的一生所需并不苛刻,只要稍加照料,就能"粗茶淡饭"地活上几十年。

  (竹篁幽径)

  现在,我们已置身竹林之中,可零距离与竹子对话了。

在植物家族中,各类树种成千上万,但进入精神文化范畴的并不很多。

中国崇尚松、竹、梅,而竹子又被称为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之树。

早在6020xx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华先民已开始研究和利用竹子,那时,就出现了最早的汉字符号——"竹"字。

到了殷商时代,人类学会了把文字写在竹片上,再用绳子串在一起成了可翻阅的"书",这就是影响了世界文明史的伟大发现——竹简。

几乎是同时代,人类发明了竹笔;9世纪初,发明了竹纸,比欧洲早1020xx年。

从古以来,人们以竹比德,以竹象征人的"清高、气节、坚贞",几乎影响了一支民族的精神修炼。

竹子以其挺拔、俊秀、虚心有节的风韵,入诗、入画、入乐、入舞、入书法,形成了浩如烟海的竹子文化体系。

  竹子还是公认的环保健康性植物之王,是表土的坚强卫士。

同面积的竹林可比树林多释放35%的氧气。

一棵竹子可固定6立方米土壤,每公顷竹林可吸收吨二氧化碳,可蓄水1000吨,是其它任何树木都不能比的。

竹子属于速生植物,是速生桉树的3倍,且成活率高,地球上任何一种植物都不可能像竹子那样快速进入状态。

因此,对于带活一方经济、绿化生态环境,都是最佳选择植物。

  另外,竹子还有"养生增寿"的功用,可入食,可入药,自古为山民度荒充饥的"救命粮"。

英国一位科学家说:

"如果说玉米的发现与利用创造了印第安人的文化与历史,则可无疑地说竹子的发现与利用创造了亚洲人的文明与历史。

"

  (观海楼)

  竹海公园最精彩的一章——观海楼到了。

所谓观"海",就是站在楼上观看随风而舞的竹子林海。

  楼阁是古代园林中的高层建筑,是登高望远的最佳观景台。

从古以来,天下名楼何其多!

南昌滕王阁(高57.5米),武昌黄鹤楼(高51米),北京钟楼(高47.9米),北京鼓楼(高46.7米),北京佛香阁(高41米),河北承德大乘之阁(一名三阳楼,高36.65米),西安钟楼(高36米),河北正定大悲阁(高33米),西安鼓楼(高33米),成都望江楼(一名崇丽阁,高30米),山西春秋楼(高30米),广州镇海楼(高28米),贵州从江高阡鼓楼(高23米),贵阳甲秀楼(高22米),湖南岳阳楼(高19.72米)等,而近几年新建的著名楼阁,最高的大约是张家界天子阁(高30米)。

而赤水观海楼,高7层28米,如果放到古今著名楼阁的行列,单以其高度比较,观海楼是可以榜上有名的,堪称西南第一楼。

  现在,我们一齐朗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朋友们,上观海楼!

(观海楼远眺)

  刚才,我们在竹林里穿来穿去,怎么也找不到"海"的感觉,这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在,我们借助楼台的高度,终于可以足踏青山之巅,倾听这汹涌而来的竹海涛声,拥抱这苍苍莽莽的绿色世界了!

  大家不妨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更远一些;把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一些,更高一些。

在层层叠叠的山梁那边、那边、再那边,全都是竹,我们的概念应该是180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全都是竹海,这是中国大西南地区最大的竹海!

  算起来,从乾隆三十四年黎理泰先生引来4株楠竹苗在赤水落户,也才230多年,不曾料弹指一挥间,沧海变竹园。

黎先生做梦都没想到,就那一次万里移竹的壮举,竟然改变了赤水山水的生态,改变了赤水人民的生活,改写了赤水经济的历史。

  (远眺天心桥窄脊)

  请大家把目光转向东方,那里有一座海拔1400余米的半弧形丹霞山绝壁,当地人叫天心桥窄脊。

所谓窄脊,就是窄窄的山梁,是丹霞地貌特征的一种类型。

对面那座山的脊梁两侧是数百米高的断崖绝壁,往下俯视,深邃莫测,环顾四周,满眼竹海浮云,乍看就像一座石桥架在云层之上。

这窄窄的山梁,自古为山民过往通道,由于危险万分,就有人在窄脊旁建了座小庙,凡过"桥"的人必在小庙焚香祈求神灵保佑。

传说良心不端的人,过桥时必心惊胆颤,不少人坠崖而死。

有人就在石壁上刻了"天地良心"四个大字,故把这窄脊称为"天心桥"。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愿带各位过一过这世上罕见的"天心桥",也想趁此机会检验一下有没有"良心不端的人"。

  可惜时间太紧,就留个悬念吧!

  〔提示:

下楼,回头观楼〕

  古来天下名楼杰阁,并非完全以楼层高度论高低,它必须以名园名城或名胜作平台依托,以名流名作作精神支柱,以神话传奇作文脉根本,以诗词赋对作灵魂生命,缺了哪一项,就好比那些蛮汉粗人,再高再大也不过是吃饭的人一个。

岳阳楼成名,有范仲淹《岳阳楼记》;黄鹤楼成名,有李白黄鹤楼诗;大观楼出名,有孙髯翁天下第一长联;滕王阁出名,有王勃《滕王阁序》。

当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曾专写《求记书》,请范仲淹作《记》,他认为:

"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文,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结果,范仲淹欣然承诺,一气呵成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

  那么今天,我以观海楼主人的身份,真诚地向各位朋友求记求赋求诗求对联,入选者,将刻匾张挂,与楼台共垂青史!

有意者,可直接与本导游联系。

我这里拜托大家了!

  (下坡·竹廊石级)

  刚才在观海楼看赤水竹海,一些朋友感到不可思议,黎理泰引竹种不过230多年,怎么会铺天盖地绿了几百平方公里。

前面说过,竹子属于速生性植物,是速生桉树的3倍,平均每天最快能生长1米左右,且成活率高,俗话说一年栽竹,二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卖竹度光阴。

而且,种竹便宜,成本不高,一次种竹,代代受益。

  竹子不仅长得快,而且长得高,上世纪八十年代,专家在葫市发现了中国最大的楠竹,高22.3米,胸径达18.8厘米,可称华夏楠竹之王。

  (天锣·地鼓)

  下这360级台阶时,请大家注意脚下有没有一种奇怪的声音。

哪个第一个听到了,他就是今天旅游团中的幸运者。

  ——啊!

这位女士(或先生)听到了,恭贺你!

请问像啥子声音?

  像雷声?

像鼓声?

再蹬几脚!

对,这咚咚咚的声音就是从地底下传出来的,山民们叫它地鼓。

  赤水这地方也怪,就在大白岩上世外桃源的一段路上,也有地鼓声。

更奇怪的是,离这儿4公里处的甘溪尽头,有一座呈弧形丹霞崖壁,高数十米,只要你往内一站,开口说话,声音便在绝壁来回游荡,像锣声一样余音不绝,当地人叫那为"天锣"。

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代理秘书长兼军事博物馆馆长贾若瑜将军回赤水老家探亲,对天锣地鼓景观慨叹不己,信口吟了一首诗:

虺江曲曲绕青螺,疑似瑶池落凤坡。

  绿海阶梯鸣地鼓,丹岩绝壁听天锣。

  迎风自有千山竹,伴月能无万岁桫。

  大好自然偏赤水,蓬莱仙境此间多。

  咱们赤水历史上好像没出什么巨人伟人,但"赤水三杰"却是人所皆知的人物,贾若瑜将军就是"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三十年代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创始人、党团书记段雪笙和前人民日报社社长秦川。

  提起段雪笙,中国前一辈文学界人士大都有一定印象。

段雪笙,1920xx年生于赤水县城,1920xx年在北京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到广州从事革命活动。

三十年代初,到上海从事对文化界的宣传组织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同潘训、谢冰莹一起在北平建立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党团书记。

同时,创办文艺刊物《前哨》、《北方文艺》,争取了台静农、范文澜等一批进步人士支持北方左联工作。

段雪笙与鲁迅、阳翰笙等一批文化名流有长期交往。

1931年回家乡赤水,倡办"流波社"(读书会),创办文艺刊物《流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