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418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1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docx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课稿

我与地坛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我与地坛》,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的第一篇课文。

我的说课分七个部分:

一、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默读注重效率。

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

2、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3、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4、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学中的地位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1989年所写作品,共分7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本文选取了其中2部分,重点写作者从地坛处所获得的人生感情。

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考虑:

通过此文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编者将此文训练重点之一定为“品味和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意在训练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课文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特别是关于“生死的感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部分内容要引导性进行分析。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训练用具有一定速度的普通话流畅阅读。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3、初步鉴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4、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死、父母的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点是目标2、3。

教学难点是课文第二部分对生死的感悟及对母亲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

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

因此,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得适得其所。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作品主题进行领会与分析。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增大课堂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六、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经。

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正确朗读。

2、学习使用批注法。

3、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

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个特殊环境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什么让作者对人生有了生死的感悟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阅读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绪感伤的音乐)

要求:

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提出来。

2、正音要求(幻灯出示)

教师对词语领读,学生积累。

3、朗读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学生朗读准确,对一些模糊词语,教师作一解释)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符号对全文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

不能理解的用红线,认为用得好用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坚线划分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各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高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说明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注得较好的同学发言。

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馈信息)

3、词汇积累

听词义写出词语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在阅读基础上,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要点的能力)

(2)深入思考,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注意找出第一部分中的一些关键语?

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却窥看自己的心魂。

”)训练学生体悟重要语句的能力。

(尝试练习的设计目的是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解决一些学习目标)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注音并解释写在作业本上)

(语料的积累,习惯的培养,这类练习看来很机械,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23页练习一、二(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练习本上)

3、熟读课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

现在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

“珍爱生命”这个专题由两个板块组成:

“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

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主题选入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体会自然生命的伟大,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

  本专题学习的方式是文本研习。

单元教学总目标是:

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从小说自身看,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教材将这篇小说放在“精神支柱”这个板块,希望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启示学生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心理比较躁动,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很多生活的历练,处于情感的模糊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同时,从语文教学上来说,这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特征等还不是十分熟悉。

因此,我制定了课前预习,设计了预习提示。

  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目标。

  三、目标确立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⑵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

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

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⑵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

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分析主人公形象。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建立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整体感悟法。

引导学生自主动起来,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思路。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抓住关键,来激趣、启迪、点拨。

  4.问题激趣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二)学法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

  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导语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所表达的内容孤立存在,其中就兼顾生命教育的的传统,古典时期的语文甚至是为即在生命意识形态而存在的。

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已经确立的昌明的人文精神,新课标更是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前提下,提升“人”的生存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二、单元教学原则

(一)单元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第三册的第一个抒情散文单元。

鉴赏抒情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教学的原则是“批文入情”,由“感”入“悟”,“感”是基础,“悟”是升华和沉淀的结果。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有所“感”、所“悟”,才是创新,才是真正的鉴赏。

(二)单元教学思路

散文的赏析因文而异。

《我的空中楼阁》从不同的角度精心描绘作者自己心爱的小屋,与《故都的秋》的随意点染几处特色景物的写法不一样;同样是心理景象《灯》以联想为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想象为主,高昂着生命的激情。

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其中最有特色的一两个方面,重点突破,不必面面俱到。

三、本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

在导语中我已经说过,这是一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好作品,我将本文看作高中语文教学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相整合的典范性文本。

学习本文能使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精神源泉,那就是她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类的友善情感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四、教学安排

(一)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引导,在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形成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联想,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方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用依据: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展现的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引导、鉴赏、评说、比较、联想相结合。

(使用依据: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生命教育目标:

学习作者的精神,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2、能力培养目标:

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知识培养目标:

训练学生整体阅读、信息帅选、对比阅读能力。

(确立依据:

本单元其他三篇作品的教学以鉴赏为重点,因此本篇课文目标设计我想另辟蹊径,在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

如何通过课堂以及作品,让学生走入教师、海伦·凯勒、史铁生三个残疾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确立依据: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大胆的创新。

文本、教师、学生怎样达到情感的共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难点安排在对学生联想和想象上,因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都是以“假设”为基础,教学过程也将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目标

(1)了解作者海伦·凯勒的相关资料。

(2)阅读课文,明确作者在假设的三天中,做了些什么。

(3)重新回顾、阅读高中第二册史铁生的《坛我与地》,体会两个人对人生命运的不同体念。

(确立依据:

知人论世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前提,所以了解作者有必要。

本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

2、导入新课(2分钟)

3、教学第一模块:

假如给我三天健康(8分钟)

(1)教师:

一个失去光明的人的世界,我也许难以想象的,但是,我却理解另外一种痛苦——身体残疾,失去行动的自由。

在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前,也许同学们会想,假如给我三天健康,我会去做些什么呢?

(2)多媒体演示第一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作为一个残疾教师,我的人生体验,或许能够给学生更真实、亲切、可信的感受。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交流的过程。

课堂要以教材蕴含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渠道,流向学生心里,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

也就是在这个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阐释,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4、教学第二模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4分钟)

(1)教师:

同大家一起分享了对我来说无比愉悦的三天恢复健康的快乐时光,下面让我们陪同海伦·凯勒进入她想象中的光明世界。

(2)多媒体演示第二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模块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清楚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二是这些想象如何真实得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第一个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是高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第二个问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是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对前面三篇课文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阅。

5、教学第三模块:

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10分钟)

(1)教师:

我们在高中第二册课本里,还学习了另外一篇残疾作者的作品,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已经布置了大家将这篇文章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照阅读。

接下来希望大家说说看,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他将会如何度过?

(2)多媒体演示第三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也许有人说,你已经说了“假如给我三天健康”这个模块,这第三模块的设计是否多余?

我的想法是,这两篇文章不仅作者的遭遇相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如何正确面对生命中出现的不幸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我与地坛》记述了作者面对厄运的心灵觉醒和奋进过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不幸中用真情拥抱生活。

两者对比阅读、思考,无疑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

6、教学第四模块:

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10分钟)

(1)我们都希望人生的道路上一番风顺,可是,有的时候,在灾难的来临却是突如其来的。

假如,我们仅仅是假如,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你们将如何面对呢?

(2)多媒体演示第四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这一模块和上一模块的都是检阅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但是作用却不一样,前者在上面已经说了,而在这一环节中,我想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何面对苦难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健康,完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7、小结全文(2分钟)

教师:

同学们,我们从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中,从史铁生面对地坛的思考中,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坚强的意志,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应该是一曲高昂的《命运交响曲》。

(设计思路:

师生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结束教学。

(五)作业设计:

将《假如让我失去三天光明》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假如给我三天健康现实中的我和你珍惜拥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联想想象

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

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作品中的她和他热爱生命

 

一、说教材 

《鸟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

本专题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劳伦斯在本文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将鸟人格化,把自然当人看待,展示了自己对死亡与再生独特的思考: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谁也无法阻止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止我们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作深层思考,启示学生珍爱生命。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其他三篇文章的学习,他们对“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但学生平时阅读比较多的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对哲理性散文了解甚少,更缺乏鉴赏这类散文的能力。

面对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他们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对“珍爱生命”内涵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质疑、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阅读、鉴赏并体悟散文的能力。

 

1.朗读感受 

本文是散文中的名篇,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2.质疑探究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学生朗读后肯定有许多疑惑,在课堂中让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课堂上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组织教学。

 

3.设疑讨论 

对于本文,其重点在于感悟赏析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从而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该贯穿始终。

 

四、说教学程序: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重点:

体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难点: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研究点: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包括作家作品、生字生词、熟读课文、质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实施:

 

一、导入: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他绝望得曾想要放弃一切,是地坛接纳了他,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与地坛的交流中,领悟了生与死,感人至深。

今天,劳伦斯又带着一篇生命的赞歌来到了我们面前,这就是鸟啼。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整体把握:

 

1.那么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散文,从中领略那生命的激情。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同学们读完后有不懂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

(学生自由提问) 

3.出示学习目标: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对本文的理解而预设的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4.本文的题目是“鸟啼”,那本文通过鸟啼主要揭示了什么哲理呢?

大家能不能找出全文的文眼呢?

 

明确:

15段的“向死而生”。

 

(二)文本研习:

 

1.“向死而生”的含义是:

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的生活。

作者在本文要展示自己的生死观。

生与死本是极其抽象的概念,但为什么本文读来却并未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又为什么用“鸟啼”作题目呢?

 明确:

因为劳伦斯巧妙地将小鸟拟人化,并将鸟啼作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死的哀痛、生的萌动。

 

鸟啼,历来我们就不陌生,中国传统诗词中更是信手拈来。

但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更多了一分震撼。

请大家听课文1—5段的示范朗读,看看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有何特点。

(友情提示:

注意描写鸟儿啼叫的形容词) 思考:

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啼叫的?

 

文章第一段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

由于寒冬,遍地鸟尸。

面对惨烈的死亡,鸟儿们何去何从呢?

它们没有选择永久的沉寂,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勇敢的啼叫,那是新生命的象征,那不是简简单单的生,而是向死而生!

 【介绍背景】

2.鸟啼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面对着向死而生的鸟儿,作者得到了启发,于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充满了议论与抒情。

请大家跳读文章6—15段,找找你最喜欢或你最受感动的一些抒情议论句,读一读,悟一悟。

(友情提示:

注意那些能体现向死而生的语句) 小结:

劳伦斯在本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观: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但强调的是生,那种面向死亡勇敢的生,不可阻挡的生。

让我们牢牢记住四个字:

向死而生;也牢牢记住这篇生命的赞歌。

(三)拓展延伸 

那么,珍爱生命仅仅是活着吗?

该怎样活着呢,即人怎样活才更有意义。

小结:

他们毫无疑问是热爱生命的,而且这种爱已经超越了“活着就好”的层次。

他们中有的人还活着,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们的生命都是流光溢彩的。

 自然界中万物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的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

  

(四)作业 

1.摘录本专题文中关于珍爱生命的警句,搜集几则古今中外名人关于珍爱生命的论述,与同学交流并讨论其意义。

 

2.阅读读本中《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两文,结合本文,联系你的实际,思考:

作为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

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鸟    啼 

劳伦斯 

(1-5)鸟啼的场景        鸟尸      啼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