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467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docx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

天文普及年历的使用方法

原载《天文爱好者》杂志1998年1-6期(略有修改)

原作者:

张敏(1-2)、张元东(3-10)

目录

1.年历中的时间计量问题………….1

2.太阳、月亮的位置……………….3

3.日月出没与晨昏蒙影…………….4

4.月掩星与日月食………………….5

5.太阳球面坐标…………………….6

6.行星的可见情况………………….7

7.“每月天象图”的解释………….9

8.变星星历表的应用…………….....9

9.彗星的亮度………………………10

10.天文数表的查法…………………11

1.年历中的时间计量问题

打开天文普及年历,就会看到各个历表中列有不同的计时名称,如太阳表中有“力学时”、“世界时”、“恒星时”,等等。

看来好像很混乱,不易掌握。

所以在介绍年历的使用方法时,首先应该对这些有明确的认识。

(1)恒星时天文学上常用的一种时间系统。

以地球对着(假定的)无限远的恒星自转一周,称为一个恒星日,然后再细分为时、分、秒。

一个恒星日长为23h56m04s,即比平常的一昼夜(平太阳日)短约3m56s,所以每过一天,恒星时就提早约3m56s。

比如同是北京时间8m,9月22日恒星时为0h03m35s,而9月23日恒星时是0h07m31s。

逐日提前3分56秒,这个规律可供我们估计任一天的恒星时时刻。

一年中的每天的恒星时,刊登在年历的《儒略日和恒星时》表中。

(2)世界时我们日常使用的时间系统。

以地球对着太阳自转一周作为单位,叫做1昼夜或1日,再细分为小时、分、秒。

1秒是1日的86400分之一长。

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住在东边的人早看见太阳升没,住在西边的人晚看见太阳升没,因此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早。

这种各地按太阳升没所定的时间,称为地方时。

地方是在古代使用过。

而现代使用“区时”。

将全球按经度15o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一时区使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标准,称之为“区时”或标准时。

比如我国首都在东八时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20o,那么此经线上的地方时,就是东八区的区时,我们称为“北京时间”。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区时称为“世界时”。

在同一时刻,对应的时间关系为

世界时=北京时间–8h

年历中的世界时0h,就是北京时间8h。

世界时是按严格的转换公式,由恒星时直接归算的。

而天文台观测恒星的周日视运动(东升西落)所得的时间为恒星时。

另用恒星时钟来保持与表示。

(3)力学时力学时是依据天体动力学理论推算的时间。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家认为世界时的秒长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广泛地使用世界时系统。

但此后人们发现地球的自转是不均匀的。

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自转轴在地球体内的摆动,导致瞬时极点在“平均极”附近划出曲线(称为“极移”)。

极移引起了地面经度的变化。

另一个是地球转速度有变化。

变化的形式有三种:

长期变慢:

由于潮汐作用,地球在百年内转慢了约千分之一秒;

季节性变化:

春天地球转得慢些,秋天转得快些,变化幅度亦是千分之一秒左右;

不规则变化:

地球在某些时段突然转快些,在另一些时段突然转慢些,难以预计。

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那么以自转周期所定的秒长就有变化。

有人戏称为“橡皮秒”。

这在现代科技中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天文学上采用1900年的回归年长作为计时标准,即1900年1月0日12时整开始的那个回归年长度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1秒,称为历书秒。

以这种固定秒长累积的时间系统(称为“历书时”),是均匀的时间系统。

历书时从1960年开始在天文上应用。

20世纪50年代,美、英、瑞士等国陆续发明了铯原子钟、氨分子钟。

它们的频率输出非常稳定,用于计时是很均匀的。

于是国际上就采用铯原子钟的跃迁振荡9192631770次所经历的时间作为1秒,称为原子秒(等于历书秒)。

以原子秒累积的时间系统称为原子时系统,利用原子钟来保持和表示出来。

国际原子时是从1958年元旦开始使用的。

原子时同地球运动没有关系,它只要有足够多的原子钟来保持下来就行了。

力学时是在原子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分为太阳系力学时(记为TDB)与地球力学时(TDT)。

在宇宙航行中,飞船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运动,就得用TDB,而在近地飞行中可用TDT。

国际规定1977年1月1日0h00m00s原子时的瞬刻,对应的TDT为1977年1月1.0003725日(即1日0h00m32s.184),即力学时的定义为

TDT=原子时+32s.184

这个TDT对原子时的补偿值32s.184从何而来?

它是选取原子时试用期间,历书时与原子时的差值。

力学时与世界时之差表示为ΔT,即:

ΔT=TDT–UT1

式中UT1代表经过极移修正的世界时。

因此只要求得了ΔT,就可以由世界时推算出相应的力学时。

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议,从1984年起采用力学时代替历书时。

力学时的基本单位为日,包含86400国际秒(原子秒)。

由于准确的ΔT值需要经过几年之后才可由观测求得,因此在当年应用时,只能是近似值。

以此为引数所查得的历表值,也是近似的。

都得经过几年后再作为微小的订正。

1997年的ΔT近似值为63s,也就有力学时=世界时+63s。

中国天文年历中刊登的近年来的ΔT值(准至小数点后两位),以及外推估计值(准至小数点后一位)。

手边没有天文年历也可以到以下地址查询:

http:

//maia.usno.navy.mil

(4)时差人们观测真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东升西落)所定的时间称为真太阳时,但真太阳时不是均匀的时间系统。

如果我们以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刻作为正午,那么太阳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真太阳日”。

可是在一年之中个真太阳日是不一样长的。

原因在于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运行速度不均匀,反映出来的就是真太阳视运动速度不均匀,因而各真太阳日长度不同(最大相差达51秒)。

为了计时,天文学上取一年中太阳日的平均值,称为“平太阳日”。

这样一个回归年长为365.2422平太阳日。

将平太阳日再细分为时、分、秒,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时间系统,称为平太阳时系统,简称为平时系统。

真太阳时是不均匀的,平太阳时是均匀的,那么在任一时候,二者所示的时刻就会有些差别,此差别称为“时差”,定义为

视差=真太阳时–平太阳时=视时–平时

在年历的“太阳表1”中列有时差的数值。

一年中有四天的时差是0,他们在4月16日、6月15日、9月1日和12月24日前后。

时差的四次极值在2月12日(-14m16s)、5月15日(+3m41s)、7月26日(-6m28s)、11月3日(+16m16s),每年略有差异。

天文爱好者若观测太阳定出真太阳时,就可以查天文年历的时差,则平时=视时—时差。

但要注意时差本身就带有正负号。

(5)儒略日这是一种不用年和月的长期纪日法,简写为JD。

它是从公元前4713年1月1日平午起算的,每天顺数排列下来,延续不断。

到2005年1月1日,儒略日为2453371.5日,这是对世界时0h而言的。

比如某天象发生在7月1日北京时间21h30m,那么,先查7月1日北京时间8h(世界时0h)的儒略日为2453552.5,再计及时段(21h30m-8h00m)化为日的小数为0.5625,于是该天象发生的儒略日为JD=2453553.0625日。

由于历史太长了,记数过长不方便,在天文计算中常采用约化儒略日MJD,其定义为MJD=JD-2400000.5。

对于上例,MJD=53553.5625日

儒略日用来计算两时间的时间间隔是很方便的。

比如问:

从2005年元旦到十月一日中间有多少天?

查天文年历便知:

10月1日JD=2453644.5

1月1日JD=2453371.5

相隔天数=273天

2.太阳、月亮的位置

天文普及年历的“太阳表1”及“月亮位置表”两个表中刊登了“视赤经”、“视赤纬”等数据。

这是观测天体中常用到的数据。

它们的意义可从天球坐标谈起。

地球上一个地点的位置可用经度longitude和纬度latitude表示,经纬度是球面上的坐标,可通过天文大地测量出来。

比如北京的大概位置是在东经116o30’北纬40o00’。

将地球上的经纬线从地心投影到天球上,这就是天球的坐标网,不过经度改称“赤经rightascension”,纬度改称“赤纬declination”,地球自转轴指向的天球上的点称为天北极、天南极,赤道的投影称为“天赤道”。

这个坐标系称为天球的赤道坐标系(图2)

赤纬从赤道算起,北极+90o,南极-90o.地球上经度起点从格林尼治经圈,赤经的起点是从春分点(黄道由南向北穿过天赤道的“升”交点)开始向东算起0o-360o,习惯上用时间单位,划分为24h。

在春分点上,太阳的赤经赤纬是(0h,0o。

)。

天文年历上加了一个“视”字,表示是在地心处看到的位置。

对于遥远的天体,在地心和地面差别很小,可以忽略(地球半径和星体距离相比太小了)。

但对于很近的天体(比如月球),位置有较大差别,实际观测中需要作修正(视差订正)。

太阳视赤经每天变化约3m56s。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椭圆,速度在变化,太阳的每天速度也有变化。

太阳赤经随时间增大,一年(回归年)变化24h,春分为0h,夏至约为6h,秋分约为12h,冬至约为18h。

太阳赤纬一年之内在±23o26’之间变化(不考虑它的历史变化),春分秋分点太阳在赤道上,赤纬0o,夏至点为+23o26’,冬至点为-23o26’。

月亮的视赤经、视赤纬的变化比较复杂。

月赤经也随时间增大。

但月亮运行快,一个恒星月赤经变化就24h,平均每天变化52m45s,在近地点(参见年历中“月相表”下方的近地点、远地点表)较快,约58m,远地点较慢,约45m。

月赤纬在一个恒星月中变化约为±19o,平均每天变化为1o.5。

日月位置表中还有“视黄经”,“视黄纬”数据,这是以黄道为基本圈,春分点为基本点的坐标。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运行的路线,和天赤道有23o26’左右的夹角。

跟黄道面成90o的两点就是北黄极和南黄极。

和赤经赤纬类似可以定义黄经度和黄纬度。

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黄经位置来确定的,春分点为0o,清明是15o,以此类推。

月亮的黄经从月亮(轨道称为白道)由南向北穿过黄道作为0o起点,一个恒星月变化360o。

月球的黄纬变化在±5o09’之间。

黄道和赤道坐标可以根据球面三角公式换算。

3.日月出没与晨昏蒙影

太阳、月亮的出没时刻,对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有些夜间的军事活动必须考虑到月亮的出没。

天安门国旗的升、降仪式是和太阳的升起与下落同步的。

太阳的出没时刻,各地是不一样的。

在天文学上将太阳上边缘和地平线相切的时刻定义为日出(及日没)时刻。

由于太阳圆面半径平均为16’,所以升没时,太阳圆面中心的天顶距为90º00’+16’=90º16‘。

但是由于大气的折射,使天体的视高度似乎更靠近天顶,因而天体的真高度应计及大气折射产生的订正值(称蒙气差)。

天体在天顶时,蒙气差为0,在地平附近时蒙气差最大,达34’~35’。

因此,太阳边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太阳中心的天项距为为90º00‘+16’十34’=90º50’(图5)。

天文年历中天体坐标(赤经α,赤纬δ)是对地心而言的,在地观测太阳要加地平视差订正。

太阳的视差为8”.8≈0’.15,计算精度取至1’,则视差可以忽略。

那么,太阳中心的地心真天顶距为90º50’。

年历的出没时刻是对格林尼治子午圈而言的,也可以说是对所在地子午圈而言的地方时。

在应用时,应化为标准时(北京时间)。

要求任一天的日出日没时刻,可按比例法(简单内插法)推算之。

例如,求北京地区(φ=41ºN,λ=7h45m20s)1998年2月4日的日出日没时刻。

日出日没

1.307h11m17h16m

2.4?

2.97011728

计算:

10天:

10m=5天:

xx=5m

10天:

12m=5天:

yy=6m

化为标准时的订正(8h-7h45m20s)≈15m,于是有:

日出日没

2.47h06m17h22m

经度订正1515

北京时间7h12m17h37m

不在表列的纬度地区,应用“复插法”。

先求出该纬度的出没时刻,再按日期内插,最后加经度订正,得出结果。

月亮的出没时刻的计算较为复杂些。

因为月亮的地平视差平均为57’,不可忽略,故在月轮边缘与地平线相切时,中心的天顶距(设为Z)为:

Z=90º+34’+月视半径–月地平视差=89º53’

实际上Z变化于89º49’至89º55’之间,天文年历中的时刻就是依据此标准来计算的。

但是月亮每天向东运行约13º,所以它每天的升、没时刻推迟约50分钟。

在一个朔望月中一定有一天没有月出(在下弦附近),有一天没有月没(在上弦附近)。

我国地处东经度,月出月没比格林尼治要早一些,因此要用当天与前一天的值,按纬度来内插,所得的值,再加经度订正,化为标准时。

例如求北京地区(φ=40ºN,λ=7h45m20s)3月5日的月出月没时刻。

从年历《月出月没时刻表》按纬度40º栏查出。

月出月没

3.39h40m23h40m

3.41023--(3月5日上弦)

3.511090044

计算月出用3月5日与4日的,计算月没用3月5日与3日的有:

=11h09m–0.323X46m=10h54m

0h44m–0.323X64m=0h23m

经度订正为(8h-7h45m20s)=14m40s≈15m,

因此:

月出时刻10h54m+15m=11h09m

月没时刻0h23m+15m=0h38m

不在表列的月出月没时刻,应用“复插法”计算。

再谈晨昏蒙影大家都知道,在日出前天就蒙蒙亮了,在日落后天慢慢地昏暗了,这种现象就称为晨昏蒙影。

它是由于地球大气散射太阳光而形成的。

在日出前的叫晨光.在日落后的叫昏影。

晨光昏影的开始与结束时刻随应用而不同。

在天文学上取太阳中心在地平下18º时作为标准(真天顶距为108º)。

在此时刻,若为黄昏后.天空已完全黑暗.肉眼可见的最暗里(6等)出现了。

夜间天文观测可以开始了,若为黎明前,天已大亮,6等星开始见不到了,夜间天文观测结束了。

在航海上.取太阳中心在地平线下12º作为标淮。

在此时刻海平线可以见到(黎明时)或看不清(黄昏后)。

在民用上,取太阳中心在地平下6º(真天顶距为96º)为标准。

此时需要人工照明(开路灯)或停止人工照明(关路灯)。

在天文普及年历上刊登民用晨光始与民用昏影终的时刻,以供电业局及军事部门使用。

计算各地的晨昏蒙影的时刻,与求日出日没时刻的方法一样.不再赘述。

4.月掩星与日月食

月球是最近地球的天体。

在它围绕我们地球旋转中,常常会遮住它背后的星星,这就是月掩现象。

观测月掩星的时刻与方位,可以测定地理经度,测定月球半径、距离及推算月球运动的根数。

作为天文爱好者,能测定掩星的时刻,也是很有意义的。

观测结果可汇总于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室。

对于月掩星,首先要了解月轮上的两个基本点.一为北(p),它是从月轮中心引向天北极(附近有北极里)的弧线与月边缘的交点。

另一点为上点(Z)(亦称最高点),它是从中心引向观测地天顶的弧线与月边缘的交点:

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所见的月轮的北点与上点是不一样的。

比如当月亮在武汉上中天时,见月亮在正南方上;而在乌鲁木齐的人则见到月亮在东南方.在上海的人则见月亮在西南方;因而他们所见的月轮北点与上点都不一样。

对于同一地点,在不同时刻,月轮的北点与上点也随时在变化着。

月掩星是比较多的,天文普及年历只列出少数亮星的掩与现的时刻及其方位,方位角都是从基本点向东计量的。

试以1998年1月9日月掩毕宿五为例:

首先从“月亮位置表”中查出1月9日至10日月亮的赤经从4h增至5h左右,赤纬从+16º增到17º多,这表明月轮在天空中是从西南移向东北的。

以北京地区为例:

时刻

p

v

掩始

19h53m

66o

104o

复现

21h14m

266o

277o

作图于图6。

在掩星时,可以估计出当时的地方恒星时约为1h,即子午圈上的赤经约为1h,而月的赤经为4h左右,可知月轮在北京的东南方向上、掩时的月龄为10.8(农历十一日),故有图中间的画法。

各地可据年历提供的数据,作出类似的图,以便于观测。

日月食的现测,尤其是日全食的观测,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在天文年历中给出的数据足够一般观测使用,如果专业观测,要求精度高,需据“日食图”再精密计算。

在“中国地方见食情况”表中列出初亏、复圆的有关数据,其中P表示北点起算的方位角,v表从上点起算的方位角,类似于月掩星的方位,只是北点与上点是对日轮而言的。

现以1998年8月22日日环食(上海地区)为例:

时刻

p

v

初亏

8h00m23s

225o

286o

复圆

9h29m11s

166o

221o

查“月亮位置表”,在8月21日月赤经约9h,赤纬约+15º,8月23日月赤经约11h,赤纬约+9º,可知月亮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走的,所以作出图7。

表列食分0.14,是指日轮被月轮遮住的百分数,以日轮直径为100来计算的。

作图时,先画出初亏与复圆的两轮相切的点,然后按月亮移动方向画出食甚时的食分大小。

如果是日全食与日环食,应当画出五种位相(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时的图,便于观测。

月食过程的图象,一般天文年历上已画出,无需自作。

5.太阳球面坐标

这是为观测太阳黑子及其他日面现象而准备的。

地球为固体,可以在其上面划出经线与纬线,来确定任一地点的位置,而太阳是一个气体星球,很难定出固定的经纬线。

好在太阳也有自转,那么跟自转轴相垂直的大圆就是它的赤道。

有了两极点与赤道就可定出日面纬度了。

至于经度,得设法在太阳赤道上选一个基本点,由通过此点的经圈为起始经圈(本初子午圈)来决定日面经度了。

天文学上选取公元1854年1月1日格林尼治平午时,通过太阳赤道与黄道的升交点的子午圈作为本初子午圈。

日面经度由本初子午圈量起,向西计量,由0º~360º(这样定义的经度通常称为“卡林顿经度”)。

日面纬度的定义与地球的一样.都由赤道向两极计量,由0º~±90º,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

由于基本点随太阳自转而变化,所以需要考虑太阳自转的情况。

太阳的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带不同,在赤道上自转最快,周期约24.6天,随着纬度升高,自转速度减慢,极区的速度约34天。

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转差自转。

考虑到太阳黑子活动区大多分布在太阳的中纬度地带,就取此带的太阳旋转周期作为太阳自转周期,平均为27.275天。

实际应用上,取为27.3天,那么太阳平均每天自转13o.2。

随着太阳的自转.本初子午圈每天递减13o.2。

为了统计方便,选取1853年11月9日世界时零时,基本子午圈恰好通过日面中心时作为太阳自转周第1周的开始,此后每转过360º算为一周。

到2003年初,太阳自转周已经累计到2000周。

太阳表说明中可以查到当年的太阳自转周开始时间。

太阳表2给出日轴方位角P、日面中心的纬度B0和日面中心的经度L0。

P的变化周期是一个回归年,变化范围在0º~±26º18’。

正号表示日轴的北极向东偏离,负号表示日轴北极向西偏离。

在4月7日和10月10日前后,日轴偏离方向达到了最大值:

-26º.29和+26º.29。

日面中心纬度的变化周期亦为一回归年,范围在0º~±7º15’之间。

正号代表视赤道线在日心之南面。

负号代表视赤道线在日心之北面,在每年3月7日和9月10日前后,分别达到最大值。

日面中心经度的变化周期为一个太阳自转周。

它的数值每天减少约13o.2。

L0为0º时,即自转周的开始时刻。

根据日面纬度B0的变化制作不同的坐标格片。

B0的变化约7º。

如每片取1º,则共有8片;如每片0o.5,则共有15片。

在使用中,首先要从“太阳表2”(太阳球面位置表)中查出观测日的P0、B0、L0值。

P0、B0在一天内变化很小,所以在观测时刻不是世界时0时的,不必加改正值。

而日面经度的变化较大,一天(24小时)内变化约13o.2,需要加经度订正。

如观测时刻为世界时Th,则经度订正△L表示为:

24h:

Th=13o.2:

△L,即△L=(T/24)×13o.2

为了计算方便,常常预先计算出来△L做表(小时和分数部分),应用时一查便知。

这样,观测时刻的日面中心的经度L为

L=L0-△L

选取接近B0的一块坐标网格板,使网格板的南北中线与黑子图的日轴线符合。

这样,就可以读出黑子群或日珥等目标的日面纬度值,同时可以读出目标与日面中线的距离(简称“中经度”),规定向西为正(或用W标注),向东为负(或用E标注)。

在求得中经距后,利用λ=L+中经距,就可得到所量目标的经度λ0。

6、行星的可见情况

天文普及年历中刊有五大行星的动态、以及“每月天象”。

后者在《天文爱好者》月刊中有类似的记载。

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广大的读者,能够依据书刊资料去找到五大行星,并进行观测与研究。

行星的观测,自然是天文爱好者乐于从事的活动。

大行星的“动态”部分,初看书中叙述,似乎很复杂,实际上很容易掌握。

下面分内行星(水星和金星)与外行星(火星,木星与土星等等)来加以说明。

1.内行星动态

内行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内,所以它们比较接近于太阳。

在它们绕日公转中,有四个基本的位置(点),值得注意。

粗略些,假定行星轨道为圆形(椭率很小),如图10所示。

中间的为太阳,外围的为我们地球。

假定地球在图示位置。

引日地联线与内行星轨道相交于两点。

近地的一点叫“下合”,在太阳背后的一点叫“上合”。

而引地球与内行星轨道的最大切线所交的点,称为“大距”,在图左边的叫“东大距”,在右边的叫“西大距”。

大距就是从地球上看去,内行星同太阳的最大角距。

也就是天空上内行星距离太阳最大的位置。

内行星在下合时,同太阳在一个方向上,随太阳一起升落,我们无法看见它。

而在上合时,内行星在太阳背后,我们亦无法见到。

仅有当内行星距离太阳足够远时,才可以被人们看见。

由此可知,内行星在东大距与西大距附近时,是观测的好时候。

图10

一般说,在上合后不久,行星开始于日落后出现于西方地平线上,成为“昏星”(黄昏时可见的行星),以后它离开太阳的角度愈来愈大,它的地平高度愈来愈高。

可见时间亦愈来愈长。

当走到东大距时,行星的地平高度及可见时间都达到顶峰:

过了东大距.行星好像去追赶太阳,愈来愈接近太阳,高度低了,可见时间亦逐渐短了。

在下合前后几天,见不到行星。

在昏星阶段,内行星的视路线如图11所示。

在经过不可见的时期之后,内行星转到太阳的西边(参见图10),此时它成为“晨星”(黎明时可见的行星)。

行星愈来愈升得早,升得高。

一直到西大距,达到顶峰,然后又逐渐靠近太阳,最后在近上合时隐没于日光中。

在晨星阶段,它的视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水星轨道最接近太阳,大距时的角度为18o一28o;而金星稍远于太阳,大距时的角度为45º~48º;古人将黄昏时的金星称为长庚星,将黎明时的金星称为启明星,因而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谚语。

总的说,内行星动态与可见情况如下:

上合→东大距→下合→西大距→上合

(看不见)(昏星)(看不见)(晨星)(看不见)

在作图10时,是假定地球不动的。

实际上,地球在不停地公转,内行星也不停地公转。

因此,四个基本点也在移动。

一年中的动态是依据行星运动定律计算出来的。

要想自己去求出四个基本点的时刻与位置,应当学习天体力学的基础知识。

现以1998年的水星为例,水星动态如下表:

上合

东大距(距角)

下合

西大距(距角)

1.6(23º)

2.22

3.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