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657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docx

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练习一

初中文言文经典练习

一、

【方法点击】:

1、找:

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首先找出来我们在书上学过的实词和虚词,回忆解释。

2、去:

有名词、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名等。

3、读:

强化阅读,注意“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掌握文章大概意思。

4、说:

鼓励学生多说,对于说错的部分,加强记忆。

5、解:

老师讲解,对于课内知识点出来,课外涉及重点字词强化学生记忆,时常考察。

﹙练习﹚

1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

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服其量。

选自《宋朝事实类苑》

[注释]

(1)参知政事:

副宰相。

(2)同列:

同僚。

(3)遽(jù):

急忙。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的意思。

1)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2)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2、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解释:

②时人服其量。

解释:

3、有句俗话“”正可以用来形容吕蒙正。

4、读了上文,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1.1)犯错2)假装

2.①还不如不知道。

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

②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3.宰相肚里能撑船

4.人应该要有大度量,能宽容待人。

附:

译文

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犯下的错。

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

“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

”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

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

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

蒙正说:

“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

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

”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2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

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

“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儿孙曰:

“孰也?

”实指梁上盗曰:

“梁上君子者是也。

”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

实徐谕之曰:

“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似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

【文言知识】盗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

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

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实阴见之              ②遂至于斯              ③孰也             

④实徐谕之曰            ⑤宜省己为善             

2、翻译:

①时岁饥民馁

②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3、理解:

“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

它是指              

1、①暗中②这(地步)③谁④慢慢地⑤反省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从此县中没有偷盗的人了。

3、小偷。

附译文:

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

有一年闹饥荒,有一个偷盗的人进入他的屋子,在梁上等候。

陈实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子(孙子)起来,严肃地训斥他说:

“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恶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于是就成了这样子。

”儿子(孙子)说:

“成了谁?

”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

“就是那梁上的君子。

”盗贼大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赔罪。

陈实告诫他说:

“看你的形貌,不像大恶之人,应该反省自己为好。

”看他好像很穷,于是命人给了他二匹绢。

从此县中没有偷盗的人了。

 

3、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

“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

”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

①棐(fěi):

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

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

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

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

气短。

⑥不韵:

不雅。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1分)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12、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⑵翻译下列句子。

(1分)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1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1分)

1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12、⑴①像②这⑵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13、要点:

开阔的胸怀。

译文:

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前后后就像这样。

一天与欧阳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

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更不会谈及我!

崇宁、大观年间,苏轼在岭南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苏轼在岭南作的诗),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贯,但是禁得更严密传送更多,经常凭借(苏轼在岭南作的诗)多相互夸赞。

士大夫(名词不用翻译)不能诵读东坡的诗,就自己觉得神气委靡,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不雅。

——2010.3.16

4、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

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⑤借而读之,或⑥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①孤:

幼年死去父亲。

②太夫人:

祖母。

③荻(dí):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④闾里:

乡里。

闾:

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

⑤士人家:

读书人家。

士:

读书人。

⑥或:

有时。

⑦惟读书是务:

这是特殊句式,即“惟务读书”,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教以书字:

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2、惟读书是务:

这是特殊句式,即“惟务读书”,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3、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

或:

有时。

因:

借:

……机会。

6.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的是(  )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7.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②惟读书是务。

8.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

9.欧阳修的成才,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课内《卖油翁》)

6、D 7、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②只是致力读书。

 8、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9、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附: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

(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译文:

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

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译文:

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因以为号。

(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

译文:

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贫者语于富者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

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无怀氏之民欤?

(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醉翁者谁?

庐陵欧阳修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也”表判断。

意思是: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特别爱好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到,往

2.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1分)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课内——《爱莲说》、《陋室铭》)

“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附:

译文

不知道先生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

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

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

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

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

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

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

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

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

是无怀氏之民吗?

是葛天氏之民吗?

6、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谓孟尝君日:

“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

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

”孟尝君日:

“善!

”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

门客。

②错:

同“措”,放弃。

③曹沫:

春秋鲁庄公时武士。

④铫鎒(yáo

nòu):

农具。

⑤尧:

传说中的远古圣君。

⑥用世立教:

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5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

(3)尧亦有所不及矣

(4)则谓之不肖.

54.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不若鱼鳖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来害相报者时时而间进I

D.乃弗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56.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2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53(放下)(处在;处于),(比得上;赶得上)(认为)54(B)55译文:

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56(B)

附:

译文

孟尝君田文因为瞧不起他食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鲁仲连对他说:

“猿猴和弥如果离开树木浮游水面,它们动作没有鱼鳖灵敏;要说经过险阻攀登危岩,良马也赶不上狐狸。

曹沫手提三尺长剑,万夫难挡;假如叫曹沫丢下他的三尺长剑,让他改拿耕田的家具,和农夫一样在田里工作,那他连一个农夫都不如。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所长,改而使用他的所短,即使是尧舜也有做不到的事。

现在让人干他不会干的,别人会说你无才;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就说他笨拙。

所谓笨拙就斥退他,所谓无才就遗弃他,假使人人驱逐不能共处的人,将来那些被放逐的人必然逃往国外,并且谋害我们以报往日的怨恨,这难道不是为后事开了一个坏头吗?

”孟尝君说:

“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于是决定还是留下这个食客。

7、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参考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①书遂大进(终于)②平生于书(对于)③或答人简札(有时)(书信)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满足。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

8、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

[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方:

()欲()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

"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铁杵磨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离开)方:

(正)欲(想要)还:

(回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

"欲作针。

"(老妪)

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9、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

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一、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2、以待来年然后已()

二、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三)日攘一鸡

一、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这)(做法)

2、以待来年然后已(停止)

二、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10、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

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

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

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

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

2.翻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

(四)薛谭学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学尽)②秦青弗止(不)③响遏行云(遏止)

2.翻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有,薛谭知错就改,马上向师傅道歉,并且留下来继续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11.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回答第1——3题。

(5分)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辞:

(1)鲁仲连辞让再三

(2)停数日,辞去

B、以:

(1)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2)皆以美于徐公

C.为:

(1)仲连不忍为也

(2)故不为苟得也

D.终:

(1)终不肯受

(2)终身不复见。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分)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译文:

(3)选文中的仲连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

(2分)

 

12、强项令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宜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勅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

“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

“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因匿主家

(2)流血被面

(3)使宣叩头谢主

(4)年七十四,卒于官

18.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C.文叔为白衣时

D、妻子对哭

1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4分)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20.“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21.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

(2分)

 

13、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

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

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

②尧辅:

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

(1)贮故书在壁间()

(2)徒见其浩然无涯()

15.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分)

答:

16.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2分)

答:

14、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

1浮梁:

浮桥。

2维:

系,连结。

3治平:

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4真定:

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

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

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案

1、且:

几乎,重达。

募:

招募。

徐:

慢慢的。

实:

装满,充实。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来,铁牛也被拉出来了。

3、怀丙和尚先用两艘大船装满了土,放到铁牛两边,系住铁牛,然后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保持两船对铁牛的拉力平衡,然后慢慢的去掉两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出来。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15、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

1秉烛:

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2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

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16、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

1回:

颜回,又称颜渊。

2恸(tòng):

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

学生更加亲近。

4迁:

转移。

5贰:

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