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753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docx

语文三年级上三疑三探教案第二单元

5、灰雀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

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点难点】

重点:

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难点:

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与真诚。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

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4、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为什么要写灰雀?

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

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受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

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

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

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

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

我们下节课再学。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

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2、回忆、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探提示:

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

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出重点字、词、句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

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

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板书:

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

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

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

”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

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

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7、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

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8、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9、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

鸟怎么会说话呢?

”等等。

10、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

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质疑再探

1、课前问题解决了吗?

2、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知道?

预设:

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男孩灰雀是不是他抓走了呢?

四、运用拓展

1、总结收获: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进行自主总结。

2、自编题:

同学们,你想设计一道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3、教师补充题。

a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b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5、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捉

焦急放回

列宁(喜爱)小男孩

教学反思

6、小摄影师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

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重点难点】

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重点:

感知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

读准生字:

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4、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

小摄影师给谁摄影?

为什么摄影?

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

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

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

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

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忆、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探提示:

小摄影师给谁摄影?

为什么摄影?

结果如何?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出重点字、词、句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

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

如:

突然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

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

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

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

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

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

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

“孩子,回来!

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质疑再探

1、课前问题解决了吗?

2、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知道?

小男孩会回来吗?

回来之后还会发生什么呢?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运用拓展

1、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一文,了解了高尔基不喜欢大记者的采访,却喜欢少先队员的采访,这是为什么?

如果是你,希望相片出现在报刊上,还是喜欢出现在学校的墙板上?

学生讨论后归纳:

这是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与热爱。

现在我们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与热爱再读课文。

2、自编题:

同学们,你想设计一道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3、教师补充题。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

做些什么呢?

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6、 小摄影师

关心、爱护

高尔基←————————→小男孩

不见记者会动脑、有礼貌

教学反思

7、奇怪的大石头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

会写“著、藏”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李四光是怎么问问题的。

2、了解童年的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难点:

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1、你见过大石头吗?

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这块的石头奇怪在哪?

围绕这块石头发生了什么事?

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

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

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

高耸。

第四纪:

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

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

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

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

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

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

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2、回忆、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探提示:

这块的石头奇怪在哪?

围绕这块石头发生了什么事?

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出重点字、词、句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

过渡:

这块大石头到底怪在哪儿,让童年李四光对它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

请大家细细地读课文一到八自然段,划划它有几怪?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1.一怪:

孤零零

出示句子:

这块大石头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学生读句子,思考:

哪个词体现了大石头的怪?

理解“孤零零”并指导朗读,

2、二怪:

巨大

出示句子:

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指名读句子,赛读。

读着读着,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石头之大)理解“严严实实”。

玩着玩着,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出示句子: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如果当时是你跟伙伴们玩,你会怎么样?

3、三怪:

时间久,来历不明

⑴对自己的疑问,李四光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他是怎么做的?

同桌分角色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

⑵指名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

⑶评议(从语气、神态、动作是否逼真方面)

⑷再指名读

⑸从他和老师的对话中,你们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

出示: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

它应该。

可它               ?

填空后指导朗读。

说说为什么对这句话感受最深?

你最佩服他的什么?

⑹对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李四光是否就此放弃?

出示句子: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哪个词看出李四光很好问?

⑺老师和爸爸都不能解答这个疑问。

猜一猜,此时,李四光会怎么想?

4、从李四光的行为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指名回答。

设疑:

巨石之谜充斥着他小小的脑袋,他到底怎样去找到心中的答案?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三、质疑再探

1、课前问题解决了吗?

2、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知道?

预设:

作者怎样把李四光的品质写出来的?

3、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

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四、运用拓展

1、总结收获: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进行自主总结。

2、自编题:

同学们,你想设计一道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3、教师补充题。

1、做一页科学家童年故事手抄报

2、摘录名人名言做成书签

3、写生字:

生字只要能记住,写几个都行

4. 制定一份人生理想蓝图白皮书,立下今后要实现的理想,向伟人学习。

板书设计

小时侯发现问题

7、奇怪的石头李四光震惊世界

长大后勇于探索

教学反思

8*、我不能失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设疑自探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

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

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3.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哪些问题?

梳理问题形成自探提示: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又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路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出重点字、词、句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

(一)初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

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

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二)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

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

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三)讨论深化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三、质疑再探

1、课前问题解决了吗?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么?

预设:

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要写那只可爱的鸽子?

四、运用拓展

1、总结收获: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进行自主总结。

2、自编题:

同学们,你想设计一道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3、教师补充题。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

你是怎么处理的?

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小结:

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板书设计

8*、我不能失信

宋庆龄→ 想去伯伯家→突然想起→约小珍叠花篮

一个人留了下来

守信用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背诵名言名句。

2、阅读《闻鸡起舞》。

难点:

学会用熟悉的人写一件事。

【教学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

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

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

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

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