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1988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习题集Word下载.docx

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

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

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

一状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

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导致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在有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演化才是可能的,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

不可逆过程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它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有序趋向无序的消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是一些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基础,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发挥建设性作用。

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

如果说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的话,那么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加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

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例如:

人们发现许多金属如铁、铜、金等均能导

电,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莫非所有的金属都导电?

”这类问题被称为“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牛顿理论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矛盾。

例:

这种理论内部的矛盾在数学中称为“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例如:

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

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

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3)可行性原则。

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

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

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

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

(1)一致对

应性。

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

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

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事实指的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经验的陈述或判断,是人

们用一定的语言对被认识的客观事实进行的描述。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

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真实的陈述和判断。

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创立新理论的整个思维过程,即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新理论的证明和检验的全过程。

创造性思维过程可概括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第二,酝酿阶

段——问题的求解。

第三,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第四,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

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2)非演绎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等。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基本最常见的两种思维形态。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的发散度:

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3)顿悟——灵感和直觉:

所谓灵感,是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

所谓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

应该说,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

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10、什么是技术创新?

什么是自主创新?

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所谓技术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是企业家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

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

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

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实施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是实施与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途径,其中创新项目的制定、样品的研制、中间实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环节,都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实际效益。

自主创新:

主要是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大体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a转变思想观念,为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氛围.b加大资金投入,为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经济支持.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

须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

C注重人才培养,开发人力资源,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壮大人才队伍。

自主创新的实现,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创新活动之中.d创新体制机制,为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必要性:

增强创新能力就是要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持续推动

力,使我们的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方式更加集约,劲头更加持久,国际竞争力更加强大。

把高消耗,重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集约式的增长方式,加促我国经济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坚持不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巨大的活动,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高技术:

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

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

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一般认为,高技术的认定标准是:

研究开发费用占总产出或总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占全部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产品的技术水平、设备水平和工艺水平等。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

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可以这样认为,高技术产业是主导着未来经济发展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

它体现了高增长率、高风险、高效益、高额研究开发费用、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与国际分工、高技能劳务密集的生产技术等特点。

高技术产业化:

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科技商品,投放市场,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过程。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

(1)市场创新机制市场创新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

(2)风险投资机制由于高技术具有高风险(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及

自然风险)的特点,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

3)研究与开发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

(4)官、产、学合作机制 由于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属于国家层次的高技术产业和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高技术产业,都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5)法律制度机制 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

因此,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

(6)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贝尔纳首

先注意到这一现象,汤浅光朝还详细描述了科学中心从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到美国(1920一)的转移路线,被称作汤浅现象。

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19031985)描述了带头学科从近代到现

代的更替过程,即:

力学;

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

微观物理学;

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

他预言新的带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下一个带头学科将是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

凯德洛夫提出了带头学科更替的经验定律:

T=200/2n。

可见带头学科更替有周期性,且持续时间呈对半递减趋势,显示其加速性,这构成科学增长的质的特点。

凯德洛夫的带头学科的思想很有价值,如

“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等,这部分给出了带头学科产生及更替的原因。

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

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

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具体地说它是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

D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它揭

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在科学知识中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知识所涉及的内容给予明确的解释,并推导出特定的可以检验的论断,还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如果理论经受不住实验检验,就将被修正或淘汰。

科学的真理性,正是由它所具备的可检验性加以保证的。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虽然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必须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以防止片面性和僵化。

零散的知识堆集在一起不能成为科学。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它的基本概念反映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

基本定律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

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1)技术活动。

狭义的技术活动

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2)技术成果。

包括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P185)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马恩全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中有实验技术;

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中有力学。

技术产生科学,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产生了射电天文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

-11-

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

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

究内容,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和总结,它的产生与

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2、自然辩证法的对象,体系,结构如何?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和主要内容: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式?

试评述古代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

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自然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自然观:

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三大基本特性:

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历史地位:

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贡献:

(1)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

(2)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研究对象。

局限性:

(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的兴起;

地理大发现;

文艺复兴运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9世纪马克思、恩科斯科学的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技术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的吸取了古典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

(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4)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产生和消亡之中、运动和转化之中。

(5)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6)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出现“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三个形态的共同点:

(1)它们均建立在每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基础上,概括了当时科学的成就;

(2)它们是以唯物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认识自然界;

(3)它们保持了时间上的延续性,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观。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

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5、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点?

‘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

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相加,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6、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的矛盾和解决。

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信息的情况下,其内部各系统

(要素)默契配合,自发地协调、一致地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的过程。

自然演化的自组织

机制: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2)非线性相互作用(3)涨落。

基本条件:

(1)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2)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必须存在非线性机制,即系统的涨落非线性放大。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是系统由有序到无序的变化过程,它反映的是系统的退化方向;

进化论描述的是系统由低级到高级、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它反映的是系统的进化方向。

矛盾原因:

热二是对封闭系统而言,而进化论是对开放系统而言。

解决途径:

引入自组织机制,即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必要条件,其中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关键。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可能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个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无序与增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有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性的。

一个开放系

统的总熵的变化ds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系统本身由于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增加,叫做熵产生dis;

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所引起的熵流des。

它们之间的关

系为ds=dis+des。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dis永远大于零,des则可以大于或小于零。

如果当熵流des为负的,而且其绝对值大于熵产生dis时,系统的熵的总变化便可以小于零,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熵可以逐渐减少,系统便可以有无序状态逐步转为有序状态。

这就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解决了热力学与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7、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如何看待科研选题?

科学问题的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