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0074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固体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C.硝酸铵D.蔗糖

2.以下物质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条B.味精C.酒精D.白糖

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1℃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各蒸发掉10g水,析出甲的质量大

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C.t3℃时,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

D.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3℃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4.化学实验后我们要有清洗仪器的好习惯,以下清洗方法中,原理与另三种不同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C.用水清洗蒸发皿中的少量食盐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就变成不饱和溶液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C.溶液上层的密度小,下层的密度大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6.市场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行,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

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

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英

第一天手背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

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

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的不涂。

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和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

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你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A.小敏B.小英C.小玲D.小红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制氧气

C.将未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D.20℃时,把少量氧化钙放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

8.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40℃时,甲的饱和溶液比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大

C.80℃时,两者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80℃时,加热两者的饱和溶液,均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9.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物腐败、铁的锈蚀属于缓慢氧化

B.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步骤是称量、计算、溶解

D.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11.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A.稀盐酸和碳酸钠B.水和氢氧化钠C.水和生石灰D.水和硝酸铵

12.在配制10%氯化钠溶液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可能原因是: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装瓶时有洒落。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只有①②④C.只有①②D.只有②③

二、填空题

13.在20℃时,将40g氯化钠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4g氯化钠固体不溶解.请填下列空白:

(1)所得溶液是20℃时氯化钠的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4.过氧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

现有一种过氧乙酸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5%。

请填空:

⑴100g该溶液中含溶质__________g。

⑵向100g该溶液中加入20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⑶将100g该溶液与100g5%的过氧乙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15.水与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五一”期间小明家去珠江源旅游。

①小明带去“自热米饭”的加热原理是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小明从珠江源头带回一瓶水,为检验这瓶水的硬度,可向水中加入_______。

③回家后,小明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________作用。

(2)2018年3月22日是第26届“世界水日”,也是第31个中国水周首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请列举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合理即可)_______。

(3)如图是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M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合理即可)。

②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③t3℃时,将3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④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

16.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2)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①溶解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③称量④计算

(3)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填名称);

(4)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

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她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g;

(5)小民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水的密度约为1g/cm3)。

三、实验题

17.食盐是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品,人们食用的通常都是食盐溶液。

通过学习和生活体验,我们发现多种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1)写出两个你认为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并预测其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

___________,你的预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素②:

___________,你的预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

(3)要使验证实验达到预测的效果,必须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

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

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②只有Fe2O3

③只有Fe(OH)3④是Fe2O3、Fe(OH)3的混合物

⑤是Cu、Fe2O3的混合物⑥是Cu、Fe(OH)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

(1)2Fe(OH)3

Fe2O3+3H2O

(2)白色无水CuSO4遇水变蓝

(3)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

2FeCl3+Cu=2FeCl2+CuCl2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Fe(OH)3、Cu等,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

(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图28-1进行实验。

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猜想中的。

(填猜想中的序号)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

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的观点正确(填“乙”或“丙”)。

(3)丁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28-2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

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Ⅰ组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Ⅱ组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3.1g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2)应该选择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

最终计算结果表明:

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组(填序号)。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

(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

(反思评价)戊同学指出:

从环保角度,图28-2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图28-2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四、推断题

1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的奥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

(1)A、B、C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

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略去):

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

(3)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的功能。

20.某化学第二课堂小组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准备利用含FeSO4和CuSO4的废水(无其他难溶杂质),从中获得硫酸亚铁晶体,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1)整个流程中,进行了两次操作1,操作1是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

(2)金属X是______(填化学符号),其加入废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固体A中含有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写出固体A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冷却结晶法得到硫酸亚铁晶体前需要进行操作2,请问操作2是________。

五、计算题

21.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固体,为测定这瓶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做如下实验。

现取瓶中17.3g样品溶于足量的水中,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试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气体的质量是多少g。

(2)所加稀盐酸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蔗糖、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水温降低。

故选A。

2.A

【解析】

试题分析:

溶液要求物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面条不溶于水,而且能够看到,所以答案选择A。

考点:

溶液的形成

3.A

【解析】

试题分析:

A.依据图示可知,t1℃时,乙的溶解度比甲大,依据公式

,乙乙析出的固体比甲大,故A说法错误;B.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故B说法正确;C.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故C说法正确;D.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3℃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故D说法正确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4.D

【解析】

试题分析: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形成溶液,C、用水清洗蒸发皿中的少量食盐,利用水能溶解食盐,形成溶液,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是利用洗洁精能将植物油乳化,,故选D

考点:

溶液的形成,乳化作用

5.B

【解析】

试题分析: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仍是饱和溶液,A错误;溶液具有均一性,C错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D错误。

故选B。

考点:

溶液

6.A

【解析】小敏,由于采取要两只手背一只涂抹、一只不涂抹防晒霜进行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较为科学;故其实验方案最为合理;

小英,由于采不同时间涂抹,会由于时间因素控制不当天气的变化成为对比实验的不同因素,因此,实验结果不具有科学性;故其方案不合理;

小玲,由于采取不同实验者,会因个人的体质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因影响因素不同不具有科学性,因此,其方案不合理;

小红,由于采取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对比实验,使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因影响因素的不同不具有科学性;故其方案不合理;

故选A.

7.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应为没有具体说明直线所代表的物质;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锰元素的质量不变;C选项是正确的表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溶质的质量最终要小于起始的质量,因为氧化钙溶于水与水反应,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选C

考点:

电解水、高锰酸钾制氧气、金属的性质、氧化钙氢氧化钙和氧化钙的转化

8.C

【解析】A.甲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后来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错误;B.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错误;C.8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两者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80℃时,加热两者的饱和溶液,甲变为饱和溶液,乙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溶解度曲线上,溶剂的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

9.B

【解析】

试题分析: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溶液中的各种粒子都在不断运动,错误,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正确,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而言,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但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错误,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错误,故选B

考点:

溶液的形成、特征以及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相互转化关系

10.A

【解析】A.反应速率慢,反应现象不明显的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食物腐败、铁的锈蚀属于缓慢氧化,正确;B.空气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错误;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错误;D.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可溶于水,但溶解能力差,错误。

选A

11.D

【解析】试管

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液体a与固体b相遇没有气体生成或温度变化不大;A、稀盐酸和碳酸钠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有气泡冒出,错误;

C、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有气泡冒出,错误;

D、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不会有气泡冒出,正确。

故选D。

【点睛】

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等,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不变,如氯化钠,蔗糖等,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降低,比如硝酸铵。

12.D

【解析】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④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洒落,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故②③会导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故选D。

点睛: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

13.

(1)饱和;

(2)36g;(3)26.5%.

【解析】

(1)20℃时,将40g氯化钠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4g氯化钠固体未溶解,所以所得溶液是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

饱和;

(2)20℃时,将40g氯化钠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4g氯化钠固体未溶解,说明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即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故填:

36g;

(3)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26.5%.故填:

26.5%.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155%10%

【解析】

分析:

(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

(2)利用溶质质量分数=

×100%,由加入水后溶质质量不变而溶液质量增加,计算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3)根据加水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需要加水质量.

解答:

解:

(1)100g该溶液中含溶质质量=100g×15%=15g

(2)向100g该溶液中加入20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5%

(3)将100g该溶液与100g5%的过氧乙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

解得x=50g

故答案为:

(1)15;

(2)5%;(3)10%.

15.CaO+H2O

Ca(OH)2肥皂水乳化一水多用等t2℃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丙>乙>甲80乙>丙>甲

【解析】

(1)①生石灰的化学名称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2O

Ca(OH)2;②鉴别硬水、软水用肥皂水,硬水产生浮渣,软水产生较多泡沫;③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珠分散成无数小的液滴,随水流走,因此能去除油污;

(2)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有随时关闭水龙头、用洗衣服的水拖地、用淘米水浇花等;

(3)①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②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③t3℃时,甲的溶解度是60g,表示在t3℃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60g甲,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甲,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0g+30g=80g;④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丙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甲、乙仍是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乙>丙>甲。

16.

(1)烧杯

(2)④③①②(3)玻璃棒(4)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的位置放反了12(5)18%

【解析】

(1)由图示可以看出,该仪器为烧杯,故答案为:

烧杯;

(2)配制溶液的步骤为: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故答案为:

④③①②;

(3)该图表示配制溶液全过程需用的所用仪器,称量使用托盘天平、量筒,溶解时还会用到烧杯和玻璃棒,故答案为:

玻璃棒;

(4)由图示可以看出托盘天平的使用错误,物码放反了,由正确称量:

“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得出:

药品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15g﹣3g=12g;

(5)由图示中所示数据可得,每小格所表示的质量为1mL,水的体积为82mL,再由水的密度1g/mL,由公式m=ρV得出水的质量为:

82mL×1g/mL=82g,由托盘天平中砝码与游码的质量可知,该实验欲称药品质量为:

10g+5g+3g=18g,溶液质量为:

82g+18g=100g,由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得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8%,故答案为:

18%

【点评】该题以溶液配制为载体,考查了仪器的名称与用途、操作的步骤、错误或不规范操作引起的溶质质量变化、量筒的读数、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问题,解答时要看清图示,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解答.

17.温度温度越高,食盐溶解速率越快搅拌搅拌加快溶解速率取等质量的食盐,分别加入等体积的20℃和100℃的水,观察溶解速率其他条件相同

【解析】

(1)根据生活经验,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食盐颗粒大小和搅拌等,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

(2)温度影响因素:

分别称取2g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同时放进盛有等质量的不同温度(20℃和100℃)水的烧杯中,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的食盐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3)以上实验探究除了水的温度不同以外,食盐的质量,颗粒大小、水的质量必需完全相同。

点睛:

熟记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因素:

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知道它们的具体影响过程。

18.

(1)③④⑥

(2)丙

【交流讨论】

(1)排净装置中的空气(或防止CO和装置中的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2)Ⅰ、⑤

(3)

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4)不需要,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

【反思评价】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或用塑料袋等收集,或其他合理答案)。

【拓展延伸】可行

【解析】

试题分析: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下面左图进行实验。

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说明没有水生成,从而排除猜想中的③④⑥;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

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丙同学的观点正确,因为氧化铁与酸反应溶液变色;【交流讨论】

(1)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排净装置内的空气;

(2)选择Ⅰ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

计算过程如下:

固体质量的减少即为氧化铁中的氧元素的质量,根据氧元素的质量计算出氧化铁的质量,进而确定成分,最终计算结果表明:

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⑤组。

(3)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不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

【反思评价】戊同学指出:

从环保角度,上右图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

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是空气污染物,故应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或用塑料袋等收集)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上面右图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此方案是可行的,因为氢气也具有还原性,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考点:

物质成分的确定、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的问题

19.CaOCa(OH)2CaCO3CaO+H2O=Ca(OH)2乳化

【解析】

【分析】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A是氧化钙,B是氢氧化钙,C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