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0151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第一单元)

1.鲧禹治水(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学习本课生词新词,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能说出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

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看看故事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预习与检测

(一)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1.读拼音,写词语。

dàyǔyípiànwānɡyánɡxīrǎnɡ

hànliújiābèiɡǔntànɡ

2.多音字组词。

lòu()huá()xīnɡ()

露划兴

lù()huà()xìnɡ()

(三)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鲧和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鲧和禹治水的过程的?

3.自由交流对天神“鲧”和儿子“禹”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灾难,鲧禹父子俩想方设法,不顾一切地治理洪水,他们的这种善良正义,为民着想的崇高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五、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课文学习到此,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题,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六、课堂训练

1.补充成语。

山()海()毫不()()兴奋()()

天()地()不畏()()欢呼()()

毒()猛()烈日()()汗流()()

大发()()成()上()泛滥()()

2.在加点字正确读音后面画“√”。

祈求(qíqǐ)淹没(méimò)斥逐(cìchì)

露面(lùlòu)继承(chénɡchén)镐头(ɡāoɡǎo)

【参考资料】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山海经》中最著名的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鲧禹之水》等故事。

1.鲧禹治水(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鲧和禹父子俩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鲧”治水部分(2——4)。

(1)天神“鲧”用了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

结果如何?

(2)你觉得“鲧”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学习“禹”治水部分(5——10)。

(1)“禹”治水的方法是怎样的?

结果如何?

(2)“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付出了哪些艰辛?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3)理解句子: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往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a你能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除此之外,想象禹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5)你觉得“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文中的第六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4.小结:

虽然鲧和禹治水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但是,鲧为治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们的这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佩。

三、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1.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

为什么令你感动?

2.你想对鲧禹父子说些什么?

(请选择一位)

,我想对你说:

3.结合课文的内容,你能说说神话故事的特点吗?

四、总结全文

本文写了时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我国先民、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五、课堂训练

1.你还阅读过中国的哪些民间传说与故事?

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2.按要求写词语。

表示“走”的词语:

表示高兴的词语:

描写天气的词语: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参考资料】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

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下招呼,就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

大禹深情地抚摸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利的事迹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2.大卫(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记住本课的生词新词,能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

2.初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

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外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二、预习与检测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小声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读拼音,写词语。

tónɡkuīfùshuìéluǎnshíxiōnɡpú

3.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气势汹汹万夫不当之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出现主要人物是()()(),其中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2.大卫不仅(),而且()。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文中的这些人物各留给自己怎样的印象?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中三个人物的认识。

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人体会大卫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训练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溪水()的身材()的铜盔

()的歌声()的武艺()的铠甲

()的图画()的声音()的卵石

2.把词语补充完整。

聪()机()()直()敢长途()()()()汹汹()大()穷武艺()()

()不()意仓()逃()()惊()色

精明()()()胜()击大()()胜

【参考资料】

亨德里克•房龙:

荷兰后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

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

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

他一生中出版了30余种书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纪。

他的绝大部分著作均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历经近一个世纪仍不失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

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的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

2.大卫(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后填空:

他一边(),一边()。

手指在琴弦上熟练地()着,琴声像()从他的手指旁流淌,流过(),流进(),()的歌声在原野上飘荡……

2.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二)学习课文4——11自然段。

1.大卫的聪明机智、正直勇敢表现在哪里?

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2.从歌利亚叫阵和对他外貌描写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大卫和扫罗王的对话中,你体会到大卫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4.从大卫与歌利亚的对话以及他和歌利亚的交战情节中,你体会到大卫的什么特点?

(三)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描写来体现人物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1.你喜欢大卫吗?

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我大卫,因为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像大卫这样,为了捍卫国家尊严,不惜奉献一切的少年,你还知道有谁?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讲述了用弹弓和鹅卵石杀死巨人,帮助以色列人取得战争胜利的故事。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和来刻画了这个少年英雄形象。

表现了他、和的特点。

五、拓展阅读

阅读短文,并用不同的线条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画出来。

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11岁的姐姐龙梅和9岁的妹妹玉荣是一对草原上的小姐妹。

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

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

姐妹俩见了,心理非常的着急,心想:

这些羊群可是生产队的宝贵财物,绝对不能失去。

于是,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艰难地赶着羊群往回走。

这时,一股强烈的风雪迎面卷来,姐姐龙梅一个踉跄,身子左右摇晃,眼看就要被风雪卷走,她只好蹲下紧紧抱住身边的一只羊。

当风雪过后,她发现妹妹不见了,随之消失的还有一部分羊。

怎么办?

她着急地四处张望,茫茫的草原已经被盖上了一尺来厚的积雪,“玉——荣,玉——容……”她大生地喊着,可是听到的只有呼呼地风雪声。

待她好不容易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

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

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

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

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下列的比喻句。

(1)琴声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直是

(3)如同

2.有条件的学生请阅读《赫拉克斯的选择》和《西方典故故事》。

3.夸父逐日(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浩如烟海,《山海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故事集。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课题),看看夸父是怎样“逐日”的,结果又是怎样?

二、预习与检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当众展示朗读,师生一起点评。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拼音,写词语。

wèihédènlín

2.比一比,再组词。

喝()未()原()跨()胃()邓()

渴()末()愿()夸()渭()郑()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辨析以下词的意思。

入日:

逐走:

饮:

欲:

未至:

大泽:

河、渭:

邓林:

2.用现代汉语说说句子的意思。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弃其杖,化为邓林。

 

                             北饮大泽  

                            3.理解课文的意思。

(1)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课堂小结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五、课堂训练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山海经》中的其他故事。

【参考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湖水。

还没有赶到大湖,半路上就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3.夸父逐日(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

 

2.你对夸父逐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3.课文通过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夸父()、()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强烈愿望和()的意志。

4.《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后人常用夸父比喻:

5.对《夸父逐日》的结尾:

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

桃林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既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又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三、再次阅读课文,体会这个神话故事的特点

神话故事想象力非常丰富。

从夸父其人以及他追赶太阳,可以感受到古人的丰富想象力;从文中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杖,化为邓林”等细节中能体会到故事想象的奇特,塑造了一个无比顽强的巨人形象。

四、总结全文

五、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话将《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写成一段话

远古的时候,在山的那一边有一位巨人——夸父,他望着天上红红的太阳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我国古代神话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神话故事?

 

                                                       3.按要求写成语。

(1)寓言故事成语

                                                    

(2)历史经典故事成语

                                                    

(3)写含有比喻手法的成语

                                                    

(4)写含有拟人手法的成语

                                                    

(5)写含有夸张手法的成语

                                                               4.天上偷来的火种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 “冶、惩”2个生字;掌握 “熊熊的火柱”、“沉重的铁链”等短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1.揭示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小结、归纳。

二、预习与检测

1.自学2个要求会认的字,注意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2.观察课后词语采集的短语,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短语读一读。

3.课堂小检测:

(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冶炼(yěyiē)惩罚(chénchěn)膝盖(xīqī)

(2)词语巧搭配

()的火柱()的铁链()的夜晚

()的小火球()的鲜花()的野兽

()的惩罚()的刑罚()的折磨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理清故事叙述的顺序。

这篇神话故事按照(              )的顺序进行叙述,文章的叙述顺序是:

无火 ——(      )——(      )——获救。

2.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普罗米修斯是一位怎样的神。

先在课文中划出描写普罗米修斯动作、语言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崇高精神。

普罗米修斯是一位、、

的神。

2.说一说:

为什么直到现在,希腊人对普罗米修斯仍然十分敬仰,并称他是“人类的大恩人”?

(1)请找出文中描述人类没火、有火两部分内容。

(2)分角色进行朗读。

(3)想象:

没有火的日子将会是怎样?

(4)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学习    

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温度由内向外依次增高。

人类最初与动物一样,对火是害怕的,后来,逐渐发现了火的好处——被烧烤过的兽肉味道更鲜美,于是便主动地利用火。

七、课堂训练

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

(改成拟人句)

                         

(2)我看到了乱蓬蓬的长发下那平静而慈祥的脸。

(缩句)

                         

(3)世界上糟糕的诗已经够多了。

(改成反问句)

                          

(4)国庆晚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舞蹈。

(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5.女娲造人

【学习目标】

1.会认“娲、藤”2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喜欢神话吗?

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预习与检测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疲倦(juànjüàn)莽汉(mǎnɡmǎn)泥浆(jiànɡjiānɡ)

女娲(wōwā)枯藤(ténɡtènɡ)溅落(luòlào)

(2)四字词语填空。

灵()一()()高()烈生气()()开眼()

()()不堪()不绝()()欢喜()通()大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

天地无人——黄泥()——创造()——分为(),延续后代。

2.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

2.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3.阅读了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恰的词语填空。

灵敏灵巧

1)他的双手很(),能做各种精致的小玩意儿。

2)她一心要让这些()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哀求祈求

人们苦苦()天地,()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地毫不理会。

敬佩敬仰

1)直到现在,希腊人对普罗米修斯仍然十分(),称他是“人类的大恩人”。

2)小红非常乐于助人,她的这种精神令人()。

熬过度过

1)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无边的黑暗中,()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

2)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我()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神通广大聪明美丽

1)小红长得(),大家都喜欢她。

2)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位()的女神,名叫女娲。

2.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

(推荐书籍: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