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033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历史测试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

C.提出平分土地的改革方案

D.实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新举措

8.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所控制的地区()。

A.分布着最早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

B.包括1858年后增开的所有口岸

C.分割了清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地区

D.普遍实行了《天朝田亩制度》

9.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主要表现在()。

A.领导阶级

B.指导思想

C.斗争形式

D.革命任务

在近代,列强往往通过不平等条约巩固和扩大侵略成果。

据此回答第10~12题:

10.近代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现在()。

A.签订方式

B.条约内容

C.缔约双方的地位

D.造成的影响

11.“将来大皇帝有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这一规定()。

A.出自《南京条约》

B.英国人得到了领事裁判权

C.成为英国勒索特权的根据

D.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最为不利

12.下列条约中,最能反映俄国侵略特点的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望厦条约》

近代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回答第13~15题:

13.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

B.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

C.封建经济为主,大部分主权丧失

D.地主阶级与外国势力共同统治的社会

14.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出现()。

A.表明中国历史出现倒退

B.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D.使得中国革命必须是民主革命

15.鸦片战争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C.外国势力大量侵

D.外国割占中国领土

参考答案

1.C2.D3.B4.C5.A6.B7.C8.C9.D10.B11.C12.C13.C14.D15.C

强化训练题

(二)

19世纪末,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不断加剧对中国的侵略和争夺。

据此回答第1~4题:

1.19世纪末,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是为了()。

A.实现其“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B.加入帝国主义侵华的行列中

C.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2.19世纪末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反映在中国问题上集中表现为双方都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的()。

A.台湾地区

B.长江流域

C.山东地区

D.香港地区

3.德国同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

A.德法俄三国是同盟国

B.列强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中国主权独立

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既矛盾又勾结

4.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勒索赔款,增辟商埠

B.进行资本输出和间接进行殖民统治

C.控制中国海关和内河航线

D.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签订的两个不平等条约。

据此回答第5~7题:

5.《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A.意味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B.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C.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D.表明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

6.美国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望厦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7.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以上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列强对华侵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据此回答第8~12题:

8.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早于资产阶级产生,主要是因为()。

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使人们对工业利润认识不足

D.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9.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10.下列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的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②洋务运动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了设厂限制

④民族资产阶级

收回利权运动的斗争

A.①③④

B.③④

D.②③④

11.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A.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1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山东是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场

B.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C.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恣意横行

D.德国租借胶州湾,英国租借威海卫

19世纪末面对中国的不断沉沦,中国的各阶层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据此回答第13~15题:

13.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了中国贫穷的根源

B.发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C.找到了工业生产的规律

D.认为办洋务的重心应该转移

14.“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许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

今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

”这有利于()。

A.洋务派

B.民族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小资产阶级

15.称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触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1.D2.C3.D4.B5.B6.D7.C8.D9.C10.C11.C12.C13.D14.B15.D

强化训练题(三)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

据此回答第1~3题:

1.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开始的事件是()。

A.同盟会的成

B.广州起义

C.兴中会的建

D.黄花岗起义

2.之所以说黄花岗起义的价值“与武昌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它()。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形势的发展

3.1911年底起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主要原因是()。

A.他亲自领导了武昌起义

B.他是共进会的实际领袖

C.他是同盟会的最高领袖

D.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威望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这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据此回答第4~6题:

4.辛亥革命所反映的最主要的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汉族与满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5.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推翻清朝满洲贵族的统治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建立民主共和国,让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6.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在于()。

A.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B.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宪政的开端,先后出现了几部性质不同的宪法。

据此回答第7~8题: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8.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不包括()。

A.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B.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争取帝国主义各国的支持

1.C2.D3.D4.B5.C6.B7.B8.D

强化训练题(四)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据此回答第1~3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C.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以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相比,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批判了中国封建正统思想

C.宣传了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D.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新文化运动以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主要是因为()。

A.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C.儒家思想落后于资产阶级文化

D.儒家思想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据此回答第4~7题:

4.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B.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C.新文化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D.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觉醒

5.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6.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突出特点是()。

A.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B.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C.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7.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A.宣传民主、科学

B.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C.宣传马克思主义

D.宣传新三民主义

中共成立后把工作重心放在组织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上,据此回答第8~10题:

8.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反映出()。

A.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B.中共坚持武装斗争

C.中共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D.中国工人阶级的局限性导致运动失败

9.1925年形成了工人运动的新高潮,其本质特征是()。

A.上海、广州是运动的中心地点

B.集中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C.建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D.民族资产阶级支持工人运动

10.以下对五卅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B.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C.出现了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D.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国共合作,共同推动是大革命兴起的关键,据此回答第11~13题:

11.促使国共合作的根本因素是()。

A.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

B.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共产国际的指导

D.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斗争目标

12.国民党一大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国民党改组问题

B.国共两党合作问题

C.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D.对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问题

13.中共三大的最大缺陷是()。

A.没有提出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B.没有提出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权

C.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D.没有提出保持党的独立性的方针

1.A2.C3.A4.B5.B6.C7.C8.C9.B10.B11.D12.A13.C

强化训练题(五)

日本在1931年发动“九·

一八”事变,加紧侵略中国。

1.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

A.冲国政局混乱

B.摆脱经济危机

C.国民党围剿红军

D.张学良不投靠日本

2.“九·

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国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护严肃镇静之态度。

”以上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

A.寄希望于政治解决

B.反映了民众的要求

C.采取了投降政策

D.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面对“九·

一八”事变,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要集中力量镇压革命

B.幻想国际干预,避免事态扩大

C.慑于日本的军事力量,惧怕战败

D.借以削弱地方军阀的力量

4.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集中说明了()。

A.日本已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B.蒋介石的妥协政策不得人心

C.抗日符合整个中华民族利益

D.要抗日就必须反蒋

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共调整政策,据此回答第5~7题:

5.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充分说明了()。

A.英美支持蒋介石抗日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已不急于消灭红军

D.改变了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对抗政策

6.西安事变得以解决的因素是()。

①中共的正确方针

②国民党亲日派主张

③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周旋

④蒋介石提出抗日主张

⑤美国不赞成武力解决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④⑤

7.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终于破产的标志性事件是()。

A.“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取得多伦战役的胜利

B.“一二·

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C.红军三大主力都转移到了陕北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移,是闻名世界的壮举。

据此回答第8~9题:

8.万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

这里的“转移”是指()。

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革命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D.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9.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主要是指()。

A.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B.毛泽东被推选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C.会议独立自主地运用毛泽东思想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问题

D.会后由毛泽东掌握了军事领导权

面对日本侵略加剧,中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涨,据此回答第10~12题:

10.下列关于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国共对峙是最基本的阶级特征

C.“九·

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出现由内战向全民族抗战的发展趋势

11.奠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础的是()。

A.“八一宣言”

B.瓦窑堡会议的决议

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2.“一二·

九”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B.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C.伪“满洲国”的建

D.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抗战时期,正面、敌后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确保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请回答第13~15题:

13.抗战防御阶段,发生在正面战场上的战役有()。

①淞沪会战

②平型关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

④枣宜会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14.1938年春天,日军进犯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阻止敌人进攻的地点是()。

①临沂

②雁门关

③台儿庄

④忻口

A.①②

D.①④

15.1938年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威胁敌占区北平、保定的是()。

A.晋察冀

B.晋绥

C.冀鲁豫

D.晋冀豫

中共建立后,在长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实践中,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据此回答第16-~18题:

16.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是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7.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实质是()。

A.建立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

B.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C.解决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

18.中共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与革命统一战线不同的特点,如党外合作等,这表明()。

A.体现了中共革命的原则性和斗争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国民政府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战争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据此回答第19~23题:

19.刘伯承、邓小平率领解放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是()。

A.解放军已经威胁到南京、武汉

B.敌人被压缩到铁路沿线和较大城市

C.解放军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队

1D.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严重受挫

20.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在挺进中原时开辟的三块根据地,共同涉及的省份有()。

A.陕西

B.湖南

C.河南

D.安徽

21.人民解放战争第2年把主攻方向定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群众基础雄厚

B.全面内战在此处爆发

C.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

D.控制中原可威胁南京

22.对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斗争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

B.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全部转入外线作战

C.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结束

D.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垮台

23.毛泽东说: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里所说的转折点是()。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南京解放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B2.A3.A4.C5.B6.B7.D8.C9.A10.C11.D12.A13.A14.C15.A16.C17.D18.A19.D20.C21.C22.A2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