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09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也有人说作文如打仗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好像也无方法可言。

其实,这是误解。

如果说这是“无法”,那是由于平日百法精熟,是实际运用中“法熟而法亡”的境界。

然而,这“法亡”不同于前面的“法亡”;

前者是亡于繁琐,后者则是百炼成钢而达到随心所欲的飞跃。

达到这个境界颇不容易,但青少年读者应立定志向往这方面去努力追求。

我们学作文时,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观摩,勤于动笔,锲而不舍,就会熟能生巧,有朝一日也会达到精妙的境地,在限制中获得自由。

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十四行

诗《自然和艺术》中写道:

谁要成大事,就必须集中全力,

在限制中才显出大师的本领,

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

不难看出,《教你学作文》是奉献给青少年读者学作文道路上的铺路石。

衷心希望它能坚不松动,固如磐石,好让亲爱的读者,稳步地放脚向前走去。

功夫在文外

有些青年同志常为自己写作水平提不高而苦恼,他们说:

“这支笔有千斤重,看到作文题目头就发胀。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记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子通》中曾说过这样的话: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意思是:

你果真要学写诗,须在诗外花时间下功夫。

这个见解颇为精辟。

写诗作文道理相通。

要写好文章,须在文外下功夫。

一篇好的文章最基本的条件是言之有物。

“物”从何而来?

来源于生活。

有些青年同志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平凡,天天一个样。

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雨中汽车行驶而过是生活中的常事,一经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雨中“马路像浇了一层油,乌黑闪亮,汽车开过,发出‘哧啦啦’的响声,车轮把串串水珠甩向两边。

”(初二年级一学生的作文)又如我班有个同学参观“品种菊”展后,作了如下的一段描绘:

“园中菊花数不胜数,有的花瓣众多,有的则非常稀少,其中数紫芍药最为有趣,它的花瓣一半敞开,另一半却把花蕊捂住,像是用手把脸捂住不让人看,似乎有点怕羞。

”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就有血有肉。

观察时还要注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事物前后的变化,注意从不同角度去认识。

如前面所说的菊花,阳光照射下的、蒙蒙细雨中的、雨后放晴时的姿态就各具特色,初放、盛开、凋谢前后变化多端。

要写好文章,还应多读好文章。

读要认真,切不可浮光掠影;

要理解,切不可囫囵吞枣。

要收到效果,精读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博览要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这对文章的立意大有教益。

意新、意深,文章就站得住。

读佳妙的文章还须潜心思考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材剪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例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中有一段: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短短三句话,形象生动。

它溪身、流速、水声等不同角度描绘,使人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如果我们既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又认真读书,文外功夫深,下笔就能得心应手。

(1982年)

串起生活的珍珠

《琴岛小夜曲》、《星星赋》、《我爱炊烟》、《沙砾》与《我和李清照》是这次作文比赛中较好的散文,清新流畅,耐人寻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散文犹如生活的博物馆,一山一水,一花一叶,一砖一瓦,一器一皿,一个人物的某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等等,均可陈列其中。

然而,这种生活的陈列绝不能随意捡来,放肆笔墨一番,而是要深入观察生活,精心选择材料,提炼出能倾诉对生活的见解与理想、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的主题。

比如《琴岛小夜曲》一文,作者选取了自己所熟知的琴岛、灯塔、栈桥、海浪、海风、马达轰鸣、汽车声、人声鼎沸等有关材料,目的不仅在描绘琴屿飘灯的美景、“小夜曲”的悦耳动听,更在于深入开掘,演奏青岛儿女新的乐章,强劲雄壮的《英雄交响曲》。

它倾诉了在四化建设中“不敢懈怠,无法消沉”的心意,讴歌了伟大祖国四化建设的宏伟气势和坚实步伐。

好的散文必然有思想的光芒,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不能停留在表象的采撷,要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激动,也就是说要有真切的感受。

《我爱炊烟》这篇习作围绕农家烟囱里上升的袅袅青烟在不同历史年代的变化,或爱或憎,或辛酸或兴奋,情真意浓,由衷地赞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伟大胜利。

由于生活中的“炊烟”触动了习作者的心,习作者确有所感,经过认真的思索、提炼,就让平凡的题材闪射出动人的光彩。

古人所说的“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也就是这个道理。

散文贵乎散,运笔不拘成法。

这样说,是不是散文就无结构可言呢?

并非如此。

好的散文看来是信笔所至,时而描绘勾勒,时而浮想联翩,时而激情洋溢,时而侃侃议论,其实散中有不散,仔细寻觅,就可发现有线索贯串其中,把一颗颗生活的珍珠穿连起来,光华璀璨。

如果误以为“散”就是散漫,漫无规矩,散文就成了断线珍珠,撒滚在地,不成篇章。

《我和李清照》一文娓娓叙述了游览“李清照纪念堂”、翻看小画书、欣赏李清照诗词、习作中的风波、诗歌朗诵会的情景,把这些材料串起来的是一根清晰的思想线索,这根线索就是“崇拜李清照——做李清照——超过李清照”。

有这根线索贯串,既能撒开写,又能收得拢。

散文的线索不一定是挺直的,可以有曲有折,讲究转弯艺术。

习作者由“做李清照”这层意思推进到“超过李清照”,写得委婉曲折。

先渲染自己是习作风波中的胜者,再以众多的诗人和作家烘托李清照的吸引力,似乎自己非做李清照不可了,就在极力赞扬之时,用“也就在这个时候,我的作文不受表扬了”的语句开始转弯,向下一层意思推进。

然而,这个转弯又不是急转弯,而是委委婉婉。

先是“不受表扬”,再是常出现"

思想低沉”、“缺少时代精神”等批语;

先是自己“不大理解”、“不大服气”,再是“开始觉出”李清照的词格调确实低了点,然而又认为是“瑕不掩瑜”。

这样极其自然地进行转弯,朗诵会上的失败和超过李清照思想的确立才不是天外飞来。

《沙砾》一文的结构同样有明显的线索贯串,且别开生面,全部以音乐术语为小标题,把所叙、所思、所绘、所议有机地组合起来,演奏了一支追求精神文明的意境深远的乐曲。

文章从引人入胜的演奏入笔,以缭绕的弥散的余音收尾,首尾呼应,使人沉浸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之中。

追忆的往

事犹如乐曲的演奏,由“呈示部”而“第一主题展开”而“第二主题展开”,层层推进,到“华彩乐段”,习作者热情倾注,浓笔重彩,赞美追求精神上高尚的闪光思想,揭示了发扬沙砾精神的主题,意深神聚,味在其中。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充满作者的情思和想象,给人一种说不尽的浓郁和深沉的意趣。

而要做到这一点,须十分注意意境的创造。

《星星赋》这篇习作注意到散文的诗意,注意到意境的创造。

习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端描绘夜空的点点繁星,讴歌人间更亮更美的繁星。

儿时在院子里纳凉时的稚气、妈妈的爱抚、小星星的映眼、迷人的神话,情景融合,如在人耳目。

清晨,误把露珠当星星的描绘,虽只疏疏几笔,但童心可掬,饶有情趣。

习作的主旨在于以天上的繁星衬托人间的繁星,把儿时的稚想和今日的现实交织起来,展现“光明无处不在”的境界,表达自己生活在繁星之中,要做一颗小星星的崇高愿望。

革命激情是散文富有诗意的灵魂,爱憎分明,情文并茂的散文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我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新事物琳琅满目,新道德新思想光照人寰,青年学生要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倾听时代前进的步伐,学着用散文这种行文自由的形式来抒写广阔的胸怀、充沛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

(1985年)

功夫贵在自幼硬

京剧舞台上的老艺术家,有些已七八十岁高龄,但是,唱、做、念、打仍然气宇轩昂,引人入胜,一举手一投足,矫健灵活,干净利落。

艺术青春如此常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这是什么缘故呢?

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幼功好。

从小练就的功夫,刻骨铭心,终生受用。

学习语文不也是应该如此吗?

一定要趁青春年少的时候,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幼功切不可小视。

小时候学的知识往往熟记在心,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一旦需用,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

小时候练的技能犹如自己身体的有机部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要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本领,从小就必须在听、读、说、写上下功夫。

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是表达。

从小就要练好既会合理吸收,又能准确表达的基本功。

也许有同学说:

“听”还不容易吗?

我已经听了好几年的课,天天听人讲话,还不会“听”?

其实不然。

“听”里大有学问。

它与讲的内容有关,与讲者表达有关,与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具备的知识有关。

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听力,使自己会听。

比如听课,就要学会抓中心,抓要点,什么是纲,什么是目,在脑里立刻梳理清楚。

关键之处竖起耳朵听,无关紧要的善于剔除,使自己的脑子成为“分离器”,把通过听觉接受进来的东西,有用的储存,无用的扬弃。

经常注意训练“听”的能力,耳朵就会聪敏起来,有效地帮助你吸收知识,改变糊里糊涂,主次不分的状况。

“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

读的能力的强弱,影响到知识能否充分吸收,影响到表达水平的高下。

我们年青人读书很容易浮光掠影,自以为读懂。

其实,有些字,不是认真地查查字典,考究一下字音、字形、字义,而是在“障碍赛跑”的过程中,绕道走过去。

因此,即使与这个字见过几次面,还是叫不出名儿,说不出含义。

有些词也是囫囵吞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至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更不必说了。

这样的“读”能收到多少效果呢?

读要讲究速度,但更要讲究质量,在“懂”亡下功夫。

读一篇文章,一部小说,有几个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弄清楚:

作者写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探知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推敲遣词造句的奥妙。

佳词美句,精彩段落应该反复读几遍,心领神会,印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备用。

古人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读书只要用心,多思考,不马虎,目注神入,读几遍,也可以收到“望表而知里”的效果。

“读”还得讲究数量,年青时记忆力较强,背诵几十首名诗,几十篇名文,作为珍贵的精神养料,琢磨借鉴,受用无穷。

“说”的能力同样要从小训练。

有的同学怕开口,或者课外话多,课内请他发表意见就“金口难开”。

如果不得已要说,也往往断断续续,词不达意,或者声音憋在喉咙里,不用扩大器别人就听不清,失去了语言交流思想的作用。

那么,他们在课外说话的能力是不是就强呢?

语言就规范呢?

也不。

常常是满口方言,破句,口头禅,甚至夹杂一些粗野的话。

“说”,是将自己的思想转换为有声的语言。

除了哑巴,人人要说话,“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

怎么才能使自己说得好,正确地表达情意呢?

从小就要在口齿、音响、语调、条理等方面进行锻炼。

话要一句一句说清楚,说完整,不能胡子连着辫子,糊里糊涂一大串;

声音要响亮,能送到别人的耳里;

语调有抑扬,语势能流畅,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说”是“写”的基础,口头语言通顺、规范,就为“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说”又能促进思维的条理化,清晰化。

有些问题在脑子里似乎已清楚,但说不出来,这说明并不是真正的清楚;

说出来了,有条有理,那才是真明白了。

“写”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

小时候文章写不通顺的人几乎一辈子都写不好,笔捏在手里有千斤重,不听指挥。

“写”的幼功尤为重要。

要能写出内容好、文从字顺的文章,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训练:

不断使用自己的眼睛,关心、注视周围的人和事,把许多活生生的形象摄入自己的眼帘;

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把见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加以比较、分析、辨别、提炼,使认识逐渐丰富,思想渐趋深刻;

不断提笔写,选择恰当的词句、恰当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认识、见解与感情。

青年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辞藻华丽就是文章写得好,殊不知思想是灵魂,文字是躯壳,离开了正确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文字再漂亮,也是空洞无物,“站”不起来的。

要训练“写”的能力,就得双管齐下,既练思想,又练文字技巧。

上述的四种语文基本功必须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打好,才算得上有扎扎实实的幼功。

比如写文章,初中还写不通顺,到了高中、大学,思想长足发展,这时笔就休想能驾驭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意思纠缠,表达混乱。

幼功打得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开阔,学识丰富,表达起来文笔、情思并茂,相得益彰。

功夫贵在自幼硬。

幼功好,后劲就足,就大有学出高水平的希望。

有些戏曲演员、歌唱演员怯场,艺术上总上不去,幼时功底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982

妙笔记叙流光彩

一般地说,中学生有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初步能力,能写一些内容比较具体、文字较为通顺的记叙文。

然而,要把记叙文写得有光彩,引人入胜,启人深思,那就非常不容易了。

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写得有光彩,在作文比赛中超群出众,甚至能独占鳌头呢?

其中学问很多,功力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

即使如此,在以下几个方面多进行锻炼,还是可以收到明显效果的。

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的发光。

俗话说:

“人无志不立”。

人没有理想、志向,就干不出一番事业。

文章呢?

没有鲜明、正确的主题,即使语言还可以,也是站立不起来的。

一篇感人的记叙文在思想见解上总有过人之处,也就是“意”立得特别好。

“意”是全文的统帅,下笔之前要深思熟虑,不可看到生活中一点现象就拿起笔来涂涂抹抹。

如果事情虽然写了一大片,却拎不出主心骨,说不出个道道儿,文章就是“瘫”的,没有分量。

好的记叙文总有新意,不是蹈袭前人的看法,不是人云亦云,弹老调子,而是在观察和研究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

意不仅要新,还要力求深刻。

浮光掠影的东西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学会透过事物表面深入看到事物实质的本领,洞察幽深细微之处。

高尔基曾称赞契诃夫的眼睛像钻头,能钻人生活的深处。

生活是动的,永远不会静止,写文章的人要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分析,从中提炼出闪光的东西。

文章中有没有闪光的思想,其意义与价值大不一样。

就以古人写岳阳楼来说吧,写诗作赋描绘与歌颂该处胜景的大有人在,而唯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成为千古绝唱。

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文章的“意”既新又深,跳出了一般人通常所能达到的“以物喜,以己悲”的藩篱,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思想。

由于见解过人,文章就生出光辉。

又比如我们提笔写学雷锋、送温暖的好人好事,只停留在事情的一般记叙,当然不会动人;

如果剖析到人的心灵,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涂抹上未来的灿烂色彩,文章的深度、广度就大不相同了。

文章的光彩还在于情真意切。

记叙文叙事、记人切不可干巴巴的几条筋;

要血肉丰满,感情激荡。

当然,这种感情决不是虚假的,装模作样造作出来的,而是真正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有具体深切的感受。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作用于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拨动了自己的心弦,自己真正为之感动了,这时涌出来的感情才是真挚的,感人的。

纸花再好看,毕竟是假的,无生命的;

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才美丽动人。

写记叙文须懂得这个道理,用真挚的感情浇灌文章的花朵,寄情于人,寄情于物,寄情于景。

写人,活灵生动;

绘景,如在眼前;

叙事,娓娓动听,情趣盎然。

还必须懂得,文章情深意浓,决不是乱用感叹号,也不是凭空地抒情。

那样做,只会破坏写文章的意图,完全不可取。

比如《一面》是阿累同志写的悼念鲁迅先生的一篇记叙文,文中没有用什么“赞颂您啊”、“崇敬您啊”、“爱戴您啊”等词句架空地抒发感晴,而是用饱蘸深情的笔触绘外貌,记语言,传精神,奉献给“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的鲁迅先生一片赤诚,读来感人肺腑。

要使笔端能自然而流畅地表露出健康、丰富的感情,平时就要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极其热忱地热爱生活,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在思想感情上激浊扬清,培养高尚的情操。

记叙文中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也至为重要,安排得妥贴巧妙,可以增添文章的光彩,文似看山不喜平,再好的题材,如若平铺直叙,像报流水账一样,读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很难吸引人。

为此,下笔之前,定要精心构思,下一番运筹的功夫。

先把自己占有的材料排排队,进行—次认真的检阅;

再根据与所要表现的主题关系的亲疏决定取舍、详略;

然后思考材料安排的最佳方案。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怎样入笔,怎样收尾;

怎样前交代,怎样后照应,都要反复思考,推敲,比较,努力做到叙事有波澜,首尾能呼应,文气能贯通。

古人讲画竹子的经验是:

先有成竹在胸,然后才能挥毫落纸,一气呵成。

其道理就在于此。

写文章全局在胸,再找到适当的入手处,主干挺拔,枝叶扶疏,洋洋洒洒地写来,就可收到好效果。

如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一文,叙述的是老老小小学雷锋的事,歌颂的是为人民服务不辞辛劳的闪光心灵。

由于组材别具匠心,情节曲折,起伏跌宕,不仅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而且十分引人入胜。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它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

记叙文要写得有光彩,一定要为正确的主题思想、浓厚的感情寻找合适的“外衣”。

中国语言十分丰富,同义词、近义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有极细微的差别,叙事、状物、绘景、写入时要在词汇的宝库中细心选择,选择最贴切的加以表现,褒贬分别,轻重得当。

人民群众中活的口语更是有着惊人的魅力,多彩多姿。

平时仔细谛听人民大众活泼的语言,从中吸取养料,可改变自己语言干瘪无味的情况。

语言优美,文章生辉,字字珠玑,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写记叙文必须在语言上下苦功,平时广采花蜜,锲而不舍地积累储存,下笔时字斟句酌,精选、提炼,熟练地运用。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这样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今语言大师使用语言认真刻苦的态度,是我们青年学生学习的楷模。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

愿同学们握好手中彩笔,努力描绘我们的新生活,歌颂我们的新时代。

(1983年)

时代活水丁冬响

参加《青年报》举办的1984年东华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的评选,深感振奋。

一篇篇得奖佳作呈现眼前,春意葱茏,乐曲丁冬,时代的活水在字里行间欢快地跳动,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这些作品真挚地向人们报告社会前进的信息,由衷地倾吐对生机勃发的现实生活的歌颂之情。

谁最能迅速而深刻地感受到时代蕴含的芳香,谁就能摆脱陈词滥调的束缚,新意洋溢文中。

编人这本作品选中的记叙文,在这方面是佼佼者。

时代具有伟大的创造力,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道德风尚潮水般地涌现,写作的源泉无比丰厚。

要笔下出佳品,须在接触社会、观察生活中有发现的本领。

善于写作的人总是努力开放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的人和事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精心审察,锐意捕捉。

捕捉时,不满足于对生活表层的认识,而是潜心思考,步入生活的深层,分析,理解,把握住现象覆盖下的本质。

《卖鸽子的女孩》、《书到山村》、《瞧这一家子》、《新班长》等文章的作者发现了生活的某些底蕴,奏出了品格高于金钱、知识将伴随着庄户人迈上更高的生活阶梯等一曲曲动人的时代奏鸣曲。

清新隽永,发人深思。

在生活中发现写作题材并洞悉其内在意义的本领虽与观察事物的能力密切相关,但切不可忽视生活激情的重要作用。

一个对朋友、对亲人、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冷漠寡情的人,对生活中闪光的珍宝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怎可能有所发现?

怎可能写出好的作品呢?

生活在金色的80年代,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叩击人们的心灵,催人奋进。

80年代中学生的脉搏应该和时代的脉搏同跳动,应该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它,剖析它,理解它,认识它。

离开了水,就谈不上什么河、湖、溪、涧;

对生活没有激情,当然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真谛,写不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

这本作文选的作者对生活充满诚挚的感情,不论是家乡的小河,故乡的明月,深深的林海,都情意绵绵,时代的声息沁人心脾。

即使像《雨夜》这样的作品,刻画的是女儿和后母之间的关系,也是情深意浓,感人至深,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感召下,传统的习惯势力的厚障壁倒坍了。

一篇作品,在处理题材时,对角度必须慎加选择。

角度新,才能开掘得深;

角度新,才能抓住人。

写生活中的某一横断面,可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经过比较、推敲,选择最佳角度表述自己的情意。

比如写生,可正面,可侧面,可远,可近,可俯,可仰,怎样最能传神,怎样最能给人以美感,怎样最符合要表现的意图,就选择怎样的角度。

运笔写文和运笔画画道理是相通的。

《野菊》、《老榆树》、《爸爸,难道您真的忘了》、《我心中的老师》等等,角度新,构思巧,含不尽之意于有限的篇幅之中,驾驭题材的能力开始踏上新的高度。

一篇好的作品,不仅要意新,而且要语工。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感情的外衣,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能给作品添翅加翼。

从所选的作品来看,与过去比,语言技巧有进步,错别字、病句大大减少,词汇比较丰富,句式多变化,活泼泼的语言大为丰富。

看来,这些作者平时注意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书本中积累美词佳句,不断充实自己语言的仓库。

中学生的作文,同龄人读起来分外亲切,思想感情撞击后会发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写作的旅程,产生新的探索、新的追求和新的开拓。

正是怀着这样的期望,写了以上一些话,奉献给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1984年)

喜看耀眼的火花

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从1981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五届。

举办这项活动年年提出新要求,年年出现新作品,具有较强时代感和实用性,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并逐步形成了权威,获得了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一年一度的作文比赛其意义远不止评选出多少篇获奖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于对青年学生中文学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青年学生中蕴藏着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涉猎新奇、积极创造的巨大能量,选用适当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撞击,就会程度不同地闪现出耀眼的火花。

在每次比赛中都可以喜悦地看到:

笔锋初试,小荷露出尖尖角,尽管稚嫩,但洋溢着清新的气息;

勤于笔耕,勇于探索,篇篇都有新道道,虽有瑕疵,但显现出前进的轨迹;

有感而发,侃侃而谈,议论、引申,不拘一格,即使有时偏颇,也能不落俗套,独出心裁。

文引出人,新文、佳文引出了写作上的嫩芽,通过评文,发现了练笔的积极分子,发现了中学生创新的种种思路,发现了他们中孕育的种种才华。

文科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早”字,发现的目的在于培养,在于使嫩芽获得浇灌,茁壮成长。

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活动就是着眼于“早”培养,广泛性的培养。

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中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重要的在于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

比赛活动无可置疑地起了这样的作用:

引导学生的认识能力往广处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