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1536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docx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

(一)

湖北日报讯 近几年来,湖北茶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树立了“品牌意识”、“板块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抱团意识”,全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

眼下,湖北茶产业又站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在“南黑北红”、“东西强省”的夹击下,鄂茶产业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实现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的转变?

当前,国内外红茶、黑茶消费再度兴起,尤其是红茶需求强劲,价量齐涨,茶产业资源远不及我省周边的河南、湖南,依靠“信阳红”、“安化黑茶”,在全国茶叶市场上闹得风声水起。

这些都为湖北茶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作用。

我们认为,湖北茶产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已经积累起来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宜红茶”、“老青茶”传统品牌优势,牢牢抓住“拓展”、“转型”、“提质”、“增效”八字方针,寻找湖北茶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四大意识,奠定鄂茶产业基础

过去八年,紧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大潮的推进,湖北茶产业逐步树立起“品牌意识”、“板块意识”、“创新意识”和“抱团意识”,为湖北茶产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品牌意识”。

2005年以来,湖北各主要茶区、产茶大县,都纷纷整合资源,力推强势地方茶叶品牌的活动,各个主要的茶叶企业,打造强势品牌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这一时期,全省先后推出了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湖北历史第一名茶恩施玉露、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武当道茶,此外还有萧氏名茶、鹤峰翠泉茶、英山云雾茶、大悟悟道茶等知名品牌。

2009年以来,采花毛尖、萧氏和“川”字牌等3个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板块意识”。

在建立“农业优势产业带”这一农业产业化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我省的茶叶生产向优势地区集中。

在省农业厅及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等相关部门大力扶持下,我省的茶叶种植加工已经成规模化发展趋势,全省已经形成了鄂东大别山优质绿茶区、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区、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富硒绿茶及宜红茶区、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等四大优势产区,其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据全省90%以上。

 在湖北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批骨干的龙头企业迅速成长。

目前,全省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以上的茶叶企业有2家,超过亿元以上的茶叶企业有6家,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5家。

 “创新意识”。

在鄂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龙头企业纷纷意识到科技进步在现代茶加工业中的重要作用,争相引进机械化流水线,提升了茶叶加工的质量和水平。

其中,宜昌萧氏全球独创的“茶叶鲜叶清洗技术”,湖北采花的“全自动茶叶生产线”,都成为全国茶叶加工现代化的典范。

 “抱团意识”。

在湖北茶产业拓展国内市场甚至全球市场过程中,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单打独斗,力量太薄弱,形不成气候。

整合茶叶资源、品牌资源,抱团出击,成为全省各主要茶区的重要措施:

如宜昌五峰及周边茶叶县市全力助推“采花毛尖”品牌,十堰全市主推“武当道茶”,恩施主推“恩施玉露”。

2007年,我省首次提出打造“湖北绿茶”概念,组建“湖北绿茶品牌企业第一方阵”,更是我省茶产业抱团出击的一次重要尝试。

四面夹击,鄂茶处境不容乐观

尽管湖北茶产业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茶园面积在全国20多个产茶省中位居第二,产量和产值均位居第四,奠定了茶叶大省地位。

但是,传统茶叶生产大省周边的河南、湖南茶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形成了新的竞争态势,对湖北茶产业构成新的威胁。

“南黑北红”。

近几年,湖南成为全国黑茶产业的一匹“黑马”,河南成为国内红茶产业的一颗“耀眼明星”,而湖北则成了为两省以及全国各茶叶强省提供大量茶叶原料补给的“大后方”。

2010年,湖南、河南两省茶园面积分别为150万亩、97.7万亩,不及湖北的1/2、1/3;产量分别为12万吨、4.2万吨,不及湖北的3/4,1/4;而湖南省的茶叶综合产值达380亿元,河南茶叶总产值达81亿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到41.39亿元,居全国第3位。

河南省目前已经有信阳红、桐柏红、函谷红和牡丹红四种红茶,在全国掀起一次次“红茶风暴”。

“信阳红”已经多次在武汉举办品牌推介活动,将武汉作为其主销市场。

而湖南省近年来黑茶发展异军突起。

2010年,湖南安化县跻身全国十强,茶叶总产量位列全国第九,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

更令人担忧的是,湖北处在“强省夹击”之中。

浙江、福建以及云南等传统茶叶生产大省,在意识到茶产业对于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感,改善省域形象,提升农民收入方面的诸多好处之后,也纷纷加大扶持力度,呈现强者更强的发展态势。

浙江省2001年以省委一号文件把茶叶列为浙江农业主导产业,2006年更是明确将茶叶作为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给与大力扶持。

2010年,浙江省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五、产量第三、产值第一,茶叶出口15.52万吨、创汇3.94亿美元,均列全国第一,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1.3%和50.3%。

云南省2005年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加快茶叶茶叶发展的意见》,2008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

2010年又出台了《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再次明确了茶产业在云南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

2010年,云南省茶园面积达560万亩,茶叶初制厂有近6000家,生产能力突破25万吨。

目前,茶叶种植面积为全国第一、产量位居第三。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去年3月29日通过《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该省茶产业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

茶叶产量全国第一;茶类之齐全为全国第一;乌龙茶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全国第一;茶叶单产全国第一;国家级、省级茶树品种,无性系茶树良种率全国第一;对台茶业合作与交流全国第一。

近年来,福建也高度重视红茶发展,产量逐年增加。

上述茶叶发展强省,除了以湖北茶作为其品牌茶的原料之外,还利用湖北原料来进行茶产业链的深度开发。

据调查,江浙、安徽、湖南等地每年在我省收购低档茶原料5000吨以上,用于茶提取物开发。

传统茶产业强省更强,新兴茶叶大省湖南、河南则依靠发展“红茶”、“黑茶”、“特色茶”来取得突破。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湖北茶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省农业厅经作处处长 万福祥)

湖北茶叶产业拓展战略思考

(二)

湖北日报讯湖北茶产业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实现新的跨越,实现从茶叶大省向强省的转变,已经成为摆在全省600万茶人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

很显然,尽管湖北绿茶产业发展卓有成效,但目前湖北绿茶强势品牌大多是新兴品牌,还处在“省内热闹省外冷清”的阶段,品牌积淀需要时间,短时间内无法在全国茶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潮中再次扛起大旗,聚集资源,刺激湖北茶产业迅速发展。

为此,省农业厅近期组织了专班,对我省各产茶大区以及河南、湖南、浙江、福建、云南等茶叶生产大省进行专题调研。

经过全面的调研和慎密的论证,我们认为,在稳步巩固湖北绿茶产业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湖北茶产业发展,应该拓展现有优势,进行转型,实施“稳绿茶、完善乌龙茶、重点开发红茶和黑茶”的多元化开发战略。

“拓展转型”战略的提出,是立足于国内外茶产业发展大趋势和湖北茶产业发展的固有优势:

国内外红茶、黑茶市场日趋火爆。

红茶已经占据世界茶叶消费市场80%以上,是全球茶叶消费的主打产品。

需求增加,也刺激国内红茶产量增加,2010年中国红茶产量增加20%,达到9万吨,比2005年翻了一番。

而业内专家指出,在“普洱热”、“铁观音热”推动发酵茶饮用习惯之后,“红茶热”、“黑茶热”正在国内兴起。

2010年,金骏眉、信阳红,一南一北,在国内掀起红茶风暴。

而上海世博会之后,传统的黑茶,也再次因其在改善现代人生活方式中突出的作用,受到世人关注:

黑茶具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清肠胃等功效。

而历史上我国边疆地区,黑茶需求量经久不衰,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湖北“红茶”、“黑茶”品牌家底殷实。

在红茶方面,“老祖宗”给湖北留下全国三大红茶品牌之一的“宜红茶”。

而羊楼洞“砖茶”(“川”字牌青砖茶),由于体积小、耐保存,适合长途长时间运输,则是百年来中国边销茶的鼻祖。

自古以来,湖北黑茶远销内蒙、欧洲和中亚,是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著名的茶马古道发祥地之一就在湖北羊楼洞。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再次召唤,这两大历史品牌可以拾起来就用,在品牌打造方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红茶“、“黑茶”的特殊功效,重振“宜红茶”、羊楼洞“砖茶”两大历史名茶,符合富裕起来的人群健康消费、个性消费的市场潮流。

挖掘历史名茶,湖北有文化优势。

湖北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茶神”诸葛亮、“茶祖”神农氏的“根”都在湖北。

四大茶山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如武当山道教文化、恩施少数民族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鄂南山区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文化等。

这些都为红茶、黑茶的大力开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产茶大省中独一无二的。

有大力发展红茶、黑茶的富裕资源。

湖北茶区纬度偏北,能够提供天然优质、醇厚高香的鲜叶原料。

湖北茶园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注重无公害化生产。

湖北茶企业具有高度的质量意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茶认证的企业,数量分别在全国排第一、第二。

尽管湖北茶叶资源丰富,但是品种结构却不合理,80%茶园以产绿茶为主,有70%夏秋茶资源没有利用,被闲置浪费,为发展红茶、黑茶准备了充足的原料。

产业开发较早,技术力量雄厚。

在全国产茶大省中,湖北茶叶科研优势明显。

省农科院果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都有专门的茶学科研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新品种、新工艺研发,新种植、加工技术推广,产品质量安全把控等方面力量雄厚。

省内茶企科技投入意愿强烈、起点高。

萧氏茶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园、赤壁砖茶产业科技园、宜都红茶产业加工园区等一批高标准加工园区,湖北采花、宜昌萧氏、邓村茶叶集团、武汉黄鹤楼茶叶公司、竹溪龙王垭等一批精深加工品牌型龙头企业已经崛起。

茶叶机械化的推广,让夏秋茶大规模采集成为可能。

红茶、黑茶的原料,以夏秋茶为主,以往受到劳动力不足的限制。

而现在,我省已经在各主要茶区实施标准化茶园建设,普及茶叶收割机等自动设备,大大降低了鲜叶采摘难度,为大规模加工“红茶、黑茶”,提供了方便。

提质增效,力促鄂茶再上新台阶

我们清楚的看到,当鄂茶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十字路口时,把“红茶、黑茶”作为下一个突破口,是符合茶产业发展趋势和湖北茶产业的现实省情,更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选定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稳定茶园面积,推广无性良种,突出多元生产,延伸精深加工,强化规模整合,打响知名品牌,开拓内外市场,加快生产标准化、加工现代化、产品无害化、经营产业化步伐,努力实现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精心谋划全省红茶、黑茶的生产布局。

宜红茶,以武陵山为主,在宜昌、恩施等优势产区选择一批生产加工示范龙头企业。

黑茶也就是青砖茶,以鄂南幕阜山及周边地区为主,在咸宁、黄冈、宜昌等传统黑茶产区选择一批示范企业。

分期分批建设我省十大茶叶加工园区和100个标准化茶叶初精深加工示范厂,即宜昌萧氏茶产业精深加工园区和邓村集团宜红茶加工园区、五峰采花宜红茶加工园区、宜都宜红茶出口加工园区、恩施乌龙茶宜红茶加工园区、赤壁老青茶加工园区、武当道茶加工园区、黄鹤楼茶加工园区、大别山悟道茶加工园区、襄阳高香茶加工园区和英山云雾茶加工园区。

构建现代茶叶加工集群,促进茶产业加工提档升级。

通过3到5年努力,让湖北的宜红茶、老青茶再次恢复昔日荣耀,并开拓新的市场。

建立优势“红”、“黑”茶种植加工基地。

继续抓好湖北名优绿茶的宣传推介,稳定绿茶市场,通过挖掘夏秋茶资源潜力,重点开发红茶、黑茶。

把全省四大优势茶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名优绿茶、宜红茶、黑茶、乌龙茶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

重点开发老青茶产业,提高四大优势茶区种植规模化、基地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和经营产业化水平。

全省建立10个以上万亩标准化示范园区,5个以上的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改扩建高效标准茶园100万亩。

继续打造鄂茶整体品牌形象,拓展全国市场。

发掘宜红茶、边销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支持我省茶叶品牌抱团出击,策划“鄂茶神州行”、“重走茶马古道”等活动,深入到沪、京、港等主销区,奋力拓展全球市场,打造湖北“红黑茶”品牌整体优势。

对在省外境外国外开设茶叶营销窗口排名前列的重点企业给予奖励,改变“生产大省、出口小省”的局面。

举办大型茶事活动。

每年举办中国武汉茶博会、中国武汉斗茶节等大型茶事活动。

不断发掘我省茶历史文化和创意文化。

弘扬湖北“三大茶人”(“茶圣”陆羽、“茶神”孔明、“茶祖”神农),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一红一绿”发展战略,力促我省知名茶品牌走出湖北、畅响全国、香飘世界。

希望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茶产业扶持力度。

把茶产业列为农业强省重要举措,各茶叶主产市、县(市、区),也要出台相应促进茶产业政策。

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用于支持茶树良种推广补贴、标准茶园创建和品牌建设及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等终端产品的加工研发,特别是用于红茶、黑茶开发。

同时,加大对茶功能、茶文化、茶旅游的宣传与开发。

通过上述措施,为湖北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凝神聚气”,找到新的市场空间,新的兴奋点。

争取到2015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湖北茶叶综合效益跃居全国前三甲;无性系良种占有率提高到30%以上,茶园总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出口创汇翻一番;茶农年人均收入增加1倍;培植销售收入过50亿元茶产业龙头企业5家;唱响名优绿茶品牌,重塑湖北“宜红茶”、“老青茶”两大历史品牌,实现我省茶品牌在全国一、二线市场的覆盖率达50%以上,大幅度提升我省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省农业厅经作处处长万福祥)

本报近期还将继续推出《湖北黑茶产业发展调查》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