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1567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7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

第十单元总复习

单元教学总述

单元内容简析

1.这部分内容是对本册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材出示的4幅图包含了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

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有余数的除法;数据收集整理;图形的运动。

有些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有些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为此,在回顾与整理时进行了特别的突出,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

2.总复习的第二部分安排了两项数学活动:

活动1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活动2是对图形运动的再体验、再感受。

同时在对全册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练习二十二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单元学习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能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比较、估计、计算等有关知识;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

3.通过复习,进一步感知质量单位,确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

4.复习和巩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能熟练辨认经过变换后的图形及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5.复习和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并对统计表有进一步的了解。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表内除法及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3.同级、两级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4.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

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整理的方法。

2.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编排结构

除法和混合运算(1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克和千克(1课时)

图形的运动和统计(1课时)

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除法和混合运算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除法和混合运算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复习的是有关除法和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

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相结合复习,有助于掌握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理解运算顺序,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认识。

承前启后

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巩固→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特别是含有两级运算和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并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试商的过程。

2.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准确计算。

难点:

通过整理,初步学习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知识梳理的意识。

化解措施

引导复习,自主构建,巩固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除法的计算→混合运算→有关除法和混合运算的解决问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知识点1:

除法的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114页第1题第

(1)小题。

计算上面的除法式题。

选一题说一说它表示的含义,再说说你是怎样想出商的。

分析:

这些除法算式包含了我们学过的有关除法的运算:

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梳理可以回顾以下内容:

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余数的含义,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

解答:

72÷8=9

48÷6=8

53÷9=5……8

1.填一填。

(见《倍速学习法》)

(1)把32个橘子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8)个,列式为(32)÷(4)=(8),表示(32)里面有(8)个(4);也表示把(3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

(2)45÷9=(5),读作(45)除以(9)等于(5)。

45是(被除数),9是(除数),(5)是商。

(3)口算36÷4时,想口诀(四九三十六),36÷4=(9)。

2.计算。

36÷5=7……1

40÷9=4……4

61÷8=7……5

18÷5=3……3

知识点2:

混合运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114页第1题第(3)小题。

计算上面的混合运算式题,并结合各题所以说一说运算顺序。

分析:

算式32÷4×2和75-66+23中只有乘除法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算式81÷(26-17)和26+(70-24)中含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解答:

32÷4×2

=8×2

=16

75-66+23

=9+23

=32

81÷(26-17)

=81÷9

=9

26+(70-24)

=26+46

=72

3.森林小医生。

(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见《倍速学习法)

4.脱式计算。

(见《倍速学习法》)

78-(56+12)

=78-68

=10

(36+45)÷9

=81÷9

=9

5×6+45

=30+45

=75

21÷(56÷8)

=21÷7

=3

知识点3:

有关除法和混合运算的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8题。

1.分析:

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在平均分时,分到最后有剩余,就会出现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解答:

24个娃娃,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6)个。

24÷4=6(个)

24个娃娃,每8个装一盒,需要(3)个盒子。

24÷8=3(个)

24个娃娃,装在5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4)个,还剩(4)个。

24÷5=4(个)……4(个)

2.分析:

解决问题的步骤:

审题(找出已条件、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题意画图分析→解答(解答时,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可以将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

解答:

先求已经栽了多少棵,再求还剩多少棵没栽。

65-6×8=17(棵)

答:

还要栽17棵。

5.(见《倍速学习法》)王老师买来一条绳子,长20米,剪下5米,还剩多少米?

剩下的每2米做1根跳绳,可以做几根跳绳?

还剩多少米?

20-5=15(米)

答:

还剩5米。

15÷2=7(根)……1(米)

答:

可以做7根跳绳,还剩1米。

6.(见《倍速学习法》)小华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6页,看了8天,还剩46页没看。

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6×8+46=94(页)

答:

这本书一共有94页。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完成课本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2、3题和第119页第14、16题。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除法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和混合运算

除法

用乘法口诀求商

有余数的除法

 

同级运算

两级运算

混合运算

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解决问题

培优作业

1.填一填。

(1)24÷4=(6),读作:

(二十四)除以(四)等于(六),表示把(二十四)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六,也就是(二十四)里面有(六)个(四)。

(2)51天是(7)个星期零

(2)天。

(3)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8)×7<57(5)×8<464×(8)<365×(4)<23

2.计算。

33÷8=4……118÷4=4……240÷5=839÷9=4……3

38-18÷264-15+2872÷(43-34)

=38-9=49+28=72÷9

=29=77=8

3.43名男同学参加夏令营活动,每个帐篷住5人,需要准备多少个帐篷?

43÷5=8(个)……3(人)

8+1=9(个)

答:

需要准备9个帐篷。

4.同学们植树,一班植了170棵,二班比一班多植了70棵。

两个班一共植了多少棵?

170+70+170=410(棵)

答:

一共植了410棵。

名师点睛

同样是除法运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本质是统一的,只是最后平均分的结果存在差异。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第2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万以内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包括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

通过复习,将计算的算理归结为计算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将算法归结为对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运算,使学生将认数的内容系统化,并把握知识的本质。

承前启后

万以内数的认识→复习巩固→综合应用→大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各个知识点。

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计算单位、数位顺序表、数的读写、组成、大小比较、估计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通过自主梳理旧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知识梳理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

万以内数的认识、读写、比较、估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

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的作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化解措施

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借助素材,巩固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算盘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知识点1:

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

 

课件出示教材第114页第1题第(4)小题。

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000+700+8、3000+600,并读一读、写一写,再说一说如何读、写万以内的数。

分析:

回忆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读数要从高位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一个数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写数要从高位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

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解答:

这两个数分别是2708,读作:

二千七百零八;3600,读作:

三千六百。

 

1.连一连(见《倍速学习法》)

知识点2: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比较大小

1000999

45624578

分析:

回顾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数就大;若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解答:

1000>999

4562<4578

2.在里填上“>”“<”。

(见《倍速学习法》)

知识点3:

近似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114页第1题第(5)小题。

2708接近的整千数是多少?

请说出几个接近这个整千数的数。

分析:

回忆如何找一个数的近似数。

找近似数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千数或整千整百数。

解答:

2708接近的整千数是3000,接近这个整千数的数不唯一,例如2980,2895,3005等。

3.填一填。

(1)树林里有1085棵树,大约是(1000或1100)棵。

(2)养鸡场共有2935只鸡,大约是(3000)只。

(3)5960接近(6000)。

知识点4: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

 

课件出示算式。

1000+3000=

8000-3000=

900+300=

1200-400=

分析:

独立计算,回顾计算方法。

先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

解答:

1000+3000=4000

8000-3000=5000

900+300=1200

1200-400=800

4.把得数填在空格内。

(见《倍速学习法》)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4、5、6、13、15题。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

万以内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

万以内数的认识,读、写

万以内数的认识

大小比较

近似数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解决问题

 

培优作业

1.填一填。

(1)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数起第三位是(百)位,第五位是(万)位。

(2)由8,5,0,1组成的最大的四位数是(8510),最小的四位数是(1058),它们的最高位是(千)位。

(3)每台电视机的售价是1979元,约是(2000)元。

(4)由9个千和6个一组成的数写作(9006),读作(九千零一)。

(5)在()里填上“>”“<”或“=”。

6090(<)9060900(=)9004010(>)4001628(<)6280

(6)一个一个地数,排在8889后面连续的5个数是(8890)、(8891)、(8892)、(8893)、(8894)。

2.口算。

300+500=800800+600=14004000+5000=9000

70+800=870200+3000=3200400+4000=4400

2300-500=1800230-60=1701300+700=2000

名师点睛

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可围绕数位顺序表进行,想一想“利用数位顺序表可解决哪些问题?

”或“看到数位顺序表,你能想到哪些知识?

”。

利用数位顺序表复习数的大小、读写、组成和各个数位上数的意义等。

 

第3课时克和千克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克和千克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复习的是有关克和千克的内容。

克和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算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承前启后

克和千克的认识→克和千克的换算→复习巩固→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感知质量单位,确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会利用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会估算物体的质量,能运用质量单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知识的归类和整理,掌握解题方法,提升解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它们的进率,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

正确运用克和千克描述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加强对质量单位的估测意识。

化解措施

引导复习,巩固应用,教师点拨,实例说明

教学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的认识→克和千克的单位换算→比较大小→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重约一克的实物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知识点1:

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17页第7题。

下面的物体有多重?

分析:

回顾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怎样区分这两个单位?

从3种不同计量范围的称上读出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的刻度是多少,物体的质量就是多少。

解答:

500克30克4千克

1.选一选。

(见《倍速学习法》

知识点2:

克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千克=()克

5000克=()千克

3500克=()千克()克

分析:

回顾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解答:

1千克=(1000)克

5000克=(5)千克

3500克=(3)千克(500)克

2.填一填。

500克+500克=

(1)千克

4千克500克=(4500)克

2500克=

(2)千克(500)克

500克+2900克=(3400)克=(3)千克(400)克

知识点3:

比较大小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见《倍速学习法》)

 

分析:

回顾数量大小的比较方法。

比较数量的大小时,单位相同的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单位不同的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解答:

7千克=7000克

2千克>1999克

8千克>4千克

450克<550克

3.在里填上“>”“<”或“=”。

(见《倍速学习法》)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整理和复习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换算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

比较大小

解决问题

 

培优作业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见《倍速学习法》)

1头牛重300(千克)1枚2分硬币约重1(克)

妈妈身高165(厘米)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大树高10(米)1个鸡蛋重60(克)

2.在()里填上“>”“<”或“=”。

4千克(=)4000克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200克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1000克铁(=)1千克棉花

3.解决问题。

(见《倍速学习法》)

妈妈买来一袋大米,每天吃500克,4天一共吃了多少克?

合多少千克?

500×4=2000(克)

2000克=2千克

答:

4天一共吃了2000克,合2千克。

名师点睛

表示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和“千克”做单位。

计量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

可以结合所给数据和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第4课时图形的运动和统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图形运动和统计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复习的是教材115页第2题和练习二十二有关图形运动和统计的内容。

通过剪纸与做一做和玩一玩、试一试两个层次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发现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关系,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复习注重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承前启后

图形的运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巩固→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能够熟练辨认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方法和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的方法,并对统计表有进一步的了解。

3.通过整理,初步学习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知识梳理意识。

重难点

重点:

1.进一步认识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现象,熟练辨认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2.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难点:

1.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和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解措施

引导复习,实物操作,实例说明,巩固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数据收集与整理→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知识点1:

轴对称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第2题第

(1)题。

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分析:

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解答: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在()里画“√”。

知识点2:

平移和旋转。

 

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第2题第

(2)(3)题。

(2)题在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第(3)题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记录下来。

1.分析:

回忆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点。

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位置变了。

旋转时物体的形状、大小不改变,只是位置和方向发生变化。

解答:

旋转现象有:

平移现象有:

2.分析:

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分析判断举例即可。

解答:

例如拧水龙头是旋转,电梯直上直下是平移等。

2.下面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与涂色的图形重合?

圈一圈。

3.判断下面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

(见《倍速学习法》)

(2)和(4)是平移,

(1)(3)(5)是旋转。

知识点3:

数据收集与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118页第11题。

 

分析:

根据画“正”字统计法记录数据,完成统计表,然后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解答:

201415259

(1)本校应多准备跳绳和毽子。

(2)答案不唯一。

如喜欢跳绳的和喜欢乒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20+15=35(人)

答:

喜欢跳绳和喜欢乒乓球的一共有35人。

4.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见《倍速学习法》)

下面是小军采集的各种标本的件数情况统计表。

(1)收集最多的标本是(C),收集最少的标本是(A)。

A.蝴蝶B.珊瑚

C.鱼D.贝壳

(2)收集的珊瑚标本和蝴蝶标本一共有多少件?

14+8=22(件)

答:

一共有22件。

(3)收集的鱼标本比贝壳标本多几件?

16-9=7(件)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17页第9、10题。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图形的运动和统计整理和复习

图形的运动

平移和旋转

数据收集与整理

统计

培优作业

1.判断。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2)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

(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4)火箭升空是旋转现象。

(×)

(5)树上水果掉在地上,是平移现象。

(√)

2.下列现象是平移的画“一”,是旋转的画“○”。

3.二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如下表。

(1)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数最多。

(2)参加(舞蹈)小组的人数最少。

(3)参加羽毛球小组的有(8)人。

(4)参加篮球小组的比参加羽毛球小组的多(7)人。

名师点睛

判断图形的运动需要根据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判断。

记录数据的方法不唯一,但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更清楚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