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1657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docx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

  摘要: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合作,并通过科龙集团与安泰达物流公司之间协同合作的例子,研究协同合作对于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推动作用。

同时阐述影响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合作成败的4个因素:

推动、互动、管理者及障碍。

其中,管理者因素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推动因素和互动因素必须要实现,同时要排除可能的障碍因素。

通过对4个因素的整合,来实现成功的协同合作,为双方创造竞争优势。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制造业;物流业;协同合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273.7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roughanalyzingtheresearchresultsofscholarsfromdomesticandinternationalfromthepointofviewofsupplychainmanagement,weresearchthecollaborationbetweenmanufacturingandlogisticsindustry.WeinvestigatetheroleofcollaborationinpromotingthemanufacturingcompaniesandlogisticscompaniesbystudyingthecooperationbetweenKelongroupandAntaidalogisticscompanies.Meanwhiledescribethefourfactorswhichaffectthesuccessorfailureincollaborationbetweenmanufacturingcompaniesandlogisticscompanies.Amongthem,themanagerfactoristhefirstfactortobeconsidered,pushfactorsandinteractionfactorsmustbeachievedandweshouldexcludetheobstacles.Byintegratingthefourfactors,wecanachieveasuccessfulcollaborationtocreateacompetitiveadvantageforbothparties.

  Keywords:

supplychainmanagement;manufacturing;logistics;collaboration;influencingfactors

  0引言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和配送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一个系统,其中涉及到供应链、制造商、分销商、批发中心等多个单位。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分,现代企业往往通过和上下游企业合作来获得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对于协同合作的需要更多,制造企业与上下游合作往往涉及零部件的采购、物流运输、订单交付等活动,这便需要进行供应链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十年来,制造业和物流业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根据统计局的网站消息,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其中:

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249684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从中可以看出,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重要的地位。

同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比较大,物流业作为连接制造业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子行业的重要纽带,在合理应用后,能够起到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行效率,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收益率,起到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物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近些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先进的物流技术被制造企业所运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收益,促进了两个行业的共同发展。

但是在这良好的发展背后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

  而在当前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制造业不可能脱离物流业独立发展,为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加速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1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合作研究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合作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个论题进行相当多的讨论研究。

对于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合作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主要是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物流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遇到的阻碍和问题,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合作互赢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王茂林,刘秉镰(2009)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认为联动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论文中提出了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建议和对策[1]。

王珍珍,陈功玉(2010)分析了1995年到2007年的我国制造业中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情况,认为物流业应该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2]。

彭本红等(2010)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共生关系,认为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合作是互赢的合作方式[3]。

邹筱,张世良(2012)阐述了物流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最后给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策略[4]。

  国外学者则更加关注协同给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双方带来的好处。

Muller(2001)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强调了生产者服务业作为隐性知识的贡献者和解释者,在制造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方面的重要性[5]。

Larson和Gammelgaard在对美国物流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认为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合作,制造企业得到了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从合作中也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能达到双赢的结果[6]。

Pelikan(2003)则认为可以通过吸收新的科学理论来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系统的不断创新,同时认为制度协同对于整个系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7]。

  除了理论研究之外,许多学者通过区域经济分析对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进行实例研究,分析行业合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郭庆军,周云飞,闫莉(2014)以山西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为背景,运用种群生态学的理论,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的种群生态系统,同时对山西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认为山西物流业与制造业存在显著的互利共生的关联关系[8]。

李虹(2008)、蒋鹏(2011)、甘卫华和汪娟(2009)等人也以中国不同省份为例分析了各自省份中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状况,存在的瓶颈,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9-11]。

  在上述的文献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合作的机理、关系、利弊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

可以看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对于两个行业的发展也意义重大,需要大力提倡。

  2科龙集团和安泰达物流公司的协同合作研究

  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协同合作对双方都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科龙集团与安泰达物流公司的协同案例,分析这两家企业的合作过程以及双方的发展情况。

  2.1科龙集团简介

  科龙集团创立于1984年,1994正式成立科龙集团,2006年底科龙被海信收购,由此诞生海信科龙。

目前,海信科龙拥有海信空调、海信冰箱、科龙空调、容声空调4个“中国名牌”,主导产品涵盖冰箱、空调、冷柜、洗衣机多个领域。

生产基地众多,拥有年产600万套空调,800万台冰箱、70万台冷柜的产能。

  2001年,中国远洋物流公司、广东科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共同投资成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安泰达物流有限公司,2005年,长虹和美菱正式入股安泰达,公司在成立初期主要以股东的物流业务作为主要业务来源,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承担其他家电企业的业务。

  2.2科龙集团和安泰达物流公司的协同合作过程

  在安泰达物流公司成立之后,便开始承担科龙电器的物流业务,两个公司的合作属于长期合作,具体的协同合作过程和作用如图1所示。

  2.3科龙集团供应链与安泰达物流协同合作分析

  在安泰达公司成立之前,科龙集团内部的供应链存在很大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科龙租用的仓库位置分散不均匀,利用率不高,仓库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并未按照市场需求来合理的利用仓库。

其次,物流方面存在部门冗余和人员冗余现象。

再次,物流成本较高,运输效率低。

而安泰达成立的初始目的便是对科龙的产品供应链进行一体化改造,将物流业务从科龙的主体业务中剥离出去,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使科龙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安泰达物流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整合物流业务,简化物流部门

  安泰达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将科龙原本冗余的物流部门进行了精简,将原来各专业公司的物流部门合并为一个,同时削减工作人员,简化工作流程。

  

(2)增加科技研发支出

  不同企业的物流业务要求不同,安泰达需要建立自己的物流平台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并且能够与中远、科龙以及小天鹅这3家物流配送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这就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安泰达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科学研究。

  (3)加强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获得准确的信息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条件之一,安泰达通过自己的物流网络,可以为科龙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对科龙进行市场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对科龙的仓储和运输系统进行整合

  安泰达物流公司通过合理设置配送中心、物流转运中心等加快了物流运输速度,加快了库存的周转,大幅度减少了科龙的库存和物流成本。

同时合理设计运输路径、运输规模和运输车辆来做到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低。

  通过以上几点,科龙集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年节约了上千万的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实现了效率和资源的优化。

同时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实施,也提高了安泰达物流公司的服务水平和行业竞争力,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发展不仅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从图1可以看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推动因素、互动因素、管理者因素和障碍因素。

其中推动因素是指协同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功能互补,通过共同承担经营风险来提高各自竞争力。

互动因素则重点描述两个企业的相容性、市场地位的对称性以及沟通渠道是否畅通。

通过对互动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协同合作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管理者因素则是制造业管理者对于物流的意识以及合作双方管理层的有效沟通。

最后的障碍因素中主要有双方目标不一致,组织结构不一致等。

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合作需要建立在管理者较高的意识基础上,同时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需要考虑企业文化,企业在各自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决定合作之后,需要签订合同,确定合作期限以及合作方式。

保证高层交流无障碍,确保推动因素中的各个部分能够实现。

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主要影响因素逐个、逐层进行分析,保证协同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双赢。

也可以运用这些主要影响因素来分析科龙集团与安泰达物流之间的协同合作。

  成立安泰达物流的目的便是为了改造科龙集团的供应链,降低科龙运输成本,提供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安泰达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安泰达提供服务,科龙提供业务。

两个企业功能上是互补的,同样不存在目标不一样和组织结构不一致的问题。

由于科龙是安泰达物流的股东之一,管理者因素也可以实现。

  综合来看,科龙与安泰达之间很好地解决了这4个因素。

这也是双方协同合作成功的重要基础。

间接证明了这4个因素在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中的影响力。

  3总结

  目前,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合作的例子越来越多,通过对已有的文献分析以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对于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都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根据实地调研以及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发现。

尽管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合作能够给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

但是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协同合作实施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也是在合作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从基础设施、部门到工作人员,有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自营物流系统已经非常的完善。

如果制造企业转而与物流企业合作,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会影响企业的业务流、组织框架和信息系统。

  其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的管理者还未能转变思想,对于物流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不够信任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些都造成了中小型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合作的发展速度缓慢。

而在我国制造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多、比重大,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推动中小型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发展迫在眉睫。

  虽然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合作存在很多的困难,但是协同合作能够促进大型制造企业发展,同样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将物流业务交给物流企业,可以使制造企业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降低成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竞争力。

科龙和安泰达合作的实例有推广的价值,需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带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协同合作。

  基于供应链分析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合作机制,为制造企业整合供应链、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一种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王茂林,刘秉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9(3):

59-64.

  [2]王珍珍,陈功玉.我国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6):

65-74.

  [3]彭本红,冯良清.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

(1):

18-25.

  [4]邹筱,张世良.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综述[J].系统工程,2012(12):

115-121.

  [5]MullerE,ZenkerA.BusinessServicesasActorsofKnowledgeTransformation:

TheRoleofKIBsinRegionaland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J].ResearchPolicy,2001,30(9):

1501-1516.

  [6]LarsonPD,GammelgaardB.Thelogisticstriad:

Surveyandcasestudyresults[J].TransportationJournal,2001,41

(1):

71-82.

  [7]PelikanP.Bringinginstitutionintoevolutionaryeconomics:

Anotherviewwithlinkstochangesinphysicalandsocialtechnologies[J].JournalofEvolutionaryEconomics,2003(13):

237-258.

  [8]郭庆军,周云飞,闫莉.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7):

9-18.

  [9]李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0):

103-105.

  [10]蒋鹏,曾栋平.胶东半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

(2):

8-10.

  [11]甘卫华,汪娟.江西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17):

27-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