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1657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docx

马基考试重点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定义解析)

一、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2-2);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P3-4)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P14-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5-2)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第一章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及其内容;(P28-4;P29-2)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P31-1;P32-1)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现代意义;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本质及特点;(P31-2)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4.运动与静止;(P33-1;2)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

静止是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4-2)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

6.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P35-4;P35-5;P36-2)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类型:

物质生存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特点: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7.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倒1)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时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7-2;P38-4)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

9.联系与发展(P44-2—45-3;P45-4---46-1)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0.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47-2—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同一性与斗争性(P47-4)

矛盾的两种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2.普遍性与特殊性(P49-3----P49-4)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3.矛盾分析法(P56-4)

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14.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P51-2;P51-5)

质量互变原理

⑴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⑵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规律:

前进行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5.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P57-2\3)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16.规律(P40-1)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P42-1)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主体与客体(P64-3\4)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5-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特点(P67-2;P68-2)

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P67-3;P67-4)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出是消极地、被动得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72-1)

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6..真理的检验标准;(p78-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7、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P74-4)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缪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质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时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8.价值的含义及特点(P81-2;P81-3)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9.价值评价;(P82-4)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0.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P90-4)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5-2)

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P96-2;P98-3)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P99-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P101-2----P104-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意义:

①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P106-3----P108-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

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6、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人们的主体选择性;(P111-3)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四,认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7、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P113-2)

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

8、社会基本矛盾(P114-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阶级斗争(P116-4)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社会革命(P120-3)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11、社会改革(P122-2)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2、科技革命(P123-3---P124-2)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即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13、唯物史观(P95-4;128-1)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4、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P133-3)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第四章

1.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P153-3)

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喝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0-4)

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71-2)

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4.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P160-3;P169-5;)

两者的联系: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

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

(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第五章

1、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P185-3\2)

原因:

第一,对关键性资源或关键性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二,专利制度。

三,规模经济。

四,准入制度。

五,生产集中。

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P187-1\2)

资本是指由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寡头:

帝国主义国家掌握巨额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P189-2;P190-2)

主要形式:

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由资产阶级国家直接经营与掌握的资本。

第二,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即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体,而国家垄断资本参与调节的结合方式。

形成原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扩大。

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加剧。

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新产业领域的开拓,需要巨额的投资同个别垄断组织资本量相对有限的矛盾突出起来。

④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私人垄断组织单纯追求自身眼前利益的矛盾趋于尖锐化。

⑤战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化同民族市场的狭隘界限的矛盾也不断加强。

4、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195-2)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5、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P200-2;P206-2)

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6、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P210-4)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

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

 

1、辩证唯物论。

包括: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也就是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

(1)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作用:

意识能动性以尊重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为前提

(2)世界的物质性还体现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统一的,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6.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唯物辩证法。

包括:

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矛盾性;矛盾运动是事物永恒发展的推动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类世界的根本规律;唯物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