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1793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docx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

周朝

(前11世纪—前256)

西周(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6–前221)

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

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

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范围: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

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

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东方以商丘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

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

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建立齐国。

对于违抗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

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

为了加强镇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

周王室除了加强广大“东土”的统治之外,又扩展了它的“北土”和“南土”。

在北方,为了加强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于蓟,建立燕国。

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在淮水上游建有蒋、息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吕等姜姓国,还在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在大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在周王朝统治下,还有大量的旧国。

仍然保持原来的地位不变。

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

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

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分封:

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西周桓公。

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

自从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此时的周天子已与乞丐无异。

周桓公死,其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

周赧王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东西周分立,西周都河南旧于王城,东周都巩。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采取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尤其是秦国。

秦国和周围列强经常向西周和东周征收赋税和兵源。

周时,西周和东周常相互倾轧攻伐。

周赧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成周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

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西周公恐,以西周三十六城、人口三万降秦,秦尽收其地,归其君于周,周赧王悲奋而死,秦没有立新王而取九鼎和礼器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

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赵国、齐国,周朝彻底灭亡,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

东周: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

周王室东迁洛邑(今洛阳)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国都在镐京时期的西周。

东周王室衰微,有名无实。

东周首位君王为周平王(宜臼),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占周朝的大部分时间。

最后为秦所灭。

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

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

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今陕西西安),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迁,东周开始。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

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

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

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

其中比较出名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1]。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2]。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

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3]。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

赧王迁都西周[4]。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5]。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6]。

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7],时已百余岁。

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周亡[8]。

平王东迁: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西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今洛阳)建立了东周王朝。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

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

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成周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

东周灭亡:

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

西周恐,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

秦尽受其献,归西周公于周,周赧王悲愤而死。

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

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

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赵国、齐国、朝鲜国。

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天下。

至公元前194年,西汉燕国卫满于平壤一带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完全灭亡。

 

周二王并立与东西周分治

周二王并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周二王并立

发生时间:

公元前760年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事件介绍:

周幽王死后,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也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携王。

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平王得到郑、晋、秦、卫等诸侯国的拥护,被认作是周王室的正统,携王则相对孤立。

公元前760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攻杀携王,周王室由周平王姬宜臼统一,但是没有实权。

概况:

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前770年),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是为西周桓公。

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周朝土地分封完毕,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国。

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东周国始立。

至周赧王时,东西周各自为政,赧王把国都迁到西周国。

东西周分治:

东西周分治年表:

前376年开始分治,前256年西周国灭亡。

前249年,东周国灭亡,都被秦所灭。

西周君(前440年~前256年)

在位时间

东周君(前367年~前249年)

在位时间

桓公(姬揭)

26

惠公(姬班)

38

威公(~灶)

47

文公(~昭)

23

惠公(~朝)

50

武公(~根)

50

武公(~共之)

28

靖公(~杰)

8

文公(~咎)

33

西周君(前440年~前256年)

桓公(姬揭)(26)——威公(~灶)(47)——惠公(~朝)(50)——武公(~共之)(28)——文公(~咎)(33)

东周君(前367年~前249年)

惠公(姬班)(38)——文公(~昭)(23)——武公(~根)(50)——靖公(~杰)(8)

东西分治:

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

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

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

自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

周桓公死,其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

周赧王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东西周分立,西周都河南旧于王城,东周都巩。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采取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尤其是秦国。

秦国和周围列强经常向西周和东周征收赋税和兵源。

同时,西周和东周常相互倾轧攻伐。

秦灭二周:

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

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

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然东周尚存,周朝尚未彻底灭亡。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

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春秋时期:

历史阶段:

平王迁都:

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

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王室衰微:

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

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

郑庄公带兵东征西讨,小霸中原。

五霸争雄:

齐桓公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和报答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

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楚庄王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宋襄公

宋襄公(?

~前637),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子姓,名兹甫,于公元前650年即位。

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

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

战国时期:

历史阶段: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

史称“战国七雄”。

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

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

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

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

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

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

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后来晋国内乱,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家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

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

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

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三家分晋)。

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

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

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概括: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1]

战国时期(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之前的时代为春秋,都是后世史家为研究这两段时期的历史,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历史上并不存在春秋、战国这样的朝代。

武王伐纣,创立西周。

而后,国力贫困,王室衰微,公元前771年,西方民族犬戎乘周朝内乱攻破都城,杀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那位),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平王(周幽王的儿子)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但是,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王室直接控制的范围缩小到只剩洛阳周围二百来里。

诸侯不在听从王室,不再朝觐和纳贡。

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互相战争,出现春秋五霸。

而后,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大权,随后出现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就是东周时期)

 

周朝天子:

周王朝在这791年间共传30代37个帝王,周朝历代皇帝列表如下:

西周:

周武王——姬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50年—前1045年

周成王——姬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4年—前1008年

周康王——姬钊,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07年—前982年

周昭王——姬瑕,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81年—前963年

周穆王——姬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62年—前908年

周共王——姬繄扈,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07年—前896年

周懿王——姬囏,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95年—前871年

周孝王——姬辟方,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0年—前862年

周夷王——姬燮,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61年—约前854年

周厉王——姬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53年—前841年

周宣王——姬静,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28年—前782年

周幽王——姬宫涅,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81年—前771年

周携王——姬余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前760年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1年—前720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20年—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97年—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82年—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7年—前675年

王子颓——姬颓,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4年—前673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3年—前652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52年—前619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9年—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3年—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07年—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时间为公元586年—前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72年—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45年—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20年—前477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77年—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69年—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41年—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26年—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02年—前376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76年—前369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69年—前321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21年—前315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15年—前256年

昭文君——姬杰,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56年—前24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