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押题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1846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押题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押题6.docx

《高考作文押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押题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押题6.docx

高考作文押题6

2017高考作文十大押题(六)

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最开始源于一个公路新闻,记者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

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道:

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由此流行开来。

于是有人就干脆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

再后来,“吃瓜群众”几乎等同于“群众”一词,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等等。

该词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并入选“汉语盘点2016”年度字词。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

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

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表示对事情不了解,对讨论、发言以及各种声音持“围观”的态度。

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除了有“围观”的意思以外,还有一个有点调侃公务员的意思。

一些群众嘲讽公务员没有大脑,只会听从部门和上级的安排,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

就“吃瓜群众”现在的含义和意思来看,其实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复杂了。

在朋友圈或者别的社交账号上看见的“吃瓜群众”,其实他们大多数是装无辜,或者调侃,并没有前面提到的嘲讽的意思。

很显然,“吃瓜群众”的内涵已经超出了鲁迅笔下“围观群众”的麻木冷漠、不明真相,具有了更多更复杂的内涵。

“吃瓜群众”不仅体现在生活状态上,更是一种心态,他们身份卑微又追求认可,他们寻求“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样的人群在目前的国内网民中占绝大多数。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吃瓜群体”即草根群众,“吃瓜群众”喜欢的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一)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围观”恐怕是鲁迅最喜欢也最热衷描写的题材。

《药》里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后来又出现在《阿Q正传》里,只不过这一次围观的是枪毙阿Q,而且很不让人“满足”。

他还特意为“围观”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说《示众》,写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游街示众。

这些无聊的围观群众,被鲁迅一并打包,装进一个叫“看客”的篮子里。

从此,“看客心态”成为中国国民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实际上,在围观方面,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不比中国人矜持多少。

请结合上面材料,选准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材料的第一段介绍“围观”的现象,从被围观者的身份出发,可看出围观者的冷漠,由此可立论:

①拥抱热情,拒绝冷漠;②人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材料第二段中“无聊”一词点出了围观的原因,由此可立论:

③充实生活,远离“围观”;④人生的精彩在于创造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寻找有意思的瞬间。

从中国国民性的“看客心态”出发,可有如下立意:

⑤提高国民素质,重塑国民形象;⑥做好自己,成就群体。

从“在围观方面,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不比中国人矜持多少”出发,可有如下立意:

⑦“围观”反映的乃是人类共性,而非某一国所独有;⑧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但也不可放松素质的提高;⑨我们不能因一部分人的做法就给所有人定性,应全面、理智地分析问题。

 

(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千年前秦始皇出巡,刘邦见场面声势浩大,不由感慨道:

“大丈夫当如此也!

”而项羽更是直接说:

“彼必可取而代也。

”那天围观秦始皇出巡的人必定数以万计,但最终史书留名的只有这两个人,日后他们也成了别人围观的对象。

这些围观者中,说不定还有当年和他们一起围观秦始皇的人。

这多少说明了一个道理:

如果围观者不能成为围观对象,无论他们的数量有多巨大,起源如何地符合天性,都只能是历史的陪衬。

请结合上面材料,选准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该材料的审题应抓住最后所说明的“道理”,可有如下立意:

①喜欢围观是人之常情,符合天性;②不要做无谓的陪衬者,应树立远大理想;③围观者应从围观对象获得有益的启示,努力使自己也成为别人围观的对象;④围观者的着眼点决定了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途遇倒地老人,你怎么办?

若佯装不见绕道而行,别人会批评你见死不救,没有公德;若施以援手却被反诬,别人会嘲讽你不通世故,自讨苦吃;即使顺利施救未生枝节,说不定也会招来好出风头之类的风凉话。

唉,做人哪就这么难呢?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想法?

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

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途遇倒地老人,见义勇为施以援手,是一种风尚;若是出于某种顾虑不加援救,也是一种自由,本无可厚非。

倒是众人的说三道四反映了当下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劣,救或是不救都会惹人非议,自然会觉得做人太难了。

可这样一来,真正受害的还是那些倒地的老人。

因此,若偶遇老人倒地,到底怎么办?

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无需太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

而且有一点我们应清楚,那就是我们都有年老的时候,还是用我们的行为给年轻人树立好的榜样吧。

关于围观的最早记载

第一个围观者是谁?

这个问题几乎可以肯定是没有答案的。

因为一个人只有在一群围观的人当中才能被称为“围观者”。

但关于围观的记载却很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6400年前的古埃及。

在一卷题为《伊西斯的哀伤》的莎草纸上,讲述了酒鬼们“你推我搡,发出嘘嘘的惊叹”,眼睁睁地看着善良的国王奥西里斯被封进棺材里,扔下河。

相对而言,中国最早将围观形诸文字的记载显得温文尔雅。

2300年前的人们围观了一棵百人才能合抱的栎树,庄子称“观者如市”。

就在庄子笔下的齐国百姓兴致勃勃地围观大树时,魏国邺城的百姓则聚众围观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被当成河伯的媳妇扔进黄河里,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里如此描述围观人群之盛: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素材运用指导】     

这些关于围观的最早记载有一个共同特点:

善于描写围观对象和群众,却从不解释围观者为何围观。

仿佛只要有事情发生就自然有人围观,乃是一个理固宜然、无须解释的自然现象——这也难怪,在几乎所有围观事件中,围观者不过是走来走去的人肉背景,充当围观对象的点缀——后者才是聚焦的中心。

围观者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用数量证明围观对象的重要性。

若要追究围观的原因,往浅里说,是好奇心使然;往深处说,围观对象一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挑起人们内心的欲望和快感。

人们的围观主要还是猎奇心理在作怪,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若是遇上本不该围观而围观的事情,如杀人等,则自然又暴露出人性冷漠的弱点了。

周立波被捕吃瓜群众为啥这么嗨?

据外媒报道,著名脱口秀演员周立波与一男子在美国长岛被捕。

两人被控非法持有管制药物、非法持有武器、非法持有枪支罪名,而周立波还被加控开车使用手机。

周立波被捕的新闻传出之后,朋友圈里都是喜大普奔的样子,纷纷转发表示这一天终于来了,看来周立波的人缘真的不是很好。

有网友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苍天饶过谁?

”“之前评论咖啡高雅大蒜低俗的人,居然败在了枪支与可卡因上,也不知他有什么资格评判。

 【素材运用指导】    

周立波被捕,吃瓜群众特别嗨,一方面告诉人们,公众人物应注意自身形象,提升个人素质;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然了,那些原本就看不惯周立波的吃瓜群众选择在周立波被捕后表现特别嗨,也不乏“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之嫌。

看来,个人素质确实是第一位的。

修鞋摊挂经典名言引起市民围观

在汉口街头一个修鞋摊的墙上赫然挂着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牌子,上面写着马克思的经典名言:

“真诚理智的朋友是无价之宝。

”右边的墙上也挂了一个牌子,牌子上除写明各种维修内容,还特意写上了“金钱如粪土,诚信值千金”十个大字。

名言牌不时引来行人驻足围观,“这可能是武汉三镇最可爱的修鞋摊。

小摊可爱,摊主更可爱。

”有市民这样向记者描述。

市民周先生边看边笑:

“挂马克思名言修鞋,算不算武汉一绝?

”摊主叫何世友,62岁,来自黄冈。

何世友介绍,自己小学还没毕业就辍学了。

“但是后来我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多年都靠自学。

”谈到修鞋摊上挂的马克思名言,他笑答:

“这是去年3月我挂出来的,真就是真心,诚就是诚实,理就是理想,智就是智慧,你看每个字都这么有分量。

 【素材运用指导】      

“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善恶美丑,人们心中都有一把尺、一杆秤。

素材中市民的围观,反映出人们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的是正能量。

从摊主何世友的做法和引起的围观来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被别人围观的对象,但关键的一点是你的言行决定了你是被别人嘲讽还是被称誉。

  

●凡是新的事物在开端总是这样的,起初热情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漠下来,放手不做了。

由于他已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

眼睛若明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圣经》)

●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行,这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自由。

(弗兰克)

●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莫让沮丧取代热心。

生命可以价值极高,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去选择。

(吉格斯)

●世界如一面镜子:

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塞缪尔)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西尼加)

●对抗人生污辱的最好武器是勇气、任情恣意和忍耐。

因为勇气使人坚强,任情恣意可教人诙谐,而忍耐则可让人沉静。

(海赛)

●静心观水流,冷眼看世态,热心过生活。

人生如流水,时间把你带到哪里,你就要学会适应那里的环境。

每走一步,学会静下心来,去看看流水,看它们的谦逊,看它们的顽强,看它们的活泼与沉静。

那些个烦心的人事,冷眼旁观,任其自流,走好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风景,积极地面对一切,即使不免悲伤。

●忍耐即天才。

(布封)

●忍耐是涌起希望的技能。

(瓦福纳德)

●乐观主义者总是想象自己实现了目标的情景。

(西尼加)

●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

(拿破仑)

●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

(斯蒂芬斯)

●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马斯洛)

那些发微博、朋友圈都是零赞零评论,压根儿无人问津的,为什么依旧乐此不疲地发呢?

要知道,有很多不善社交的人,不会和陌生人交朋友,不会和熟人维持亲密的关系,没赞没评还能坚持继续发只能说明:

人家只把这个当作记录生活的工具,而不像某些人靠别人一句“朕已阅”来获得内心的满足。

对于“吃瓜群众”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根据“吃瓜群众”词义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 “吃瓜群众”与“看客”围观

“吃瓜群众”围观而不发表意见,难免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眼旁观之嫌,表现出的是人情人性的冷漠,缺少热情,也缺少温情。

但从另一方面看,“吃瓜群众”的围观反映出的又是人类的一种共性:

爱热闹,充满好奇心,仅仅是围观而已,并无什么恶意。

当然,最好是由“吃瓜群众”变为“围观对象”,其实这并不难,只要肯思考、能创新即可。

2. “吃瓜群众”与记录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既然如此,“吃瓜群众”的围观便无可厚非,他们只不过是在表现自己的存在感,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3. “吃瓜群众”与静思默想

“吃瓜群众”不发表评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是非美丑的标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评判能力。

相反的,他们由于跳出了无休无止的“口水战”,更能纵观他人的种种评说,静思默想,从而作出更理智、更准确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吃瓜群众”无疑是充满智慧的。

路 过

“路过”是一个网络流行词,如今,“路过”正逐渐成为一种网络潮流和文化。

有的时候,它能够形成一种围观的力量,无形中促进某些社会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有时候,它也代表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后者。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半左右,在广东佛山,一名两岁女童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过,在之后的几分钟内,共有18人路过现场,却无一人伸手相助或打电话报警,直到第19位也就是一位拾荒阿姨发现后,才将其扶起。

事情发生后,一如既往,网络上讨伐声音不断。

除了对两名肇事逃逸司机的讨伐,人们更是将质疑的对象扩大到整个国家民众的道德问题。

鲁迅先生曾经尖锐地批判国人的“看客”心态,在他的笔下,那是一群麻木的人们,把他人的不幸当作围观的对象和谈资,却从未考虑过施以援手。

而现在,这种“路过”的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停一停看一看都不屑去做,若无其事地路过。

摔倒在地的老人,抑或躺在血泊中的女童,在他们眼中就像不存在一样。

近日,有香港媒体以“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为题撰文批评内地的道德缺失。

实际上,对于国人道德的反思很早就开始了,许多人无法接受我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到今天居然集体陷入如此道德沼泽,孕育出这样一群冷漠的人们。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很多人从小就牢记的格言,现在开始受到质疑。

然而,在笔者看来,并非人们生来麻木,大多数人都具有同情心,人们路过却没有停下来,可能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前方有更有价值的事情要做;也有可能是因为,路过的人心有顾虑,怕不幸伤及自己。

对于前者,曾有一条微博被广为转载,它呼吁“中国,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道德和良知”。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追求经济上的崛起是国家的目标,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则是个人的目标,而在追求崛起和富足的路上飞奔路过的他人的不幸和苦难,最多只是一种谈资,有时更是被直接无视。

对此,怎么办?

停下脚步,等一等。

对于后者,南京“彭宇案”的判决显然是始作俑者且贻害至今。

笔者更愿意在此谈一下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都没有忘记,在2010年3月到5月短短两个月内,国内共发生大大小小共6起校园血案,当时就有反思的声音,质疑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带来的示范效应。

而近期以来,类似“救人反被诬陷”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同样会在无形中带给受众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与其因做好事而深陷泥潭,不如“路过”或袖手旁观倒落得轻松,反正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单纯站在道德制高点予以揭露和批判,大众传媒显然还要担当更多的角色。

在类似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组织张弛有度的报道,是大众传媒一项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模拟评分】 

满分70分,得分:

70分

满分60分,得分:

60分

【得分点】

本文是一篇杂感式议论文,层次清楚,思想深刻,语言凝练。

文章从现实中的“路过”往往反映人们的冷漠心态引入论题,然后从道德缺失、快节奏的生活与心有顾虑的主客观因素分析“看客”麻木冷漠的原因。

与类似话题的文章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文没有一味谴责那些“路过”的“看客”,而是理智分析,予以理解,并提出在关注生活中的不幸时,大众传媒要担当起恰当的角色。

这一观点更是新颖深刻,发人之未发。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如何观人处事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

讽谏帝王,是需要大勇大智的。

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

纣王亲近奸佞,排斥忠良,残害百姓,他的亲叔叔比干冒死强谏。

纣王被责问得无言以答,比干连续三天进谏,纣王恼羞成怒,于是就命人剖开他的胸膛,挖出心来观赏。

屈原早就识破了秦王的阴谋诡计,认为楚王前去赴约必定落入牢笼,故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如期赴会的楚王一到秦国就立即被囚禁起来,楚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而屈原则自投汨罗江以殉楚国。

司马迁为何被执行宫刑?

李陵兵败后,汉武帝震怒,朝中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只表示忧虑恐慌。

司马迁却直言李陵的战功,认为这只是李陵在兵败无奈情况下的假投降,因此得罪了汉武帝而获宫刑。

在钦佩比干、屈原、司马迁的勇气之余,我们不能不深入思考。

他们的勇气固然可嘉,但缺少智慧和艺术。

对人情世故更是知之甚少,他们全然不知“话有三讲,好讲歹讲”的道理,结果弄得自己家破人亡。

同为人臣的邹忌,在向齐王进言时,用一种委婉的、循循善诱的艺术,在拉家常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说服了齐王。

邹忌做得不显山不露水,既利国利民,又使自己名扬千古。

身为齐相的他,为了使齐王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苦苦思索着用什么方式去劝说齐王。

邹忌是一位美男子,但他不完全相信自己美于“城北徐公”,可为何妻、妾、客却不约而同地对自己赞誉有加呢?

于是就“窥镜而自视”,发现自己“弗如远甚”。

他进而得出理性的判断: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身居相位的邹忌于是面见齐王,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切身体验,用生活中的琐事启发齐王,使齐王意识到被佞臣包围的危险,于是下令大开言路,收到了“战胜于朝廷”的奇效。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言一声三春寒。

处人处事不仅要理智冷静,还得讲艺术才行呢!

【模拟评分】

满分70分,得分:

64分

满分60分,得分:

55分

【得分点】

首先要说本文的作者很机智,作者抓住如何向君王进谏这一中心话题谈理智冷静的重要性,话题非常集中。

其次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事例翔实,具有说服力。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层次较单薄,深度尚显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