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1948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由我国成功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

墨子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启发了量子通信。

下图中光现象的原理与墨子的这一解释相符的是(  )

A.

手影游戏

B.

筷子“折断”

C.

镜中花

D.

海市蜃楼

2.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在E处,现用激光笔从A点往哪点照射可照亮铜钱()

A.B点B.C点C.D点D.E点

3.温室里可以培养反季节蔬菜,绿色蔬菜需要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则(  )

A.绿色是因为蔬菜发出绿光B.绿色是因为疏菜反射绿光

C.光合作用主要利用的是绿光D.温室顶部应当安装绿色透明玻璃

4.如图,下列光现象及应用中,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

凸面镜扩大视野

B.

海市蜃楼

C.

小孔成像

D.

自行车的尾灯

5.在物理实验中,往往对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下列四个实验中,通过多次测量减小误差的是(  )

A.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测量对应的折射角

B.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测量对应的反射角

C.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多次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测量对应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D.测量物体在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多次测量同--物体通过该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6.中秋佳节,人们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锣、鼓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唢呐的声音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人们通过音色来分辨锣、鼓、唢呐的声音

C.唢呐做成喇叭形状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锣、鼓、唢呐的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7.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

倒车雷达

C.

超声波清洗机

D.

真空罩中的闹钟

8.“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游戏,当你对着手机说话时,它会做一个侧着耳朵听你说话的姿势“认真”倾听,当你说结束时,它会用它独特的声音模仿你说的话并重复一遍,针对这一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我们听到“汤姆猫”说话的声音是由它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B.人说话声音太轻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这是因为人说话声音音调太低

C.“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分

D.两种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

9.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戴口罩时,眼镜片上出现水雾。

这是液化现象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汽化吸热

C.用B超检查发热病人的身体情况,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是为了多次测量减少误差

10.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求事理开始的,会估测物理量,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

对于以下估测你认为与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是(  )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D.教室内讲桌的高度约为3m

11.小明在学习过测量后,利用自己的刻度尺测了4次物理课本的宽度,下列记录数据中错误的是(  )

A.18.48cmB.18.49cmC.18.50cmD.18.79cm

1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D.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夜幕来临,当万州牌楼长江大桥上的灯点亮时,长江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相交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平湖美景。

若长江大桥下江水深50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38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______m;若长江水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______m。

14.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书本的原因是由于光射到书本上发生了______反射,而坐在教室边上的同学由于黑板“反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黑板发生了______反射的缘故(均选填“漫”或“镜面”)前一种反射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5.业余时间,小丽同学在家练习架子鼓表演,她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______发出声音,鼓声通过______传入坐在旁边的妈妈的耳中。

隔壁正在做作业的小明同学根据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知道了这是架子鼓发出的鼓声,他关紧自家的门窗,是在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减弱噪声。

16.病人在医院进行“B超”检查时使用的是超声波,其频率高于______Hz。

医生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检查时的超声波。

17.魔术师在某次演出中表演了“狮吼功”:

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将红酒杯震碎。

其奧秘为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将酒杯震碎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18.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如图所示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

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______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s。

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19.有五名同学先后对间物体进行五次测量,记录结果如下:

14.72cm,14.71cm,14.82cm,14.78cm,14.73cm。

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______cm。

20.纸的着火点约18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500℃。

如图所示,用纸锅装些水。

若将纸锅放到酒精灯上加热,水_______(选填:

“会”或“不会”)沸腾,纸锅________(选填:

“会”或“不会”)燃烧。

三、解答题

21.小王身高1.8米(图中用AB表示),他想要在家里竖直墙上安装一面穿衣镜。

爸爸告诉他,想通过平面镜看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长度最小只要身高的一半就够了,请你帮助小王完成下列任务:

(1)分别画出A点的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进入眼睛的光路和B点的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进入眼睛的光路(假设眼睛在A点)。

(2)推导分析通过平面镜看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最小的长度值。

22.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线垂直于地面MN照射,长为1m的轻质细杆一端固定在O点,一端系着小球A,小球A在竖直面内绕着O点做圆周运动,图中虚线为小球运动轨迹.

(1)在图中画出小球A运动一圈时,其影子在地面MN上的位置范围.

(_______)

(2)若小球运动一周时间为5s,则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

23.小红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小明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若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为0.7s。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100m/s)问:

(1)小明听到的第一次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来的?

(2)长铁管的长度是多少?

24.十一假期期间,小华一家自驾去青岛游玩。

他们于上午6:

00进入高速公路入口处,此时看路边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当轿车行驶到乙地时,司机又看到路边有如图乙所示的标志牌。

此时时间是8:

30。

求:

(1)轿车从甲标志牌行驶到乙标志牌的距离;

(2)轿车从甲标志牌行驶到乙标志牌的平均速度;

(3)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乙地到青岛最快所用的时间。

25.一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恰好升到瓶口,求

(1)瓶内小石子的体积

(2)小石子的密度。

26.如图所示的纸杯,其着火点大约是183℃,就是说,当它的温度达到183℃时,它在空气中就会自动燃烧起来。

在纸杯里装些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500℃,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

过一会儿水就会沸腾,而纸杯却不会燃烧。

请解释纸杯为什么不会燃烧。

(此时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A.手影游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筷子“折断”是因为光发生了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镜中花是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解析:

D

据题意可知,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得,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E处射出光束时,光线会原路返回,即可把铜钱照亮。

故选D。

3.B

解析:

B

AB.疏菜为绿色是因为疏菜反射绿光,故A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主要利用的是除绿光以外的其它颜色的光,故C不符合题意;

D.绿色透明玻璃只能让绿光通过,而吸收其它色光,绿色蔬菜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故温室顶部应当安装无色透明玻璃。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解析:

C

A.凸面镜对于平行光是发散,但看物体的反射光不是平行光,正是这种发散导致成像位置显得更远更小,视角就更大,视野就开阔了,利用了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

D.自行车的尾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后边来车的灯光照到自行车尾灯上,被反射回去就能让后边来车看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解析:

D

A.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测量对应的折射角,为了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故A选项错误;

B.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测量对应的反射角,为了验证两角相等,故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故B选项错误;

C.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多次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测量对应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了验证像距等于物距,故C选项错误;

D.测量物体在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多次测量同--物体通过该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则D选项正确。

故选D。

6.B

解析:

B

A.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锣、鼓、唢呐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锣鼓是由物体本身振动产生声音,而唢呐是由空气振动产生声音,故A错误;

B.通过音色可以分析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

C.唢呐做成喇叭形状,可以减弱声音的散失,让声音传得更远,故C错误;

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B。

7.C

解析:

C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故A错误;

B、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来发现车后障碍物,故B错误;

C、超声波清洗机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来清洗一些精密的器件等,故C正确;

D、真空罩中的闹铃虽然在振动,但我们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

C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汤姆猫说话的声音是由手机中喇叭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错误;

B.人说话声音太轻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这是因为人说话声音的响度太低,故B错误;

C.通过音色可以辨别发声体,“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分,故C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

D

A.戴口罩时,眼镜片上出现水雾。

这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汽化(蒸发)时吸收手的热,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B超检查发热病人的身体情况,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是为了获取人在不同时段时的体温信息,不是减小误差。

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解析:

B

【分析】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

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

故B符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

故C不符合题意;

D.课桌的高度约80cm,讲桌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约

110cm=1.1m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11.D

解析:

D

【分析】

本题考查刻度尺的读数,根据记录数据判断数据中的错误。

A、B、C选项所给的数据相差很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但D选项所给的数据与前三项相比相差太大,在1mm(1个最小刻度)以上,显然是错误的。

故选D。

12.D

解析:

D

由图象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为乙,则甲为液态、乙为固态、丙为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

故选D。

二、填空题

13.75

解析:

75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该彩灯的倒影距离水面也是38m。

[2]若长江水上涨0.5m,则彩灯距离水面成了37.5m,所以该彩灯的倒影距离水面也是37.5m,所以彩灯与倒影相距75m。

14.漫镜面遵循

解析:

漫镜面遵循

[1][2]漫反射是把平行光向各个方向反射,镜面反射是把平行光向某一方向平行反射;故能从各个方向看见书本的原因是由于光射到书本上发生了漫反射,坐在教室边上的同学由于黑板“反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5.振动空气音色传播过程中

解析:

振动空气音色传播过程中

[1][2]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鼓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3]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受到发声体材料和结构的影响,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小明同学是根据音色来判断鼓声是架子鼓发出的。

[4]鼓声影响他的学习,此时属于噪声,关紧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6.不能

解析:

不能

[1][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的属于超声波,低于20Hz的属于次声波;在20~20000Hz范围之外的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听不见,所以医生不能听到检查时的超声波。

17.音调能量【分析】考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析:

音调能量

【分析】

考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音调与频率有关,故选填音调。

[2]将酒杯震碎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8.07

解析:

0.7

[1]汽车的正常行驶速度为72km/h=20m/s,志愿者反应时间为0.4s,则减速前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2]志愿者没有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为33m,则汽车从开始减速到停止时所行驶的距离为

驾驶员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打电话时志愿者的反应时间为

19.1mm1474

解析:

1mm14.74

[1]刻度尺应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2]记录结果如下:

14.72cm,14.71cm,14.82cm,14.78cm,14.73cm,其中14.82cm为错误数据应剔除,求其他4个数据的平均值为14.74cm,本次测量结果应记为14.74cm。

20.会不会

解析:

会不会

[1]将纸锅放到酒精灯上加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500℃大于水的沸点,水会沸腾。

[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纸的着火点约183℃,也大于水的沸点,纸的温度不会达到着火点,不会燃烧。

三、解答题

21.

(1)

(2)见解析

解:

(1)A点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进入眼睛,先做出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B′,即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连接B′和人的眼睛A,与平面镜交于O,连接BO就是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即为B点的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进入眼睛的光路,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平面镜的上端与人的眼睛等高,B点是人的脚,A点是人的眼睛。

从脚上反射出来的光线到达镜子的最下端,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刚好进入人的眼睛。

因为

∠r=∠i(反射定律)

OE为公共边

∠AEO=∠BEO=90°

所以

△AEO≌△BEO(角、边、角)

AE=BE=OM=

AB=

1.8m=0.9m

故小王想通过平面镜看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至少为整个身高的一半。

答:

(1)见上图;

(2)平面镜最小的高度值为0.9m。

22.

8m/s

(1)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在地面MN上的位置范围如图所示:

(2)已知杆长为1m,小球运动轨迹的直径为2m,若小球运动一周,影子移动的距离为小球运动轨迹直径的2倍,即为4m,故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v=

=0.8m/s.

23.

(1)铁管;

(2)255m

【分析】

(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2)声音在铁管中和空气中传播的距离是相同的,设长铁管的长度为s,根据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为0.7s列出等式求出铁管的长度。

(1)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2)设长铁管的长度为s,则听到第一次声音所用的时间

听到第二次声音所用的时间

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为

解得

答:

(1)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传来的;

(2)这段铁管的长度为255m。

24.

(1)250km;

(2)100km/h;(3)1.5h

(1)根据图示可知,轿车从甲标志牌行驶到乙标志牌的距离

(2)根据题意可知

轿车从甲标志牌行驶到乙标志牌的平均速度

(3)由

可得,从乙地到青岛最快所用的时间

答:

(1)轿车从甲标志牌行驶到乙标志牌的距离250km;

(2)轿车从甲标志牌行驶到乙标志牌的平均速度100km/h;

(3)从乙地到青岛最快所用的时间1.5h。

25.

(1)1×10﹣4m3;

(2)2.5×103kg/m3。

(1)0.2kg水的体积为:

V水

=

=2×10−4m3;

石子的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即:

V石=V−V水=(3−2)×10−4m3=1×10−4m3;

(2)石子的质量为:

m=25×0.01kg=0.25kg;

石子的密度为:

ρ=

=

=2.5×103kg/m3。

答:

(1)瓶内石子的总体积为1×10−4m3;

(2)石子的密度为2.5×103kg/m3。

26.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并且从外界不断吸收热量,因此与水接触的纸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而纸杯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达不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杯为不会燃烧。

本题主要是考虑水的沸点和纸的着火点的比较,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因此与水接触的纸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而纸杯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达不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杯为不会燃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