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2014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docx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王尧臣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王尧臣、来歙传复习导学案

教学

目标

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教学重点

辨析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语法检验法

课时安排

七课时

第一节文言实词导学案

典例赏析部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

“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遂以著令著:

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

消除。

C.多格不行格:

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

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

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

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参考答案:

4、A(3分)

5、B(3分)6、B(3分)

7、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大意2分,其中“荒政:

饥荒的法令”“恤:

体恤”“论:

论处”各1分。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大意2分;“遇:

对待”“矫饰:

虚假掩饰”称:

“称誉、称赞”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

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

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

“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

郭皇后被废后,

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

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

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

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

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

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

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

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

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

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

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

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

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

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

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有文集五十卷。

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

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教学积累:

生字

文言实词

文句翻译

 

第二课时

来歙传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

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

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

更始败①,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拜为太中大夫。

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

“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

其人始起,以汉为名。

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

”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

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

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

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

“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

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

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

吉凶之决,在于今日。

”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

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

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

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

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

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

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

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刘尚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

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

歙叱延曰:

“虎牙何敢然!

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

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

”延收泪强起,受所诫。

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

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注]①更始:

更始帝刘玄。

       ②冘豫:

犹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帝然之                      然:

认为……正确

B.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发:

拆掉,破坏  

C.使刺客刺歙,未殊            殊:

D.延见歙,因伏悲哀            伏:

隐藏伏身

5.下列句子中,能表现出来歙勇敢的一项是B

①歙劝嘉归光武                             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

③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④自将上陇,嚣众溃走

⑤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                     ⑥刃虽在身

,不能勒兵斩公耶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来歙的妹妹嫁给汉中王刘嘉后,来歙便应邀来到汉中。

刘玄失败后,来歙劝服刘嘉归顺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高兴。

 

B.来歙受皇帝之命出使隗嚣,希望劝降隗嚣,孤立公孙述。

后来隗嚣把儿子隗恂派到汉朝作为人质。

C.来歙在与征虏将军

祭遵袭击略阳途中,因与祭遵意见不合独自率领两千人马从番须、回中径直攻到略阳,杀死隗嚣部下金梁,占领了略阳城。

D.来歙在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隗嚣余党周宗、赵恢和天水县都投降了,后来又打败了五溪、先零等地少数民族的势力。

后来蜀地人害怕了便派人刺杀来歙。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

(5分)\

现在反而要听信奸猾蛊惑(小人)的话,定下招致灭族的计策,背叛君主,连累儿子,这不是违背忠诚信义吗?

(“佞惑”“族灭”“负”各1分;句意通顺,

2分)

(2)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

(5分)

现在我被刺客刺中,没有办法再报效国家了,所以叫你来,想把军队事务托付给你,你却学(效仿)小孩子哭天抹泪么!

(“以军事”状语前置、“相属”“效”各1分,句意通顺,2分)

译文: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县人。

父亲来仲,汉哀帝时做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来歙。

来歙的妹妹是汉中王刘嘉的妻子,刘嘉派人迎接来歙,便南下来到汉中。

更始之变(刘玄)失败后,来歙劝刘嘉归附光武,于是和刘嘉一起往东到洛阳去。

 

光武见到来歙,非常欢喜,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来歙穿上,任命他做太中大夫。

这时光武正担忧陇、蜀,来歙于是主动请命说:

“我曾经和隗嚣在长安相遇。

那个人刚起兵时,以兴复汉室为名。

现在陛下圣德隆兴,我希望能奉您的命令,用典籍中圣人的话来开导他,隗嚣一定会束手来降,这样公孙述成

灭亡之势,不足为虑。

”光武认为他说得对。

建武三年,来歙才出使隗嚣。

建武五年,隗嚣派遣儿子隗恂跟随来歙入朝做人质。

当时山东大致平定,光武谋划向西收取隗嚣的士兵,与他们一起攻打蜀,又派来歙去告诉隗嚣光武的意旨。

隗嚣的部将王元劝说隗嚣,摆出许多疑问,使隗嚣很长时间犹豫不决。

来歙一向刚毅,于是愤怒地质责隗嚣说:

“皇上以为您懂得好坏,知兴败,所以才写信给您表明意思。

您有诚心,派遣儿子伯春做人质,这是臣子和君主间互相信任。

现在反而要听信小人的话,定下招致灭族的计策,背叛君主,连累儿子,这不是违背忠信吗?

决定吉凶的选择,就在今天。

”来歙想要上前刺杀隗嚣,隗嚣起身进入内室,集合士兵,要杀死来歙,来歙不慌不忙地拿着符节走到车旁登车离去。

隗嚣更加恼怒,王元劝隗嚣杀死来歙。

来歙为人讲信义,言行一致,以致往返劝说,都可核实,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敬重他,许多人替他说情,所以来歙得以脱身回到东方。

 

建武八年春,来歙和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祭遵在路上患病而返回,祭遵分派精兵跟随来歙,总计二千多人,伐山开路,从番须、回中径直到略阳,杀隗嚣的守将金梁,于是据守略阳城。

隗嚣大惊,于是率领全部士兵几万人包围略阳,开山筑堤,蓄水灌城。

来歙和将士拼死坚守,箭用光了,就拆房子锯木头做为兵器。

隗嚣用所有精锐部队攻城,从春天到秋天,他的士兵很疲惫。

光武于是大举征发关东兵,亲自率兵到陇地,隗嚣部众溃败逃走,略阳就解了围。

第二年,攻克落门,隗嚣余党周宗、赵恢以及天水属县都投降了。

当初在王莽时代,羌人多有背叛,而隗嚣招揽安抚他们的首领豪强,于是羌人得以听他使用。

等到隗嚣败亡后,五溪、先零各部落几次侵犯抢劫,并且都营筑壕沟守护,州郡无力讨伐。

来歙于是大规模修整攻城用具,率领盖延、刘尚以及太中大夫马援等在金城进攻羌人,打败羌人,杀死和俘虏几千人,缴获牛羊一万多头,谷数几十万斛。

又打败襄武流贼傅栗卿等。

建武十一年,蜀人非常害怕,派遣刺客行刺来歙,没有杀死,来歙派人紧急召见盖延。

盖延见到来歙,他伏身悲泣很伤心,不能仰头看来歙。

来歙叱责盖延说:

“虎牙大将军怎么敢这样!

现在我被刺客刺中,没有办法再报效国家了,所以叫你来,想把军队事务托付给你,你却学小孩子哭天抹泪么!

刺客的刀虽然还扎在我身上,难道不能命令士兵杀你么!

”盖延擦去眼泪勉强起身,接受来歙的告诫。

来歙亲自书写表章,丢下笔拔出刺在身上的刀子就断气了。

赠来歙为中郎将、赐给征羌侯官印,谥号节侯。

教学积累

生字:

词语积累:

句段翻译:

窗体底端

第二节通假字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典例赏析

论衡·幸偶篇

【原文】

1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

(1);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

(2)。

并时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

中伤未必恶,隐蔽未必善。

隐蔽幸,中伤不幸。

俱欲纳忠(3),或赏或罚;并欲有益,或信或疑。

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

【注释】

(1)幸:

幸运,侥幸。

这里指偶然得福或侥幸免祸。

(2)偶:

本篇中所说的“偶”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偶合,双方一致,受到赏识和重用;另一个是偶然、碰巧。

这里是前一个含义。

(3)纳:

送进,贡献。

【译文】

人的操行有的贤良有的愚昧,至于碰上灾祸福禄的时候,有的幸运,有的倒霉;做事行动有的对,有的错,至于遇到奖赏惩罚,有的受到赏识重用,有的则被斥责贬黜。

同时碰上打仗,隐蔽的人不被击中;就像植物同一天被霜冻,有遮盖的不会受伤害。

被中伤的未必是坏人,隐蔽的未必是好人。

隐蔽的是幸运,中伤的算倒霉。

大家都想向君主表示效忠,可是有的受赏,有的被罚;都想对君主作贡献,可是有的受到信任,有的却遭到怀疑。

受到奖赏并被信任的,未必真心;遭到惩罚并被怀疑的,未必伪装。

受奖赏信任的,只不过是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遭惩罚怀疑的,也只不过是被君主斥责贬黜而已。

【原文】

2孔子门徒七十有余,颜回蚤夭

(1)。

孔子曰:

“不幸短命死矣

(2)!

”短命称不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

服圣贤之道,讲仁义之业,宜蒙福佑。

伯牛有疾(3),亦复颜回之类,俱不幸也。

蝼蚁行于地(4),人举足而涉之,足所履(5),蝼蚁苲死(6);足所不蹈,全活不伤。

火燔野草(7),车轹所致(8),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

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举火行有(9),适然也。

由是以论,痈疽之发(10),亦一实也。

气结阏积(11),聚为痈,溃为疽创(12),流血出脓。

岂痈疽所发,身之善穴哉(13)?

营卫之行(14),遇不通也。

蜘蛛结网,蜚虫过之(15),或脱或获;猎者张罗,百兽群扰(16),或得或失;渔者罾江湖之鱼(17),或存或亡;或奸盗大辟而不知(18),或罚赎小罪而发觉(19);灾气加人(20),民亦此类也,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

不幸者不侥幸也。

孔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21)。

”则夫顺道而触者为不幸矣。

立岩墙之下

,为坏所压(22);蹈坼岸之上(23),为崩所坠;轻遇无端,故为不幸。

鲁城门久朽欲顿(24),孔子过之,趋而疾行。

左右曰:

“久矣。

”孔子曰:

“恶其久也(25)。

”孔子戒慎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

故孔子曰:

“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26)。

”又曰:

“君子处易以俟命(27),小人行险以侥幸(28)。

【注释】

(1)蚤:

通“早”。

(2)引文参见《论语

·雍也》。

(3)伯牛(公元前544年~?

):

姓冉,名耕,字伯牛。

春秋时鲁国人。

孔子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

据说得了无法医冶的癞病(麻风病)。

参见《论语·雍也》。

(4)蝼蚁:

蝼蛄和蚂蚁。

蝼蛄:

亦称土狗子,一种常见的农地害虫。

(5)履(l[吕):

踏,踩。

(6)苲:

疑作“笮”(6则),形近而误。

笮:

压。

笮死:

这里指被踩死。

(7)燔(f2n凡):

焚烧。

(8)轹(l@利):

车轮碾过。

致:

达到。

(9)举火:

这里指火到处烧起来。

有:

递修本作“道”,可从。

行道:

人在路上走。

适然:

当然。

(10)痈疽:

毒疮名。

根部小、浅而暂患的叫痈。

根部大、深而久患的叫疽。

(11)阏(8恶):

阻塞。

积:

留滞,不通。

(12)创(chu1ng疮):

通“疮”。

(13)根据文意,疑“身”字之前应有“非”字,否则句子不通。

穴:

人身上的要害处。

这里作人身上的部位讲。

(14)营卫:

中医用语。

“营”是在血管中主血液循环的一种气,“卫”是在血管外主气运行全身的一种气。

(15)蜚(f

5i飞):

通“飞”。

(16)扰:

扰乱,骚动。

(17)罾(5ng增):

一种用竹竿做支架的鱼网。

这里指用网捕鱼。

(18)大辟:

古代五刑之一,商至战国死刑的通称。

(19)赎:

以钱财赎罪。

(20)灾气:

指给人带来灾害的气。

(21)罔(w3ng往):

同“枉”,不正直,不正派。

这里指不正直的人。

引文参见《论语·雍也》。

(22)坏:

毁坏。

这里指毁坏、正在倒塌的墙。

(23)坼(ch8彻):

开裂。

(24)顿:

毁坏,倒塌。

(25)以上事参见《左传·襄公四年》。

(26)引文出处不详。

《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句,皇疏引李充有这句话,疑将传文作经文。

(27)易:

平地,坦途。

这里引申为平安的地位,正道。

俟命:

等待天命

(28)险:

地势崎岖。

这里引申为危险的地位,邪门歪道。

侥幸:

获得意外的利益或意外地免去不幸。

引文参见《礼记·中庸》。

【译文】

孔子有学生七十多人,颜回早死。

孔子说:

“不幸他短命死了!

”短命称不幸,就知道长命的是幸,短命的是不幸了。

奉行圣贤的学说,讲习仁义的学业,应该得到福佑。

伯牛得了疾病,又与颜回类似,都遭到不幸。

蝼蛄和蚂蚁在地上爬行,人抬脚走过,脚踩过的地方,蝼蛄和蚂蚁都被踩死;脚没有踩到的地方,它们都完全活着没有受到伤害。

火烧野草,车轮碾过的地方,火烧不着,一般人喜欢它,起名叫幸草。

脚没有踩到的地方,火烧不到的地方,未必就好,因为火烧起来,大家要夺路走,是当然的。

因此来说:

毒疮的发作,也是同一种情况。

血气郁结堵塞不通,聚积在一块的是痈,溃烂的是疽疮,流血出脓。

难道痈疽发作的地方,不是身上原来良好的部位吗?

营卫的运行,也会碰巧不通。

蜘蛛结网,飞虫飞过,有的逃脱有的被捕捉;猎人张开罗网,各种野兽乱奔乱跑,有的被捕获,有的跑掉了;渔人用罾在江湖里捕鱼,鱼有活的有死的;有的奸盗犯了死罪而不知道,可是有的犯了用钱可赎的小罪却被发觉;灾害之气施加给人,也就是这类情况,不幸者遇到碰上就死,幸者避免逃脱就得活。

所谓不幸,就是不能侥幸(免祸得福)。

孔子说:

“一个人能够活着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虽然也活着,那只是侥幸免于灾祸。

”那么遵循道义而遭到灾祸的就是不幸了。

站在高墙之下,被毁坏的墙压倒;立在裂开的堤岸之上,因崩塌而落河。

无缘无故随便遇上灾祸,所以叫做不幸。

鲁城城门长期腐朽将要倒塌,孔子经过,就快步迅速地走过。

他周围的学生说:

“已经朽坏很久了。

”孔子说:

“我就害怕它朽坏的时间太长。

”孔子防备谨慎已算到极点,如果经过恰巧碰到倒塌,真可以说是不幸了。

因此孔子说:

“君子只有不幸,却没有幸的问题,小人只有幸,却没有不幸的问题。

”又说:

“君子处于平安地位而听天由命,小人做险恶的事却想侥幸免灾得福。

【原文】

3佞幸之徒

(1),闳、藉孺之辈

(2),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不宜爱而受庞,不当亲而得附(3),非道理之宜,故太史公为之作传。

邪人反道而受恩宠,与此同科,故合其名谓之佞幸(4)。

无德受恩,无过遇祸,同一实也。

俱禀元气(5),或独为人,或为禽兽,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

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仆。

非天禀施有左右也(6),人物受性有厚薄也(7)。

【注释】

(1)佞(n@ng宁):

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

佞幸:

靠花言巧语容貌好看而得宠。

(2)闳(h#ng洪):

闳孺。

参见1.6注(7)。

藉:

通“籍”。

籍孺:

汉高祖的宠幸侍童,与帝同起卧。

(3)附:

依附。

这里指得到君主亲近、亲信。

(4)佞幸:

这里指《史记》中的《佞幸列传》。

(5)元气:

即气。

参见4.1注(4)。

(6)禀施:

根据文意,疑“施气”之误。

左右:

多少,偏袒。

(7)性:

性命,生命。

这里指构成生命的气。

【译文】

靠花言巧语长得漂亮得宠的人,象闳孺、籍孺之类,无德少才,专靠容貌美丽取悦君主,看来不该受庞的却被宠,不当亲近的却受到亲信,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太史公为他们作传记。

邪恶的人违反道义而受到恩宠,与此同类,因此把他们合起来称之为佞幸。

无品德而受到恩宠,无过错却遭受灾祸,也是同一种情况。

一起承受元气,有的唯独给人,有的给禽兽。

一齐给人的,有人尊贵有人卑贱,有人贫穷有人富裕。

富裕的有人积累了大量金银,贫穷的有人乞讨为食;尊贵的直到被封王侯,卑贱的则沦为奴仆。

这并不是天施气时有偏袒,而是人和万物承受形成自己生命的气有厚有薄。

积累词语:

难译语句:

第二课时

二即时演练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

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

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

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通“冀”)也。

1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

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

儿童

C.戴发含齿          戴:

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

希望

【解析】 B.“童”通“同”,相同。

【答案】 B

1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      遗:

丢开,丢下

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

亲近

C.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

疏远

D.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

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E.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

达到才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