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2094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新版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试题88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囧”、“槑”、“Orz”一个个十分生冷的字,通过互联网竟然能在一夜之间火得烫手。

虽然其在网络上的含义与其原来的含义相差甚远,但因为表达起来方便、形象,深得网友热捧,但同时,网络生僻字的不规范使用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担忧。

下列观点与这一社会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乱生于治,怯生于勇B.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D.骐骥长于日行千里,雄鸡长于报晓司晨

【参考答案】AB[解析]题干中提到的生僻字使用固然方便、形象,但是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这说明我们想问题看事物既要看到其好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方面,即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同时这些字大行其道也和网友的追捧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行事要注意一个度,超出了这个“度”,事物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A、B两项即说明事物一旦超出“度”,即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故本题选AB。

2.社会意识()。

A.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由社会存在决定

C.具有相对独立性D.在阶级社会里,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

【参考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理解。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社会意识具有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的特点。

这一依赖性表现为:

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反映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

再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故本题选ABCD。

3.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认识过程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本题选CD。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其中包含的哲学原理包括()

A.事物的普遍联系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

【参考答案】AB[解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这说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选A。

在三者之间,改革和发展是绝对运动的,稳定则是相对静止的,选B。

本题没有体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因此,不选C。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改革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的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并不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不选D。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

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绝对的否定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AB[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义是说: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青”是新事物,“蓝”是旧事物,青出于蓝说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A正确。

“胜于蓝”说明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正确。

新事物超越旧事物并不是对旧事物的绝对否定。

本题选AB。

6.关于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B.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具有特殊性

C.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D.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高级、完善阶段,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内部否定,而非辩证的即形而上学的否定是外部否定);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作用);否定是扬弃(否定的实质)。

故本题选ABC。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辩证否定的过程,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D项错。

7.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

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参考答案】ACD[解析]题干说明逮捕这一手段具有保障权利和侵犯人权的两面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被广泛采用,这说明一个事物存在正反两面性,因此我们想问题看事情时,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逮捕保障权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说明这是逮捕这一矛盾事物中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即逮捕是有益的。

本题选ACD。

8.以下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有()。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B.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C.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D.任何一种现象总有某种本质隐藏其后

【参考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现象和本质及其关系的理解。

现象和本质解释的是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和本质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现象表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本质是现象的依据,现象总是反映本质。

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故本题选ABCD。

9.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A.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水涨船高

C.一寸光阴,一寸金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参考答案】BD[解析]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是相对而成立的。

原因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结果,才是原因,同样,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才成为结果。

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A项是宿命论的观点,是虚构的因果关系;C项讲的是光阴的重要性就像金子一样,不存在因果关系。

B项,“水涨”是“船高”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

D项,“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

故本题选BD。

10.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基本特点是()

A.稳定性B.普遍性

C.主观性D.重复性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故C错。

同时,规律具有稳定性,可重复适用。

本题选ABD。

11.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参考答案】ABC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这里的和谐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和谐。

“和实生物”说明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即是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则不继”说明没有矛盾就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这里的“同”指没有差别的“同”,矛盾的“同”是包含差别的“同”,这种包含差别的“同”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故本题选ABCD。

12.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参考答案】ABCD[解析]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次上升性循环过程往往难以达到科学性的认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的种种限制。

如受到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受人们主观认识条件的限制等,所以需要多次的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科学的认识。

本题选ABCD。

13.“岁”除了年龄之外,还有年景之意。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说: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

”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大纲》讲:

“土地之岁收。

”这里的“岁”都是在说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

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很关注民之“岁”。

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劳动人民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C.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参考答案】AC[解析]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即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实践活动的结果,在哲学上讲,即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C正确。

统治者关注老百姓的“岁”,是因为他们知道人民对国家安稳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故A正确。

本题选AC。

1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B.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C.物质决定意识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参考答案】A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

将人比喻为井中之蛙和夏天的虫,指出人的认识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限制,也说明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

本题选AC。

15.金刚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因其碳结构的属性,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

随着纳米材料的出现,不久的将来,纤锌矿氮化硼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在各个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这则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技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物质

【参考答案】ABC[解析]在题干中,金刚石原本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别的物质将有可能成为最硬的物质,这说明,认识和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制造新的最硬的物质的目的是广泛应用于现实。

故本题选ABC。

16.右图“圆的自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B.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C.肯定就是否定,终点就是起点

D.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答案】BD[解析]“圆的自白”表达了不满足已有成绩,仍在继续追求奋进的态度,说明我们应该有批判意识,B正确。

“起点”和“终点”是一对矛盾,起点否定了终点的存在,这体现了辩证法中的否定观,即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推动力量。

故本题选BD。

17.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产业链,地铁可为地产、机械、建材、通讯、广告等近30多个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C.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参考答案】AD[解析]地铁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所涉及的多行业、多专业都说明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但这些相关的专业都是为地铁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

故本题选AD。

18.虽然有相关法律规定,但许多人没有把酒后驾车看作违法行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酒后驾车未必就出事,未必就被查。

由此可见,驾车者需要正确处理()。

A.个人与他人的关系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偶然与必然的关系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解析]许多驾车者的想法是主观的想法,没有从客观出发,这就要求这些人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做到看问题、做事情要从客观出发,不要单凭自我意识进行判断,故B正确。

这些人认为酒后驾车未必出事、未必被查是一种侥幸心理,只看到了事物的偶然性,而否认了事物的必然性,故C正确。

驾车者酒后驾车的行为本身对他人就是一种威胁,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故A正确。

本题选ABC。

19.如果一些地方的农民看到蒜价猛涨,便一窝蜂地种植大蒜,有可能造成蒜贱伤农。

因此农民除了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外,也要重视获取最新、最可靠的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

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再因地制宜,适时搞好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稳妥发展适销对路的生产项目。

这样才能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A.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外因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互制约

【参考答案】AC[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总结实践工作经验,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在本题中,蒜价猛涨和一些农民一窝蜂种植大蒜互为因果,一窝蜂种植大蒜和蒜贱伤农互为因果。

由于预见了蒜贱伤农的后果,农民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不仅体现了因果关系辩证法在现实中的应用,也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本题选AC。

20.“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

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参考答案】CD[解析]A项,体现的是外因对事物的影响,B项体现的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D项强调的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与题干中的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一致的。

故本题选CD。

21.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受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主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身体素质指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

这些条件和功能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它制约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

精神素质可分为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两个部分。

人的认知结构也制约着认识的过程,表现在对认识目标、认识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整理的制约上。

非理性因素表现为主体的意志和情感、灵感和直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着认识活动本身。

正因为认识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真理性认识必然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故C、D正确。

A、B说法都过于绝对,且是错误的。

22.2009年9月8日1时,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四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5人死亡,44人下落不明。

这家煤矿从2008年停产整顿以来,未经批复开工,派93人下井非法开采,终酿成特大安全事故。

这说明()。

A.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B.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参考答案】AD[解析]非法采矿这一主观行为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矿难的发生,这一事件告诉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故D正确。

意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是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会起阻碍作用,矿难的发生说明意识并不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故A正确。

C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制约的。

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

故本题选AC。

23.《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这表明()。

A.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总是向前进的

【参考答案】AB[解析]D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从题干中的“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则可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A正确。

过去和现在在时间上是一对矛盾,事物在这两个时间段中的状态等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会发生改变的,这一点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B正确。

C排除,题干中不涉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故选AB。

24.2009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去年四季度出台实施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应该说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前进路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和矛盾。

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B.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事物之间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AC[解析]在材料中讲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并未指出好坏两方面,体现不出经济发展中的好和坏两个方面,排除B。

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证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故A对。

题干中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说明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抓住了重点,即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进一步说明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故C正确。

本题没有体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题选AC。

25.“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这首诗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必须()。

A.居安思危,防患未然B.注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解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行至浪最深的地方,要小心谨慎。

行到没有波浪的地方,也要像有波浪时一样小心。

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故A正确;而“无波”和“有波”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正确。

这首诗也在提醒人们在危险的地方要小心谨慎,即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有可能避免灾难,C正确。

本题选ABC。

26.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

【参考答案】BCD[解析]A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如此,并不是仅仅针对我国。

A项与题干不符。

B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都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如果二者没有一定的融合性,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中国得到发展。

B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这和中国的革命建设之一直的,任何革命都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C、D项正确。

本题选BCD。

二、综合题

27.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因此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28.古罗马政治家塞涅卡说: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某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很多事情才难以做到。

请从哲学角度谈谈这句话给予我们哪些启迪?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9.第一段中的大学生成功被某报社聘用的经历说明()。

A.知识没有实践重要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BCD[解析]材料中说“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并不能说明知识就没有实践重要,而是说明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否则理论就失去其作用。

这位大学生从大二起就为将来就业做各种准备,说明他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虽然他不是新闻专业,却能被报社录取,原因在于他参加了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工作,说明他坚持从实际出发。

本题选BCD。

30.第三段中的大学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原因在于()。

A.没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没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没有认识到事物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脱离实际看问题

【参考答案】AD[解析]有的大学生之所以没有实现就业,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现实,只存在于幻想,导致了与社会的脱节。

同时也是由于他们对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就业的看法存在偏差造成的。

本题选AD。

三、单选题

31.下列关于“过犹不及”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客观规律B.“过”是指在“质”上的超过

C.应当将事物的改变都控制在量变D.质变之时,量变停止

【参考答案】A[解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在:

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

在实践过程中,尊重质量互变的客观规律,要掌握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