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2289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docx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是因为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以及研究的价值。

但在现实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教师找不到研究课题,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选择的研究课题本身是“伪问题”而是不是“真问题”等现象。

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我们将从课题来源、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体的分析与介绍。

一、课题的来源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不同于专业研究者,其研究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例如,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

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

再如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

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

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

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2.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

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

例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基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

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

(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

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

(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

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

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3.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

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课题。

例如,教师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

“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

”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但只要学生给出回答,然后教师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着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等问题,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展开研究。

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场,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要认识到,研究课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

可以这样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

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待研究的问题。

而要在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敏感性。

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案例】

吴春花老师一年前在该班学生一年级时就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得以丰富,课堂教学气氛得到很好营造,尝试初见成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老师发现了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

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思路,我说我的见解,缺乏必要的倾听、讨论等合作技能,没有实际效果;部分学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或趁机偷懒,“游离”在课堂之外;很多学生易被他人同化,合作时“人云亦云”,等等。

吴老师认为其本质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初步尝试运用阶段,因没有采取更细致的富有针对性的措施依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指导,提高低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这是摆在吴老师面前的一个教改理念向实践深度转化的现实问题。

为了有的放矢开展研究,吴老师在教师和学生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讨论、反馈、评价方面缺乏有效指导的具体问题,厘清了研究思路。

至此,吴老师顺利地就将课题确定为《小学低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吴春花老师能敏锐抓住理念向课堂转化过程中的本质问题展开跟进式研究,找准了具有普适意义的课题。

(资料来源:

《面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问题,教师怎样选择课题》

(二)在阅读中萌生问题

我们讲教师的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

实际上,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对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

与此同时,这也是研究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1.他人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示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研究的课题。

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但是阐发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如,看到别人研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研究结论,于是选择同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选择一个与他人的问题类似、接近的问题进行研究。

例如,了解了别人研究的“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自己选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

第三,选择一个比他人的问题更具体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

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总会留下他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在发展,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出另一个新问题。

例如,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是当阅读了若干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后,就会发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研究,且较为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足,尚未把有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一起。

教师在阅读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2.教育信息可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

教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与动态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

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经常阅读教育类报纸和杂志,可以从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

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

》一文中写道,“雪化了变成什么?

”一个孩子回答:

“变成了春天!

”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

“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只鸟?

”一个孩子回答:

“还有三只。

”老师愕然:

“怎么可能?

”孩子解释:

“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

”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

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

上述这两条信息就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课题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最为直接的一个渠道。

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基础上,分别制定出一定时期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和规划,为进行教育科研选题提供依据。

例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往往会以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题指南、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领导部门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密切关注课题指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

从教育信息中选题,与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眼光敏锐,阅读广泛,善于积累,经常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是分不开的。

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做好情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从教育信息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激发问题

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进行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启示,从而发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将有关的问题发展为教育研究的课题。

事实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正是通过这种途径而提出来的。

首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出研究课题。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不少的经验与教训。

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从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级纪律好,学习成绩好,与之相反,另一为教师管理十分严格,但班级纪律却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平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跑题”,却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学中“一板一眼”的老师,在课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学生也总是无精打采。

这些经验与教训,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向影响。

那么,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训之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

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怎样从教育经验与教训中提炼、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规律?

这些都可供教师提出课题并进行研究。

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与他人交流,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其次,教师与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照。

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有利于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在进行争论的同时,只要选准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择很好的研究课题。

例如,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个问题,有人持“教育主导作用论”,有人持“环境制约论”,两种理论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且都能“自圆其说”。

但这两种观点之间却存在者明显的矛盾与不一致。

有人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做了条件限定,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性质与发挥效能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学校德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选择这类课题时,教师必须了解争论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地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足,结合自身,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广阔的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课题数量众多,选择课题的渠道和途径也很多,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和操作便利的几种。

只要做个有心人,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案例】

在选择研究问题时,高老师想到了市教研员薛峰老师对她的评课指导。

在课题立项前一学期的市教研室督导活动中,高老师在执教《朱德的扁担》时大胆设计了让学生对课文最后一节质疑的教学环节。

但薛峰老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课中的整体感悟填空其实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可以直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质疑,从而引出文中其他小节,不必再按顺序一节节学下去。

当时,高琴老师深有感触。

因为这番话触及了一个困扰她已久的疑惑:

平时她总想着如何通过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但课堂上她常被学生提出的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不能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高老师虽曾查寻资料,但终究没找到有效可行的实施方法。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回顾与反思,高琴老师明白薛峰老师其实给她指出了两大问题:

其一、如何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其二、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质疑点,构建质疑教学模式,在结构化引导中逐渐提升学生自主质疑能力。

根据小学新课程标准,高老师觉得第二个问题更有研究的实践价值,不仅能解决自己当前突出的教学实际问题,而且能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于是,高老师选择第二个问题开展研究,并根据课题名称的四要素将问题转化成了课题——《构建小学中年级语文自主性质疑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

高琴老师能捕捉对自己有影响力的关键交流,以市专家的评课诊断为信息资源,迅速、成功地找到了研究课题。

(资料来源:

《面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问题,教师怎样选择课题》

二、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

课题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研究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确立研究问题以及明确研究目标的过程。

选题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向

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基础。

一个研究课题的确定,往往是在教学实践中,受某一教育现象的触发,产生研究的冲动,或者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杂志、报纸及教育文献资料时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

因此,一开始往往拿不定主意,会对几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和专家咨询。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哪一个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价值。

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反复比较、认真考虑,该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相对于其他方向,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

这样,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确立下来,把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

此外,教师还可以征询专家或对某方向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总结提炼,确立研究课题

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对这个方向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教师在实际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领域时,或多或少存在着选题宽泛、狭窄、模糊等不当现象。

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须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以形成和确立有意义的、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1.缩小策略

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

主题涉及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

对于过于宽泛的主题,教师可以考虑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

例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聚焦研究问题的核心。

如对于“××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如果研究人数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这个问题仍然宽泛,因为“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等,教师如果觉得无法深入研究这样复杂的问题,可以取其中某个要素进行研究。

因此,可把它缩小为:

“××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地区农村初级中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等等。

这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对研究问题进行聚焦。

2.扩展策略

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

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

对于教师来说,研究问题宜小不宜大,但毕竟是研究,如果问题过小,就无须研究了。

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它是一种个别的具体问题,要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初值得研究的课题,应该从普遍性的角度对其扩展和丰富:

“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否经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这样,有多少,他们是否有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他们英语学习不好”等等。

通过这样的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提炼为“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这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由表及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炼。

3.分析策略

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

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教师常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分析能使问题范围清楚集中,它是教师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

(1)分解问题。

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

例如,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可将此问题分解为:

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分解研究问题,不仅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脉络,由浅入深向前推进,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2)分析因果。

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

如某学校“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

“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

自卑感强、自信心丧失。

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

”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因果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本,同时也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办法。

(三)分析梳理,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确立之后,就要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就是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将要取得的成果,即通过研究获得的对某一教育现象及其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

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明确研究目标,这样才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与方向把握住,并成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

为了使研究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可以从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层面对课题目标进行分解。

 

首先,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课题研究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分别叫做任务目标、状态目标和成果目标。

任务目标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标,通过制定研究任务书来表达,内容包括:

课题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如何完成,什么时候完成等。

状态目标对于教育实验研究来说,是对被试施加实验变量以后,旧状态发生变化,研究者所期望达到的新状态。

成果目标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完成后希望得到的综合性成果。

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前一层次的目标是后一层次目标的手段。

按层次设计课题目标,简明实用,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存在着目标系列,应当给予明确,按它们之间的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课题成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体系。

例如,“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现状;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需改变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显然,课题要实现的目标是明确的,目标之间包含着一定的系统性也是清楚的,每一个子目标都可以构想自己的研究方案,但处于大系统中,必须服从课题总目标的需要。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一)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

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

选择的价值性原则,是指课题要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这主要表现为能满足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又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决。

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可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少交“学费”,少走弯路。

同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教育理论不断更新、发展与完善。

这不仅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也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因此,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时,一定要考虑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所选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

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2.创新性原则

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

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

总之,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

第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

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

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能。

课题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

从主观方面看,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和经验、时间精力等;从客观方面看,应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参考资料、经费、设备、时间,是否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

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

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

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

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

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更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

以后,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