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2314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docx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

新课程“开弓没有回头箭”!

实施十年来,考察广大地区多数学校的教学现状,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实践,分析、思考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心所在。

要从具体的教学行为开始,在操作的层面上变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新的课程理念科学地转化为教学行为,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现阶段,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是把新课程的理念扎实而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实现这一转化要比学习新理念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

内容

第一部分教学策略

第一节主导与主体

第二节情境教学

第三节平等对话

第四节多元智力与个性化教学

第五节“三维”目标的整合

第六节有效教学

第七节资源开发

第八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第二部分学习方式

第一节自主学习

第二节合作学习

第三节探究学习

第四节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教师发展

第一节基本素质

第二节研究能力

第一节主导与主体

□基本理念

教学是由教师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处于能动的、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精辟论述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陶行知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美·希鲁巴克

□行动策略

○新课程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其过程进行引导、使其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片面或错误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

关注学生的

人格尊严、学习过程、能力训练与培养、考试以外的学习活动、需求与愿望、富有个性的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成长与发展。

○把机会留给学生:

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究;

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质疑;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

第二节情境教学

□基本理念

建构主义课程和教学论突出强调三点:

1.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的教育与课程哲学;2.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设计;3.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

其中,教学策略强调四个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情境创设是引发学习的启动环节。

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

通过特定的情境激1.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2.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新知识。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辟论述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赞可夫

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而表明良好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朱绍禹

□行动策略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接触社会的范围和程度来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启发思考和探究,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激情,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

第三节平等对话

□基本理念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

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的特点,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平等与沟通。

因此,“对话”必然是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精神的体现。

□精辟论述

所有的学科教学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

上课,这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苏霍姆林斯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行动策略

○变“权威”为“非权威”;

○变“指导者”为“促进者”;

○变“导师”为“学友”;

○变“信息源”为“信息平台”;

○变“挑战者”为“应战者”;

○变“统治者”为“平等中的首席”;

○微观的对话方式——问答、讨论、争鸣、书面交流;

○宏观的对话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第四节多元智力与个性化教学

□基本理念

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是组合起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

人的多元智力包括:

1.言语/语言智力——

2.逻辑/数理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节奏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6.人际交往智力——

7.自我反省智力——

8.自然观察者智力——

9.存在智力——

个性化教学:

从教师方面讲,就是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突出展现自己的教学才华和教学艺术,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从学生方面讲,就是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特长强项,在此基础上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可能的范围内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收到同样好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化教与学的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精辟论述

因材施教——《论语》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朱熹

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的发展出来。

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行动策略

○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与最优化教学方式

智力类型

思考方式

学习需要

学习优势

学习风格

言语/

语言智力

通过语言

书籍,磁带,作品,日记,会话,讨论,争论

阅读,写作,说故事,做文字游戏

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学习,谈话能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应为他们提供视听材料,尽量创造运用写作能力的机会。

逻辑/

数理智力

通过推理

做实验用的材料,科学素材,喜欢到科学馆、天文馆参观

做实验,提问题,逻辑推理,复杂计算

主要通过概念形成等方式学习,善于计算,善于收集资料。

教师应为他们的实验和操作提供具体的材料

视觉/

空间智力

通过想象和画面

艺术,电影,想象性游戏,插图,喜欢参观艺术博物馆

设计,绘画,想象,涂鸦

教师应通过想象、图片和色彩教学。

教师还应帮助孩子对他所幻想的内容进行生动的描述

身体/

运动智力

通过身体的感觉

角色扮演,戏剧,运动,有可用于搭建的材料,体育比赛,要有触觉性的经历,动手操作性的学习

跳舞,奔跑,跳跃,触摸觉,做手势

主要通过触摸觉等方式学习,角色扮演、戏剧的即兴创作等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教师应安排用手操作的活动来为他们提供最佳的学习机会

人际交往智力

通过与他人交换想法

要有众多的朋友,喜欢小组游戏,社会参与

带头,组织交往,管理,协调,参与社会活动

主要通过与他人的联系、合作、交往等方式学习,小组教学是适合他们学习的最好的方式。

教师应为他们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学校与班级活动

自我反省智力

通过其自身的需要、情感和目标

需要有单独的时间,需要自定步调学习,有自主的选择

自定目标,不断调整,有条不紊,自我反省

主要通过自我激发的学习,通过自定计划能学得更好。

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业余爱好,承认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保护人”,使他们具有心理安全感

自然观察者智力

通过自然和自然形态

接近自然,需要有与动物交流的机会,需要探索自然的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喜欢做园艺工作,探究自然的奥秘,与宠物玩耍,饲养动物,关心地球与太空

运用科学的仪器观察自然,发起或从事一些食物链、水循环或环境问题的项目。

预测与人类定居有关的自然问题,参加环境/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发现或报道某个地方或全球环境问题。

积累和标示出各种收集的自然物体

第五节“三维”目标的整合

□基本理念

知识与技能——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有用。

基础教育的很大部分目标需要通过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来达成。

过程与方法——“方法”只有使用了才有意义,才能发挥作用;“过程”是动态的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形成各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中学生来说,除了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外,还有许多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社会责任、生活体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它的更重要的责任还在于教学生学会生活,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态度第一,技能第二,知识第三”,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

□精辟论述

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而且还要反映求职者获得知识的过程。

——布鲁纳

□行动策略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在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生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情;理解的时候不应该分割开来看待,实际操作的时候更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或分阶段去实施。

○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但三维目标,特别是能力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或短时间内达成,需要多次或反复实践才能做到。

分清“短期目标(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

○目标表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要描述学生的行为状态和应达到的程度;目标要简要、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

 

第六节有效教学

□基本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要解决教学的效益问题。

有效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是否得到进步或发展,而不是关注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错误到正确、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表现在学生的发现、怀疑、交流和争论之中。

2.学生群体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3.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组织艺术、引导艺术、合作艺术、语言艺术、激励艺术、应变艺术、板书艺术和多媒体教学艺术。

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为主要指标。

要看学生的思维状态、参与状态、交流状态、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

□精辟论述

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布鲁姆

□行动策略

○有效教学应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

全方位的教学准备;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教学信息的多向传递;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教学技术的现代化;

全方位的教学评价;

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有效教学的六项策略

1.先学后讲;

2.三讲、三不讲——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3.及时校正反馈;

4.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超过学生限度的作业。

5.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以教材中的内容创设、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

6.删除无效教学环节。

第七节资源开发

□基本理念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来源及必要的实施条件。

按照功能特点分,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照分布空间分,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条件、时空和发展途径。

要构建新的课程资源观,打破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陈旧观念。

除教材外,教师、教师的管理、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环境(校内外环境、学生自身环境)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精辟论述

教材无非是些例子。

——叶圣陶

“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课改专家

□行动策略

○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按照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原则去处理教材,把学生从“书本世界”引向“生活世界”,确立教学活动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

1.构建要素明确、联结性强、概括性高、派生力强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自主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图式(CMap);

2.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层次的问题序列,以“问题加解决方法”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活素材,使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

4.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

○从学校所在地区获取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方面的教学资源。

第八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基本理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

整合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整合的内涵——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新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精辟论述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行动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勇于探索的学习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如下特点——

目的性:

辅助教学,提高效率;

直观性:

一目了然,有助理解;

实践性:

创设情境,锻炼能力;

有效性:

效果显著,减轻负担。

 

第九节自主学习

□基本理念

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的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

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标准;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精辟论述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而且是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掌握一套学习的技术和方法,培养自己独立钻研和创造精神。

——美·布鲁纳

□行动策略

○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各种准备;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掌握反馈和自我调节;

○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第十节合作学习

□基本理念

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要素:

积极承担并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与配合,进行促进性的互动;实现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并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解决团队内的矛盾冲突;对共同活动的成果进行评估,寻求改进、完善的途径。

□精辟论述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它的价值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它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过程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还是一种资源共享。

——课改专家

□行动策略

○合作学习如果达不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素养的学习的目的,就不要合作了;

○确有必要时才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应该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合作。

参与者应有明确的责任及具体的任务,避免“劳逸不均”的现象。

第十一节探究学习

□基本理念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研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目标定位:

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存储,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精辟论述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要求在所有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研究型学习方式”,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钟启泉

□行动策略

○选择和确定的探究问题有一定价值,设问明确,有吸引力;

○探究活动需要的知识水平、能力要求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

○探究活动所需的环境、设施、工具是学校、社区条件能够具备和提供的;

○探究活动方案能营造生动活泼、热烈有序的学习氛围;

○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能及时收集到活动的反馈信息,能看到活动的结果,以增进信心,及时修正,调整自己的探究行为。

第十二节综合实践活动

□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课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问题为核心,以主体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精辟论述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课程改革纲要》

□行动策略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在评价中强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多元方式和评价的多元标准、多元价值取向;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一般不主张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

第十三节教师的基本素养

□基本理念

教师即课程;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成为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具有一定研究能力,掌握课程开发技术,能够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索者;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生活。

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精辟论述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几点希望:

——希望广大教师

1.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2.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3.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第十四节教师的研究能力

□基本理念

教育研究的特点:

1.自觉性和组织性——

2.继承性和创造性——

3.实践性和探索性——

4.普遍性和多样性——

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行动策略

○校本教研——

○行动研究——

○说课——

○教学反思——

○课题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