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2400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精品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生版)

第I卷

1.《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2.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3.《吕氏春秋》有言:

“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4.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

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D.都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

5.右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

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

“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

”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6.同治六年(1867)外国棉纱、棉布进口总值仅1376万两,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增长到5209万两(海关两),增长了近3倍。

这反映了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B.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自然经济解体的加剧

7.据《申报》记载,1896年杭州的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这表明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蔚然成风B.官僚资本在中国开始出现

C.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有所变化D.实业救国的思潮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8.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

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9.右图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双)。

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受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减少对中国的出口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10.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遭遇灾荒,政府组织妇女纺织换取粮食,组织灾民运输赚取脚费,产药材的地区组织民众挖药材向合作社换取必需的生活用品。

据不完全统计,共生产线一万八千七百五十二斤,产布六百二十九匹,灾民在一个月总收入达八万五千元。

这反映了当时边区

A.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B.经济因灾荒而得到发展

C.社会救助实行以工代赈D.农村经济遭受巨大打击

11.1961年,陈云通过对青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

这次调研活动

A.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B.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

C.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D.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12.右图为中国1953~1999年部分经济周期GDP年平均增长率及振幅(周期内年增长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变化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

C.改革开放促使GDP年平均增长率连续攀升

D.市场机制逐步成长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稳定度

13.下面是两幅新中国宣传农村的海报,从中可以看出

《公社新邨(村)图》《新农村建设图》

A.都基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的根本变革B.农民生活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C.都是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D.都对未来农村建设规划了美好蓝图

14.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

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l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l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

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15.公元前6世纪,步兵方阵在当时雅典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据记载,一个方阵由八个横排组成,各排紧密排列,每个士兵的盾牌均保护着同排相邻的士兵的左侧,数以千计的士兵配合默契、节奏整齐且步调一致。

这体现出

A.雅典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B.雅典民主推动战争变革

C.城邦观念影响了对外战争D.梭伦改革重视军队建设

16.伯利克里在演讲时说:

“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雅典民主政体公民参与广泛B.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D.雅典公民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17.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

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

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

这里论述的是

A.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B.商品经济发展对古罗马产生双重影响

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精神价值

18.某西方学者提出“巴黎公社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它预示的信息;作为一个象征它十分可怕,但作为事实则不然。

”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

A.将引发欧洲无产阶级运动潮流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19.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13票反对、2票赞成、1票弃权否决。

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

这表明

A.俄国不具备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

B.列宁的革命主张在党内并没有获得支持

C.俄国从此后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列宁的执着精神有利于十月革命的爆发

20.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写道:

“他站在那里,扶着讲台,眨着眼睛巡视人群……显然没有注意长时间的欢呼,这欢呼持续了好几分钟。

当欢呼声静下来后,他只简洁地说了一句话:

我们现在将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秩序!

惊天动地的欢呼声便再次响起。

”与这一场景直接相关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诞生

C.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D.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21.“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由此导致了

A.君主立宪制度确立B.责任内阁制形成

C.社会主义运动高涨D.1832年议会改革

22.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

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西方代议制实行直接民主制B.美国总统无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C.英国首相无权解散议会和重新选举D.法国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23.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l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

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24.美国公民持有枪械源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

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

人民有别于政府,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有别于政府军警持有和携带武器;保障自由州有别于保障联邦。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主要表明

A.美国宪法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理念B.美国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C.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D.美国宪法政治妥协与权益平衡的理念

25.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法国

A.封建势力强大B.资本主义水平不高

C.资产阶级妥协D.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巨大

26.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日本北海道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B.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C.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D.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2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

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D.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28.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

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

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

经皇帝批准,21日起该法令生效。

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首相有权解散帝国议会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联邦议会没有立法权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29.“在(西欧)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使它们不能袖手安坐,它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

”“作为”的表现是

A.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B.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

C.提出发展经济的马歇尔计划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0.“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下图所示),自倡议以来就引发了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以下哪个理由不能印证此观点

A.两者都以输出资本作为提升政治影响力的手段

B.都由政府行为主导,都有相应的地理政治布局

C.两者输出资本都是以遏制潜在敌国为政治动机

D.两者都是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

31.“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32.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重新定义为“长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直接冲突D.“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第II卷材料解析题

33.(25分)民主制度的确立是世界近代政治的趋势所在,从古希腊罗马起源,再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再到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比较》

材料二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比较》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4分)

(2)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

并分析产生两则材料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4分)

材料三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一律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任期两年,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人民版必修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787年宪法为调和当时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所起的积极作用。

(4分)

材料四

第十一条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4)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近代美国和德国政体的显著特点。

造成这种特点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8分)

材料五1949年的《组织法草案》,非常明确地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像苏联那样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一种由中共领导的、以四个阶级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实行了哪些不同于苏联的政治制度?

综合上述五则材料,你如何认识“民主制度”?

(5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上表反映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12分)。

以下为选做题,请在35、36两题中任选一道作答。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枝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

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鞍变法与泰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17世纪末,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十落后的农奴制国家。

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

其中在用人制度上,颁布官职等级,规定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按功晋升。

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升到8等以后列为贵族。

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

——摘编自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

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5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

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制的相似历史作用。

(10分)

3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在大革命后,国家精英以大革命代表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界定法国国民的标准。

任何生于法国,或是移居法国并认同这一普世价值者,均可成为法国人。

这便是公民民族主义的原型。

同时期德语精英的民族主义运动,尝试将分散于欧洲各处的德语社群聚合起来,建构统一的新民族国家。

在此脉络下,德国民族主义者即发展出以血统为标准的种族民族主义观:

只要父母是德国人,无论你生在何方,都是德国人;反之,若父母不是德国人,就算你生在德国境内,也不是德国人。

材料二19世纪末,部分德国知识分子企图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以文化为标准的德国认同,即不论血缘,只要同化成讲德语和信奉新教便能成为德国人。

但当时很多波兰农民移居到德国东部,在政府与民间的多番尝试下,。

仍坚持讲波兰语和维持天主教信仰,结果导致德国知识精英放弃同化东部移民,甚至支持驱赶波兰移民,回到以血缘定义身分的封闭民族认同。

——摘自罗杰斯·布鲁贝克《在法国和德国的公民身份和国家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形成不同国民身份认证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国民身份认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