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2701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

五年级《长在宜昌》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

一、教材说明

本课重点介绍了市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与政区,旨在让学生宏观地了解是省省辖市和鄂区重要城市,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东大门”。

它“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不久的将来,将被建设成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市依山傍水,呈带状分布于长江两岸,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所辖三县、两个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县级市及五个区。

课文还引用了郭沫若的在时隔五十年再游西陵峡后写下的《过西陵峡》这首诗,作于1961年。

诗中描绘了西陵峡壮美的风光,囊括了峡中的著名景观。

诗后的两个问题及第二题的六幅图,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通过教师引领、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了解的历史名人及重要景点。

“探究天空”和“小资料”是对课文容的补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认识它在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

2、熟练地掌握行政区域图,会填会用。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能力。

4、培植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行政区域图,掌握各县市的分布,从而了解的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

怎么引导呢?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省地图及行政区域图,找到在省的位置及市所辖县市和五个区。

其次,教师在课中利用省地图和市行政区划图,向学生简要介绍的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其中对于从古到今在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要强调。

有条件的学校在课前还可借助远程资源,向学生展示优美的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极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为课后的交流与探究做准备。

2、课后习题可放在课中完成,也可放在课后。

习题一中的诗歌《过西陵峡》中,共提到两位名人,即屈原、王昭君。

著名景观有屈原祠、香溪、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今日的三斗坪,来日将建起雄伟的三峡大坝。

探究天空中的习题和小资料可放在课中完成和阅读。

四、参考资料

西陵峡,东起南津关,西至秭归香溪河口,峡长75公里,长度为三峡之最。

  长江三峡中西陵峡以“险”著称,古人曾有“西陵滩如竹节稠”的说法。

船行峡中,宽谷和峡道交替出现。

峡道两侧峭崖壁立,奇峰耸峙,怪美不胜收。

其叠峰秀嶂,奇构异形,钟灵奇秀,难以辞叙。

  西陵峡以三滩(泄滩、青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为主,峡中两岸峭壁如削,河道中密布暗礁险滩。

滩多流急、峡深景异,奇险而更显壮丽。

  滩多水急的西陵峡,遍布着许多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光是那神奇莫测的石灰岩溶洞,镶珠嵌玉般点缀在两岸幽深险峻的峭壁上,就足以叫万千游人观赏不尽!

据统计,仅从南沱到南津关间,就有大小溶洞174个。

其中较大而又著名的有石龙洞、黄颡洞、三游洞等。

洞洞景色各异,处处别有洞天,是考察人文、地理的绝好场所。

  船过巫峡,进入西陵峡前,中间经过一段长约47公里的香溪宽谷。

紧逼江岸的悬崖峭壁渐渐隐去。

宽谷岗峦起伏,远隐近现,沟壑纵横。

这里是三峡地段主要农耕地带。

巴东、秭归两个县城分别位于宽谷两端。

兵书宝剑峡位于青滩与香溪之间,因峡谷北岸峭壁上的两块奇石而得名。

远望铁青色的悬崖,在一低陷的洞穴,穴岩石极像横叠着的书卷,称为“兵书石”;兵书石右下方,一根上粗下尖的石柱直指江心,宛若一柄宝剑,故名“宝剑石”。

  相传,诸亮病重料定死期将至,于是把毕生用兵经验写成兵书,连同一柄宝剑搁置在绝壁上,留待后世英杰取出以安邦定国。

有趣的是,这叠所谓“兵书”,被一位现代采药人揭发出了谜底。

采药人用长绳从山顶缒到石穴中,发现的“兵书”不过是古代的岩棺葬,他从棺中找到了铜碗、铜剑等几样文物……

牛肝马肺峡位于岭滩上游的长江北岸,岸边的山形颇像一个驼背老人,“头颈”前伸遮住天光,“胸脯”陷分外阴郁,岸缝间的泉水长年滴落,使石灰岩溶解形成钟乳石倒悬在石壁间,有岌岌欲坠之态。

在千奇百怪的岩石间,有几片重叠下垂的黄褐色岩石,形如牛肝,它的旁边还有一块酷似马肺,连起来称作“牛肝马肺”。

  现在,峡谷中的牛肝石完好如故,而马肺石在清光绪26年(1900年)被侵入西陵峡的英帝国军舰炮轰掉了下半部。

郭沫若《过西陵峡》一诗中的“牛肝马肺说寇狂”,指的就是这件事。

 

第二课地名的来历

一、教材说明

本课“知识长廊”主要介绍了地名的由来和历史沿革。

“交流平台”部分结合资料——的历史变迁,让学生调查家乡,了解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

“探究天空”是因课文而生发的问题,重点在探究“夷陵”的更名及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增进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小资料”概括介绍了旧的城标——天然塔的情况。

二、学习目标

1、掌握地名的由来,了解的历史沿革。

2、搜集长阳代表性地名的由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名的由来。

如有可能,找几幅旧与现的图片进行比较,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地名的由来。

首先,要引导学生熟读教材,了解夷陵得名的三种不同说法。

其中难以理解的文言句教师要疏导,也可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或合作交流难句,透彻地理解夷陵的得名。

其次,对于书中提到的清朝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将“夷”改为“彝”的过程,可结合书后探究题共同完成。

再次,关于的历史沿革,只需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如果课前学生对长阳的历史变革有所了解,也可结合课后交流平台中的习题,谈谈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搜集图片,将实践活动融合在授课中,达到举一反三、资源共享的目的。

本课中设及到的习题,多为开放性习题,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不必给学生什么标准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本地的历史变迁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做些指点。

建议在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一下长阳有代表性的地名的由来及它的历史变迁,要求学生大胆设想,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从小立大志,将来为建设繁荣兴旺的家乡而努力。

四、参考资料

夷,①本义:

平坦②太平③使平,拉平;铲平④诛灭⑤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殷代分布在今省、省一带。

后来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⑥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国或外国人。

“夷陵”改为“彝陵”在清朝顺治年间,原因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因“夷”含铲平、灭绝之意,有对少数民族侮辱之嫌,故改之。

彝,《毛传》常也。

 

第三课的山

教学目标:

1、增进对巴人的了解,增强作为巴人后代的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

2、了解武落钟离山的位置、景点。

3、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立志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

了解巴人和武落钟离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巴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诠释巴人

1、提问:

你知道我们土家人有哪些风俗文化?

2、弄清土家人和巴人的关系

3、体验巴土文化,齐唱土家山歌《山路十八弯》

二、观看地图,弄清位置

1、出示地图,让学生弄清武落钟离山的位置

2、让学生知道到武落钟离山的路线

三、走进武落钟离山,了解巴土文化

(一)武落钟离山简介

1、放碟片

2、指导学生看书

3、提问:

通过听、看,你了解到武落钟离山的哪些景点?

哪些人物?

那些传说?

4、学生反馈

5、讲《务相掷剑称王》、盐水女神和廪君的爱情故事

(二)向王庙介绍

1、放碟片

2、提问:

通过观看,你了解到了什么?

3、反馈

(三)感受武落钟离山的美

1、放碟片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武落钟离山的美丽四、推介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

1、布置任务:

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清江、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代表展示

五、学生评价

 

第四课的峡

一、教材说明

长江三峡,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它西起奉节的白帝城,东至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约193公里,素有“四百里画廊”之称。

三个峡各有特色,各具魅力。

瞿塘峡以“雄”称奇,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

全文概述了三峡的神奇壮美,重点介绍了西陵峡的险峻。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西陵峡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收集资料并交流西陵峡的形成原因,会画西陵峡。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课前要弄清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

可查找长江三峡导游图,找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起止,各峡的主要景观、主要特点、神奇传说等,为授新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课前尽可能地收集西陵峡的图片、诗歌、故事等,对它的险峻有个感性的认识。

其次,授课中,可先展示长江三峡导游图,让学生对长江三峡有个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分组交流西陵峡的图片,感受它的险峻。

也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西陵峡的图片、诗歌、故事等。

交流方式可多样化,如以小记者采访、快板、诗朗诵、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交流后,可结合教材上第二版块“滩多水急的西陵峡”与第三版块“青滩、泄滩、崆岭滩”的容进行探究,说说西陵峡为什么险峻?

最后,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想象三峡大坝建成后,西陵峡会变成什么样,画一画,评一评。

关于课后的习题,“交流平台”部分已在课中完成,“探究天空”与小资料可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

四、参考资料

1、兵书宝剑峡

本名白狗峡,又称铁棺峡、棺木峡。

位于老归州城东10公里,西起香溪水府庙,东至新滩上滩沱,全长5公里。

北岸峭壁间有一叠形如书卷的石页,左下方有一块形状似宝剑的岩石,相传为三国时诸亮入川前所遗“兵书宝剑”故而得名。

《归州志•山水》记述:

香溪“又东流三里为兵书峡,又名白狗峡。

峡南石壁中折,广五尺,相传有神力关锁,历久不坠,谓之锁山;峡北石壁一孔,相传为诸武侯藏兵书处,望之若书卷然。

2、清代诗人肇绅,写了一首《入崆岭峡》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崆岭峡的奇特景象:

峭壁千寻并,群峰一线开

江声呼岸走,山影压船来。

 

第五课的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龙进溪、九畹溪、柴埠溪、车溪的主要景观。

2.搜集名人碑刻容或主要景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

3.感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

二、教学建议

1、首先,本课可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主要景点图片,教师在授课中可借此为导入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

同时,穿插分析龙进溪、九畹溪、柴埠溪、车溪的主要景观。

并讲讲景点的传说故事。

2、第二课时可结合书后“探究天空”中的导游图,让学生分组以导游的身份介绍的溪。

组与组之间可既分工又合作,一组一个景点,介绍方式可多样化,由学生自主选择。

介绍中师生及时评价。

3、的溪一般都有传说故事,教师在授新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口才,又增长智慧。

 

第六课的洞

一、教材说明

三游洞位于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本课简要介绍了三游洞的地理位置、得名、碑刻,重点说明了三游洞的重要景点至喜亭和飞擂鼓台,让学生对这个曾被古人喻为“幻境”的景点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游洞的由来、主要景观。

2.搜集三游洞的名人碑刻容或主要景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

3.感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

三、教学建议

1、首先,本课可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三游洞名人碑刻容或主要景点图片,教师在授课中可借此为导入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

同时,穿插分析“前三游”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和“后三游”洵(父)、轼、辙为三游洞的题词。

在此基础上,探究三游洞的得名,欣赏至喜亭和飞擂鼓台的图片,并讲讲两处景点的传说故事。

2、第二课时可结合书后“探究天空”中的导游图,让学生分组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三游洞的景点。

组与组之间可既分工又合作,一组一个景点,介绍方式可多样化,由学生自主选择。

介绍中师生及时评价。

3、三游洞的各景点一般都有传说故事,教师在授新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口才,又增长智慧。

四、参考资料

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洵、轼(东坡)、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

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

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年3月1日,周恩来为实现“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

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书于石壁上后人称之为“陆游泉”。

○碑刻与壁刻

三游洞外有很多碑刻与壁刻,具有历史价值与书法欣赏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唐宋以来,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洵、轼、辙、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游览过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过职的官吏,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来并已经发现的近60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像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建候命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均堪称书法上品

○飞擂鼓台

在三游洞的西陵山顶面临大江处,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便是著名的“飞擂鼓台”据地方志记述,三国时期蜀汉猛将飞在宜都郡(今)任太守时,曾在此台擂鼓督练兵士猛将飞的朔像背依幽深峡谷,下临滚滚长江,环眼圆睁,虎须戟,巨臂挥捶,似闻隆隆能够战鼓声,再现了这位古代名奖的勃勃英姿,游人至此,纷纷摄影留念擂鼓台是游客最喜爱的景观

○至喜亭

三游洞顶临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由“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这便是“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朝,由峡州(今)太守朱庆基修建在大江边,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景佑四年(1037年)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专为此亭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

○巴楚乐宫

《巴楚乐宫》展出的巴楚乐器“八音”齐全,乐舞图象婀娜多姿,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身穿古典名族服装的演(奏)员,以复仿制的15类97件巴楚乐器,奏楚曲巴乐,拌巴歌楚舞。

游客在悠扬的音乐中,仿佛听到屈子仰天吟《国殇》,昭君离乡琵琶声;在浓郁的民族舞蹈气息里,可以感受到龙舟竞渡的波飞浪溅,桔茶飘香的丰收喜悦从而让游客更增添了爱,爱三峡,献身中华的赤字之情

第七课、香溪桃花鱼

一、教材说明

香溪是昭君故里一条十分美丽的小溪,昭君村即位于其上游。

它发源于神农架山区,流过石灰岩裂缝,经洞穴过滤沉淀,“水色如黛,澄清可掬”,由此向南注入长江,与长江交汇处清浊分明,相映成趣。

文中简要介绍了香溪、桃花村的得名及桃花村如诗如画的美景,重点说明了桃花鱼的外形、美丽传说和它宝贵的研究价值。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桃花鱼的特点,会画桃花鱼并记下它的运动规律。

2、开展对稀世珍品鱼的研究及保护行动。

3、培养学生对鱼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桃花鱼是一种特有的稀有鱼类。

授课前,可让学生收集桃花鱼的图片,说说其形,讲讲它与其它鱼类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上课做准备。

2、授课时,教师可从桃花鱼的名字入手,让学生想象它的得名,由此导入新课,介绍香溪与桃花村,穿插桃花的图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桃花,重点说说五彩桃花、绯桃花,了解它们的稀有价值。

3、桃花村因桃花鱼而得名。

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桃花鱼图片分组交流,讲故事、画桃花鱼,探究其特点及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喜爱桃花鱼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设问:

“如此美丽神奇的桃花鱼,如今已濒临绝迹,我们应该怎么办”?

结合书后的“探究天空”,让学生在书中当堂写下措施并全班交流,择其优秀学生板书,并进行评价。

4、课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长阳清江鱼及其它鱼类,培养学生对鱼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四、参考资料

极危物种桃花鱼

秭归人视桃花鱼为吉祥物,并把它与屈原、王昭君一起作为屈乡人的骄傲。

每年桃花盛开时节,江边桃花鱼像飘落的一簇簇桃花瓣,淡红的、洁白的、乳白的、棕紫色的……无头无尾,身体透明,分成四瓣,柔软如绸,有铜钱那么大,好像一只只彩色的降落伞,又好似一块块漂亮的小手帕,缓缓地一一缩,悠悠然飘荡上下,与长江两岸绽放的千万朵桃花相辉映,与碧水中五彩斑斓的鹅卵石相映衬,美妙无以言表。

桃花鱼真的是“鱼”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同鳄鱼和鲸鱼就不是鱼一样。

从生物进化史看,现有生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动物学家首先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较低级,按照从简单到复杂排列的顺序,包括单细胞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特点是体有一条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椎,由低等到高等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桃花鱼属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物,身体构造仅比原生动物复杂。

体有一条原始消化道———腔肠,其前端为口,可摄取食物,但未消化完的食物残渣——粪便,仍由口排除,既是嘴巴又是肛门。

由此可见其等级之低,与有脊椎的鱼相差甚远;而其资历之长,又远远超过鱼类。

腔肠动物因其体形有筒状、伞状之别又分为水螅(筒状)、水母(伞状)两大类。

水母一般形体较大,大多生活于海洋中(如海蜇),仅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且形体较小,“桃花鱼”属后者,其正确名称应是桃花水母。

人类研究桃花鱼的生活习性,掌握其繁殖技术,为自然界保存一个物种基因库,在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水生物学、水环境生态学以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八课活化石中华鲟

少先队特色活动课程应结合本地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我们学校东500米有一家中华鲟养殖基地,为了让学生丰富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特色活动课程——走近中华鲟。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

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

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

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活动课程一:

收集中华鲟的有关资料,图片、文字、视频等。

请同学们在课上互相交流。

一、简要介绍一中华鲟

中华鲟又称鳇鱼,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尾长,口腹位,歪尾。

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月间,由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

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

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被称为“长江鱼王”。

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据称最高记录的重量达500千克。

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但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为少数。

长江水流较急,在动荡的水浪中进行交配不能完全受精,因此淘汰了一批鱼卵。

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或遇上食肉鱼类和其它敌害,或“惊涛拍岸”,又要损失一大批。

即便孵成了小鱼,“大鱼吃小鱼”,还会有一定的损失。

如此“三下五除二”,下的鱼籽虽多,能“长大成鱼”而传宗接代的鱼却不多。

实际上,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殖适应的结果。

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子损失大的种类,下子则多;反之,则少。

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损失又大的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了。

二、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

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

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

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中华鲟个体较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

但其性成熟较晚。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公斤;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公斤。

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560公斤,是鱼类的庞然大物。

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

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公斤,雌鱼为8~13公斤。

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

三、生长繁殖

一般认为中华鲟是淡水鱼类,它们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中华鲟溯河洄游性鱼类

它们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

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

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

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当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980立方米/秒减少到11090立方米/秒,减少了41%,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

应加强对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应严格限制,切实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在长江上游市,每年均向长江投放培育中华鲟鱼苗,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

四、生活习性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

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