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3486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新版2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1.地球——宇宙的奇迹

【教材分析】

本课是科教版科学五下《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一课,即是单元的起始课。

本节课从宏观入手,感知地球是人类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

本节课聚焦问题“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

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梳理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

探索环节,通过资料、视频、绘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化的表达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研讨环节,通过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珍惜地球家园”以及“设计空间站”强化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我们的地球家园》、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和五年级《地球表面的变化》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和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上的空气、水等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对地球的独特性缺乏系统性认识,即地球的四大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地球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再通过绘图强化学生的认知。

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独特性,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要珍视、爱护地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地球的独特性,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知道珍视、爱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探索、记录地球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难点]画一画地球,并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

【材料准备】班级记录表、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吗?

遥望太阳系,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之一。

我们真的能像生活在地球一样,生活在火星吗?

预设[学生]不能。

展示火星与地球全貌图。

提问:

地球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预设学生回答:

地球是一个水球,有生命所需的水;地球上有大气层;地球有氧气;地球有适宜的温度等。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除此之外,地球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宇宙的奇迹——地球。

(板书:

地球——宇宙的奇迹)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话题“移民火星计划”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中与地球相似的火星,生命能够在此生存吗?

然后展示火星与地球的图片,学生通过对比能够很明显的发现地球是一颗水球,地球上有大气等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生命生存提供哪些必要条件。

2.探索

活动一:

梳理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

观看视频《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师引导:

我们的地球普通又独特,它孕育着动植物和人类,那么地球为生命的生存提供哪些必要条件呢?

预设学生回答:

1.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

2.生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生存。

3.动物都需要食物。

4.植物都需要养分。

教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他们容易忽略的点,如大气层可以阻碍紫外线辐射、陨石撞击等。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帮助学生完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通过班级记录表,总结学生已有认识,强化科学概念。

活动二:

画一画,我们的地球

教师引导:

我们的地球存在哪些生命活动有关的部分呢?

画一画我们的地球并标记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的部分。

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图(记录单中已经标记出太阳能为地球提供热量)。

展示学生的记录单(重点关注学生绘画的内容是否有地球上的生物圈,还可以包括阳光、臭氧层等与生命紧密相关的事物。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引导学生把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活动关联起来,把前面梳理好的生存条件进行形象化表达。

活动三:

阅读资料,这些星球适合生存吗?

教师引导:

地球是宇宙千万星球中渺小却又独特的一颗行星,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适合我们生存吗?

请阅读资料思考。

学生活动:

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以及书本中拓展资料(主要包括大气、水、气候等条件)。

学生关注到地球上存在生命,大气层、水、岩石和土壤、温度、气候等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它为生命提供了全部的生存条件。

3.研讨

研讨一:

地球为生命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预设学生回答:

适宜的温度、气候、空气、大气层的保护、水、土壤和岩石、植被等。

研讨二:

人类这些行为是对的吗?

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呢?

[设计意图]展示人类破坏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研讨三:

如果要在火星建一个空间站,需要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设计意图:

与前面交流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类似于地球的环境条件都必不可少,进一步理解地球是宇宙的奇迹。

4.拓展

观看中国空间站的发展史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历程,在学生心中埋下航空航天的种子。

阅读“丰富的海洋资源”。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条件,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后记】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材分析】

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地球这颗独特的星球为人类提供珍贵的生存条件,本节课聚焦“我们的地球家园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有哪些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地球面临的复杂、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影响地球环境。

探索部分设计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列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知道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些环境问题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了灾难。

第二个活动用气泡图的形式整理和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环境问题的影响。

第三个环节,了解全球变暖的情况。

研讨部分通过四个问题对这节课进行总结和梳理。

拓展部分,展示所在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树立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城市之中,他们对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认识,但认识的不够深刻,无法直观的感受到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也对地球上有些地区正在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认识不足。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种类了解的也不全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

  

2.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理并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研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分析研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准备】

[教师]相关视频。

[学生]整理环境问题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聚焦

展示自然灾害动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见到过这些自然灾害吗?

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地球造成怎样的伤害呢?

学生预设:

房屋摧毁、地表断裂、树木倒塌等等。

教师提问:

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除了自然灾害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呢?

预设学生回答:

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引起环境问题。

(板书:

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设计意图]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动图出发,这些灾害破坏地球的环境。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除了自然灾害,人类活动会破坏地球环境吗?

从而揭示主题。

2.探索

活动一:

列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师提问:

你知道我们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吗?

这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预设学生回答:

1.汽车尾气导致大气污染。

2.乱扔垃圾污染土地和水资源。

3.工业废水排入河流污染水资源。

……

教师把学生列举的环境问题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并且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认识常见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播发视频:

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老师帮助总结环境问题分几大类,加深学生的认识。

最后观看目前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视频,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二: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

学生课前预习书本、查阅资料,用气泡图的形式整理和分析几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气泡图,整理小组成员收集到每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

分析哪些表现及其影响较为典型。

小组长展示气泡图(关注环境问题对我们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中讨论、分享、总结,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活动三:

认识全球变暖

观看全球变暖的危害视频。

学生通过阅读和观看,了解全球变暖的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全球变暖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灾难。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全球变暖相关视频,深入认识全球变暖的危害。

3.研讨

研讨一:

举例说一说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全球变暖。

研讨二:

这些问题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哪些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给生物带来灾害。

研讨三: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预设学生回答:

浪费纸张——森林减少

生活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出——水污染

……

4.拓展

展示目前深圳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师总结:

我们生活的地方,碧海蓝天的深圳依然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比如……深圳还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呢?

我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深圳的环境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加深学生理解。

【教学后记】

3.珍惜水资源

【教材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地球这个独特的星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本节课将聚焦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淡水资源短缺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的问题,进而引起他们关注“珍惜水资源”这个主题。

本课分为四个环节。

聚焦环节,观察图片,提问“地球的表面有那么多的水,为什么许多地方还是缺水?

”,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聚焦“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探索环节,分为四个活动。

活动1,阅读资料并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担忧水资源问题。

活动2,学生对家庭用水量进行调查,认识到我们的用水量比较大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

活动3,了解正在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防治污染,生活节水,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等。

活动4,交流我们能为节约用水做些什么。

研讨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节水技术,也为拓展部分的任务提出需求。

拓展环节,设计制作一个盆栽植物的简易滴灌装置。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城市之中,日常生活中没有过严重缺水的体验,一般也不会关心家庭的用水情况;对于现代节水技术、灌溉技术了解更少。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的珍贵,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制作简易滴灌装置,控制水的流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却很紧缺。

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多。

3.新技术帮我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水,并利用图表进行比较、分析。

2.设计、制作简易的滴灌装置。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水资源的珍贵,关注水资源紧缺、水污染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滴灌装置技术能节约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计算、比较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调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水。

[难点]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可行性办法。

【材料准备】

[教师]相关视频。

[学生]家庭月用水量数据。

【教学过程】

1.聚焦

展示深圳旱情新闻。

教师提问:

地球表面有那么多水,深圳还靠海,为什么深圳还缺水呢?

学生预设:

我们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太多需水量大等等。

教师提问:

我们如何珍惜和利用水资源呢?

预设学生回答:

不浪费水、一水多用等。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资源短缺现状以及如何珍惜水资源。

(板书:

珍惜水资源)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向学生展示深圳旱情状况,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水资源短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聚焦节水话题。

2.探索

活动一:

我们为什么担忧水资源问题

学生阅读书本资料,计算水资源状况,分析全球水资源现状。

教师提问:

从两幅饼状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为什么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预设学生回答:

1.淡水资源占有量少。

2.淡水资源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水资源占有量少。

3.淡水湖河流资源占有量小等。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状况是怎样的?

(提醒学生与世界人均水资源状况进行比较)

预设学生回答:

1.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063立方米。

2.中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3.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大多数国家等。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学生完成记录单。

学生阅读2021年广东省水资源现状新闻,结合书本问题思考。

教师提问:

广东省的人均水资源是怎样的?

(提醒学生与世界人均水资源状况进行比较。

预设学生回答:

1.广东省人均水资源量为2250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

2.广东省水资源总量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少。

3.广东省人均本地水资源不足1700立方米等。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分析书本资料和教师整理的本地水资源情况资料,总结中国水资源现状,意识到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二:

家庭用水量调查

学生汇报了解到的家庭月用水量情况。

并算一算家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

教师统计全班每人每月用水量。

教师提问:

人均年用水量与深圳市人均水资源量相比差距大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水量大?

(学生调查后发现家庭用水中人均年用水量较少,但是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水的地方也会算入人均年用水量中,比如洗车、市政用水、学校企业用水等。

阅读2020年深圳总用水量和人均用水量相关资料,回答教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家庭用水的调查,了解身边人的用水情况,认识到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意识到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

活动三:

了解全社会正在采取的措施

学生阅读书本资料。

教师提问:

我们全社会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学生总结。

教师提问:

你们知道深圳政府采取了哪些节水措施?

观看深圳政府节水措施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所住的城市节水措施,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活动四:

说一说,如何节约水资源

小组之间讨论,畅所欲言。

3.研讨

研讨一: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限,种植业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面对这一矛盾,你认为该怎么解决?

预设学生回答:

滴灌技术。

4.拓展

制作一个简易滴灌装置

播放视频,安排学生课后制作一个简易的滴灌装置。

【教学后记】

4.解决垃圾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以解决垃圾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调查、数据统计、对策设计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峻,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课教材基于课程标准的“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学习目标而设定的。

本课共设有四个部分,聚焦部分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垃圾对环境的极大影响,通过提问直接将重点放在垃圾问题的解决上来。

探索包含四个活动,探索一通过问题调查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垃圾源头、种类、质量、去向等方面的信息。

探索二通过数据统计、图标资料展示感受生活垃圾的数量庞大并顺势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了解基本的分类方法。

探索三基于垃圾数量多、种类复杂的问题及基本的分类方法了解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探索四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提出解决垃圾问题的实用方法。

研讨部分通过关于垃圾分类的意义的探讨为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创新性解决垃圾问题进行铺垫,层层递进,回归本课核心问题。

拓展部分关于堆肥箱的介绍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地解决垃圾问题的一种思路,引导学生能够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认识堆肥箱的设计。

【学情分析】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垃圾问题,但对于垃圾问题的严重程度、垃圾的分类、垃圾的最终去向、如何更好处理垃圾等问题认识较为模糊。

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数据展示、调查统计、资料扩充加以引导。

当有了关于垃圾问题的基本认识后,才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动机,引导、带动学生参与到解决垃圾问题的行动中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2.解决垃圾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的处理处置。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调查统计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质量和种类。

2.经历垃圾的分类分装、回收利用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

2.关注垃圾的去向。

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的产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评价堆肥箱的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垃圾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难点]对不同种类的垃圾提出合理的处理解决办法。

【材料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

[教师]垃圾问题调查班级记录表、垃圾堆和垃圾场图片、不同材料的可回收物品、堆肥箱。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

展示垃圾问题的相关视频,并提问:

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已经严重影响了地球上的环境和其他生命,怎么解决垃圾问题呢?

学生活动:

观看垃圾问题相关视频(视频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演示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垃圾的数量之多,进而意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形成解决垃圾问题的意识。

2.探索

(1)垃圾问题调查

教师活动:

出示垃圾问题调查班级记录表,并引导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问题展开班级讨论。

学生活动:

根据课前调查结果讨论,完成记录单的填写并汇报不同场所产生的垃圾种类、质量和去向。

教师提问:

通过调查我们能够发现垃圾的哪些特点呢?

学生活动:

回答、补充问题,明确垃圾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质量大、去向单一的特点。

教师提问:

垃圾填埋场能够完全解决所有的垃圾吗?

学生活动:

思考现有单一的垃圾处理办法存在的问题。

教师提问: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垃圾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调查、数据统计、讨论交流带领学生直观感受垃圾现状的严峻和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对垃圾问题的重视。

(2)家庭生活垃圾统计

教师活动:

出示平均每个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质量,协助学生估算全班、全校一天的生活垃圾总量。

学生活动:

估算全班、全校、所在城市(地区)一天的生活垃圾总量。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意识到垃圾数量多的问题,但是每天究竟能产生多少垃圾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带领学生切实感受到垃圾产生的数量之庞大。

教师活动:

出示世界各地区每年垃圾的产生量图表和相关文字资料。

学生活动:

阅读图表和文字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在班级、学校、城市(地区)小范围内产生的垃圾数量庞大,通过资料的阅读会发现世界各地都面临着严重的垃圾问题,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远比我们想象中多。

教师活动:

介绍生活垃圾分类的三种分类方法,在黑板上贴垃圾分类桶图标。

提问:

你能对班级记录表中的生活垃圾按照“易腐、可回收和有害”标准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

根据班级记录单,将各种生活垃圾的名称写在卡片上,粘贴到黑板上的分类垃圾桶图标里。

[设计意图]模拟垃圾分类,与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活动很接近,直观展示垃圾的分类情况,利于学生体会垃圾种类的复杂。

(3)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教师提问:

日常生活中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垃圾问题呢?

学生活动:

交流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

出示解决垃圾问题的三种方法。

学生活动:

阅读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教师提问:

黑板上这三种垃圾分别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呢?

学生活动:

讨论并提出对应的垃圾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垃圾解决方法的学习,从而更加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

教师提问:

如果垃圾不分类会出现什么情况?

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活动:

研讨垃圾分类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垃圾分类和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的学习后,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4)我们能做什么

教师提问:

对于解决垃圾问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

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对于垃圾解决的看法。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列举更多减少垃圾的方法,促使学生参与减少垃圾的活动。

3.拓展

教师活动:

观察堆肥箱制作视频(视频来源:

学生活动:

参与制作堆肥箱,观察堆肥箱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很好的垃圾再利用的体验,学生能够对垃圾产生新的认识,启发解决垃圾问题的新思路。

【教学后记】

5.合理利用能源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并通过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和污染性之间的矛盾聚焦主题。

解决问题的核心导向是明确问题的重要性,探索过程通过数据资料呈现能源问题,并设计模拟温室效应实验直观展示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最终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案,用于指导实践。

本课教材基于课程标准的“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学习目标而设定的。

本课共设有三个部分,聚焦部分直接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和污染性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产生关注能源问题的兴趣。

探索一通过资料阅读、班级谈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化石燃料仍作为最广泛能源的主要来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也将面临巨大的环境问题。

探索二通过资料显示和模拟实验直观感受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效应。

探索三在明确问题的重要性后,从节约能源、利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的角度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案。

探索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交流节约能源的措施。

研讨部分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展开思考并提出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的方案,利用所学内容指导生活实践。

【学情分析】

能源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有热度的社会话题,关于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都有简单的了解。

但能源的来源广泛,关于现阶段最广泛的能源及其主要来源学生是比较模糊的,学生知道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并不清楚化石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引发的温室效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关于节约用电四年级的学生都能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相应的措施,但对于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等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