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3840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docx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考研总结

《自然地理学》要点

绪论

1.3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五点要素: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形态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

气候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

南方河流水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含沙量小,北方水量小、汛期短、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

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东部以森林草原为主,西部以荒漠草原为主。

1.3自然地理学说的研究内容及分支学科

1.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以及各学科的联系

1、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个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又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地理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它部分的结构特征。

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分科

(1地理学的分科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分科按照“层次性”的观点分为:

①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②部门自然地理学:

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个要素为具体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3、研究内容(研究任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4、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它分科有密切联系;

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地学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的关系;

和环境科学的联系。

第一章地球

1.1纬度

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赤道纬度为零度,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为北纬,南半球的称为南纬。

1.1生物圈

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及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即岩石圈表层。

1.2地区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也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气界面,陆地表面称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称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过程中伴随着信息传递。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即自然区域。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地壳

1.1矿物

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自然界中单质矿物极少,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占大多数。

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少数呈液态或气态,如自然汞、石油和天然气。

1.1变质作用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类型有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1太阳辐射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恒星,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内部温度更高,所以太阳不停地向外辐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波长在0.4—0.76μm的可见光,约占总能量的

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μm的红外辐射,约占总能量的43%;波长小于0.4μm的紫外辐射约占7%。

相对地球辐射来说,太阳辐射的波长比较短,故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1.1对流层

对流层:

0—11km,大气的最低层。

空气垂直运动旺盛,海拔平均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5℃,对流层最低温出现在赤道上。

有各种天气现象。

占大气质量的75%。

1.1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1.1降水

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称为降水。

降水是云中水滴或冰晶增大的结果。

1.1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的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一般来说,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或赤道海洋气团构成,冬季风则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构成。

1.1大气环流

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时间尺度有一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主要表现形式有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扰动、季风环流。

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定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式的主导因素和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背景条件。

1.1气团与锋

气团是在水平方向上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即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等主要物理属性变化较小。

气团的规模大,范围可达数百公里直到2000--3000公里,垂直厚度可到达对流层的中上部。

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存在的比较狭窄的过渡区称为锋。

锋两侧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方面,因此往往把锋看成是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1.1气候

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1.2温室效应

大气获得能量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就是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能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当其浓度增加时,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下沿温度升高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氮氧化物、四氯化碳、二氯乙烷、臭氧等。

1.2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过辐射因子与环流因子作用于气候。

任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现象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而出现的。

地理环境是地球气候既有纬度地带性,又有非地带性特征。

因此,离开地理环境无从分析气候成因。

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与反射、热能内部交换、热容量大小以及地-气和海-气热量交换的形式等都有显著差异,致使同纬度、同季节海陆增温与冷却显著不同,海陆气温也有明显差异。

不仅破坏了温度的纬度地带性,还影响气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和水分分布,使同一纬度出现海洋性和大陆性的差异。

2、洋流洋流是大洋中任一持续不断并主要呈水平流动的海水。

从低纬向高纬传输热量;从高纬向低纬输送海冰和冷水。

(1洋流的热量传输作用对大陆东西岸的气温差异有很大作用。

一般温带西岸低于东岸,副热带东岸低于西岸。

(2冷暖洋流对所经之地的降水有较大影响。

冷空气在暖洋流上经过将逐渐变为暖湿海洋性气团,它移向大陆时易发生降水;空气与冷洋流接触时,则增加其稳定性,难于致雨或多雾,使海雾称为冷洋流或冷水海岸带的气候特征之一,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西海岸干旱荒漠气候即是如此。

3、地形海拔、地表形态、方位(坡向和坡角等影响水热再分配,从而影响气候。

(1温度海拔上升,温度下降,海拔越高,下降率越大。

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高大山体阻挡气流运行,不利于寒潮或热浪推进,使山体两侧温差悬殊。

(2降水水汽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辽阔的高原内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同一坡上,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增加是在一定限度之内,称为“最大降水高度”,同一地区山地降水量比山下多。

(3山地热量状况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并可形成垂直气候带。

山地本身还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界线。

1.2秦岭对气候的作用、影响

在大陆上,高大隆起的山地及其延伸方向以及局部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与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貌可以成为局地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

山地对气流有屏障、抬升作用。

冷气团遇山受阻,越山之后不仅势力减弱,且因下沉增温,使一山之隔的两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在不到一个纬度范围内海拔相同的情况下,1月份山南气温比山北高5℃以上,7月份差别不大,南坡仅比北坡高1℃多,年均温南坡比北坡高3℃,无霜期南坡比北坡长60天,然后通过左右,年降水量南坡比北坡多400毫米左右。

气温、降水因地形和高度而不同。

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并形成垂直气候带。

由于山地本身对水热条件的影响,巨大而延伸的山体,往往成为自然地域分异的因素之一。

例如我国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正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秦岭就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1.2&

2.3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外部因子,一类称为内部因子。

下垫面和环绕地球的太空称为外部因素,气候系统对这些因子没有反馈作用,故又称为气候强迫项,而内部因子主要指系统内部各组分的物理状态,他们之间有复杂的反馈作用。

1、天文方面的原因

(1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到X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强烈时这部分辐射将发生强烈扰动,可见光辐射变化小。

(2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通常用太阳黑子的相对数表示太阳活动的强弱。

最著名的周期有11年的基本周期,22年的海尔周期(磁周以及80—90年的世纪周期,1755年被确立为11年周期的第一个周期,目前是第23周。

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与气候振动密切相关:

①大河的洪水有11年、23年、33年周期,与黑子活动周期相适应。

②11年周期太阳活动最强年和最弱年都比较冷,呈现明显的双波振动,也有单波。

③22年周期与气温、大气环流和入梅早晚均有关系。

地球气候虽存在11年周期,但太阳活动与气候的关系并不是很稳定。

(3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即日地相对位置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通常用以解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①公转轨道偏心率e:

对太阳辐射改变率很小。

②黄赤交角ε:

控制辐射量的南北梯度和入射太阳辐射振幅的变化,当其变化于22°--24.5°之间时,可使极地夏季辐射量改变15%左右。

ε小将使高纬降温热带升温,ε大反之。

③岁差π:

造成春分点沿黄道向西缓慢移动,春分点约21000年绕地球轨道一周,其位置变动可引起四季开始时间的移动和近、远日点的变化。

e、ε、π的综合效应可引起夏季高纬度地区入射太阳辐射改变率达30%。

2、地文学方面的原因(下垫面的变化

(1地极运动和大陆漂移

极造成各地纬度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气候的变化,但短期内该变化不显著;地质时代海陆分布的差异,使地表热力分布、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等也有差别,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

(2造山运动

①地质时代造山运动使地表凹凸不平,增大了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扰动,降水增加;

②造山运动剧烈时降水增多,极地冰面扩展或云量增加本该使温度降低,但此时地幔向地表放热多,应使温度升高,两种作用抵消的结果是实际温度并无明显变化。

③冰期总是滞于造山运动即降水丰期3×107--5×107年。

④海陆分布对气候变化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海峡的封闭可使洋流改向。

(3火山活动火山灰幕和气体形成的巨大烟柱往往可冲入平流层下至50km处,随风系和涡流输送扩散至大片区域及至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降落在极地,因此,火山灰幕对中高纬度影响最大。

火山灰停留在平流层,是大气浑浊度和反照度增加,太阳总辐射下降,地面均温下降。

火山活动频繁期总是对应冷期,火山沉寂期对应暖期。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口的增加使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环境的速度和规模增加。

(1改变地表面貌,影响下垫面粗糙度、反照率和水热平衡,引起局地气候变化。

(2城市排放的大量余热和废气大大改变了城市的热状况,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气候。

同时,城市作为大气的污染源和热污染源正在影响全球气候。

(3燃料燃烧产生的CO2、烟尘和工业废气扩散到大气中,改变大气成分。

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按其重要性排列为:

CO2浓度变化、城市化、海温变化、森林破坏、气溶胶、荒漠化、太阳活动、O3、火山爆发、人为加热。

1.3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

气候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新概念,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大气圈:

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

从能量角度看,大气非常脆弱。

即使认为大气系统只包括表层100m深的海洋,大气的热量也只占系统总热量的3.4%。

因此,大气的影响多与其动力学有关。

但大气动能与气候系统的总能量相比,也几乎微不足道。

所以,在气候形成和气候变化中,大气以外的其他成员的物理状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大气热惯性小,对外界热量变化的响应时间或热力适应时间估计为1个月左右,即大气依靠将热量向垂直和水平方向输送,可在一个月左右调整到一定的温度分布。

海洋:

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

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等形式传输给大气。

同时,洋流把赤道地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极地,对维持地球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热力和动力学特性使它具有“低通滤波”的作用,在其空间和时间上的“平滑过程”,有利于气候系统中缓慢运动的维持和发展。

上层海洋与大气、冰雪圈相互作用,其特征时间尺度为数月到数年,而深层海洋的热力调整时间则为世纪尺度。

冰雪圈:

冰雪圈包括全球的冰层和积雪,计有大陆冰盖、高山冰川、地面雪被、多年冻土、海冰、湖冰和河冰。

目前全球陆地约有10.6%被冰覆盖。

雪被和海冰季节变化显著,而冰川和冰原的响应则慢得多。

冰原的体积和范围要在数百年到数百万年内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海平面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既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又对气候长期变化产生反馈,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陆面(岩石圈:

指山脉、地表岩石、沉积物、土壤等。

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是最长的,在季节、年际以及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

但是地表土壤作为大气微粒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又会随气候和植物状况而变化。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命物质组成的圈层。

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活的动物,以及人类本身。

生物圈各部分变化特征时间显著不同,总的来说比较缓慢。

但是,它不仅对气候变化敏感,也影响气候。

1.3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

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

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

这种现象一般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

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则是本世纪最强的两次事件。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

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

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1.1冷洋流和暖洋流

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洋流和冷洋流:

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高,寒

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低。

1.1河流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1.1流量

单位时间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叫做流量(m3/s。

Q=AvA为断面积,v为平均流速。

1.1总矿化度

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是以水烘干后所得的残渣来确定,单位为g/L。

水在蒸发时部分离子被破坏,有机物被氧化,所以,残渣总量与离子总量并不一致,计算时应考虑上述因素,以便对分析结果作适当的订正。

1.2水循环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蒸发是其初始的、最重要的环节。

海陆表面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

在适宜的条件下水汽凝结发生降水。

其中大部分直接落到海洋中,形成海洋水分与大气间的内循环;另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二是深入地下形成土壤水和潜水,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注入海洋,即是水分的海陆循环;三是内流区径流不能注入海洋,水分通过河面和内陆尾闾湖面再次蒸发进入大气圈。

1.2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及其成因

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首先是棉兰老岛以北赤道流分支的黑潮,包括黑潮和北太平洋流,后者又转为加利福尼亚流最后进入北赤道流。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由来自南赤道流并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流和沿南美两岸北上的秘鲁流。

1.2水量平衡

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任一地区水量都应保持收支平衡。

高收入则高支出,低收入则低支出。

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作为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因此全球水量平衡方程为Pc+Po=Ec+Eo。

Pc为大陆降水量,Po为海洋降水量,Ec为大陆蒸发量,Eo为海洋蒸发量。

第五章地貌

1.1地貌

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1.1风化作用

指地壳表层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使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其类型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1.1河流阶地

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

1.1阶地类型

河流阶地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原则来划分,根据阶地的组成物质和结构,可分为三类: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

1.侵蚀阶地多由基岩构成,没有或很少有冲积物覆盖,所以又称石质阶地。

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由于当时水流流速大,侵蚀力强,所以很少沉积。

2.堆积阶地阶地全为河流冲积物所组成,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

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河流侵蚀展宽谷地,同时发生大量堆积,然后河流下蚀形成阶地,唯后期的切割深度,一般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

3.基座阶地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为基岩的阶地称为基座阶地。

它主要是由于后期河流下蚀深度超过了原冲积层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的。

这种阶地分布相当广泛。

1.1岩溶峰林与溶原

岩溶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

在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多成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式。

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断扩大而形成的,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

1.1风蚀作用

指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表现为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吹蚀作用是指风吹过地面产生紊流,沙粒或尘土离开地面,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的过程;磨蚀作用是指由于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对地表物质(岩石等进行的冲击、摩擦作用的过程。

1.2地貌的成因

(一气候与地貌发育

气候地貌的地带性地貌形成的外力,主要受气候因素的控制,也受其他自然因素——水文、植被、土壤等的影响。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外力的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皆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类型组合(地貌组合。

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地貌组合特点,以及现代气候与现代地貌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气候地貌的主要内容。

气候主要以影响地貌外营力。

1:

气候地貌的地带性由于气候具有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因此地貌也相应有明显的地带性与垂直带性。

在寒冷气候区,降雪量大于消融量的条件下,冰雪逐年积累,发育成冰川;在外力组合中,以冰川作用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冻融风化、块体运动和冰融水的作用等,这里以冰川地貌为主要特征。

山地经冰川等作用后,形成角峰、刃脊、冰斗和冰川谷等地貌,使原来在流水作用下发育的比较浑圆的山岭,变得尖峭锐利。

在降雪量较小,不足以补偿消融量的条件下,则不能形成冰川,而是发育为多年冻土和冻土地貌。

多年冻土的分布大致与冰缘气候带相吻合。

冰缘气候带的主导外力是冻融作用。

在温湿气候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导,化学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也较普遍。

主要形成流水

地貌,常见岭脊凸起山坡下凹、和缓的山丘。

在干旱气候区,以风和间隙性洪流作用为主要外力。

主要形成风沙地貌和间隙性洪流作用地貌。

干旱荒漠地区的地表,可根据其组成物质的不同划分为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等荒漠类型。

岩漠是地表岩石裸露或有一些岩屑覆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

地表覆盖砾石的称砾漠,又称戈壁或石漠,主要也分布在山麓地带。

砾漠是由松散的堆积物组成,当细小颗粒被强劲的风力吹走后,留下粗大的砾石而形成的。

沙漠表面覆盖大片流沙,发育着各种沙丘。

沙漠分布在砾漠之外,是沙质堆积物经风改造而成的。

泥漠地表覆盖粘土等细粒物质,分布在低洼地区,如土层中含盐很多,则称为盐漠。

气候地貌的垂直带性也和气候的垂直带性基本一致,从其所处的水平地带开始向高处递变。

如有些高山深谷地区,下部气候温暖,主要形成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上部气候寒冷,主要发育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

气候地带性和地貌地带性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湿热气候带内,由于可溶性岩石和非可溶性岩石的差别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带。

2.气候地貌叠置性

由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可以引起同一地区主导外力与外力组合的变化。

这样,在同一地区可以出现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地貌叠置在一起的现象,这称为气候地貌的叠置性。

(二地壳运动与地貌发育

地壳运动按其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这里主要指新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