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153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docx

古代汉语第3阶段测试题3b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

《古代汉语》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

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填空:

1、《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2、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字母。

字母就是()的代表字。

这三十六字母就是:

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日,见溪群疑,()。

3、()时的《诗经》的研究者不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不押韵的现象,他们认为,为了押韵和谐,可以临时改变字的读音。

这就是所谓的“叶韵”(又叫“叶音”)。

“叶”同(),是()的意思。

宋代的()在注解《诗经》()时,全面采用了叶音说。

4、明代末年出了一个古音学家(),他坚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

他在()序言里说: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5、破读的音主要是声调,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字变读为()。

6、赵岐的《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是对()的概述。

7、《诗经》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笺”有()的意思。

8、“貌”字一般用在()或()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往往是()。

9、“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10、“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这句诗用了()的修辞手法。

1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二、选择题:

1、首先使用部首来统帅汉字的是()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辞源》

D、《汉语大字典》

2、下列意义相同的一组词是()

A、《新华字典》的“字”和《助字辨略》的“字”

B、《词诠》的“词”和《辞海》的“辞”

C、《词诠》的“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词”

D、《助字辨略》的“助字”和《经传释词》的“词”

3、按照古声母编排的虚词辞书是()

A、《助字辨略》

B、《经传释词》

C、《词诠》

D、《古书虚字集释》

4、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是()

A、见溪群疑

B、精清从心邪

C、知彻澄娘

D、照穿床审禅

5、首创古音谐声表的是()。

A、守温

B、陈第

C、顾炎武

D、段玉裁

6、提出“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的是()

A、钱大昕

B、章太炎

C、黄侃

D、曾运乾

7、“平平仄仄平”的拗救句式是()

A、仄平平仄平

B、平平平仄平

C、仄平仄平平

D、平仄平仄平

8、如果一首五律首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它第五句的平仄格式应当是()。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9、用于声训的术语是()

A、谓之

B、犹

C、之言

D、读如

10、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词语出处为主的注解是()

A、郭象的《庄子》注

B、李善的《文选》注

C、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D、朱熹的《诗集传》

11、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

A、毛亨的《毛诗故训传》、郑玄作的笺和孔颖达作的正义

B、郑玄作的传、朱熹作的笺和孔颖达作的正义。

C、朱熹作的传、郑玄作的笺和孔颖达作的正义

D、毛亨作的传、朱熹作的笺和孔颖达作的正义。

12、“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代称

B、夸饰

C、譬喻

D、委婉

 

13、有活用现象的诗句是()。

A、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B、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4、“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

”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代称

B、夸饰

C、譬喻

D、委婉

三、是非题:

1、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所释的多半是当时的口语词。

()

2、修订后的《辞源》是综合性的辞书,对阅读古书非常有用。

()

3、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是汉语拼音产生之前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方法。

()

4、反切注音法是使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注音之前最科学的注音方法。

()

5、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单个的字只起标音的作用,两个不同的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

一般来说,联绵词不存在哪种写法是本字本义,哪种写法是通假字通假义的问题。

()

6、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两汉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

()

7、近体诗对仗要求词性相同的互相为对;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平仄相对。

()

8、词的格律比近体诗更加严格,比如,在词中,相邻的两句如果字数相同,就有必须对仗。

()

9、明代末年出了一个古音学家顾炎武,他坚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

他说: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

10、《十三经注疏》是唐朝人在总结前人注解工作的基础上,将十三部儒家经典作品重新做了注解后,再加上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合刊而成的。

()

11、“读曰”和“读如”都可以用来注音。

“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而“读如”虽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但其主要的作用还是注音。

()

12、古人的句读,就是我们现在的标点。

两者是一回事。

()

1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

14、“晋国,天下莫强焉。

”这句话使用了代称的修辞方法。

()

15、“乘坚驱良逐狡兔。

”这句话用的是代称的修辞方法。

()

四、名词解释:

1、五音

2、平水韵

3、对、粘

4、圈发之法

5、正义

6、博喻

7、并提

五、简答题:

1、所谓《说文》四大家是哪四大家?

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2、什么叫“古无轻唇音”?

举例说明。

3、什么叫“古无舌上音”?

举例说明。

4、“平”、“上”、“去”、“入”四个字,它们是中古四个声调的代表字。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平”读阳平,“上”、“去”、“入”三个字都读去声,四个字只读两个声调。

为什么?

5、简要说明“谓”和“谓之”这两个术语的不同用法。

6、简要说明“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这两组术语的不同用法。

7、根据下列例句说明什么叫“代称”。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许史相经过,高门盈四牡。

8、什么叫“互文见义”?

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王引之,刘淇2、声母,照、穿、床、审,晓、匣、影、喻3、南北朝,协,协和。

朱熹,诗集传4、陈第,毛诗古音考5、非去声,去声6、全章大意7、阐明经义、补充与修订毛传8、动词、形容词,动词9、并提10、黄河容不下小船,夸饰11、互文

二、选择题

1、D2、D3、B4、A5、D6、B7、A8、A9、C10、B11、A12、D13、D14、D

三、是非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

四、名词解释

1、音律学中间的,指汉语的声母发音,按36字母的发音部位不同分为声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2、为了便于人们写诗押韵,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广韵同用的韵合并起来,归并为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作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通常所说的平水韵。

3、对就是指近体诗,八句四联,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出句和对句平仄应相反。

粘,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4、宋元以后的人往往尊崇古书中所注的破读音去读书,并在需要破读的字的右角上,用红笔画一个小圈,这个叫读破法或圈发之法。

5、是术语,唐朝时注解古诗的新法,特点是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

6、一口气用很多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7、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句中来叙述。

五、简答题

1、说文四大家指的是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

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

其主要著作分别为: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

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

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的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

汉语方言中还保留这些痕迹。

例如,湖南衡山,“浮(起)”、“孵(鸡崽叽)”、“(黄)蜂”的声母分别读“袍”、“抱”、“烹”。

湖南东安的“冯,逢,缝”等读“彭”。

3、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透[t']”、“定[d]”、“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

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直到现在,有些方音中仍然只有舌头音,例如湖南衡山方言,“里(头)”读“底”,“(费)力”读“里”,还有闽南方言中“猪”的声母为[d],“陈”的声母为[t]。

4、语音发生变化。

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是四声,阴平上去,平分阴阳,声调的变化是以声母为条件,浊声母的平声字变成阴平,清声母的平声字变成阳平;上声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全浊声母的上声变成去声;去声没有变;入声字变化最多,入声字有部分没有规律,入声字的浊声母的有规律的次浊声母变成去声,全浊声母字变成阳平。

5、位置不同,作用不同,被解释的词和解释的词在它们前面或者后面;谓之不仅是用来解释词意的而且还是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的差别的。

谓用来解释的词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的词所指的范围或者隐射的事物。

6、读若,读如光是注音的;读为,读曰除了注音还说明本字和通假字的。

7、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换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和这个事物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代称的几种形式:

用事物的性质状态的特征的词带指代这个事物。

不毛:

荒凉的地方。

用泛称代特称的。

病指一切病,这边特指一种寄生虫病。

用特称代泛称的。

许史是汉代的贵戚,这里指当时的一般的贵戚,泛指的贵戚。

8、两种情况,又叫互文或互见。

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用同义字,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