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故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156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红色经典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色经典故事.docx

《红色经典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经典故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色经典故事.docx

红色经典故事

红色经典故事

20个红色经典故事

红色经典故事

(1):

垃圾士兵张嘎

抗战时期,冀中平原白洋淀边上有一个叫“鬼不灵”的村庄。

村上有一个叫张嘎的孩子。

他想成为一个八路侠,他想掏真枪。

家里一个正在养病的八路老钟,专门给嘎子砍了一把木枪。

张嘎只有一个唯一的亲戚,奶奶——。

他爱她是因为她很照顾他,他尊重她是因为她尽力维持八路军。

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幸福。

然而奶奶为了掩护八路军侦察连的老钟,惨死在敌人的刺刀下,被藏在他们家休养!

幸福的家园被敌人摧毁,最敬爱的嘎子老叔叔被敌人俘虏.同学们,想想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悲惨啊!

张嘎是个可爱的孩子。

他勇敢坚强,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当老满父子被伪军打得遮不住时,他敢于勇敢地站出来,冷静有力地告诉敌人:

“我是你们要找的八路军,与他们无关!

”当他在枪林弹雨中被敌人折磨时,他勇敢地咬着敌人执着的鞭子手.

同学们,我被嘎子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幽默风趣,可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不屈精神。

嘎子体现了他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无畏革命精神。

我们也可以把他的精神运用到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和学习中,勇于克服困难,不怕挑战和挫折。

男孩女孩们,在战争年代,年轻的嘎子不怕牺牲,打败了魔鬼。

现在是和平年代,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加倍努力学习,学习技能,建设祖国。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像嘎子一样毫无保留地为祖国贡献一切。

红色经典故事

(二):

毛鑫的故事

抗战时期,有一个叫海娃的牧童,是村童团的团长。

有一天,在八路军当交警的父亲,拿出一封信,让海娃马上寄给八路军。

这封信上有三根鸡毛。

海娃一看,就知道是最急的信!

海娃带着一封好信,赶着羊下山。

在我到达山口之前,我看到一群日本士兵从远处走来。

“怎么把信藏起来?

”他瞥见了老羊的大尾巴。

他灵机一动,把信绑在羊尾巴下面。

一旦大尾巴被盖住,什么也看不见。

海娃一站起来,鬼子就到了他身边。

“说实话,孩子,不然我杀了你!

“我是牧羊人,呜呜呜,我是牧羊人。

”海娃故意假装害怕,哭了起来。

魔鬼看着羊,想出了一个坏主意。

他扣留了所有的羊,海娃被迫驱赶它们。

天黑时,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

我在村子里找不到一个人或一粒粮食。

魔鬼们太饿了,他们叫黑狗去杀羊。

一只歪歪扭扭的黑狗看中了这只老羊,它一上来就抓住了它。

海娃在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死时,恨透了敌人。

但他更担心的是鸡毛信,那是绑在老羊尾巴下面的!

老羊似乎看出了海娃的心思。

四条腿撑在地上,歪歪斜斜的黑狗拉不动。

他太累了,出了一身汗,不得不去抓别的羊。

海娃终于松了口气,正琢磨着怎么逃。

天一亮,日本人就带着他们的队伍出发了,挥舞着海刀。

还没走几个山头,只听见“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只黑狗倒在了地上。

他们踩了民兵埋下的地雷。

海娃真想笑,但没敢笑。

“孩子们,你们面前的路!

”魔鬼要海娃赶羊,踩前面的地雷。

海娃对那里的路太熟悉了。

他把敌人带到一条小山路上,他走得越来越快。

敌人气喘吁吁,越摔越远。

“孩子,你慢慢开路!

”海娃干脆飞了。

砰!

砰!

日本人开枪了。

海娃一头栽进了草丛。

知道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就喊了:

“鬼子来了!

魔鬼来了!

八路军叔叔,快打!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

海娃高兴的时候,就起来想跑。

走了几步后,他晕倒了。

八路军的一个叔叔冲到:

“哦,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睛,吃力地说:

“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没等他说完,他又晕倒了。

当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

八路军的叔叔告诉他,依靠毛毛来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消灭了许多鬼子和伪军。

八路军叔叔给了海娃两个刚缴获的牛肉罐头。

海娃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红色经典故事(三):

唱第二小学牛郎

“牛还在山里吃草,但是牧民们不知道它们在哪里……”听着这首优美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感人故事,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

让我来解开这个谜团!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寨背乡龙沟村人,家里排行老二,村民们都叫他王二小。

1941年9月16日,第二小学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300多名日军进攻南部的龙沟。

日军持刀猛逼第二小学引他们到八路时,第二小学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的工作人员和士兵就躲在周围的山上。

他机智地带领鬼子绕过三岛海沟,从早上9点一直到下午3点。

在二道泉山顶,他突然抱住一个鬼子,想和他一起跳崖,却被另一个鬼子从背后用刺刀捅中胸口。

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发起了进攻,一举歼灭了敌人。

记者房兵就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符节合作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于1942年元旦副刊《晋察冀日报》。

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入小学课本,第二小学成为千千数百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老百姓》重温那段历史故事。

在缅怀抗日英雄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国耻,尽一切努力强国,学好本领。

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红色经典故事(四):

  少年孤儿当红军

  1929年3月15日,长汀县南寨广场人山人海,红四军在那里召开万人大会,他号召受苦工农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他号召工农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建立革命武装,壮大工农红军。

会后,就在南寨广场设立参军报名台。

  在人山人海的广场中,一位中年男子拉着一位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寸步不离,生怕立刻就会丢失的样貌。

小男孩必须要到报名台看看,中年男子也只好拉着他转了一转。

只见报名台前人来人往,穷苦子弟纷纷报名要求参军,看了一阵后,男子便拉着小孩的手回去了。

  这位被拉着手的男孩小名“松树孜”,当时刚好12岁,原是连城县庙前村一名父母双亡的乞丐,10岁那年流落到长汀县城,天天脸黑头污,衣衫褴褛。

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将他收留,带他到一个建筑工地做了小工,成了他的师傅。

师傅时时处处关心着他,还想认他为“义子”,以后好增加个劳力,帮自我干活。

  “松树孜”到长汀以后,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新鲜事:

红四军入闽,消灭土著军阀郭凤鸣,解放了长汀城。

又听了_在大会上的讲话,便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要投奔革命,参加工农红军。

第二天傍晚他偷偷溜出了工地,左拐右拐,进进退退,生怕师傅跟上来。

他直接找到红军在城里的一处驻地,要求立刻参军。

几位红军战士见他年纪小,人又长得矮小,都劝他回去。

可他就是死纠慢缠,战士们不得不带他去找部队领导,一位领导听他讲完经历后,最终同意接收。

他主动要求到炊事班洗碗、洗菜、打扫卫生。

只因怕被“师傅”认出,被拽回去。

没几天,部队开拔了。

由于父母生前送他念过两年私塾,文字楚楚可观,在炊事班经常为战友写写家信。

领导明白后,调他到团部任宣传队队员。

他每到一地,随同队员们提着石灰、朱砂桶,到处刷写红军标语。

  之后,这名“红小鬼”在部队经历了出生入死、千锤百炼,成为我军医疗战线上一名技术精湛、屡建功劳的高级领导,他就是解放后曾任过国家卫生部长和福建省委书记的江一真。

  红色经典故事(五):

  “男人草鞋”意蕴深

  当年红军穿的草鞋,就是群众穿用的普通草鞋,并没有分什么男人、女人的。

然而,张南生刚参加革命时,却把自我打的草鞋异常喻为“男人草鞋”。

部队不少同志也异常喜欢他打的“男人草鞋”。

  那是1929年冬,朱德和_率红四军第三次来到新泉,开展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

指战员们白天学习军事,晚上学习政治,训练抓得很紧。

当时,军事训练资料相当丰富,有队列训练、射击训练、投弹训练,还有班、排、连、营的进攻和防御等等。

战士们都穿草鞋参训,不少战士两三天就磨烂一双草鞋。

  刚参加革命、担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的张南生,一有空就去观看红四军的军事训练。

一天上午,他亲眼见某连指战员组织一场抢占山头的冲锋训练后,不少战士脚上的草鞋都已磨得不像个样貌,有20多名战士还光着脚板走回来。

张南生想,红军指战员为穷苦人求翻身而打仗,他们训练这么辛苦,这草鞋必须要尽量满足供应才好。

  当日午时,张南生回到新泉北村,便立即组织乡干部和一批妇女编织草鞋。

当时,张南生还不会编草鞋,便请了一位师傅到家里教他。

张南生的父亲张志瑞,见南生这孩子也学起编草鞋的手艺,好不生气,便冲着南生骂道:

“我才是个武秀才,武得一字不识,没出息,给你学了那么多年书(张南生在连城旧制中学毕业),也回来学这没出息的手艺,你不觉得丢人!

”张南生不敢惹父亲生气,和气地回答说:

“爸爸,你不是常说‘家有万金,不如一艺在身’吗我多学一门手艺,就多一道财路呵!

”他父亲无言可对,只好让他去学。

  张南生毕竟是读书人,学什么手艺都比别人聪明。

他学编的第一双草鞋,样貌就蛮像的,并且全用了最好的稻草,很扎实,可就是偏大、偏长了一点。

张南生听别人这样议论,就自豪地说:

“我这双才是真正的男人草鞋哩。

”“哈哈,草鞋编大了还美名为‘男人草鞋’,这也算是你的创造发明啰。

”有位妇女这样讥笑他。

张南生也滑稽地说:

“人有分男女,鞋就没分男女你们没看见,红四军里头几个彪形大汉,那双脚有多大啊!

我这双草鞋送去,他们准争着要的。

”“说也对,朱军长的脚就比普通男人大得多,说不准南生哥编的这双草鞋就会被朱军长挑上哩!

”又一位妇女这样打趣道。

  第二天,他们把先编织好的几十双草鞋送到红四军驻地,果然有不少个子高大的军人争着要大草鞋,张南生见了十分高兴。

从此,他编的草鞋都比妇女们编的大一些。

张南生爱编“男人草鞋”这一故事,便在新泉渐渐传开。

  1930年5月,张南生参加红军,为新中国的建立奋战在大江南北。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红色经典故事(六):

  “小萝卜头”学文化

  “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

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宋振中在监狱中一天一天长大了,他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向狱方提出要求,期望能让宋振中出去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后,特务最终同意让宋振中每一天上楼去,由被关在楼上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教宋振中学习。

爸爸宋绮云把树枝磨尖了送给“小萝卜头”当笔,妈妈徐林侠把破布和棉花烧焦了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

白公馆的叔叔、阿姨每一天省出一张草纸,为“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

从此,每一天早上,在白公馆看守所二楼的过道上,在特务的监视下,宋振中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

  一天,振中看着黄显声将军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就问:

“你的笔为什么不蘸棉花水就能够画出颜色来我的笔要蘸一下写一下,我们两个能不能换着用”黄将军笑着回答说:

“能够呀。

可是有一个条件:

你只要能用俄语同我说上一两句话,我就能够送给你。

”为了能得到红蓝铅笔,从此,“小萝卜头”更加认真努力地完成黄伯伯布置的作业,每一天晚上睡觉以前,他总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俄语,每一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站在铁窗下呀呀地学说俄语。

当“小萝卜头”能够用简单的俄语与黄将军对话的时候,黄将军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红蓝铅笔送给了他。

“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支短短的红蓝铅笔,他只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书写。

解放后,从松林坡特务警卫室的地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的小手还握着一支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

  红色经典故事(七):

  狱中传单

  一天,“白公馆”里警钟大响。

不多时,地坝的人站了大半圈。

成岗一看,墙上岗哨的机枪架满了,一群特务提着手枪站在坝子周围,监视着所有“犯人”。

看守所所长陆青说道:

“昨日在胡皓手里抓到张纸条,是哪个写的,站出来说清楚……”成岗一听,纸条,莫非是我写的传单出了问题不多时,只见几个特务拖着受过重刑的胡皓过来了,只见胡皓的鼻孔、眼睛出血,人已昏迷了。

  成岗正欲站出来,忽听一洪亮的声音“是我写的!

”。

原先是齐晓轩站了出来。

老齐是江苏人,共-产-党员,抗战时期来重庆大渡口工厂工作,公开身份是技术员,主要领导工人运动,因被叛徒出卖,10年前被捕,是狱中地下党领导人之一。

就是他叫成岗以仿宋字体把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写出来让狱中同志们传阅,鼓舞斗志。

  陆青右手一摆,眼睛眯了一下,忽然心中一惊,眼睛一转,便问:

“据我所知,你哪里都没有去过,这是你们共-产-党最近的大事情,你怎样明白的”“告诉你,那天放风的时候,我看你们办公室没有锁,就顺便走进办公室。

从你们报上看到这则消息,所以说是你们告诉我的。

”齐晓轩说。

陆青说:

“我们的报纸绝不会登载你们共-产-党的消息,来呀,去把报纸抱来,让他找。

  齐晓轩看了这张看那张,看了大报看小报,最终看到一家民办小报上不显眼的地方登载了这则消息。

“你们看,这是你们的报纸吗”陆青一看顿时呆了。

原先,这张民办小报是成岗隔壁牢房关的黄显声将军给成岗看的。

齐晓轩走向牢房,楼上楼下的同志们、难友都站在铁窗前,看见他回来都很高兴。

齐晓轩满脸笑容,向同志们点头致意:

“同志们,难友们!

我们胜利了,重庆快解放了,五星红旗将在歌乐山上高高飘扬!

  红色经典故事(八):

  视死如归的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

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

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

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

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

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

“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我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梦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红色经典故事(九):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确山李家湾人。

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到达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异常支部书记,组织煤矿工人进行反日运动。

在组织运动中,杨靖宇被日本警察署抓捕入狱两次,受到日本军警的严刑拷打,但其始终不承认自我是共-产-党员和从事反日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营救出狱,并出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随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杨靖宇在东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根据地从事抗日运动,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委、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组建抗联的同时,杨靖宇按照“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的不打”的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的斗争,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河里、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的发展。

  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恐惧,在1938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

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40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

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能够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在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状况下,杨靖宇决定将抗联编成几股小部队,分散活动,保存实力。

杨靖宇率400多名抗联战士准备在蒙江方向突围,因叛徒的告密,日军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为使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决定再一次分散突围,自我率一部分抗联战士牵制日军。

1940年2月23日,经过几次战斗后,杨靖宇负了伤并且身边只剩下几名抗联战士。

日伪军追踪杨靖宇的血迹,很快将杨靖宇与几名抗联战士包围,此时的杨靖宇已经数日粒米未进,以皮带、棉絮充饥,身体虚弱到了极点。

敌人的“讨伐队”围了上来,呼喊着要他投降,杨靖宇沉着地掏出双枪向日伪军射击,击毙数名敌人。

敌人想抓活的,停止射击高声劝降。

他没有应声,乘机烧毁文件,又向敌人开枪射击。

敌人活捉杨靖宇的期望落空后,向他进行了疯狂的扫射,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割下其头颅,又剖开遗体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残暴的敌人都感到十分震惊。

  为纪念杨靖宇英勇抗日的光荣一生,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的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并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园。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红色经典故事(十):

  董存瑞炸碉堡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今日,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午时,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

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头,抬不起头来。

原先,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

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

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

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

“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

“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

此刻隆化还没有解放,怎样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

“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

”董存瑞紧攥拳头说:

“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

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

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

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

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

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

  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

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

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

怎样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

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

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

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

不行,必须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

  想到那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

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

“为了新中国,冲啊!

”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

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红色经典故事(十一):

  赵一曼

  赵一曼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

少年时代就理解了先进思想,勇于向传统观念和反动势力作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成长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无数党员干部和提高青年惨遭杀害。

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许多人宣布脱离了共-产-党,军校里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现了动摇。

赵一曼却坚决地表示:

“不,我决不回头,我要战斗下去,继续奋斗下去。

”军校决定由留在后方的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赴前线攻打叛军,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赵一曼随军校女生队被编为政治连,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

五月十七日早晨五点钟,女生队分两路出发,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纸坊。

我們高举‘中央独立师’军旗和许多面锦旗,号兵吹着进行曲,向望山门车站前进。

”赵一曼和女生队沿途张贴标语,向群众宣传“我们是革命的军队,是保护人民大众的”。

在炮火连天的火线上,赵一曼和女生队的学员紧跟作战的男学员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

不顾子弹在头上尖叫,把受伤的战友抬下火线,热情地为他们包扎、换药、喂药。

这次从出征到返校共34天。

在这34天里,赵一曼“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红色经典故事(十二):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一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头插了鸡毛,明白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他赶到羊圈里,细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红色经典故事(十三):

  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

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

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

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

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

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

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

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

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红色经典故事(十四):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