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969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学随笔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随笔反思.docx

《教学随笔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随笔反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随笔反思.docx

教学随笔反思

教学随笔

随笔一:

我的科学探究记录三步曲

从事科学教学已经多年,观摩、参与过多次优质课的评选。

我发现绝大多数执教教师都有压箱一招:

把科学探究中需要进行书面记录的内容如研究计划(方案)、科学记录表等打印在纸上,每个小组发一张。

在讨论研究时,由能力较强的组长或记录员将小组讨论、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上面,以供全班交流时用。

这种记录的方式确实不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边研究边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

那么如何将这种有效地科学探究记录引入平时的课堂教学呢?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考虑,很少去印制这样的探究记录表,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作研究记录能力的培养却是刻不容缓的,如何来达到这些目标呢?

近几年来,我尝试过几种不同的科学记录方式,有得有失,现撷取出来与同行们切磋一下。

第一步:

孤掌难鸣——固定记录员,一人来记录。

我们所任教的班级一般都是50多甚至60多人的大班,课堂上一般要分十四、五个小组。

我首先给每个小组选好了记录员,讨论或实验时,需要记录的内容都由他来记录到本子上。

目的是将小组内的智慧统一汇总出来,然后参与全班的研讨、交流。

这种记录方式确实能体现出小组内成员的合作、研讨,也能出一定的成果,但弊端也很明显。

有些记录员就经常向我反映:

××同学小组讨论时在谈其他的话题;××同学根本就不参与讨论;或者××同学连想都不想我们讨论的问题等等。

由此可见,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的确游离其外了,讨论的内容似乎与他们无关,反正自己又不用记录,干脆连思考也免了吧!

研究记录——小组内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乎变成了某些小组组长的一言堂。

而那些思维经常开小差的同学却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小组活动中玩得特开心,而对探究的内容和结果几乎一无所知。

我觉得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是极其危险的。

这些不能参与小组活动(这里指的是高档次的思维活动)的同学会在科学课上发展很少,或者会停滞不前,更有甚者反而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

鉴于以上认识,我改变了策略,换成了另外一种记录方式。

第二步:

众调难调——人人都是记录员同时来记录

为了提高每个小组中每位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我规定小组讨论或实验时每个人都必须做记录。

边讨论边把小组内达成的统一意见都记录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这种方式一经实行,效果立竿见影。

小组中每个人都在奋笔疾书,唯恐落后。

每个人都很主动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基本没有游离于活动之外的。

但这种方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时间长了,完成书面记录成了主要任务,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倒成了次要的。

都忙着写了,似乎无暇顾及讨论了。

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全班交流时各人说各人的,小组内都没有达成共识。

这可不是我的初衷。

怎么办呢?

只能另谋他略。

第三步:

优美的和谐——人人轮当记录员轮流来记录

我向学校申请,每班发给15个包装精美的科学记录本,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上组名和小组成员的姓名。

上课之前发给各小组,需要做记录时,小组成员轮流来做。

这节课你记,再节课他记,每次记录最后签上记录员的大名。

这种方式真是不错,汇集了前两种方式的优势,弥补了前两种方式的不足。

我认为其优点有以下三方面:

(一)能促使小组每个成员积极思考,参与小组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小组里每个成员想给思维放个假(偷懒)都不行,因为如果你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参与讨论,就等于不支持小组内别的记录员的工作,以后你记录时,谁还积极思考、讨论,支持你的工作呀?

这样一来,即使组内的“小懒汉”们也能踊跃思考,积极的出谋划策,为小组探究、研讨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了。

各个小组呈现出一派真正的“热火朝天”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交流

这种方式要求小组内只有一名记录员,他是组内所有成员的书面代言人,负责记录组内讨论后集体达成的统一意见,而不是单个人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利于整合小组中的意见,实现组内思维的碰撞,达成共识,便于全班交流。

(三)均衡发展了学生的书面记录能力

这种方式使小组内每个人都有亲自记录的机会,很均衡地发展了学生们边研究边进行书面记录的能力,而且在不断变化记录员的过程中,他们还能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记录能力发展更快。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这种轮流来记录的方法还是比较不错的。

各位同行在这方面有何妙招?

请拿出来我们一同分享一下。

随笔二:

科学优质课听课心得

2017年11月3日至8日,邹平县科学优质课评选在黄山小学成功举行。

本次科学优质课评选共有6位教师参加,执教的课题均布于3-6四个年级,其中三年级5节,四年级6节,五年级5节,六年级7节。

担任本次优质课评选的评委是科学教研员赵晓磊主任和4位市级科学教学能手共5人。

从整体来看,本次优质课参选的大部分教师的科学教学理念还都是比较正确、比较新的,都能深入理解科学课的本质,并把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组织的比较到位,而且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给学生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重视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计划的制定,重视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记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年轻教师自不必说,就连年龄较大的教师,课上得也有滋有味,如《谁流的更快一些》,教师设计的非常细致,看出执教老师平时都就很注重研究。

再如《抵抗弯曲》一课,教师上的很扎实,虽没有多少创新的地方,但是每个环节完成的都很到位,探究过程相对完整,探究过程的指导,尤其是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和柱状图,非常直观地,让人一目了然,而且这些图表都是根据学生当时收集到的数据现场生成的,非常好,速度很快,节约了时间。

执教教师都重视了教学材料的准备,在教具、学具上做了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制作和选择。

如执教《蚂蚁》一课的老师提前月余就网购了“蚂蚁家园”,在喂养过程中既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掌握了蚂蚁的习性,更提高了学生课堂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再如《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塑料弯管和潜望镜的制作;《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中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执教教师去沙发厂按尺寸订做了木架。

执教教师都能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等现代教学手段,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苏老师播放了自己录制的测量运动小车摩擦力方法的微视频材料,清晰直观的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方法步骤,起到了很好的演示、讲解作用。

执教《谁流得更快一些》的李老师,课堂上播放了自己边演示边讲解的滴管使用方法的小视频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执教教师都能较好的落实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尽可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有目的的研究活动中形成科学概念,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当在汇报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探究活动没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时,不是急于将问题的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再次通过实验去感知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如王浩老师执教《声音的传播》一课时,学生在比较钢尺、木尺、尼龙绳、棉线传播声音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时,学生交流时出现了疑义,老师反复让学生体验了三次,虽然学生出现疑义的问题主要在于方法上的指导不是很到位,但是老师这种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体验和感受的意识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的。

随笔三:

赶路,莫忘欣赏沿途的风景。

——上班骑车有感

今天早上骑车上班,蒙着头地赶路,因为忘记带mp3了,(以前都是听着音乐的)所以一路上有点枯燥,百无聊赖之中,忽然想到:

自己每天一个来回,匆匆忙忙穿梭于车流之中,路两旁的建筑或者商铺似乎都很熟悉,却也都无法说出他们具体的名字或者详细的位置,如果有陌生人问及某个地方在哪儿?

我大概还是支支吾吾、模棱两可上半天吧?

唉,一直以来自己就容易这样,在路上,心中只有目的地,根本对路边的建筑、标志什么的熟视无睹。

其实,生活、工作中的我们不也如此吗?

只顾着赶路,却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哪怕是很美很美的景色。

只有等到错过好长时间了,才偶又想起当初那令人流连的时光,不禁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体会和享受……

生活中,每天柴米油盐,看孩子,做不完的家务,睡不够的觉,和家人孩子之间整天吵吵闹闹的,烦恼多的简直数不胜数,就这样在不断地烦恼抱怨中一天天消磨着时光……但是,如果我们能想到孩子长大以后,自己老了的时候,情况会是什么样?

我们或许会非常怀念孩子小时候的时光,那时候也许会想,孩子小时是那么的可爱,自己为啥只看到了他恼人的一面呢?

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好好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呢?

有孩子陪伴在身边,即使整天吵吵闹闹也是莫大的幸福……其实,在孩子一出生时,就有长辈告诉过我她的遗憾,并提醒我要享受当下、享受孩子的成长与陪伴,可真到了行动上好难啊。

工作中,每天备课上课,和学生们斗智斗勇,累得精疲力竭,最令人烦恼的是那些整理不完的档案,应付不完的检查,每天塞得脑子满满的,让人总有种窒息的感觉……还有,还有要被上级领导听课,准备课是高强度的工作,要自己满意,还要领导满意,要精益求精,不能丝毫懈怠……太多的压力压在肩膀上,令人找不到工作中的乐趣……但是,如果我们能放眼退休以后呢?

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眼前的烦恼根本算不上什么,学生的顽皮可能成为一种笑谈,自己被领导听课、评课时的紧张和压力可能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还有那些检查,那些档案,可能早已没了踪影,深深留在记忆中的,可能是那些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工作的愉悦的心情。

所以,我们要用离开工作岗位后的那种心态来看待现在的工作,关注好当下!

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心里的包袱放下,把内心的压力放下,全力以赴地投身到工作中,关注当下应该做的事情,试着体会和享受当下工作带给自己的充实;试着体会和享受和同事们在一起工作的乐趣;试着体会和享受年轻的感觉……

我们总在说修炼心态,心态的确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较时髦的提法,这也恰恰反映了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当下的生存状态:

压力大到历史空前,生活节奏快到无以复加。

有外国专家经过调查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幸福指数后,得出结论:

富裕的中国不快乐。

可见,不能享受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我觉得,心态,其实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王曙光老师在飞信上的心情短语里面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每个人来地球的机会只有一次,为啥不快快乐乐每一天呢?

话说的很通俗,也很实在。

其实无非提示我们要享受生活和工作,快乐每一天。

让我们关注当下,让好心态成为一种习惯!

随笔四:

浅谈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科学课上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

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硬件建设方面首先是小组合作式的自主探究,软件就是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及落实。

实际上我们看这些课的时候,不管做的好的方面还是做的不好的方面,都是和这两个方面有关系。

我们这个学科刚开始诞生为科学课的时候,就是与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吻合的。

但是我们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的时间了,为什么还总是在这些方面出问题呢?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比如说,硬件方面:

咱们这些课中有很少的把一部分能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呢?

小组里面的每一个成员位置要相对固定,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在小组里面一定要明确。

学习任务下达到小组之后,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应该清楚我下一步将要做什么。

在小组学习结束之后,要形成小组的意见,小组的意见不是简单的一个加一个,一个加一个,5个或6个同学意见的综合,而是通过小组里面的讨论、思考、争辩,形成的一种共识。

最后,小组的学习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可以说是小组研究成果,小组成果汇报。

看我们这些优质课,包括那些上的比较好的课,很少有人做得那么到位,那么完美。

第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问题

1.学习目标形式化。

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实际上学习目标就是从教学目标转化而来的,只不过实施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我们看到,好多课在一上课,就把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这几个出示学习目标的都是一闪而过,学生都没有记住。

如果学生都没有记住或者没有印象的话,可能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结束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再去评价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如果把学习目标跟随学习导航,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关注自己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最后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对照学习目标看自己是否已经圆满的达成了目标。

那样的话,这个学习目标的价值可能就体现出来了。

2.教学目标跑偏

在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学习目标的定位把握方面,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跑偏”了。

跑偏的具体表现无非就是这几方面:

在这个单元里面,对这节课的定位做不好。

对科学概念形成的定位做不好。

对过程与方法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对“过程与方法”尺度把握不好,有一些过多的夸大或者减弱了一些探究过程。

比如:

设计方案,好多课的设计方案可以一带而过,或者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实验过程合并在一块儿,而有些老师却把它单列出来,花费好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做这个没有多大价值的方案,而把主要的探究过程给淡化了。

我们在看课的时候会发现,他也是按照科学探究的路子来的:

问题的提出、预设、方案的制定,探究过程,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但是他这里面的权重是有问题的。

这个表现在对过程和方法的把握上,还是死板地按照一定的套路来。

3.目标不能落实到学习活动中

溯本求源,我们回到课程上,真正去看课程标准,这些课有哪些能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相结合起来看。

这些活动,有哪些可以取舍,有哪些可以替换,有哪些可以加强,有哪些活动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这些,有些老师在探索,在摸索,在尝试着去做,咱们基本上都有这样的例子,大部分还是被动的用教材教,纠结于一个课本上设计的活动一、活动二……按活动流程去做。

在做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课程标准理论的支持,研究的不深,所以,对于教材上一些活动和自己课堂上组织的一些教学活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她也许这样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这个没考虑清楚。

也许这节课碰巧了上的效果还不错,但不能说你已经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了。

4.不能从宏观上把握课时目标。

(即把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相结合)

在课堂上的实施。

大家会发现好多问题。

有些问题是比较低级的问题。

也有一些是与我们现在研究的专题紧密相关的一些。

首先是对所执教课的定位。

好多是上起始课的,也有上最后一节课的。

比如《保护听力》,怎么认识这课的活动?

这一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这课的活动实际上是对前面整个单元概念体系的归纳梳理,各个环节都包括了,这个环节的意义所在,指向性就比较明确了。

明白了这一点,咱们在实施的时候,就要从整个单元的高度上去考虑问题,而不单单把它看做一个活动,实际上,关键就在于实施上,比如说,《我们的小缆车》这次有两位教师执教,这两节课就非常明显,大体思路、步骤都一样,但实施起来差距就很大了,一节课就很扎实,每个环节都很到位,每个活动的意图都很明显,目的性强,达成度高。

另一节课呢,仍然是那些环节,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水过地皮湿,每个活动都一步一步走下来了,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比着葫芦画瓢,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没有凸显出活动中的内涵,没有体现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尤其是课型相同、课题相同的课,最容易看出在课的落实上的差别。

从相同课题的对比中更能看出目标的宏观把握及落实情况,如《蚂蚁》一课,有两位执教教师,毋庸置疑,观察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观察,观察,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手、用各种感官,观察的方法有很多。

这一节课中,哪种观察方法最重要?

应该落脚到什么地方去。

从这两节课上就感受比较明显。

其中一节课,执教教师为学生分配了4种处于不同状态、不同环境下的蚂蚁(昆虫盒里面的、玻璃瓶里面的、小盘子里面的、铁盒子里面的、蚂蚁家园中的等等),让学生画不同状态下的蚂蚁,并且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画,怎样去做。

虽然在这些方面要求还有些不足,但已经有这种意识了,在指导着学生去做。

而另一节课,老师也让学生画蚂蚁,但却是让学生照着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蚂蚁去画。

即老师先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照着画,因此,所有学生画出的蚂蚁全都一个样。

画一画是观察的一个升级,是有难度的一个活动,在这里,如何指导学生边观察边画?

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只有老师投入了精力,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学生观察到的,和别人不一样的一些细节,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比如说,老师拿来一只很大的大黑蚂蚁引出蚂蚁的课题,蚂蚁的两颗大牙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很少有孩子发现这些特点,这说明大部分孩子观察了半天还是没有观察出自己的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来,还是用原先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蚂蚁的一些印象进行画,这些印象可能来源于原先看过的小画书,原先看过的小动画,最后形成的对蚂蚁的一些纸上的印象。

有很少的孩子是画的课堂上观察的蚂蚁的样子,但大部分孩子都做得不好。

那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引导孩子去画现场的、活生生的自己当下正在观察着的蚂蚁呢?

这是我们所有科学教师下一步应该着重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这也同样看出同样是课本上的活动,怎样去落实这些活动?

怎样与课程标准联系起来,与孩子后续的发展联系起来?

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三年级开始去做些什么?

课本上设计的环节正好是一个契机,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是不是能够深入,是不是能够落实,两节课都能看出这样的问题。

很多老师都很认真,自身素质也很好,在课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因为可能刚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教学理念和方法很不甚了解,在乡镇的教研方面可能缺乏一些,缺乏骨干教师的引领,所以导致课的效果并不好。

三、教学细节问题的处理

《光的传播》通过烟来观察光的直线传播,还有苏小虎老师录制的小视频,可以很直观、很清晰的告诉学生如何去让小车匀速运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问题的提出。

崔艳丹老师的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震动也非常好。

记录单的设计就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因为记录单是给学生的,体现了教师在活动中要完成什么,内容的问题,还体现了对学生如何进行方法指导的问题,类似于一个学习导航,更重要的是它的方法指导的作用。

还有,记录单形成的一些东西怎么去利用的问题。

好多老师的记录单都是填空形式的。

教学反思

反思一:

分发材料由学生来完成两不耽误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难上是出了名的,其中的原因也包括材料的影响。

比如材料的准备、材料的分发、学生由于对材料的好奇进而好动影响课堂秩序给老师带来教学困难等各个方面。

我今天就来说说材料的分发问题,以前呢都是上课以后由我来统一指挥,让各个小组的同学来领取,以为这样快一些,可用了一学期,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你在分发材料的过程中,那些不去领材料的同学会趁机打闹,使课堂秩序陷于极度混乱状态。

六年级上册科学有好多实验内容,而且材料的准备基本都是老师准备的,给各小组分发材料成了我头疼的事,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我进行了尝试。

比如本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我在教学时,就是先由一位同学来领读,领其他同学来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在秩序很好的情况下,我悄悄叫过4名能力强的同学让他们去给各小组分发材料,一人负责发测力计,一人负责发滑轮,一人负责发钩码,一人负责发线绳。

在发的过程中不许和同学讲话,要把材料放在同学的桌子上而不是手中,不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

而且对其他同学有言在先:

不许去摸索材料,专心复习,如有违反,取消做实验资格。

这帮家伙,就喜欢做实验了,他们才不会去做傻事呢。

因此效果还不错。

上完课,做完实验后,先前分发材料的同学再来收材料,原来发的什么就收什么,收好后清点材料看有没有遗漏,避免有些同学出于喜欢“私藏”材料二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其他学生则复习应该重点记忆的内容,这样谁也不影响谁,而且负责分发材料的学生呢都是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他们不会因为收发材料而耽误自己的学习,相反在收发材料的过程中还能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呢。

真是两全其美呀!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的话,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的。

反思二: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以前上比较水的多少时,把主要活动放在让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水的多少,比如学生可以想到用称去称,用比重量的方法;有的想到用比流速的方法,利用水有流动性的特点;有的想到用小杯子来量,有的想到用大杯子来量。

然后老师准备好许多仪器供学生选择,用来比量水的多少。

由此引到最简单的方法——用量筒来测量,认识、使用量筒。

改版后的教材做了一些修改,把活动的重心由比较方法的多样性转到了让学生自制刻度线经历科学家发明量筒的过程,我觉得很好。

因为旧教材的处理方法好象在各种比较方法与量筒的出现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断层,不能很自然地过渡,而且学生对量筒上的刻度等认识也不那么深刻,因此我对修订后的本课适应的非常好。

实质上只要仔细推敲一下,,其中好多方法都是很牵强的,与实际相去甚远,在实际生活中,真用那些办法去比较水多少的人至少也是智力有些问题的,例如用小杯一杯一杯地量,用称去称等等。

所以学生只说说即可,不必实际去做,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领学生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上。

上课时我由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生讨论比较水多少的办法,学生畅所欲言说了很多办法,我没有让他们用各种办法去比较,因为那样活动的意义不大,与本课的目标指向也不一致,而且会撒很多水,影响后续的观察操作活动,因此我在他们说了各种方法之后,便与学生一起梳理、分析出一种最简便易行的办法,用一个杯子来量、做记号。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多多少,学生很自然想到用有刻度的杯子,于是自制刻度线顺理成章。

由刻度线的疏密导致的测量结果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既而我又通过粗细不同的杯子测量结果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测量工具来测量液体多少——测量单位、测量工具都必须统一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于是量筒出现了,对于量筒我也没有降低自己教学的要求,从引导学生认识量筒到如何正确使用,我都一一做了充分的指导,力求使每个孩子能正确使用这个新仪器。

最后我又通过让学生估计身边液体的体积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课外拓展活动我安排了让学生算算自己一天的饮水量够不够的活动,体现了科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引导学生用科学去指导自己生活的理念。

总之,本节课我注意了各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课堂容量较大,各个活动都注重其有效性,既保证了活动的探究性,又注重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

反思三: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本着适度指导,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来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引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上,以期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如在教学拉力大小与小缆车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时,我没有把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一并呈现给学生(用课件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而是给足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先来设计对比实验,在学生完整考虑整个实验发生困难时,我再引导他们来思考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使他们意识到:

要想使实验公平,必须每次小车运动的距离相同,为了使得出的数据更准确,需要多次实验求出平均数,而且要加强合作,配合默契等等。

这样使孩子们主动地去思考实验方法,对于他们的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

实验材料是科学课成功的巨大保证,本课教学我精心准备了实验材料,使材料能极大地满足孩子们探究的需要,如线绳的长度,我没有给他们更合适的长度,而是留的比较长,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基础上发现线绳的长度是受桌子长度和高度的制约的,当它和桌子的高度差不多长时最合适,另外我还精心准备了书立、夹子等材料,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

对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有的地方使学生感到有难度;在教学重力时,如果让学生能亲自举一举凳子、书包等重物,实际感受一下会更好。

反思四: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研究这样说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在上课前我先出示了翘翘板的图片,然学生了解到围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用力的点叫做用力点,还有阻力点。

这节课的重点在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设计不是很难,但是怎样判断那种杠杆省力还是费力或者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确实有点难度。

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

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