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975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docx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

(2011-2015)

上海临港产业区位于上海东面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规划面积241平方公里,主要分为重装备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园区、奉贤区五大功能区块。

产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集航空、海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等五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十二五”期间,临港产业区将聚焦的“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发展目标,建设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创业投资、舒适生活、绿色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园区。

开展上海市低碳实践区试点工作是临港产业区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产业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战略行动。

为做好试点工作,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根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虹桥商务区等8个区域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沪发改环资(2011)031号文)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条件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临港产业区于2003年筹建,至“十一五”末,产业发展框架、基础设施体系、联动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1、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完善。

到2010年底,累计建成各类道路210公里,河道98公里,海堤29公里,供水、污水、雨水、电力、燃气、信息管网各200公里,雨污水泵站27座,电站13座,水闸3座。

一期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2、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依托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初具雏形。

至2010年底,临港产业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54个,吸引产业投资570亿元,达纲产值超过1200亿元。

2010年临港产业区工业总产值为351亿亿元,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约30亿元,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幅。

目前,以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建成;现代航运物流、保税物流和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培育发展。

2010年1月,产业区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产业、航空产业)两项授牌。

3、港、城、区、镇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到2010年底,有402万平方米的农民安置配套房建成分配,安置失地农民6.4万人、2.1万户,安置率达99%。

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培训约1.2万人次,使离地农民实现基本就业,有效避免开发初期容易出现的各类矛盾问题。

临港各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7%,农民储蓄从2003年的6.7亿上升到目前的67亿元。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效率

临港产业区的两大主要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能源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为电能和燃油。

据测算,2010年,临港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00万吨标煤。

十二五期间,随着临港产业区的大规模开发和人口的进一步导入,能源消耗总量仍将持续上升。

临港产业区近海临港、地势开阔,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上海市其他地区丰富。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得到较快发展。

截至2010年底,临港地区的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30兆瓦,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超过1.20兆瓦。

能源效率在上海居先进地位,2010年万元GDP能耗为0.55吨标煤。

(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构成

由于临港产业区开建不久,该地区能源和碳排放的基本数据较为缺乏。

据初步估算,临港产业区201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碳排放量约为10吨/年。

碳源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建筑、生活废弃物。

主要碳汇来自于区域内滩涂湿地和绿化林地。

(四)主要低碳实践与成效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临港地区坚持走以科技引领的低碳发展道路。

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低碳项目研发和示范应用上的投入资金达到1.6亿元左右,内容涉及总体战略、低碳能源、碳源碳汇、污染控制、建筑节能等有关低碳发展的各个方面。

1、大力推进低碳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利用方面,上海电气临港装备基地办公楼和工业厂房屋顶建设兆瓦级光伏电站,年供电近13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900吨;在临港新城宜浩佳园安装集中集热-分户贮热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820吨。

风电场建设方面,在临港地区的近海海域建设了国内第一座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年发电量达到2.6亿千瓦时,同时正在建设装机容量达13.7兆瓦的“试验风场”。

天然气利用方面,上海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工程已有2台40万千瓦燃气机组建成投产,对提高本市电网可靠性和调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利用浅层地热为两个1万多平方米精密制造厂房的空调系统提供制冷制热,年节电达130万千瓦时。

2、加强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一是设置入园企业的能耗门槛。

严格控制高能耗的企业入住,要求入住园区的企业能耗水平一般比同类行业平均水平低15%以上。

二是优化工艺,加强管理。

在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园区,通过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用能统一调度,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园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初步估算,每年可以节电1800万千瓦时。

3、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碳汇能力

临港滩涂面积有8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4%,再加上内陆水域和水产养殖区,湿地总面积达108.9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6.72%。

近年来,通过制定临港地区绿地建设导则,规范绿化建设,绿化覆盖率超过30%;重视湿地系统的修复,围绕滴水湖构建适合临港特殊生境条件和功能要求的多目标生态环湖绿带,在滴水湖水质净化、增加碳汇、保持景观和生态的多重功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低碳发展的主要压力

1、准入标准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有限

由于临港产业区对企业的准入条件较高,已入驻企业的生产工艺在同行业中均处于先进水平,单位能耗水平和碳强度指标也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如2010年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单位GDP能耗比该集团闵行基地要低10%以上。

因此,这些企业进一步节能减排的空间较小,需要通过优化管理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充分挖掘其减排潜力。

2、能耗水平和碳排放等本底数据不清

基础数据不全,碳排放情况不清是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

在临港新城,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和持续的开发建设,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该地区的能源消耗水平、能源结构统计、碳源碳汇现状等均无准确的数据积累。

缺乏减排基准数据,所以在设定低碳发展目标时难以通过数据推证。

3、开发力度加大将导致用能大幅度增加

“十二五”期间,临港产业区仍然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阶段,三一重工等一些大型企业正陆续进入投产期,面临着工业用能的剧增。

其次,随着临港新城物流园区和洋山深水港加快建设,将极大地增加进出临港新城的集装箱车辆,临港地区的客货车流量也会随着产业与人口的导入持续上升,这必将大大增加临港地区的交通用能和尾气排放。

同时,随着城市大量建筑的建成投用,相应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呈快速增长态势。

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临港地区区规划面积中近50%是近30~40年围垦成陆,其中30%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围垦成陆的。

该区域原本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生物多样性较高。

随着临港地区的快速推进,原有各种生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临港地区是上海市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的拐点和重心,是上海陆海生态系统过渡带和生态门户,如何在新城的快速发展中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上海临港产业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按照建设新型工业生态园区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低碳技术示范应用,提高能源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新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机制体制,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逐步建立“产业高端自主、生活宜居便捷、环境低碳生态、体制清晰高效”的临港低碳实践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整合资源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自觉参与低碳实践。

2、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和科技工程的示范效应,为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视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促进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为临港低碳实践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把减排目标纳入临港地区发展计划,立足临港实际,科学布局,选择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开展示范,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0%。

初步建成临港区域能源数据监测管理系统,探索建立低碳认证制度和低碳金融体系,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完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城市功能配套,基本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低碳生态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建设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行动

(一)强化政策引导,探索低碳认证制度

1、建设能源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

在对临港产业区碳源和碳汇现状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碳排放清单。

建设临港产业区区域能源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掌握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和能耗水平。

2、制定低碳发展标准。

编制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引导和调控低碳发展进程。

定期修改完善临港地区产业准入用能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严禁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落户。

探索产业区低碳认证模式,规范企业碳排放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

3、编制低碳建设导则。

倡导绿色施工,推广节能、节地、节水等低碳施工技术,采用绿色工艺和节能材料,编制集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低碳性为一体的重型工业厂房建设导则。

(二)加快低碳转型,推动高端产业发展

促进高端制造业、生产型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适度发展生态农业。

到2015年,力争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占产业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重达到30%。

4、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充分利用临港装备产业区形成的先发优势,加快形成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推进第三代核电技术、海上风电关键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LED芯片生产线;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契机,重点发展输变电环节中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超高压特高压设备、特高压控制保护设备、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电表等关键组件设备,力争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业务最集中、技术最先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与研发基地。

5、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争取符合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推进的9大产业落户临港。

结合临港区位特点和基础设施、环保承载力和主产业区、综合区的特点,重点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航空工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建设若干个特色“节能环保示范园”、“新兴信息产业园”等园区。

6、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主体的生产型服务业。

加快建成港口物流、产业物流、特种物流协调发展的综合物流枢纽,推动物流产业向集约化、高端化、增值型发展,推进物流产业向供应链管理、保税交割仓储、分拨集拼中心、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等功能拓展,拓展物流产业的增值服务功能,着力提升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综合效益。

积极推动临港产业区总承包、总集成和贸易展示、服务外包、科技研发、中介咨询、增值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重点推进马士基、中远、中海、和卡特比勒物流项目;丰富以日陆危险品仓库项目和普菲斯亿达冷库项目为基础的危险品物流和冷链物流产业;完善物流产业配套设施,重点建设东港区2万吨级口岸公共码头和内河港池项目。

通过发展智能仓储、自动装卸、低碳运输、绿色包装等多项技术和手段,建立无缝低碳物流系统和低碳物流园区。

7、积极打造低碳示范工业园区。

鼓励各产业园区和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低碳发展方案,积极实施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和生产流程的优化管理,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争取桑德环保集团等龙头项目落户,率先实现临港产业区工业废弃物的集中处理;推进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重点企业拓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发展。

创建1-2家国家级工业生态园区,打造若干各具特色的低碳示范园区。

(三)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碳能源利用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

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30兆瓦,燃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

8、规模开发利用风电。

充分利用临港的海上风力资源,加快推进东海大桥、临港等海上风电基地的建设。

同时积极探索分布式风能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开发中小规模分布式和用户侧风力发电项目。

9、促进太阳能综合利用。

以国家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为契机,选择部分可利用建筑面积大、电网接入条件好、电力需求集中的重型工业厂房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

推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地热供暖等在职工宿舍、社区、宾馆等集体用户的大面积应用。

10、探索其他低碳能源利用。

根据临港地区浅层地热利用经验,加大浅层地热在工业厂房推广应用。

适度发展生物质能。

选择符合条件的近海厂区进行海水源热泵等海洋能利用示范。

探索LNG冷能利用的可行性。

(四)提升能源效率,加强能源管理和服务

通过智能电网示范、分布式供能系统推广、高效技术和节能产品应用等提高工业能效,力争到2015年,产业区工业综合能效比2010年提高6%。

11、开展智能电网示范。

推进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实现能源集中供能、就近控制、统一调度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在能源管理中心建成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实现园区微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能效,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12、普及推广节能产品。

大力推广LED灯在工业厂房的使用,?

积极推动产业园通用变频器的节能改造。

市政道路照明优先选用LED路灯、太阳能路灯及风光互补路灯。

新建公共建筑必须选用节能环保空调,在办公楼和宾馆促进智能家居系统和产品的示范应用。

13、建设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扶持节能服务公司(ESCO)发展,提高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开展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和能源服务,以能源消费计划为依据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引导用能单位改进用能方式,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五)发展绿色公交,倡导绿色出行

通过完善公交体系、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鼓励慢行交通、试点汽车共享等措施打造临港低碳交通网络。

到2015年,临港区域的公交出行比率达到50%。

14、完善区域公共交通体系。

推进轨道交通21号线临港段及临港北站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轨道交通进入重装备产业区和奉贤分区。

结合区内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建设区内快速公交系统,加强轨道交通短驳公交配置,提高产业区与快速轨道交通的匹配度,满足区域内部的快速公共交通需求。

15、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结合上海的“十城千辆”和“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方案,新增公务用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积极创造条件,探索电动汽车的消费模式,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到2015年,在临港产业区基本建成电动汽车使用的配套基础设施。

16、探索汽车共享机制。

建立员工出行信息化互动平台,试行员工上下班拼车模式。

探索建立汽车共享俱乐部,到2015年设置10个共享停车点,提供约50辆共享汽车。

(六)提高碳汇能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增加林地、绿地碳汇能力,修复湿地的碳汇功能,到2015年,碳汇总量比2010年增加5%。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加强灾害监测、防范和预警能力,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17、推广低维护高耗碳植物。

以打造近自然景观为目标,科学布局绿化结构,规模种植适于临港盐碱地的维护成本低、吸碳能力强的植物,改善绿地固碳能力。

选用高耗碳树种建设海堤防风林和区内林带,形成产业区绿色生态走廊。

18、修复水系和湿地生态。

结合大芦线航道建设,大治河、泐马河等主要水系整治,建设集水利设施、河道景观、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设施。

保护和修复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增强其碳汇功能。

19、推进海底观测网建设。

依托东海海底观测网的建设,加强对东海近海海域航运与工程安全、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灾害等的监测和预警,完善临港应对极端自然气候灾害的预警防控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低碳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

加强城市规划控制,将能源规划与城市布局规划相结合,优化城市布局,实现各产业区域有序开发,功能联动、产业互补。

成立以临港管委会、各园区、各乡镇、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以及有关企业负责人组成的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推进协调小组,负责总体工作的指导协调。

由上述单位的相关部门组成项目推动办公室,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二)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

在临港新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低碳发展资金,每年投入1000-2000万元用以支持产业区重大低碳示范工程,为企业争取国家和上海市节能减排项目进行配套,对规模利用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的企业进行适当补贴,支持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管理工作体系,开展低碳知识宣传普及和专题培训。

积极争取国家和本市相关计划的支持,引导社会和企业对临港低碳发展的投入。

(三)提高低碳培训与服务能力

依托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上海电气、华锐风电等大型企业在临港的教育和科研技术力量,加快可再生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与本市有关节能技术服务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专业力量服务于临港企事业单位节能工作。

(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技术,加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气候组织、联合国计划发展署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低碳制造与低碳办公认证机制的实践。

(五)增强全民低碳意识

建立科普宣传基地,通过宣讲论坛、技术交流、科普宣讲等途径加大低碳宣传力度,打造“低碳临港”品牌,培养企业和民众的参与热情。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专题讲座和科普的互动活动,通过低碳社区示范、低碳旅游示范等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加深公众对低碳经济的了解,鼓励公众选择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主动减少碳足迹,营造全民参与的低碳实践区良好氛围。

六、工作安排

临港产业区开展低碳实践区试点的工作计划按照5年左右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启动实施阶段(2011-2012年),第二阶段为攻坚深化阶段(2013-2015年),具体工作安排如下表:

序号

工作事项

主要内容

完成时间

负责单位(承担单位)

(一)启动实施阶段(2011-2012年)

1

低碳实践区工作的组织机制建设

根据低碳实践区试点工作要求成立低碳协调小组和项目推进办公室。

聘请国内和本市有关专家,成立低碳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2011年9月

产业区管委会

2

开展相关低碳建设导则和标准研究

紧密结合临港实际,形成一套系统具备先进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的低碳建设技术方案与工程技术导则。

包括:

低碳社区规划与管控技术方案、低碳建筑设计技术方案、低碳能源技术方案、低碳环境保护技术方案、低碳交通技术方案以及低碳景观碳汇技术方案等。

2011年12月

管委会

同济大学

3

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按照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方法编制临港产业区201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012年6月

管委会

环科院

4

制定临港低碳发展指标体系

吸收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结合临港地区发展特点,确定低碳发展指标和指数阈值,实现政府对低碳实践区建设的引领、规范和调控作用。

2012年6月

管委会

华东师大

5

开展低碳制造与低碳办公认证制度研究与实践

借鉴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低碳制造认证和低碳办公认证体系,提出临港产业区建立低碳认证制度的思路和工作方案,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低碳认证试点,并进行推广。

2012年12月

管委会

6

沿海软土地基地区低碳重型工业厂房建设导则及示范

针对沿海滩涂地区建设重型工业厂房的需求,结合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低碳设计理念,提出集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为一体的低碳重型工业厂房建设技术集成方案,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2012年12月

上海电气临港基地

7

建设上海电气临港基地能源管理中心

实现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10平方公里园区的能源集中供能、就近控制、统一调度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2013年12月

上海电气临港基地

8

建设50万平方米廉租房小区

为周边企业员工就近入住提供低成本、高节能、出行便捷、生活设施配套完善的居住小区,探索工业化住宅集成技术体系的应用。

2013年12月

临港集团

9

建设国家海上风电研发与培训基地

争取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支持,以华锐集团临港产业园二期建设为依托,创建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与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3年12月

华锐集团

10

工业厂房屋顶2兆瓦太阳能光伏示范

在三一重工临港园区A1区厂房楼顶安装一套2兆瓦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面积约为21000平方米,年发电量为210万kWh,每年减排CO2约1980吨。

2013年12月

三一重工临港厂区

(二)攻坚深化阶段(2013-2015年)

全面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按照低碳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的示范工程建设,逐步完善碳交易、能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管理,健全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根据工作进度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低碳试点实施方案。

联系人:

唐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