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178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语文版

随堂训练·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备课资料包

1.巴东三峡

重点1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法,“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文中还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

如“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

重点2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

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

 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难点将描写巫峡的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其不同之处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2.周庄水韵

重点1课文五、六两段写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是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时间上,先后有序;空间上,由岸上到河中,再写到天上,最后又回到地上。

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重点2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

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了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着作者。

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

一次、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

所以本文写了三次周庄水乡之游,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所以第三次周庄游详写。

难点1“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如何理解这句话里的“水声重重叠叠”?

本句中通感的运用,突破了语言之间的局限,丰富了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色彩,使本来抽象而又令人难以捉摸的水声的热闹变得仿佛伸手可及,如在人的眼前一样。

难点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中的“绕”字好在何处?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运用拟人手法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

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重点1“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如何理解这句话?

“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

“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

用这种博喻的手法来表达意思,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重点2“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

”如何理解司机表情“肃穆”而不愿“交流感情”呢?

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

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也是美得醉人的。

他的肃穆,是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交流也是难以把握的。

难点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

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表达了作者见到青海湖时的惊喜以及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4.走进纽约

重点1怎样理解“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这句话?

在本句中作者把纽约的高大建筑物与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相对比后,分别把它们比喻成“蒿草”和“椰子树”、“玩具”和“长颈鹿”,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对比鲜明形象,比喻贴切新颖,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重点2文中善于运用叠词、叠句、排比句等手法,请结合文句分析。

“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连续四个“一切”,如此庞大的阵容将纽约如山的高楼尽情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了纽约的大和繁华。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这样的语言,气势迫促,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高楼大厦耸立如群山的雄伟场面。

难点“此刻,万里迢迢跨洋过海走来,被浪涛洗过,被长风扫过,被纽约的手轻柔地拍打过,我的身上却还带满了那儿的红旗、炭火、黄土、米酒和野艾的气息。

”如何理解这句话里的“红旗、炭火、黄土、米酒和野艾”?

在这些事物中有中国的精神(“红旗”),中国的象征(“黄土”),还有中国的风情(“炭火”、“米酒”、“野艾”),这些小小的事物,完全可以扩大成整个中国,作者用“我的身上却还带满了那儿的红旗、炭火、黄土、米酒和野艾的气息”这样一句话,很深刻地表明了不管走到地球上哪个城市,中国才是他永远的家。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

重点1本标题分为正副标题,正标题有什么作用?

“喜”字有何作用?

这个消息的正标题“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概括报导了这篇消息的中心事件。

一个喜字贯穿了全文。

“申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政治稳定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无不让人激动喜悦。

一个“喜”字,道出了全国人民对申奥成功的无限喜悦和激动之情。

重点2这则消息的导语与一般消息的导语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则消息的导语以抒情的笔法开篇,“所有”、“都”、“尽情”等词汇的使用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万分激动的心情。

通过中国代表团成员的“矜持”的态度、“流淌”的热泪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平稳”的语调形成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中国人民申办奥运会的热切期望,也表明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以一个强者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难点1结合这则消息分析新闻中数字应用的效果。

副标题中的数字突出中国得票数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导语的第二段中有一组确凿的数字,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

主体的第四至五段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

这一部分用确凿的数据充分证明,在众多的申办城市中,北京战胜竞争对手,脱颖而出,赢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正义、进步、强盛的中国在国际社会拥有广泛的支持。

难点2如何理解第一段和第六段中的“泪”?

文章用“泪”来表现“喜”。

第一段中“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和“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这两处表现了广大中国人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喜极而泣的情景。

第六段中“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表现了何振梁作为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听到这一消息时感慨万千的心理。

6.别了,“不列颠尼亚”

重点1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的含意?

  

(1)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2)“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雪洗;(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重点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

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难点1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既不能只写英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1)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停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2)第四段“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

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作者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7.生命之舟

重点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

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为第一至第二段,导语部分交代了如下内容:

时间:

1998年8月1日晚8:

20,地点:

湖北嘉鱼簰洲湾,人物:

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的记者,事件:

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重点2“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写多次失败?

为什么要用详细的数字描写?

多次的失败真实地再现了洪水的凶猛与情况的危急,小女孩的幼小生命如细丝悬重,而解放军、武警战士们也是在与洪水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详细地用数字表示冲锋舟与小树之间的距离,是为了突出救人的难度,也是为了突出战士们舍己为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难点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重点1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袁隆平这个人物形象?

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他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著的精神。

尤其是他在“文革”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

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重点2本文是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

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著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难点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多处运用了数字。

这些数字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

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这几组数字说明,非常确凿真实地写出了杂交水稻给人类带来的福音,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9.纪念白求恩

重点1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三、四两段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

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

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重点2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结合课文具体对比的方面分析运用对比的作用。

本文第二、三两段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第二段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

第三段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

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难点1作者在结尾用了什么句式来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运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从哪些方面高度评价了白求恩?

排比句式。

这五个句子言之有序,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如赞美诗一般,以此收束全文,铿锵有力,既热情赞美了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同志,又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热情。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纪念”的重要意义。

难点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l)用设问句。

如:

“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设问既启发读者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评价的关注,又把文章从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文意鲜明,文势顺畅;

(2)用双重否定句。

如: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双重否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更重,表达对白求恩的“佩服”和“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程度更深;(3)用排比句。

如: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10.谈语言

重点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它有两个分论点。

从第二段中“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一句得出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从第六段中“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一句得出第二个分论点“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重点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两种: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如:

用“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等口语中常犯逻辑或语法方面的错误,说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对比论证如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对比,说明口语化、大众化的好处。

难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表面上看似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脉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

文中所举的例证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11.最苦与最乐

重点1为什么作者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

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原因:

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重点2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乃人间趣味。

  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难点1你对“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

”一句如何理解?

作者把“负责任”当成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它像千斤重担在肩头,使自己痛苦,使自己良心过不去。

表现了作者对人、对国家极度的责任感。

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难点2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苦——责任不能逃躲,只有

大小的分别。

最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12.懒惰的智慧

重点1本文列举了哪些事例?

这些事例分别证实了作者的哪些观点?

本文所举事例如下:

①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②懒惰的饭店服务员一次把餐具送上;③远祖取水、渡水之事;④波特懒洋洋发明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⑤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是懒汉;⑥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⑦懒汉建立“2+2=4”的规则。

①②③④⑤证实了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⑥⑦证实了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重点2本文同中国一般议论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

懒惰激励了发明,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因中外文化习惯的差异,本文与我们常见的国内人士写的较为工整的“总一分一总”的论述结构不一样,其结构形式为:

分—分。

难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或通俗、或形象、或幽默、或富有哲理的语言谈谈课文中的“懒惰”的含义。

课文中关于“懒惰”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

(1)“懒惰”是指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

(2)“懒惰”即不满足于悉心操作技能,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高;(3)“懒惰”是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4)“懒惰”指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断进取,不断创新;(5)“懒惰”指不断迸发省时省力的愿望,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6)“懒惰”是“智博”而非“拼搏”;(7)“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有问题意识。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重点1请根据课文相关内容,分析鲁达的性格特征。

(1)慷慨大方,重义轻财。

比如他请史进,赠金老父女金银并帮助他们逃生。

(2)性急如火,心细如发。

如他听到金老父女哭诉之后,不能忍受,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

但从他救助金氏父女脱身的安排来看又是非常细心、周到的。

(3)疾恶如仇,见义勇为。

拳打镇关西这一段充分说明这一点。

(4)有勇有谋,胆大心细。

如他救助金老父女,不顾风险;戏耍郑屠,不畏强暴;出逃避祸,颇有心智。

重点2鲁提辖既有鲁莽的一面,也有细心的一面。

试举两三例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细节来刻画鲁提辖的多重性格的。

(1)鲁提辖起初为哭声“搅俺弟兄们吃酒,”气愤愤地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待酒保说明之后,又说“可是作怪!

你与我唤得他来”。

然后问金老父女为什么啼哭。

说明鲁提辖虽是性情暴躁、粗野,却粗中有细。

他同情被损害者、痛恨黑暗势力的思想性格使他敏感地觉得其中必有缘故,想必这父女俩有什么遭遇,所以他要问个明白。

(2)鲁提辖赠银给金氏父女,身边只有五两来银子,便向史进借,史进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向李忠借,李忠只摸出二两来银子,便觉得李忠小气,不爽利,表现鲁提辖是一个慷慨豪爽的人。

他看不惯李忠的吝啬,并不打算用李忠的银子;但他也不乏理智,对自己的感情有所控制,他避免当着金老父女俩的面过分伤害李忠的面子,所以等金老父女拜谢去了,才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3)鲁提辖看到郑屠快死了,就假意骂他“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

”又寻思打死人要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走为上计。

于是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回到下处,急急收拾了行李一道烟走了。

这些都表现鲁提辖很讲究斗争策略,粗中有细。

难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写得十分精彩,试分析这三拳描写的异同。

三拳均是先骂后打,骂的话不同,打的方式也不同。

第一拳打时先骂,先举罪状,然后再打,打得有理。

再写打的落拳点和外观,然后从味觉写打的感觉。

第二拳打时先骂,接着写打的落拳点和外观,然后从视觉写打的色彩。

第三拳打时先骂,再写打的落拳点,然后从听觉写打的感受。

三拳的描写,基本格式相同,比较起来,有同有异,同中求异。

同的是:

鲁提辖怎么骂他,打在什么地方,打得怎么样,好像什么,镇关西外观如何,或什么感觉,格式一致。

句式也一致,构成排比。

异的是:

三次骂法各不相同,三次打的地方也不同,三次打的感觉也不相同。

三拳三个比喻,三个喻体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去形容,全凭想象。

三拳三个落点,一拳比一拳厉害。

14.范进中举

重点1本文主人公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

试从文中找出根据。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想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即使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

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重点2试举一例分析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如:

通过人物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因情势的不同而态度截然不同的对比,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现,同一地点、同一对象,评价完全不同。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却说:

“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通过这一对比,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性格跃然纸上。

难点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

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从病理学分析:

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 

难点2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

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