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2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docx

资本市场金融的工具

资本市场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金融体系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之一。

其创新、淘汰和再创新成为金融发展的一个终极表现。

金融工具的属性浓缩着其赖以存在的金融体制的种种特性。

我国资本市场自成立伊始,层次演化的每一步都源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供给行为,而不是自下而上的微观主体诱致性需求行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生成与演化基本沿着政府的强制路径展开。

资本市场存在层次性不清晰、市场职能分工与定位不明确突出问题,进而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横向风险分担功能方面发挥不足。

从动态演化角度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未来的演化路径是令资本市场体系结构更加层次化,不同层次市场间的分工更加细化,最终形成一个分工合理、层次分明的整体。

资本市场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重要的融资渠道,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制度安排能够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选择,为其扩大规模、拓展业务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沪深两交易所正式建立,到后来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产权市场的创设,以及曾经火爆一时的STAQ、NETs系统等市场的萌生与消亡,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经历了几次生成与演化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目前的格局下表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的一个概括。

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股票

1.1我国股票市场概览

股票市场是证券市场的核心,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12月19日上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中国股市自此拉开了序幕。

到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总数已达745家(其中上交所383家。

深交所362家);流通股本(不含H股)已达440.77亿股;沪、深两市市价总值(A股)已增至17529.24亿元;沪、深两市投资者的开户数已增至3200万户,证券经营机构3000多家,证券从业人员10万多人。

在发展国内证券市场的同时,还开辟了一条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外资的渠道,尝试通过国内股票市场筹集外资,推出“境内上市外资股”,即B股。

到1997年底,共有101家公司发行了B股,筹集资金约40亿美元,沪、深B股市价总值分别达到173.79亿。

 

2004年5月,我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为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的中小企业拓展了直接融资渠道,迈出了科技与资本有效结合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步。

有资料显示,2006年,中小板116家中小企业平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6亿元,比2005年增长30113%;平均实现净利润6033万元,比2005年增长25116%;平均实现每股收益0143元,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1156%,多项指标远高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吴铭,2007)。

截至2008年3月,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已达221家,初具规模。

2006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的试点工作,系统扩容取得阶段性进展,一批非上市中小高科技企业也有了股权转让的场所,对于科技园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2009年正式创设的深交所创业板,对于推动本土风险投资业和所谓高新产业发展必将大有裨益。

中国证券市场上不仅“国”字号的企业在数量上占据很大比例,而且,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本占到70%甚至80%以上。

大量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悬而未决的一大难题,蓄积至今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非流通股群体。

非流通股对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构成了巨大的阻碍,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已经成为证券市场建设者所必须面对的战略选择。

1.2股票分类

1.2.1按股东权利分类

(1)优先股:

优先股是“普通股”的对称。

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在分配红利和剩余财产时比普通股具有优先权的股份。

优先股也是一种没有期限的有权凭证,优先股股东一般不能在中途向公司要求退股。

(2)普通股:

普通股是“优先股"的对称,是随企业利润变动而变动的一种股份,是公司资本构成中最普通、最基本的股份,是股份企业资金的基础部分。

普通股的基本特点是基投资利益(股息和分红)不是在购买时约定,而是事后根据股票发生公司的经营实积来确定,公司的经营实积好,普通股的收益就高;而经营实积差,普通股的收益就低。

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股份,亦是风险最大的一种股份,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

(3)后配股:

后配股是在利益或利息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时比普通股处于劣势的股票,一般是在普通股分配之后,对剩余利益进行再分配。

如果公司的盈利巨大,后配股的发行数量又很有限,则购买后配股的股东可以取得很高的收益。

1.2.2按票面形态分类

(1)记名股:

这种股票在发行时,票面上记载有股东的姓名,并记载于公司的股东名册上。

记名股票的特点就是除持有者和其正式的委托代理人或合法继承人、受赠人外,任何人都不能行使其股权。

(2)无记名股

此种股票在发行时,在股票上不记载股东的姓名。

其持有者可自行转让股票,任何人一旦持有便享有股东的权利,无须再通过其他方式、途径证明有自己的股东资格。

这种股票转让手续简便,但也应该通过证券市场的合法交易实现转让。

(3)面值股:

有票面金额股票,简称金额股票或面额股票,是指在股票票面上记载一定的金额,如每股人民币100元、200元等。

金额股票给股票定了一个票面价值,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每一股份在该股份公司中所占的比例。

(4)无面值股:

也称比例股票或无面额股票。

股票发行时无票面价值记载,仅表明每股占资本总额的比例。

发行这种股票对公司管理、财务核算、法律责任等方面要求极高,因此只有在美国比较流行,而不少国家根本不允发行。

1.2.3按股投资主体分类

(1)国有股:

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包括以公司现有国有资产折算成的股份。

(2)法人股:

指企业法人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其依法可经营的资产向公司非上市流通股权部分投资所形成的股份。

(3)社会公众股:

是指我国境内个人和机构,以其合法财产向公司可上市流通股权部分投资所形成的股份。

1.2.4按上市地点分类: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S股等的区分。

这一区分主要依据股票的上市地点和所面对的投资者而定。

(1)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

它是由我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中国A股市场历年融资走势图

(2)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

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

(3)H股,即注册地在内地、上市地是香港的外资股。

香港的英文是HongKong,取其字首,在港上市外资股就叫做H股。

依此类推,纽约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是N,新加坡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是S,纽约和新加坡上市的股票就分别叫做N股和S股。

 

二.债券

1.国债

目前国债发行形式有记账式国库券、无记名式国库券、凭证式国库券,并且逐步实现了国债发行无纸化,通过证券交易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大大提高了国债发行效率,降低了成本。

我国已经发行过的国债品种有:

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基本建设债券等。

我国习惯把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统称为国库券,其主要发行对象是个人和企业,1990年国库券转让市场全面开放,国库券可以转让流通。

近年来,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我国陆续发行一些新的国债:

(1)特别国债:

经过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的批准,财政部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型了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自己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

(2)定向债券:

为筹集国家建设资金,江青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经国务院的批准由财政部主要向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险基金定向募集的债券,成为特种债券。

(3)专项国债:

经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财政部向国有四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000亿,年利率5.5%的10年期付息国债,专项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投入。

2.企业债券

品种有5年以上长期债券和5年以下的短期债券,分可转换和不可转换债券,有在全国范围发行的国有企业债券和只限于地方发行的地方债券。

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很不发达,私人企业不能发行自己的债券。

市场发育相对迟缓。

1995年、1996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分别为130亿元和230亿元,且仅有一只企业债券在深交所上市。

企业债券市场发育明显滞后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①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软约束,窒息了企业债券融资的积极性。

②国家从紧的以额度控制为特征的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发债的内在要求。

③企业约束机制没有全面建立,有些公司发行股票的目的是取得无偿向股东“摊派”资金的权力,由于这种方式没有压力,所以乐于采用股票筹资而冷落债券。

④企业债券兑付率很低,信誉发生危机。

⑤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对银行过分依赖,负债率过高,制约了企业债券的发展。

3.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时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筹集资金而向投资者发行的债务凭证,包括一般金融债券,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以及次级债券。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金融债券都是政策性金融债券,他是为了我国政策性银行筹集资金,经国务院批准,向邮政储汇局,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

1994年,我家开发银行首次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

1997年以前,都是以行政摊派的方式发行,市场的流动性很差。

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金融债券采取市场化发行,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来我国银行开始有计划地发行金融债券,主要为解决资本金问题,其形式就是次级债券。

如今我国的金融债券发行已经超过3000亿元。

我国发行的金融债券按照付息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种:

(1)普通金融债券:

该债券从1985年开始发行,按照面值进行发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期限一般是1年、2年和3年。

普通金融债券类似于银行的定期存款,只是利率高些。

(2)累进利金融债券:

平价发行,采用分段累进的计息方式,债券的利率随着期限的增加累进,后期利率将比前期利率更高。

(3)贴现金融债券:

该种债券期限为3年,一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出售,到期一次按票面价值兑付。

4.国际债券

我国发行国际债券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当时,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导下,为利用外国资金,加快我国的建设步伐,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率先步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发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1982年1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东京资本市场上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期限12年,利率8.7%,采用私募方式发行。

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福建投资信托公司,中国银行,上海国际投资信托公司,天津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财政部,交通银行等也先后在东京,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伦敦发行国际债券,发行币种包括日元,港元,德国马克,美元等,期限均为中,长期,最短为5年,最长的12年,绝大多数采用公募的方式进行发行。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债券的等级不断提升,特别是1996年,我国政府成功地在美国市场发行了100年期扬基债券。

 

三.期货市场的发展

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曾经出现过衍生产品市场,但昙花一现。

随着中国进入WTO的日益临近,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市场的动荡将加剧。

建立与发展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内,中国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种类和数量均将迅速增加。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合约额增长速度将超过原生产品交易额增长速度,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金融衍生产品中,债券期货、期权;股票指数期货、期权;利率期货、期权;利率调期;外汇期货、期权等品种均会出现,并有迅速的发展。

未来十年推动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来自中国进入WTO的压力。

进入WTO,要求中国经济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运行。

这意味着从现在起,中国必须加快市场化进程,包括打破行业垄断,促进竞争;放开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放开汇率管制,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外开放金融市场。

这五个方面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的一个重大影响是,释放中国经济中潜在的风险。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潜在的、以其它方式集中爆发的风险会通过价格、利率、汇率经常性的变动释放出来,形成日常性的收益波动和风险。

于是,风险就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价格、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提高了市场参与者规避风险的需求,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经济基础。

同时,在部分商品和服务领域,依然有经营垄断和价格管制。

经济活动主体对于由价格、利率、汇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只有很浅的意识,或基本没有意识。

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对利率变化的风险也基本没有意识。

随着中国进入WTO的日益临近和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计划经济的痕迹将会被更迅速地除去。

价格、利率、汇率管制的完全放开,将会使市场参与者迅速体会到风险的滋味,他们对风险规避和风险管理的工具———金融衍生产品也将产生巨大的需要。

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比原生产产品更好地规避风险和管理风险。

按照以上的观点论述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原因,并不意味否定金融原生产品也具备规避风险的功能。

只是比较起来,衍生产品比原生产品在规避风险方面更有效率。

金融衍生产品出现顺序。

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出现顺序的预期也是根据需求进行的。

按照需求变化,衍生产品出现的顺序可能是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认股权证、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利率调期、债券期权、利率期权、外汇期货与期权。

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期货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已为国际市场所普遍关注。

我国期货市场发育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和一些基本条件不成熟,走了不少弯路。

经过多年的清理整顿,目前期货市场已步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和部署。

之后,燃料油和棉花期货相继上市交易,期货市场在新的规范下向“市场交易品种较少,交易规模较小”的长期疑难问题发起了冲击。

  2006年09月05日,A50指数期货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交易。

2006年09月0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国家工商总局的注册工作全部顺利完成,在上海挂牌成立。

2007年09月11日,黄金期货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近日批准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

而最受人们期待的股指期货也即将上市,我国期货市场“交易品种较少,交易规模较小”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规则正逐步得到完善。

期货市场正犹如朝阳,稳健、迅速地向繁荣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