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251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货币制度.docx

第二章货币制度

第二章货币制度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制度铸币本位币辅币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无限法偿有限法偿格雷欣法则银行券纸币准备金通货膨胀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联系汇率制国际货币制度铸币平价黄金输出入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议》浮动汇制度特里芬难题欧元欧洲货币体系

本章讨论四个问题。

一是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构成要素,二是货币制度的演变,三是我国的货币制度,四是国际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构成要素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的结构、货币的发行流通程序与组织体系形式。

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以及准备制度等。

现代的信用货币制度,包括货币单位的确定、通货的发行和流通程序以及有关信用货币流通和创造、准备金比例确定、其他信用工具的监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随着金融业务的扩大和创新,货币制度的内容会不断扩大和更新。

1、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

货币作为一种系统的制度,是在资本主经济制度产生之后形成的。

这些规定包括以下几今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以中央银行为统一和集中的货币发行体系,垄断货币发行;二是就货币单位作出相应的规定,以保征货币制度的稳定;三是就充当货币的金属作出规定。

西方国家政府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为克服币两流通混乱的状况,将已颁布的本位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发行准备等法令和条例集中起来制度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又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

2、金属铸币流通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世界各自先后出现了铸币流通。

所谓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的含量)并检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最初的金属铸币是富商大贾铸造发行的。

后来逐步演变为由国家统一铸造发行。

这一时期的铸币流通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材料价值较低。

前资本主义黄金还不是主要的货币材料。

(2)铸造分散,流通具有地方性。

(3)铸币不断变质。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般由以下四大要素构成:

(主要指金属货币制度)

1、货币金属。

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为货币材料。

2、货币单位。

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价格标准。

3、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

和流通程序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力主币(即本位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1)本位币。

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单位通货。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货币是一种足值货币,有如下特点:

①自由铸造(一是公民可以拿金属到国家铸币厂铸币,二是可以将铸币私自溶化)。

②无限法偿(即法定的无限支付力34页)。

各国货币制度中通常都规定有每枚铸币的实际重量低于法定重量的最大限度,即铸币的磨损公差。

(2)辅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具有以下特点:

①用较贱的金属铸造。

②辅币是不足值的铸币。

③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

④辅币限制铸造。

⑥有限法偿(35)。

(3)纸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

(统一发行的银行券就是纸币)

银行券(35)与纸币(35)

4、准备制度

为了稳定货币,各国货币制度中都包含有准备制度的内容。

在实行金本位制度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

它的用途有三方面:

①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②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③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和部分准备。

各国准备制度不一致,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

第二节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

一、银本位制(纪元前已经开始,16-19世纪盛行)

1.银两本位—以白银的重量单位作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的的货币制度。

2.银币本位—以一定重量与成色的白银铸造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实行银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我国也是最早实行以白银为货币的国家,虽然1910年清朝宣统二年四月颁布《币制条理》,但直到1933年4月,国民政府才“废两改圆”。

1935年11月4日我国实行“法币改革”,宣布禁止使用银圆,从银本位制改行金汇兑本位制。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又分

1、平行本位制(书37)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2、双本位制(37)。

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的现象。

3、跛行本位制(37)。

法律规定金币银币是本位货币,且有兑换比率,但唯金币可自由铸造。

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形式有三种。

1、金币本位制(1816年英国正式采用39页)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点是:

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货币包括银币则限制铸造。

②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境。

2、金块本位制(40),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含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

银行券有限度的兑换黄金,但允许黄金自由输出入。

3、金汇兑本位制—一种附庸性的货币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币。

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

(1)本币规定含金量。

(2)本币与某一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将黄金存放在该国。

(3)银行券是流通中的主要通货,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挂钩国兑换黄金。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基本特点是:

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②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

③货币是主要通过信用(借贷)程序投人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量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政策)进行调节,而不像金属货币制度那样,由铸币自身进行自发的调节。

④是一种管理的货币制度,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量和经济。

⑤会形成通货膨胀。

⑥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货币。

银两本位制

银本位制

银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属货币制度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货币制度平行本位制

复本位制双行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

信用货币制度

第三节我国的货币制度

一、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我国货币制度是实行的是人民币制度。

1948年12月1日中目人民银行正式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

我国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今方面: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我国无限法偿货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2.人民币是我国境内的合法通货

国家规定了人民币限额出入国境的制度,金银和外汇不得在国内商品市场计价结算和流通。

人民币的汇率,突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

4.人民币的发行保征—商品劳务黄金外汇与金融资产

5.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问题

二、一国两制下的香港货币制度

货币发行局(currencyaboardagreement)可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英国。

倡议的有DAVIDRICARDO.HICK(1967)清楚指出:

”在RIVARDDIAN本义里,并没有设立中央银行的需要依照货币发行后的机制运行是.”

货币制度曾存在于近70个国家中。

(一)香港的货币发行制度。

由三家商业银行发行通货。

(二)实行港币发行百分之百的准备金制度。

(三)港币与美圆实行联系汇率制度。

(四)香港地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

金融市场完全开放。

发钞程序:

发钞银行(将一亿美圆存放)——外汇基金(将无息负债证明书交存)——发钞银行(将7.8亿港元发放给)——非发钞银行和社会

回笼程序:

相反

联系汇率调节机制;联系汇率:

1美圆=7.8港元

1.当市场1美圆=8.00港圆时,美圆升值,港元贬值。

银行会用大量美圆买入港元(市场美圆供应增加),然后以此港元到外汇基金按1美圆=7.8港元换回美圆,在市场出售(市场美圆供应增加)换回港元,使市场美圆供应增加,美圆会贬值。

趋向于1美圆=7.8港元。

当市场1美圆=7港圆时,美圆贬值,港元升值。

银行会用大量港元买入美圆(市场港元供应增加),然后以此美圆到外汇基金按1美圆=7.8港元换回港元。

在市场上出售港元,使市场港元供应增加,港圆会贬值。

趋向于1美圆=7.8港元。

 

利率调节机制

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港元汇率还透过自动的利率调节机制维持稳定。

当港元资产的需求减少,港元汇率减弱(下降)至兑换保证汇率时,金管局便会向银行买入港元,货币基础随之收缩,(港币供应量减少)利率因而上升,这又会引起港元资金需求增加(流入银行),以维持汇率稳定(上升到原来水平)。

相反,若港元资产的需求增加,使港元汇率转强(上升),银行可向金管局买入港元,货币基础因而扩大,对利率造成下调压力,这会引起港元需求减少(遏止资金继续流入银行),以维持港元汇率稳定(下降到原来水平)

货币局制度

当代的货币制度中,有一种货币局制度(currencyboardarrangement)。

这种货币局制度的特征是:

(1)本国的货币钉住一种强势货币,与之建立固定汇率联系,这种强势货币被称为锚货币;

(2)本国的通货发行,以外汇储备——特别是锚货币的外汇储备——为发行保证,保证本币与外币随时可以按固定汇率兑换。

以曾经实行这种制度十余年的阿根廷为例:

一是建立货币局,专门管理该国货币比索的发行;二是比索与储备货币——美圆——的汇率建立刚性联系:

1比索等于1美圆;三是增发1比索,必须同时建立1美圆的外汇储备。

显然,这种安排使本国的货币制度直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成部分。

最初实行货币局制度的是英法等国的海外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除加勒比的多米尼等6个海岛国家外,原来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均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制度。

但后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又有几个国际和地区建立了这种制度。

参看表1-2。

表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和地区

阿根廷

波黑

文莱

保加利亚

吉布提

爱沙尼亚

中国香港

立陶宛

实行的时间

1991

1996

1967

1996

1949

1991

1983

1993

钉住的货币

美圆

德国马克(欧元)

新加坡元

德国马克(欧元)

美圆

德国马克(欧元)

美圆

美圆

建立这种制度的国家,一般不具有独立建立自己货币制度的政治经济实力。

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较小,开放程度较高,进出口集中在某一些商品或某一国家,货币局制度是一种选择。

其中,根廷是一个特例。

它是具有一定政治经济势力的较大国家,选择货币局制度并非绝对的不可避免。

所以,当本国经济形式不断恶化从而保证不了货币局制度的要求时,也就放弃了这一制度。

2002年初,阿根廷宣布放弃货币局制度,全面改行经济比索化和浮动汇率制。

事实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独立实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权。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从1983年起,实施对美圆的联系汇率制度(linkedexchangeratesystem)。

其基本要点是:

发钞银行(在香港,无垄断发钞的“中央银行”,钞票发行由指定的存款货币银行进行,被指定发钞的银行称“发钞银行”,目前有三家——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每发行1元港币,要按7.8元等于1美圆的比例,向外汇基金存入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

外汇基金由政府设立。

收到发钞银行交来的外汇储备,外汇基金给发钞银行开具无息的负债证明书。

一般的存款货币银行需要港币,则需要用百分之百的美圆向发钞银行兑换。

在香港的外汇市场上,港币的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凡涉及外汇的交易往来都是按市场供求所决定的汇率进行。

多年来的市场汇率一直低于联系汇率。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虽然通常也归入货币局制度范围,但有其独特的特点。

与货币局制度的共同点是本币的发行必须有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但同时有重大的区别: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只是在发行储备上规定港币与美圆的刚性比率,而市场交易中实行的则是浮动的汇率制度。

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概念

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它一般包括三今方面的内容:

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即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样的货币。

②汇率制度的确定。

②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类型

根据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国际上的习惯称谓。

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汇率制。

1.国际金币本位制。

2.金汇兑本位制。

3.布雷顿森林体系

4.当前的管理浮功汇率体系

1976年的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以美元力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各和浮功汇率体系。

(参考资料见下数据)

三、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1.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

2.国际汇率制度的改革

四、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行协调与合作,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安现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

1、欧洲货币一体化

1970年,维尔纳报告,正式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设想。

1969年12月,当时的欧共体成员国在荷兰海牙召开首脑会议,商讨成立欧洲经货联盟。

之后,时任卢森堡首相维尔纳主持发表了一份声明,正式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设想。

1972年,欧洲货币“一条龙”计划。

1971年8月,美元大幅变动严重影响了当时欧共体各国的汇率。

次年4月24日,成员国开会,制订了“欧洲货币一条龙计划”,同意限制各国货币间汇率浮动。

起初颇有收效,但由于1973年全球性石油危机,美元疲软,及各国对执行政策的分歧等原因,“一条龙计划”最终失败。

1979年,欧共体发明了一个共同的记帐单位“埃居”(ECU),用以在欧洲货币体系内清算成员国间的国际收支、充当外汇储备以及作为计算中心汇率标准的货币单位,但不用于流通。

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开始运行。

1979年,欧共体国家又制订了新一轮的金融计划,名为欧洲货币体系,于3月13日执行。

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主要内容为汇率干预,其成员国间的汇率变化不得超过2.25%(意大利里拉不超过6%)。

1987年,统一欧洲纪要。

1987年有关成员国签署了统一欧洲纪要。

提出当时的欧共体国家应建立统一的内部市场,成员国应举行政府联席会议,加强沟通,以促进欧洲经货联盟的形成。

1989年4月,欧共体公布了德洛尔关于建立欧洲经货联盟的报告。

报告中明确了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是发行统一货币。

建议分三个阶段来达到经货联盟的目标:

1990年7月1日进入第一期,达到资本自由流通(西班牙因入盟较晚,享有一段过渡期,于1992年2月达标)。

1992年后进入第二阶段,1994年进入第三阶段。

该声明为促进实现欧洲经货联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0年7月1日,欧洲经货联盟第一阶段开始。

欧盟各成员国开始拆除一切有碍资本流通障碍。

1992年,欧盟协定。

1991年12月,在荷兰召开了欧洲理事会马斯特里赫特会议。

1992年12月7日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正式确立了欧洲经货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

提出了欧洲经货联盟分阶段进行的时间表,并规定了各国实施单一货币在汇率、通货膨胀、利率、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等五方面的经济趋同标准,其中预算赤字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标准,成为各国能否加入单一货币体系的关键指标,对推动欧洲经货联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93年1月1日,欧盟宣布统一大市场建立,资本流通等服务领域进一步开放。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为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铺平道路。

1994年1月1日,欧洲经货联盟第二阶段开始。

欧洲货币局正式成立并运作。

欧盟范围内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协调开始进一步加强。

各国开始积极减少"过渡财政赤字",向加入欧元的趋同标准靠拢。

1995年5月31日,欧委会发表有关通向单一货币的《绿皮书》,开始了向单一货币进程的具体操作。

1995年12月15-16日,欧洲理事会马德里会议。

“Euro”被选为欧洲未来货币名称,汉译为“欧元”。

宣布最迟于1999年开始实施单一货币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时间表,将最后实现单一货币的时间定为2002年7月1日。

1996年4月2日,欧洲货币局公布未来欧元的设计方案。

1996年12月13-14日,欧盟都柏林首脑会议,单一货币运行机制框架基本形成。

会议审议了由财政部长理事会提交的关于欧盟单一货币运行机制的框架文件,认为单一货币筹备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文件规定,从1999年1月1日起,新的汇率机制将取代原有的欧洲货币体系,新体系以中央汇率为基础。

1997年6月16-17日,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

欧盟15个国家就新的欧盟条约《阿姆斯特丹》草案达成一致,标志着历时15个月的修改《马约》工作的结束。

会议还正式批准了《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货币汇率机制》3个文件,旨在确保1999年1月1日如期启动欧洲经货联盟。

1998年5月1-3日,欧盟布鲁塞尔首脑特别会议。

确认比利时、德国等11国为欧元创始国。

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取代原欧洲货币局,统一管理和执行欧元货币政策。

1999年1月1日,欧洲经货联盟第三阶段开始。

欧元如期启动,作为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即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的方式流通。

同时也可继续使用个欧元国本国货币。

欧洲央行总务委员会确定欧元与欧元国币间、欧元国货币相互间不可撤销的固定汇率。

各成员国开始制造欧元纸币。

 欧元成为独立货币。

与此相应,一揽子记帐单位“埃居”将按1:

1的比例折换成欧元,之后退出舞台。

1999年1月4日,欧元进入外汇交易市场。

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在欧元11国流通。

2002年7月1日,欧元11国的货币将停止流通,由统一货币欧元取代。

2、其他地区货币一体化

1977年中东地区设立了海湾国家银行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先后成立了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储备基金组织等机构。

本章小结

1、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以及准备制度等。

2、货币制度自从产生以来,从其形态来看,经过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演变是与商品经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3、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制度演变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揭示了许多深刻的货币银行学的原理,当今的许多纸币理论是由金属货币理论演化而来的,因而,弄通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货币本质的理解。

4、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

一个主权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下实行两种货币、两种货币制度并行的货币制度。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货币制度。

5.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为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6、国际货币制度大体经历了典型的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浮功汇率制。

7、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是一功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工作。

本章思考题

1、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些特点?

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

在典型的金本位制下,为何不会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4、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5、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6、为什么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交,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金融?

7、一国两制下香港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8、什么是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解决的中心同题是什么?

目前解决的如何?

9、试述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前景。

10、试述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变发展道程。

论文

1、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研究。

(当前状况、前提条件、具体措施)

2、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内容、调节机制、利弊分析以及未来的前景。

3、欧元产生的历史过程、现状问题和未来前景。

论文:

货币、(近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的关系。

黄金输出入点

在金本位制度下。

1、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2、国际收支结算一般仍采用非现金方式。

3、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但它并非外汇市场的行市汇率,汇率受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其波动界限幅度是黄金点(goldpoint),或黄金输出入点。

黄金输出入点是输入或输出黄金的费用。

输出输入黄金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包装、运费、保险费等),它决定了金本位制度下铸币平价的汇率波动幅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和美国之间运送黄金的各项费用约为黄金价值的0.5—0.7%,以1英镑计算,运送黄金的各项费用约为0.03美元(按0.6%计算)。

当时铸币平价是:

1英镑=4.8665美圆。

在这种情况下,

(1)假定美国对英国有国际收支逆差,对英镑的需求增加,英镑汇率必然上涨。

如果1英镑上涨超出了4.8965美元(铸币平价4.8665美圆+运送[输出]黄金的费用0.03美元)时,则国负有英镑债务的企业,就不会购买英镑外汇,而宁愿在美国购买黄金运往英国偿还其债务。

因为,采用直接运送黄金的方法偿还1英镑的债务,只需要4.8965美元。

因此,引起美国黄金流出的汇率就是黄金输出点,汇率的波动不可能超出黄金输出点。

(2)反之,假定美国对英国的国际收支为顺差,英镑的供给增加,英镑的汇率必然下跌。

如果1英镑跌到4.8365美元以下(铸币平价4.8665美圆—运送[输入]黄金的费用0.03美元),则美国持有英镑债权的企业,就不会出售英镑外汇,而宁愿在英国用英镑购买黄金运回美国。

因为用运送黄金的方法收回1英镑债权,可以得到4.8365美元。

引起黄金流入的汇率是黄金输入点,因此,外汇汇率的波动不可能低于黄金输入点。

由此可见,在金铸币制度下,汇率的波动的界限是黄金点,即最高不超过黄金输出点,最低不低过黄金输入点。

欧元难撼美元地位

     ——兼论欧元启动后的国际货币格局

              问题的提出

  今年1月1日,千呼万唤的欧元终于面世,这无疑是国际金融史上一个具有划

时代的里程碑。

在这前后,有关欧元的文章铺天盖地,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

展望欧元问世后的美好前景以及欧元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

绝大部分经济学家

认为,欧元将挑战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使全球最终出现以欧元与美元为主的两

极国际货币体系。

甚至有人预言会形成2加1的国际货币格局,即美元和欧元各占

40%,日元与其它货币占20%。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只是因为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与美元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

在经济上,欧元区的人口、国民

生产总值和贸易额与美国不相上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