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285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docx

第24章肾综合征出血热周宝森

第二十四章肾综合征出血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类以“出血热”命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因其病原均为病毒,统称病毒性出血热(viralhemorrhagicfever,VHF)。

其中存在伴有因肾脏受损引起的症候群的一类“出血热”,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包括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及沙粒病毒引起的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及拉沙热。

由于发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HFRS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不利于交流,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该病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引起HFRS的病毒则根据原型株的分离地点命名为Hantaan(汉坦)病毒。

在我国从1983年以来将该类疾病一直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民间根据其最早出现的地区还将其称为“孙吴热”、“黑河热”、“虎林热”及“二道岗热”等。

1994年卫生部决定将流行性出血热改称HFRS,但由于本病每年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及严重危害,在目前传染病疫情报告、行政发文及大众媒介的宣传引用上,仍使用“流行性出血热”这一名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分布于全世界30多个国家,疫源地分布于五大洲70多个国家,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是受肾综合征出血热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年报告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告病例总数的90%以上,高发疫区发病率在50/10万左右,偶有暴发流行,病死率高达30%。

该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广、疫区类型复杂,是我国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1956年,我国将该病定为法定报告及重点防制传染病,并开展了相应的调查和防制工作,初步摸清了该病的主要的传染源、带毒鼠种、疫区分布和流行特征。

1984年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出血热监测网络,对HFRS进行了人间疫情监测、宿主动物监测、疫源地和疫区监测及流行趋势监测等工作;并开发、研制了多种灭活疫苗,进行了疫情控制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第一节病原学

前苏联学者曾进行志愿者试验,证明本病由滤过性病原体引起。

日军在侵华期间残无人道地拿战俘和平民做人体试验,证明本病的病原为病毒。

20世纪70年代,韩国学者李镐汪首先用病人恢复期血清结合免疫荧光技术,在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发现朝鲜出血热抗原,并用接种非疫区黑线姬鼠的方法,首次从黑线姬鼠肺中分离到朝鲜出血热的病原体,并根据采集标本的地方将其命名为汉坦病毒,汉坦病毒的研究从此得到极大突破。

不久,我国学者采用同样的方法,也从我国黑线姬鼠分离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SchmaljohnCS等测定了76~118株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开始了汉坦病毒的分子病毒学研究阶段。

一、病毒形态学

成熟的汉坦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和其他布尼亚病毒科病毒相比,汉坦病毒颗粒的形态具有多型性。

病毒颗粒的直径在75~210nm之间,平均为122nm。

病毒颗粒有双层脂质包膜,包膜表面有病毒糖蛋白组成的突起。

包膜内有疏松的带有粗颗粒的丝状内含物,是由病毒核蛋白、RNA聚合酶和病毒核酸组成的核衣壳。

在汉坦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可以见到为数较多、形态不一的包涵体,包涵体可呈丝状、颗粒状、颗粒丝状、小泡状等。

用免疫电镜技术证明包涵体主要由病毒的核蛋白组成。

二、病毒基因结构和功能

根据汉坦病毒的形态学、基因结构和核苷酸序列,特别是汉坦病毒基因片段末端的保守序列,将汉坦病毒归于布尼亚病毒科,并成为该科一个独立的新属——汉坦病毒属。

汉坦属病毒和布尼亚病毒科其它病毒在血清学上没有交叉反应。

汉坦病毒为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大(L)、中(M)和小(S)三个RNA片段组成,分别编码依赖RNA的RNA多聚酶、包膜糖蛋白(G1和G2)和核壳体蛋白。

汉坦病毒基因组RNA的5’端和3’端的15~30个碱基互补,这些互补序列可以保持RNA的稳定性,并可能在转录或复制的过程中被RNA聚合酶识别,启动合成新的RNA。

11个碱基的最末端序列“TAGTAGTAGAC”为所有汉坦病毒所共有,是汉坦病毒的重要基因特征之一,是区分汉坦病毒和布尼亚病毒科其它病毒的重要依据。

L片段由6,300~6,500个碱基组成,含有一个读码框架,编码一个接近250kD的多肽,为病毒特异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M片段由3,600多碱基组成,只有一个读码框架,通过共翻译后切割的方式,表达G1、G2糖蛋白。

汉坦病毒的G1、G2都是糖蛋白,是病毒和细胞受体结合部位,糖蛋白可以在动物体内诱导产生中和抗体。

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其S片段所含碱基数不同,在1,6002,000碱基左右,差异主要存在于S片段的3’端非编码区,所有汉坦病毒S片段的编码区长度基本接近,在1,300碱基左右。

S片段编码分子量接近50kD的病毒的核衣壳蛋白。

汉坦病毒的核蛋白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很强的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虽然抗核蛋白抗体的滴度很高,但是不能中和病毒。

核蛋白已作为抗原用于血清学诊断。

和其它布尼亚病毒相似,汉坦病毒RNA的复制和转录在细胞浆内进行。

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病毒的RNA多聚酶将病毒基因组的负链RNA转录成正链RNA(cRNA),cRNA经过修饰成为mRNA,RNA多聚酶以cRNA为模板复制负链RNA(vRNA)用于子代病毒的装配,从而完成汉坦病毒的生命周期。

三、病毒分型

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病毒分型主要根据核苷酸序列测定和交叉空斑减少中和试验,用这两种方法对汉坦病毒分型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所反映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1994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提出了用汉坦病毒分子结构特征,即核苷酸序列分型的建议;

(1)汉坦病毒的型(种):

至少有一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和其他已知的汉坦病毒的同源性小于75%;

(2)汉坦病毒亚型(亚种):

至少有一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该型的其他病毒有5%~24%的差异;(3)同一亚型:

同一亚型病毒之间,所有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差别小于4%;(4)应有分离出的病毒株,或由虫媒病毒分委员会裁决。

PCR结合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因此目前大部分汉坦病毒的型别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测定确定的。

根据上述分型原则,目前世界上至少有24个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的进化和宿主密切相关,通过长期的进化,汉坦病毒具有了较严格的宿主限制性,就是特定型别的病毒具有特定的宿主。

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有:

汉坦型(HantaanVirus,姬鼠型)、汉城型(SeoulVirus,家鼠型)、普马拉型(PuumalaVirus,棕背

型)和杜布罗瓦型(DobravaVirus,黄喉姬鼠型)。

辛努柏型和安第斯型病毒等一些近年在美洲分离的病毒,则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见(表24-1)。

表24-1汉坦病毒的型别

病毒

流行地区

所致疾病

主要宿主

Hantaanvirus(HTN)

亚洲,欧洲

HFRS(EHF)

黑线姬鼠

Seoulvirus(SEO)

全世界

HFRS(EHF)

褐家鼠

Puumalavirus(PUU)

欧洲,亚洲

HFRS(EHF)

棕背

Dobravavirus(DOB)

欧洲

HFRS

黄喉姬鼠

ProspectHillvirus(PHV)

北美,俄国

不致病

草原田鼠

Thailandvirus(Thai)

泰国

不清楚

板齿鼠

Thottapalayamvirus(TPM)

印度

不清楚

臭鼩鼱

Tulavirus(TUL)

欧洲

不清楚

普通田鼠

Khabarovskvirus(KHB)

俄国

不清楚

东方田鼠

SinNombrevirus(SNV)

美洲

HPS

鹿鼠

BlackCreekCanalvirus(BCC)

美洲

HPS

刺毛棉鼠

ELMoroCanyonvirus(ELMC)

美洲

HPS

西方收获鼠

Bayouvirus(BAY)

美洲

HPS

米鼠

Andesvirus(AND)

美洲

HPS

长尾小米鼠

四、实验室诊断

(一)实验室诊断技术

1.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鼠肺中的HFRS特异性抗原和血清中抗体进行小型动物带毒率的监测;对人血清中HFRS抗体检测进行病人诊断和人群监测。

应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分型。

2.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

在鼠肺上皮细胞质内见颗粒状黄绿色荧光即为特异性抗原。

(二)HFRS病人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1.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

3.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5.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测到HFRS病毒抗原或HFRS病毒RNA。

对符合上述实验室诊断标准的可疑病人,还须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综合判断进行诊断,确诊必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第二节流行过程

一、宿主和传染源

HFRS为多宿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不同血清型有其相对固定宿主鼠种。

迄今世界上已发现有173种(包括亚种、变种)陆栖脊椎动物(Vertebrate)自然感染HV,包括哺乳纲(Mammalia)151种,其中啮齿目(Rodentia)106种、兔形目(Lagomorpha)5种、食虫目(Insectivora)21种、食肉目(Carnivora)9种、偶蹄目(Artiodactyla)6种、灵长目(Primates)1种、翼手目(Chiroptera)3种;鸟纲(Aves)18种;爬行纲(Reptilia)2种;两栖纲(Amphibia)2种。

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鼠科(Muridae)姬鼠属(Apodemus)中的黑线姬鼠(A.agrarius)、黄喉姬鼠(A.flavicollis),家鼠属(Rattus)中的褐家鼠(R.norvegicus)和仓鼠科(Cricetidae)田鼠亚科(Microtinae)林

属(Clethrionomys)中的欧洲棕背

(C.glareolus)。

我国已发现67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HV,其中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有野栖的黑线姬鼠和以家栖为主的褐家鼠,此外,林区的大林姬鼠(Apodemuspeninsulae)和实验用大白鼠(Rattusnorvegicusalbinus)也可成为传染源,其次数量较多、带病毒率较高的还有以家栖为主的小家鼠(Musmusculus)、黄胸鼠(Rattusflavipectus)和野栖的黄毛鼠(Rattuslosea)、大仓鼠(Cricetulustriton)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barabensis)等。

至于其它一些带病毒动物,一般属于次要宿主动物或偶然感染者,其流行病学意义多数尚不清楚,尤其是鸟类的传播作用问题有待研究。

现在发现,家猫的感染率和带毒率较高,且在狗、家兔、牛、羊、鸡中也均查出有较高水平的HV感染。

它们虽非主要宿主动物或传染源,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起着扩大传播的作用,应给予适当注意并采取必要的防制措施。

不同国家地区的主要宿主有一定的区别。

在前苏联有两种HFRS,欧洲部分为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epidemica,NE),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欧洲棕背

;西亚主要为家鼠型HFRS,褐家鼠为传染源;东亚在朝鲜、韩国HFRS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引起姬鼠型HFRS;其次为褐家鼠、黑家鼠(Rattusrattus)和实验用大白鼠传播家鼠型HFRS。

西伯利亚主要为NE,也以欧洲棕背

和棕背

(Clethrionomysrufocanus)为其主要宿主动物;远东主要为姬鼠型HFRS,主要宿主为黑线姬鼠,其次大林姬鼠也可能为传染源。

此外,从远东疫区13种野鸟中查到HV抗原,并从其中的黄喉鹀(Emberizaelegans)分离到HV。

总之,不同国家地区的主要宿主有一定的区别。

作为HFRS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一般应具备的条件:

(1)种群数量多,密度、带毒率相对稳定;

(2)种群数量、带病毒率的季节和年度波动与人间疫情流行强度基本吻合。

二、传播途径

HFRS有三类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鼠播)、媒介传播(螨媒)和垂直传播。

(一)动物源性传播

HFRS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动物源性传播。

研究证实黑线姬鼠肺脏HFRS抗原最多,将HV经不同途径接种黑线姬鼠,以肺内接种病毒增殖滴度最高,表明通过呼吸道传播是最易实现的传播方式。

1.经呼吸道感染本病的流行高峰见于春夏间及秋冬间干燥季节,带病毒宿主动物排泄物或分泌物及其所形成的气溶胶常漂浮在空气中,人接触带病毒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或分泌物及其所形成的气溶胶而感染。

鼠类饲养室或野外打谷场是带病毒鼠密集并大量排出病毒的场所,更易形成气溶胶而经吸入感染,甚至引起HFRS的暴发。

实验用大白鼠感染人HFRS的报告也证实了除野鼠外接触实验室带毒大白鼠也可吸入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本病。

2.经皮肤(粘膜)伤口感染动物源性传播的另一种可能是经破损皮肤(粘膜)伤口传播。

有研究表明,无论鼠间还是人间,HV通过皮肤伤口或粘膜较易实现传播。

在HV分离前,就有经皮肤伤口感染HFRS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HV分离后,证实动物宿主的排泄物及分泌物中含有HV,病毒的外界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持续48小时,这样就为经皮肤伤口感染创造了条件。

动物实验时发现,HFRS抗原阳性黑线姬鼠的血、尿可以通过伤口感染非疫区黑线姬鼠,也可以通过不明显的皮肤损伤使鼠感染。

有研究表明,家鼠型和姬鼠型鼠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经皮肤伤口感染。

该病的高发期,多是农忙季节,尤其在秋收季节,黑线姬鼠大量繁殖并频繁下田取食,其排泄物污染土壤和农作物的机会大为增加;而且这时正值农忙,参加秋收人员皮肤破损及接触土壤和农作物的机会大为增加,从而出现姬鼠型HFRS秋后发病增加的现象。

3.经消化道感染有研究表明通过病毒污染食物是HFRS传播方式之一。

尤其在野外宿营地,鼠类常向厨房集中,如未做好防鼠工作,食物一旦被带病毒鼠污染,可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甚至引起HFRS暴发。

目前有关经消化道感染尚有争议,但HV在宿主鼠类的唾液阳性检查结果及用病毒食饵喂幼鼠发病的结果,均支持经消化道感染。

(二)媒介传播(螨媒)

近年,我国学者发现包括革螨和羌螨在内的螨类可以传播汉坦病毒。

主要证据有:

(1)革螨的季节消长和姬鼠型HFRS一致;

(2)鼠窝螨中分离到汉坦病毒;(3)感染汉坦病毒的螨可以通过叮咬传染动物;(4)病毒可以经卵传代。

但该途径在人类汉坦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尚有待研究。

(三)垂直传播

近年国内的研究发现,在孕妇出血热患者和人工感染及自然感染怀孕鼠类中发现有本病病毒的垂直传播。

从孕妇出血热患者所产死婴的肝、肾、肺中检出HFRS病毒抗原,并分离出病毒;从人工感染的怀孕小鼠的胎鼠脏器中查见HFRS病毒抗原及分离出病毒,并从其血液中查见特异性抗体;从自然界捕到的怀孕黑线姬鼠的胎鼠及新生乳鼠脏器(脑、肺、肝)查见HFRS病毒抗原,并从其血液中查见特异性抗体。

这些宿主动物中的垂直传播最可能是经胎盘传播的。

垂直传播可能在HFRS病毒自然生存及在保持自然疫源地存在方面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常见几种传播途径及传播方式见表24-2。

表24-2HFRS的可能传播途径

类别

种类

传播方式

1.动物源性传播

(1)伤口传播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病毒经污染皮肤或粘膜伤口感染

(2)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3)消化道传播

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2.螨媒传播

(1)革螨传播

通过革螨叮咬

(2)恙螨传播

通过恙螨叮咬

3.垂直传播

(1)患病孕妇

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2)带病毒孕鼠

通过孕鼠经胎盘传给胎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大白鼠)

(3)带病毒革螨

经卵传递

(4)带病毒恙螨

经卵传递

(宋干1998)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汉坦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病毒后仅小部分人发病,大部分人呈隐性感染状态,人群隐性感染率的差别,主要与人群活动场所、活动范围、接触传染源(或其排泄物)的几率不同有关,其中以SEO病毒的隐性感染率最高。

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和所在地区汉坦病毒的流行强度有关,隐性感染率随发病率的升高而升高。

人群隐性感染者产生IgG抗体滴度一般较低,免疫力持续也不及显性感染获得的时间长。

该病显性感染,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极少见到二次感染发病的报告。

国内监测结果证实,家鼠型疫区人群自然隐性感染率最高,其次为混合型疫区,姬鼠型疫区最低。

重流行区人群隐性感染率比轻流行区高。

人间汉坦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和啮齿动物密度增高、啮齿动物带毒率增高有关。

第三节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一)自然疫源地分布

HFRS疫源地的存在取决于携带其病原HV的主要或原始宿主鼠种的分布,而不同型别HV又各有其独特的主要或原始宿主鼠种,这些有关鼠种在世界范围的地区分布亦明显不同。

总体看来,HFRS目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HV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78个国家。

但其主要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欧大陆2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朝鲜、前苏联、日本、土耳其、芬兰、瑞典、挪威、丹麦、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前南斯拉夫、瑞士、比利时、法国等。

其中以中国、朝鲜、前苏联三个国家发病者居多。

中国HFRS自然疫源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景观特征,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地带,但在西部边缘地区海拔可在2,000m以上,主要与当地存在宿主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喜潮湿的生存环境有关。

(见表24-3)

表24-3世界HFRS主要疫源地类型及分布

疫源地类型

主要宿主鼠种

HV型别

主要分布地区

姬鼠型

黑线姬鼠

汉坦病毒

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的远东

大林姬鼠

汉坦病毒

中国的东北林区

黄喉姬鼠

多不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

前南斯拉夫

家鼠型

褐家鼠

汉城病毒

中国等,世界性分布

大白鼠

汉城病毒

中国、日本等,世界性分布

欧洲棕背

普马拉病毒

芬兰等北欧、东欧一些国家

(宋干1998)

(二)发病疫区分布

世界上已经有32个国家发生HFRS疫情,但主要分布地区基本未变。

根据29个国家至1995年的病例报告,亚洲占92.68%,欧洲占7.32%,非洲、美洲不足0.001%。

HFRS主要的两种类型:

一种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等地区;另一种分布在北欧的芬兰、瑞典和挪威和东欧等国家。

目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30个发现汉坦病毒或HFRS病例。

20世纪30年代,该病仅发生在我国黑龙江流域,50年代疫区逐步扩大,在兴安岭和秦岭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

60年代疫区进一步扩大,达到21个省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等省份发生家鼠型HFRS暴发,以后疫区迅速蔓延,目前我国除青海省以外的其他地区均有汉坦病毒流行。

HFRS发病主要是以农村为主,城市少于农村。

该病的地区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严格的地区性、边缘性、局限性及高度的散发性。

但家鼠型HFRS地区较广泛,散发中有暴发。

二、时间分布

(一)季节性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即每年周期性地在一定的月份流行并出现高峰,但同时又表现为散发性,全年各月均有散发的病例出现。

但HFRS在不同年代、不同疫区类型的流行季节并不完全相同。

家鼠型和姬鼠型的HFRS发病季节有明显差别。

家鼠型的HFRS发病高峰季节在春夏之间(3月~6月),姬鼠型的发病高峰季节在秋冬之间(10月~次年1月),二者的混合型疫区的流行季节具有两型HFRS的特点,两型HFRS中占优势一型的季节型表现的较为明显(见图24-1)。

由于本病全年不同时期均可有散发病例出现,而我国南北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别(从寒带到亚热带),在南北不同地区同型HFRS的发病季节分布上亦有所不同。

20世纪80年代以前,历年HFRS发病季节全是姬鼠型的秋冬季高峰。

1981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暴发家鼠型HFRS流行后,出现80年代我国HFRS扩大流行的高峰,全国HFRS发病季节分布随之发生明显改变;1986年,春夏季和秋冬季两个高峰季节发病数量/比率基本持平,进入90年代两型季节发病数量/比率仍然基本持平,全国发病季节分布曲线也保持了双峰型特征。

HFRS发病的明显季节性决定于其两种主要宿主鼠种的繁殖及活动的明显季节性,及其生活习性的明显不同。

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对宿主动物数量、活动及人群经济生活的影响而影响HFRS发病数量,亦会造成HFRS发病季节的波动。

图24-1中国三型出血热疫区流行季节特点

(二)周期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HFRS也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全国范围平均每8年出现一个HFRS流行高峰,县市级疫区3~5年出现一流行高峰较为常见。

周期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与主要宿主动物周期性密度变化和种群的数量以及带毒水平有关,和人群的免疫水平有关,同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随着疫苗的使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其它因素的变化,HFRS流行的周期性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我国HFRS发病和死亡的年度分布。

见图24-2。

图24-2中国HFRS发病和死亡的年度分布

三、人群分布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HFRS病毒具有普遍的易感性。

无论新老疫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男女老幼皆可感染本病。

姬鼠型和家鼠型HFRS发病的人群分布有明显不同。

在姬鼠型疫区,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形成发病人群性别、年龄和职业上的差异。

家鼠型HFRS发病的性别、年龄及职业别的差别较小,这是由于不同人群在居民区及其周围与主要宿主褐家鼠接触机会均等。

1.职业差别从事各种不同职业者均可感染。

但发病率以农民高发,约占发病总数的80%;其次为从事野外作业的工人、技术人员,野营的军人,农田守护人、水利工作人员、修筑道路人员、灭鼠人员以及疫区的医务人员和HFRS实验室工作人员。

2.年龄分布在姬鼠型和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以16~45岁人群隐性感染率最高,0~6岁及60岁以上较低;但家鼠型疫区,则以36岁以上的隐性感染率高,0~15岁的也有较多的感染。

从发病的年龄来看,最小者不足1岁,最大者70多岁,但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差别明显,通常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率为最高(约占2/3以上),16~60岁年龄段人群占发病总数的90%左右。

3.性别分布男女两性均可发生本病。

大多数地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男性发病占2/3左右。

人群隐性感染率,姬鼠型和混合型疫区男性高于女性;而家鼠型疫区则女性高于男性。

一般认为年龄、性别上的发病率差异主要是由于暴露和感染的机会不同所致。

四、流行病学分型

由于不同宿主鼠种的生态习性不同,其传播的HFRS的流行表现明显不同,据此可区分为不同的流行型。

国外李镐汪根据HFRS暴发场所和宿主动物不同,分为农村型、城市型和实验动物型三个流行型。

我国将HFRS分为野鼠型(由黑线姬鼠传播)、家鼠型(由褐家鼠传播)及实验动物型(由大白鼠传播)。

野鼠型HFRS的病原为I型病毒,后两型HFRS均为II型病毒。

血清学调查证实汉坦病毒分布呈全球性分布,其中主要是家鼠型病毒。

因为家鼠可随车、船等交通工具进行广泛的传播,说明该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1.野鼠型此型是我国HFRS的主要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