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318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docx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

程艺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

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目的是按照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部署,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化工作的会议和文件精神,明确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刚才七个单位从不同角度交流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和体会,听了很受启发和鼓舞,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

下面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积极推进,取得了初步效果

       去年9月,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刘延东副总理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今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相关要求。

为落实国家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提出的目标要求,前一个阶段,我们制订了全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取各方意见,修订完善,目前正在报省政府审定。

       这些规划和实施意见,对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

       一是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原则。

提出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政府主导、统一标准、应用先导、创新机制”的实施原则,强调了全省教育信息化目的性、统一性、开放性和安全性。

       二是提出了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总体思路是:

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出发点,以中小学网络全覆盖为基础,以师生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和管理现代化为支撑,以创新建设机制和服务模式为关键,以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实现“三通两平台”工作目标,基本建成省市县互联、校校畅通、人人享有的信息化学习、管理环境。

并围绕“建设、应用、可持续”的发展主线,提出从基本建设、普及应用到深度融合的阶段性目标,明确了五大建设任务,包括基于云平台的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全省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校园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教育技术应用与管理能力建设,以及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确立了基本建设的模式。

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是:

“省级统筹协调、分层分类负担、政企共建共管、资源互通共享”,省政府统筹规划、优化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加大投入和购买公共服务,保障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等工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发挥好扶持、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市、县(区)政府主要负责本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个性化资源及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对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学校主要是提升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保障网络和设备的基本维护和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和教育部对信息化的目标要求,从五个方面积极推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

       一是推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为解决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教育部等部门要求各地为确需保留的教学点配备视频接收播放系统,组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今明两年完成全覆盖目标。

今年,我省已投入1287万元,完成了2574个教学点的设备配备,余下的教学点设备正在招标采购,年底将做到设备全覆盖。

为此,组织实施了三项工作:

第一,建设专递课堂资源。

完成了小学英语三年级、音乐一年级上册专递课堂资源制作,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专题资源网站,供教学点教师下载使用,保证了秋季按时开课。

第二,开展在线课堂实验。

在全省确定了6个不同条件的县市区进行试点,繁昌县、南陵县的教学点已全面推开。

实验工作为教学点正常开课开辟了新的课堂教学形态。

这项实验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认可,并组织中央相关媒体进行了集中采访和报道,反响很大。

第三,举办了省级骨干培训班和在线课堂实验区教师的培训。

各项目单位也开展了县级培训,覆盖了所有项目教学点教师。

建立了在线课堂实验区常态化教学组织的制度。

       二是加快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优化网络等教学环境。

我省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目前,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的覆盖率已达到60%,比2010年提高近50个百分点;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有11070所,覆盖率达68%;中小学建有计算机教室9421间,覆盖率为41%。

       三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

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培训了10万余名校长、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

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实施了国家级和省级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是建设网络学习空间。

目前,网络工作室注册教师超过10万人,上传资源1.7万多个,访问量达300万人次。

建立了教研员在线答疑制度,通过网络工作室平台,组织省、市教研员以及骨干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定期回答教师提出教学疑难问题,组织中小学开设网络课堂。

       五是推动两个平台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多版本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相关的资源。

加强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学生、学校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已有19个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整合完善省教育资源、管理网站,新的网站年内将推出使用,提供服务。

       总体上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推进了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最近王学军省长在教育厅调研时,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强调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切实组织实施好。

明年1月教育部将在我省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装备信息化现场推进会议。

前几天,在深圳举行的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会议上,我介绍了我省的做法。

       二、认清当前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是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整体进展缓慢,地区和学校之间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差距很大。

一些地方对教育信息化学习和研究不多,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应用效果了解不够,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对信息化发展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清,盲目推进。

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舆论氛围有待营造。

       二是缺乏统筹协调与总体规划。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存在着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的管理体制,权责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工作上的扯皮推诿。

不少地方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无法充分共享、应用水平难以提高。

       三是信息化基础工作十分薄弱。

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远远不能适应正常的教学和管理需求,还有32%的中小学没有接入宽带互联网,59%的中小学没有计算机教室。

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存在瓶颈,市县教育网建设参差不齐,影响学校的网络接入。

教育资源平台、管理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是教育信息化应用亟需加强。

一方面,一些地方信息化的使用效率较低,将教育信息化单纯理解为技术工作,教研部门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缺乏有机的融合。

另一方面,教师培训存在着需求量大、培训力量有限和层次性不强等困难,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能力较低。

       五是信息化保障机制没有形成。

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应用困难很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设备设施运行维护与升级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

一些地方信息化管理意识差,对于信息化设备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措施,损耗严重。

学校网络管理和技术维护力量薄弱。

       这些问题与困难,制约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阻碍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进一步做好今明两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任务,形势喜人,也很逼人,时不我待,各地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近期,《安徽省教育信息化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及《方案》即将印发,对指导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要认真学习,切实执行落实。

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处理好信息化推进中的四个关系。

各地和各校要深入调研,判明发展需求,加强统筹协调,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各自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体系。

对此,各地要注意处理好四方面关系:

       第一,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信息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性、互通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布局。

过去,各地和各校有独立开发的系统,很多地方建有自己的信息中心、数据库和用户界面,但由于没有形成点与点之间的对接,形成了相对封闭、互不关联的信息孤岛。

因此,要高度重视全局性的统筹与谋划,各地和学校一定要本着全省一盘棋的思想,以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建设标准为指南,找准地区和学校定位,明确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形成全省教育信息化分层次组织的架构。

       第二,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任务繁重,要做的事很多,必须紧扣核心目标,分阶段、有重点地予以推进。

原则上,信息化发展不搞“一刀切”,各地经济条件不同,省里的指导思想是鼓励有条件地区和学校先行一步,创新发展。

但是,相对同一地区,信息化推进有锦上添花的工作,更有雪中送炭的要求,就国家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言,各地要从最急需的地方抓起,从最薄弱的地方做起,其中,要注意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配置信息化资源,特别是要加强对确需保留的农村学校及教学点信息化建设,促进其开设好课程。

各地工作一定要实实在在,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切忌不顾实际需要,搞所谓的“形象工程”和“作秀工程”。

       第三,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信息化不是一次性投入的建设项目,而是需要持续推进的长期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前期项目建设和后期常态运维保障的两个方面来规划,尤其要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好运维保障和设备更新升级问题,保障可持续发展。

       第四,处理好建设与应用的关系。

建设和应用是中小学信息化的两个重要环节。

目前全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分步实施。

但在加强建设工作的同时,必须将信息化应用摆上重要位置,将提升应用能力和水平作为核心任务统一部署,提出具体的实现目标和举措。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和技术支持条件。

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两个部分。

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

各地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强本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这里着重就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几点要求:

       第一,实施稳定畅通的宽带接入。

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网络运行质量不高的问题,带宽不够和线路不稳的现象普遍存在。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认真调研摸排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中小学宽带接入和校园网络建设的技术方案。

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和拓展校园内网络设施,对已经老化的设备和线路及时进行升级改造。

要通过建设教育专网、降低成本接入光纤等方式,提高网络使用效果。

       第二,加快完成多媒体教室建设任务。

我省从2009年开始,充分利用国家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专项资金,在全省实施了多媒体教室建设工程,规划到2015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

但是,普通高中、幼儿园、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等,国家和省没有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对这些地区和学校,当地政府应该统筹安排,实现城乡同步建设。

       第三,努力增加师生用机数量。

终端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元素,各地要加快中小学电子备课室建设和教师用机配备,使学校具有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授课的条件。

到2015年,各地城镇师机比要达到1:

1,农村师机比要达到2:

1以上;生机比达12:

1。

       三是加速省级资源和管理两个平台建设。

全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是一个覆盖全省、多级分布、互联互通,以技术与网络支撑的云服务体系。

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仅要汇聚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要提供直达每一间教室、满足师生即时在线互动学习的广大空间。

全省基础教育管理公共平台,主要由省级教育管理的数据库、数据中心和管理系统组成,建设方式是“两级建设、五级享用”。

“两级建设”是指中央和省两级建设。

“五级应用”是由教育部和省统一组织开发应用系统,中央、省、市、县、学校五级使用。

原则上,我们不提倡层层建设,各要充分利用省级平台空间和资源,组织学校、教师持续应用。

对一些坚持要自建本土化应用中心的市县区,必须在完成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前提下实施,同时,要严格遵循国家和省制定的相关标准,做到与省级平台的技术对应,保障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四是推动优质资源和技术的普遍应用。

各地要遵循网络通到哪里,设备配到哪里,资源和技术就应用到哪里的要求,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实施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工程。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教育部近期下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明确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提出要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规范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提出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校长和教师培训的必修学分,实行教师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

我省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从2014年起,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定期组织基于信息技术、以学科应用为核心的专题培训,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采取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不同层次、各类人员的培训。

要创新培训新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培训效果,全面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第二,普遍抓好三项应用。

一是加强教学应用。

各地要加强教学应用指导,提供应用服务,转变应用理念,改变“人灌+机灌”的应用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各地各校要部署建立师生个人网络学校空间,力争到2015年,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推动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

二是加强研训应用。

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教师教研协作,跨区协同备课,远程评课互动,在线资源分享和案列研讨等方面的作用,扩大教师的交流范围,提高教研层次和水平。

三是加强服务社会的应用。

提供数字家校互通服务,支持家长与学校进行便捷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远程沟通;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向社会开放,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电子课外学习支持服务,支持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第三,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促进边远农村地区开齐开足课程。

到今年年底要全面完成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

各地各校要全面做好宽带接入、设备安装和教师培训工作。

设备已经覆盖的地区,必须通过专递课堂的形式,全面开设音乐和英语两门课程。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中心学校制定教学点开课计划,建立配套管理制度、措施,保障专递课堂正常开设。

全省要继续扩大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试验范围,各市要组织开展申报工作,原则上一个市不少于一个县。

申报的通知已经印发到各地。

     

       第四,积极开展应用模式的实验、示范。

强化试点引导,推广典型经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希望大家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的工作。

市、县(区)教育部门要按照教育部和省厅部署,加强指导、协调和督促,充分发挥试点区域和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批在省内外有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创新典型学校及试验区,为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我省有些地方开展的在线集体备课、在线课堂实验都是很好的探索和示范,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认可和媒体的广泛宣传。

希望各地积极开展数字校园示范、智慧校园试点建设工作,加强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示范校。

       第五,研究和建立推进应用的新机制。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为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提供服务。

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争取政策、机制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要充分发挥系统内部基础教育、教研、装备和电教部门的统筹合力,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信息化应用尽快走上常态化的轨道。

要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和指南,开发适合我省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开展教师应用能力全员测评,激发教师学习动力。

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第六,要高度重视和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从课件制作、讲授方式、课程进度、远程教学等方面都要本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素质教育等基本原则不断探索。

       第七,要在普通高中大力推广教育信息化,利用网络实现优质师资共享,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方面进行探索。

       五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教育信息化具有教育和技术的双重属性,涉及领域广,各类专业聚合,工作头绪多,尤其是我省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实施任务重,组织难度大,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应按照目标统一、指挥统一、分工协作、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相关组织体系。

各市、县(区)级政府是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协调机构,建立本地发改、财政、工信、人社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跨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和工作进程要求,制定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形成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

各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摆上突出重要位置。

要成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参加,实行统一指挥和领导;要成立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进行信息化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要建立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和会商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工作责任制,在领导小组和推进办的统一要求下,分别做好政策制定、技术支持、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运行维护等工作。

中小学校应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和服务职责纳入相关内设机构,按需要配备专兼职人员,研究制定本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强信息化与教学工作的融合,加大培训力度,保证应用成效。

       第二,加强应用和运维管理。

各地要建立完备的数字化校园管理规章,包括校园网络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校园电视与广播管理、信息化设施设备管理、教师培训管理、经费管理等。

中小学要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10%的比例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学校信息化的宽带租金和设施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网络管理员实施信息化教学与管理。

建立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制度,鼓励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共建优质的个性化的校本资源。

这里,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严防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传播,严防一些人利用校园网达到商业目的。

要建立严格的网络纪律,规范约束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坚持立德树人,在虚拟世界引导好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加强技术服务的跟进。

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是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基础。

各地要贴近本地实际,研究和创新技术服务方式,构建技术服务体系。

各中小学要确定1至2名兼职教师,负责设备设施和网络的日常管理维修、信息更新以及资源上传等工作。

同时,要采用市场运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确定专业服务商提供维修服务,以提高专业服务质量,提高设备完好率和使用效率。

电教装备部门要发挥好作用,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第四,加强督查与考核。

各地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督导考核的指标,建立奖惩制度,对行动迅速、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各学校要将信息化作为评估教学的指标,形成激励机制。

为促进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初步考虑,明年将这项工作纳入到省政府对市县政府的考核中。

       同志们,十八届三中会议《决定》中提出: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国家和省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空前,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学校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和落脚点。

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抓住当前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切实增强使命感,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为中心,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又快又好发展,为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倍加努力和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