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氓教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345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8课氓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课氓教学案.docx

《第8课氓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氓教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8课氓教学案.docx

第8课氓教学案

第8课氓教学案

  氓

  第8课氓

  名称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

  ①社会政治诗:

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

②爱情诗:

歌颂美丽的爱情。

③史诗:

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

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特点。

  背景链接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制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等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诗经》“六义”

  Ⅱ.文化常识

  古代占卜术语

  尔卜尔筮

  卜:

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认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筮:

本是用草木类预测;后来指称扩大了,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

  古代男子的称谓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

此处指男子,特指未婚男子。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

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如:

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

  了解《诗经》中比兴的手法。

  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诵读课文第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抱布贸丝

  贸:

  匪来贸丝匪:

同“非”,不是

  来即我谋谋:

这里指商量婚事

  匪我愆期愆:

  将子无怒将:

愿,请

  乘彼垝垣乘:

登上

  泣涕涟涟涕:

眼泪

  载笑载言载:

语助词,乃,就

  体无咎言体:

体象,指卜兆和筮卦的结果

  咎言:

凶辞,不吉之言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译文: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当作我们的婚期吧。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译文:

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环节二:

把握文意

  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是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B.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了人物的温柔的个性,也暗示了氓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张本。

  c.第2段描写女子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充分表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率真直爽和对男子的痴情。

“乘”“望”两个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激动和欣喜之情。

  D.这两段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将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

选c c项,“乘”“望”两个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二、诵读课文第3~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无与士耽

  耽:

耽乐,欢爱

  犹可说也说:

同“脱”,解脱

  其黄而陨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

  三岁:

泛指多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

过失,差错

  贰:

过失,偏差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罔极:

没有原则

  德:

品德,德行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译文: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译文:

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译文:

女子又没有什么过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

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环节二:

把握文意

  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比喻女子从容颜靓丽、青春年华到年长色衰的过程,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暗示时光的推移。

  B.这两段由上面的叙事转入抒情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的开始。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前半句是实写,同时也暗示女主人公内心怨愤难平的波澜,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

  D.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二三其德”,体现了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深刻反思——女子不能沉溺于爱情,从中也透露出女子对“氓”变心的愤恨,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解析:

选A A项,作者这样写,不仅仅是“为了暗示时光的推移”,还比喻夫妻爱情的变化。

  三、诵读课文第5~6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靡室劳矣

  靡:

无,不

  夙兴夜寐夙: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夜: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言既遂矣言:

句首助词,无实义

  遂:

实现,遂顺

  躬自悼矣躬:

自身

  悼:

伤心

  及尔偕老及:

和,与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

欢乐

  晏晏:

温柔和悦的样子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旦旦:

诚恳迫切的样子

  其:

代词,你

  反:

违反,指违背誓言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译文:

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译文:

静下心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译文:

同你白头到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译文:

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有想到你竟会变心。

  环节二:

把握文意

  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承上文的“三岁食贫”,概括了女主人公多年来的劳苦生活,她任劳任怨地承受着家庭给予她的重担。

两个“靡”字,道尽了其中的辛苦。

  B.氓,婚前婚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氓之蚩蚩”到私欲得到满足后的“至于暴矣”,乃至朝三暮四后的“士贰其行”,有力地表现了男子的暴戾不仁、忘恩负义的性格。

  c.女主人公反思自己“及尔偕老”的愿望,得到的只是氓“信誓旦旦”的谎言,她看清了氓的本来面目,并采取了决绝的态度。

女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是深刻的反思和悔恨,是对氓的谴责和愤恨。

  D.《氓》这首诗同《诗经》中的大多数四言诗一样,句式以四言为主,采用回环跌宕的结构,尤其是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解析:

选D D项,“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错,应该为“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责任

  从教材中积累

  诗中“氓”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男子,是一个反面人物形象。

求婚时他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忘记了自己的承诺,忘记了作为男人的责任,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这种不忠于爱情,不信守誓言,不诚信不负责任的人,必将被世人唾弃。

  从历史中积累

  白墙红瓦,点点桃花掩映下,如“梨花带雨”般的昭君即将出塞,她明知此去艰难异常,要永远忍受思乡之苦,可她凭着连男儿都汗颜的气魄与胆量,毅然挑起“使国安”的责任,远嫁他乡。

茫茫大漠,黄尘漫天,长风孤雁,泪打琵琶,琴韵悠悠,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红泪点点,昭君却义无反顾,是责任让柔弱如水的她做出了这样的壮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当荆轲踏上去秦国的征途,他背负的是责任,是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

责任使他在凶暴的秦王面前无所畏惧。

他虽然最终倒下了,但依然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一个负责的英雄……

  从名言中积累

  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梁启超

  生命和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车尔尼雪夫斯基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歌德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

  从佳作中积累

  小草知道自己的责任,它尽情地释放无尽的生命力,为春天增一丝绿意;大树知道自己的责任,它努力地扩展自己的枝叶,为夏天送去一片绿荫;金黄的稻穗知道自己的责任,它谦虚地弯下腰杆,为秋天带来丰收的喜悦;腊梅知道自己的责任,它勇敢地在寒风冰雪中怒放,为冬天带来一丝生机。

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则更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

  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爱默生曾说:

“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科尔顿也说:

“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

人,应该为责任而活,决不能像“氓”那样背弃承诺,成为一个无情无义、不负责任、被人唾骂的人。

  [领悟] 作文片段在引用名言并做进一步解说的基础上,总结出主旨:

人,应该为责任而活。

并进一步由反面举“氓”不负责任的例子加以论证。

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精彩范文]

  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

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泮水”“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

它的美因失传而更加凄丽。

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

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

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

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小雅》后一章中裸露着。

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

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

暮色苍茫,流水淙淙。

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谷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声。

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一下刺酸了我们的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

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净的素食。

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佳作赏析

  《诗经》是一本至纯至美的书,对《诗经》的解读正是对这种至纯至美的发现与挖掘。

本文通过想象与联想,串联了《诗经》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情景,使那些超越千年的事件与人物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语言华美,手法多样,是一篇不可多见的优美散文。

  写作借鉴

  学比拟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一句运用比拟手法,将“风、雅、颂”这些抽象的内容比拟为能“御风”、能“溯水”的具体之物,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学用典

  “振木铎”是一个典故。

《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木铎,是一种乐器,类似铃铛,摇动时可以发出声音。

振木铎,就是摇动木铎。

行人摇动木铎,沿途采诗。

后世以“振木铎”为典故,指兴学、兴教和弘扬民族文化。

  学佳句

  “冷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一句运用比拟,写《诗经》对读者和民族文化的影响,表达的含意深刻:

《诗经》中民歌的悲伤,不仅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而且融入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文化不能割裂的渊源。

  学引用

  作者引用《诗经•小雅•采薇》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名句,阐释《诗经》厌战和思妇的相关内容,使内容具体生动,文采斐然。

特别是“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一句含意深刻:

思妇的叹息饱含对出征丈夫朴素而真挚的思念之情,让人们看到愤怒豪壮的劝战宣传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面前都成了谎言。

  学对比

  描述《诗经》所表达的不同感情后,作者又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这是通过现代与古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对比,揭示在《诗经》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情感丰富纯真;启示物质生活充裕的现代人应该做一点精神反思。

  学表达

  这篇散文在行文上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诗经》的主要内容,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增强了的文学色彩,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翻译] 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

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明理知义] 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源出于此。

鱼被困在河滩上,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它们也终于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相忘于江湖。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地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

“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曰:

“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上曰:

“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译文:

  参考答案:

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

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参考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

“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会贪婪到这个地步呢?

”但还吝惜他有功绩,就不惩罚他,只是在大殿中当众赠送丝绢几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说:

“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再送他丝绢?

”唐太宗说:

“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

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范蠡,字少伯。

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

后人尊称“商圣”。

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其间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范蠡出身贫寒,年轻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他与楚宛令文种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的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

后来吴国大败越国,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

他向勾践概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

“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订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范蠡亲自跋山涉水,访到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

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终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勾践灭吴之后,范蠡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齐国海边结庐而居。

他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其贤明能干为齐人赏识。

齐王把范蠡请进国都,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他喟然感叹:

“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

范蠡第三次迁居至陶,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之法,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人生教益] 优秀的人才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来发挥才干。

辅佐原本就站在巅峰的君主成就霸业并不困难,难的是范蠡能在越王穷途末路之时挺身而出,帮助越王实现从一败涂地到春秋霸主的华丽“逆袭”。

这足以证明范蠡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才能。

  一、文言基础专练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

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

耽搁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

过失,差错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

低湿之地

  解析:

选B B项,耽:

耽乐,欢爱。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黄而陨B.隰则有泮

  c.匪来贸丝D.信誓旦旦

  解析:

选A B项,“泮”同“畔”;c项,“匪”同“非”;D项,“旦旦”同“怛怛”。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解析:

选c A项,“黄”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B项,“贫”为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D项,“夜”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解析:

选B A项,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

B项,均为代词,他。

c项,①动词,到达;②就,表承接。

D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的。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不见复关,

  。

既见复关,

  。

  桑之未落,

  。

于嗟鸠兮,

  。

  。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

  信誓旦旦,

  。

  亦已焉哉!

  答案:

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

①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②运用重章叠句手法。

例如,“关关”形容鸟叫声,“窈窕”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

出嫁。

②: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

草木茂盛的样子。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参考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三、语言表达专练

  0.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

以“儒家学者”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

  参考答案: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它进行断章取义、歪曲篡改,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

  1.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会。

主题是“《诗经》鉴赏”。

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

要求:

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

  答:

  参考答案: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之宝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