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380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docx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1021

行走教坛诗意间

廖庆衍

曾荣获2001年茂名市师范教育研究会论文大赛两个一等奖,被誉为“双冠王”称号和2009年中华教育论文银质奖的廖庆衍老师,已在他至爱的教改论坛上耕耘了42年,终于退休了。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他用满腔热情,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廖庆衍坦言: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目中有人,既要教学生读有字的书(教材与书本),又要教学生读无字的天书(社会与人生);既要教学生会作文,又要教学生会做人。

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心中有爱,这种爱不是遮羞护短的爱,一味宠惯的溺爱,也不是高压狠罚的变态之爱,这种爱,包容并超越了母爱与友爱,是爱心的极致,这种爱,以民主为前提,科学做基础,是理智的极致。

只有这种深沉的爱才可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爱。

——引言

人生是这样的短暂而辉煌,

人生是这样的平凡而激荡。

从教42年,终于退休了。

我回顾走过的42年教坛风雨人生路,这漫长的教师生涯,令我意绪纷纭,感慨良多。

是的,毕竟42年了,42年的日日夜夜,上下求索,42年的如歌岁月,有波浪,也有诗行。

在我的心路历程上留下过深浅不匀的脚印。

我曾经有过青年的梦想与激情;有过中年事业成功的喜悦与闪光;也有过与病魔抗争的苦痛与惊惶;步入晚年,我守望着一份淡泊与宁静。

一、审视自我

说来惭愧,从教42年,我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教书匠。

1963年在电白一中高中毕业,我刚好18岁,是学校高中部唯一的共产党员。

当年参加了应届高考,第一科顺利考完,当晚突发高烧不退,病倒了,而缺考后面几科,第一次高考便这样泡汤了。

然而我没有悲伤、没有彷徨,因为当年时值国家多事之秋——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馑;还国债的无奈……考前同学们早预着了,也有了心理准备。

果然,当年能成为天之骄子的寥若晨星。

第二年春天,由于生活窘迫,我背着行襄,带着老父的叮咛,母亲的别泪,亲友的祝托,默默地来到山区一间农业中学任教。

五年的农中教师生涯,我记忆犹新,那时,一边教书,一边耕田。

我曾带领学生到远山割茅草,搭茅棚建校舍,过着如“战天斗地”的知青生活,期间也卷入了文革时大串联北上的滚滚红流。

经历了动乱、狂热、迷惘、观望与惶惑。

灵魂受到“极左”路线的创伤。

一句“打回校园去,复课闹革命”的战斗口号,又出现了一段似教非教的沉闷生活,时光无情地撕掉了一页页沉闷的日子,为了逃避无政府主义的虚无现实,我采取了应付回避的态度“重新点燃激活了学生的时代阅读的兴趣,也许是坚毅和执着个性使然吧,在前前后后的日子里,我秘密地借阅在县教局工作的堂兄藏书,断断续续地(包括后来读大学期间)阅读了下列一些经典书目:

中国古代:

《诗经》、《论语》、《世说新语》、《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老残游记》、《人间词话》、《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

中国现代:

《野草》、《三家巷》、《骆驼祥子》、《林海雪原》、《秦牧散文选》、《艾青诗选》、《舒婷顾城诗选》、《傅雷家书》。

外国:

《希腊神话传说》、《忏悔录》、《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妮娜》、《简·爱》。

很多人认为名著读起来吃力、效率低,因而视为畏途,这是一种错觉,经过历史淘汰,堪称经典的其实就是那么一些,我们如果早重视,早用功,啃完它们不是难事。

仔细想一想,我们平时浪费在无聊时文上的时间有多少(文革时期颠例黑白的日子除外),结果除了生出浮滑习气,养成惰性,没有丝毫长进,要是把这些时间用在读经典上,几倍的《论语》、《诗经》也攻下来了-------它们渊深广袤、雄浑朴茂,如精金美玉,如高山大海,是一片沉睡的沃野,你在那里付出每一份心力都将获得回报。

70年代末,我有机会就读毕业于雷州师专中文专业。

大学期间经常与同学、朋友谈诗、谈文学、谈教育、谈肩负的所谓责任。

并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常泡在图书馆里阅读,那时对社会、时代和人生,我们曾经大声地争辩过,开怀地畅笑过,甚至理真气壮地愤世嫉俗。

二、现场会

大学毕业工作后,同学和朋友也星云四散,各奔东西了。

沦海桑田,大学时的种种记忆,便如苏东坡先生当年所谓的“春梦”那般被淹没在生活的泡沫里了无踪影。

后来组织安排我到一间镇初级中学担任管业务的副校长兼初三毕业班语文科教师,经过一段“真抓实干、善教苦学”的努力拼博,终于使这届毕业班中考升学率达98%,单是我负责的一个班52人,除1人因病缺考外,51人全部升上高中,其中有34人分别升上重点高中和省市级中专学校(当时中专很吃香),名列面上中学首位。

中考成绩首战告捷,学生奔走相告,家长和教师击掌相庆,上级领导层层表扬。

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市教育局长罗某某十分重视,亲自组织并带领四县一市的管教育的副县长和教育局正副局长,一行十多辆小轿车浩浩荡荡直抵校园,隆重召开教育现场会.记得前一天,我带领学生自主干道入口处至学校沿途打扫干净,路旁张贴欢迎标语,校内彩旗飘飘,十分壮观,还腾出一个教室,借教师的沙发、茶几摆设为招待室。

领导指定由我作了题为《真抓实干、善教苦学出人才》的专题汇报,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记得汇报完的话音刚落,罗局长首先站起来带头鼓掌,连声说:

“这就是实实在在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

”并将现场会的情况和专题汇报总结,呈报省有关领导,时任抓教育的副省长王屏山同志闻讯后,专程来到学校视察,并亲笔题词:

“努力办肥办壮镇级初中”。

(若干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题词也符合目前的社会教育实情),此后,我小有名气,被调到另一间中学任校长。

几年后又被调往县完全中学和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

三、公开课

在县中学和中专学校任教一晃就是30年。

我认为在中学任教的阶段,是自己教学业务水平提升得最快最有成效的阶段。

每当我面对莘莘学子渴求的目光,我总是惴惴然怕误人子弟,而亵渎自己脚下神圣的讲坛。

几十年来,凭着做人的良心,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我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人,我热爱自己每一个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工作上永远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级组织时时关怀着我,困难时候给我力量,顺利时候提醒我谦虚谨慎,在慢长的艰苦奋斗过程中,我认真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请教前辈,积累提升教学水平和经验,由于天性使然,我的理想和工作责任感并行不悖,40余年,我的工作屡次获奖,成堆的奖状和证书见证了我的效业。

我曾在公开课上取得成功的突破,在一些阶梯课室里,学生数十,教师数百的隆重而辉煌,使我渴望成功的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我的功夫靠在嘴里、脑里———凭着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及由此而来的独特见解,我的教学具备与别人不同的磁力和煽动性:

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亦庄亦谐,文采斐然、“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这都是评课时别人的恭维语而已)。

作文之法被应用于教学设计、布局谋篇精心策划,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恍惚间,讲台成了聚光灯下的舞台,因为安静,我常常将语音一低再低。

现在看来,那是炫耀和表演,尽管我由青年到老年,由青丝到白发,始终无怨无悔,至于公开课,我认为有几场不带表演色彩,但是有时会遇到“借班”的时候,更显出其优点:

桃战教师的底蕴,锻炼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而我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赏到了博览群书的甜头。

四、教改尝试课

多少年来,我信守教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艺术改革与研究的潮流中。

我曾担任过几届高中和中师毕业班语文科教学,从师二级跟上师三级,曾别出心载地开设一门“新闻联播”观感课,长期坚持,每天晚上七点,我便利用“晚自修”的时间与学生静坐在教室里兴致十足地开始阅读观赏中央电视台这本精致的电视新闻杂志。

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电视台的主持人就成了学生名符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周批阅50篇观后感。

尽管开课仅三个学期(师二级至师三级一学期)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作文水平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收看《晚间新闻》或《访谈》节目一举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通过主持人优美动听的语言美和外面的精彩世界的人和事的观赏,这些“花季”青少年的笔下流尚出闪烁“秋实”光彩的笔墨:

《巴以冲突之我见》、《航天与太空游断想》、《感悟长征》、《做新时代的女性》、《我爱我长城》、《黄河忧思录》等等。

在最末一届中师综合班的语文课上(那时广东省将取消中师教育),我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或《时事新闻》有关华北强烈的沙尘暴天气消息,剪贴报刊有关新闻照片供学生观看,拟就《华北沙尘暴忧思录》、《北京天安门前“中午黄昏”忧思录》让学生写观感,以此教学手段来增加语文课堂美感性的教化功能,也是加强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

电视《东方之子》节目更是学生们钟爱的精品,中华民族精英分子深深地激励着学生们。

在“潇洒走一回”、“何不游戏人生”的凡俗宣嚣中她奏响了一曲石破天惊的“正气歌”。

人生的路该怎样走?

创业和理想的树该怎么栽?

成功的梦该怎么圆?

如饥似渴的学生们从这些中华精英身上吸取着人生精华和人格美,将转化成一股股强劲的动力。

“东方之子,以前我羡慕你,今天我学习你,将来我成为你。

”学生的观感篇的肺腑之言,代表了全体同学共同追求的心声。

批阅《新闻联播》观感篇一章章,一页页体现了学生情动于中、文发于外;凝墨于纸,铸魂于心;日熏月陶、笔濡墨染;世界风云、华夏兴衰逐渐代替个人的鸡毛蒜皮事;改革大潮的关注,正日益削弱追星族的时髦心理;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个人心中爱的天秤。

有一个名叫李乙夫的学生,在观感篇上写道:

“新闻联播是我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沉迷僵化思想的一缕解冻的春光。

我自觉加快脚步,奔向魅力无穷的乐土。

在这里,我获得了新生,热血在我胸中涌动,竞争在我眼前跳跃,命运在我手中把握,我压抑不住心中的狂喜,于是,以大地为纸,池水为墨,手脚为笔,舞蹈在天地之间,如同一种痴醉,更似一种疯狂---------形诸文章而高于文章。

《新闻联播》现代的春光你在我精神里折叠,成为我的知觉,在我的心灵里沉淀,成为我的灵魂,在我的笔下挥洒,成为我的墨宝;在我双脚下狂舞,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从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体会到这是一种开放型文采奇葩的馨香,是教学改革美的尝试思想芝兰的郁馥。

我的学生在教改尝试中正日新月异地脱“贫”致“富”,脱俗致雅迈向精神文明的新台阶。

《东方之子》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个美的光辉形象,从中领悟到人格的力量和伟大的精神之美。

正是这个李乙夫同学,后来升上北师大后,给我的一封长信中说:

“感谢恩师当年大胆的教改尝试,增设的电视观感课,是我转变命运,迈向成功的人生转捩性的教育课。

五、鼓励重视阅读

一次公开课后,一位老前辈拉着我的手说:

“很高兴听到你的公开课,使我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学好语文的正途在于阅读,教好语文的前提是博览群书。

现在的教师,除了应付各种考核、测评,有几个能静下心来读书?

”。

当晚,我激动不已,感到欣逢知己的亢奋:

“是啊,鲁迅先生曾告诫文学青年不要让《小说写法》之类的东西骗了时间和钱。

好文章是靠读好书熏陶出来,从前的大师是先写文章出了名,然后才被聘去教书,老舍先生的《月牙儿》是为教“意识流”而写的范文。

现在的教师爱读能写的还真不多。

我们知道鲁迅、郭沫若原本学医、户梭基本没有上学、高尔基在半流浪状态中度过童年,郑渊洁初中没有毕业、张海迪自学成才而出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因他所读过的每一本好书都是使他的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的最好老师。

因此,我要鼓励学生和年轻教师都要持之以恒地看书、学习,多阅读书报,多读经曲名著,但又不局限于经典名著,”(这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颂声教授多次阐明的观点)。

无论长篇、中篇或短篇,甚至今天风行的微型小说或各种报刊,都应涉阅,要养成有空就阅读的良好习惯,开卷有益嘛,要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一种休息,烦了阅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轻松释放和希望,少一点烦燥,多一点恬淡。

高兴时阅读是一种充电,一种补脑,何乐而不为呢?

阅读时不但要通读,对一些好文章还要精读、细读,要作读书笔记,这样才会有成效,———这是我在全县中小学新教师培训班上,一再强调鼓励阅读的说法。

在几十年教师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

学好语文,教好语文的根本在于大量高品位的阅读,除此之外,别无二法。

基于这种认识,从执教之日起我一天也不敢耽误、放松过,有步骤、有措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初以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分心”多少会影响考试,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使命感,我做好了牺牲“教学业绩”的准备,然而不久,我就发现自己做法其实是鱼与熊掌兼得的美事--------考试成绩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比本校同级学生高出一大截。

现在想来,这是情理中的事,阅读一旦上路,应试自然不难,不就是字、词、句、阅读理解、作文吗?

当书读得较多较好时,考分便成了水载之舟,想低也不可能了。

与邻校同级交流阅卷时,对方教师不只一次驻笔感叹:

“廖老师,我们的学生和你的学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思维这样灵活,文笔这样老练,要不是亲自阅卷,别人说,我都不相信。

都说文人相轻,作为教师,再没有比来自同行的赞赏更自豪了。

抓阅读,实际上是师生双受益的好事!

上课轻松,作业一点点,学生舒服我潇洒,是名符其实的“减负”方法,上班一天,教师倒有半天干私活--------看自己喜欢的书。

生命是一条河,需要流动,需要吸纳。

读、写、教,以自己的方式与外部世界进行健康的交流作用,日子由此而变得开阔、充实、深邃,美丽----------这是我要的生活,是敬业和人格修养之所在。

作为教师应以这种激情和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六、一次专访的答问

一个周末上午,县教局某局长带着县报记者小陈来找我作专访,我表示欢迎,老局长说明来意后,记者小陈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以下小陈简称为“记”)

记:

很早就听闻廖老师是教研骨干优秀老师,曾获得过许多荣誉和奖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答:

“有爱心”

记:

“你有哪些爱心,表现呢?

答:

回顾几十年的教师生涯,我无怨无悔问心无愧,一句话,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

因为热爱,即使在“十年动乱”的艰难岁月,被打成“臭老九”,我都坚持,没有选择离开教师这个职业。

因为热爱我平生对学生倾注了关爱之情。

长期以来,视学生如亲人一样对待。

老师要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培育学生,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做人的道理即使学生遇到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种种因难,我都尽心尽力去帮助解决,教师正是用这个爱心跳动的音符演奏着人生乐章,用自己的心灵和人格教育学生,塑造学生。

因为热爱,即使重病在身面临生命危险时都执意为学生上完“最后一课”——我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生命大劫难。

在一次课堂上,我突然气喘吁吁,眼前发黑,大汗淋漓,自感积劳成疾,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日渐严重,不得不急急住进高州市人民医院作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期间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陆续前来医院探望,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问候,令我如沐春风,如曝冬日,病房内恍若暧阳普照,格外温馨,尽显浓浓的师生情,真诚的同志爱。

病友们都说“当老师真好。

”我爱人把大家带来的水果牛奶等物品分给同室病友,说,平日廖老师与同志们团结友爱,关系很好,非常热爱关心学生,如今老师生病住院,学生自觉将爱心反哺回报老师,这是爱的传递,爱心交融。

也正在这期间,同一病区住进来一个患病的大学生(听说是当年才考上的新大学生,因患了风湿心病被退回家,待治好病后才准入学,学校保留其学籍,但该大学生来自山区,家境十分贫困,当地党和政府知道后,迅速与高州人民医院联系,高医答应免费为他做心脏手术),后来,大学生手术很顺利,来个老母亲护理,但其母子二人伙食很差,每天只吃些白粥和自带的萝卜干。

我和妻子知道后十分同情,商量在我预备的手术费里,拿出800元和一些牛奶补品送给母子,母子俩千恩万谢,感激涕零,我和妻子也泪眼涟涟,同病相怜啊!

此外,我还发动病区的家属,开展捐款献爱心行动,家属们积极响应,纷纷捐款捐物支助该大学生,医生、护士知道后也纷纷加入这爱心行列,医院领导还特别分咐厨房,每天免费供应猪肉汤和鱼汤菜。

半个月后,大学生出院了,医院还派车送他母子回山区老家,半年后,大学生高高兴兴地回校注册入学了,这是一曲爱心延续的大合唱!

也许是上苍恩赐吧!

我的手术也十分顺利成功,应了“好人有好报”的一句老话。

好了,今天我谈得过多了,没离题吧?

记:

“没,没有这是大爱惠民,是爱心精神的延伸,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先进性在闪光,在发扬!

一直静听的老局长清了清嗓子说:

“小陈呀,今天你的来访收获颇丰,不虚此行吧?

记:

“谢谢各位的真诚和热情,我为党旗添光彩的专题有素材了。

”说完,大家都露出会心的微笑。

今天,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我勇挑重担,争当先锋,不减当年勇。

然而,岁月不饶人,但我仍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保持着先进性,勤于笔耕,认真深入总结教改研究经验。

“不用扬鞭自奋蹄”,我的教改论文连年获奖,且频频见诸报端,因为我的心中永远牢牢树起一面鲜红的党旗,努力实践党旗下的誓言。

40年后的今天,几度度风雨情,几度度夕阳红。

我总是默诵着叶帅的《黄昏颂》。

是的,黄昏给我带来一份淡泊与宁静,给我带来一道晚年亮丽的风景。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

花甲不是人生的驿站,然而耳顺之年能以超然的平和心态,品读人生,笑傲夕阳,其感悟和体味该是另有一番风情吧。

经历了世道沧桑,爱过,也恨过;笑过,也哭过。

我饱尝了人情的冷暖,也阅尽世态炎凉,但我为了毕生事业的追求,始终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胸怀和信念,摒弃了狭隘、自私、妒忌与冷酷,选择了勤奋、刻苦、敬业和奉献。

能以超然的心情“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可以少一点烦躁,多一份恬淡。

在我眼里和心路历程中,永远保留“春天的久远”,莫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又是一年芳草绿,十里春风任梦遥”但愿希望与辉煌同在,希望与活力同行。

创作后记:

写完这篇工作和生活的回忆片段时,我呼了口气,总算对得起自尊和自信了,也对得起我心中的母亲——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语言尽管没有万丈流焰的迸发,但所幸的都写出了我最真实的心绪。

生活本身是如此葳蕤。

我一直坚信,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我们每一个安稳明亮的梦都会发芽……

谨以此文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

一份忠诚,一份爱。

联系地址:

电白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十一届“作品奖”红色经典(征文稿)

电子邮箱:

gzzp2001@;

Gdzp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