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讲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562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名讲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三名讲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名讲坛.docx

《三名讲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名讲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名讲坛.docx

三名讲坛

浅析以文化管理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沙坪坝区实验外语学校(15中)李光均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学校管理发展走向出发,从理性上分析了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特征及实施文化管理的意义,提出实施文化管理的三大策略,结合实际,提出了学校文化管理的七条实践途径,对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管理管理策略

随着“知识社会”和“文化时代”的到来,学校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走向,即管理正在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领导,从粗放式、规模化管理走向精致化管理;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管理是在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实施文化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解读。

学校管理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其间,关于学校管理的概念,中外学者有诸多界定。

日本的久下荣志郎等人认为:

“学校管理的概念,是包括着为达到学校本来目的的一切行为,一般可分为物的管理、人的管理和经营管理。

所谓物的管理,就是指对设施设备的维持、保全作用;人的管理是指对教职员工的任免、服务、惩戒、监督等;经营管理包括班级编制、教育课程、校务分担、儿童和学生的管理等。

”孙鹤娟则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价值创造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主体行为的提升。

笔者认为,学校文化管理,就是学校校长及管理人员在一定历史时期,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结合具体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状况,创造性地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社会文化、教材中的知识文化和管理行为中的管理文化融合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以文化的力量内涵优化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和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培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的一种学校管理活动。

学校文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种实践模式。

学校文化管理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正成为学校管理发展的新境界、新趋势及新阶段。

 

(二)学校文化管理特征。

1、学校文化管理是指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

这种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

文化管理与以往的科学管理有着显著的不同。

总的来看,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尊重人的价值,重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简而言之,文化管理是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管理。

2、学校文化管理是以重视软要素为重要特征的管理。

传统的管理靠的是制度、结构、物质等硬要素,管理是直接的、显性的、刚性的。

而文化管理重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价值观、愿景、品德规范、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管理艺术等软要素,以道德和精神引领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管理是间接的、隐性的、柔性的。

当然,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它不仅包括管理的软要素,也包括管理的硬要素,是把学校管理软要素放到中心位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

3、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统一的管理模式。

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科学与逻辑等理性因素,在学校管理中把一切都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容易导致管理的强制性,妨碍教职工的创造性。

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而人是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感情的主体。

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还有非理性的一面。

学校文化管理要考虑到人的复杂性,既要主张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强调意志、情感、意识、性格等非理性要素对管理的作用,同时也要弘扬人的理性精神,把管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统一起来。

(三)准确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需要对三对关系进行辨析。

  1、  学校文化管理与对学校文化的管理。

虽然文化管理离不开对文化的管理,但无论是“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和共享的管理”或是“对组织文化的管理”,都不等同于文化管理。

这里的文化管理是针对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而言的,是指学校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新的管理模式,而“对组织文化的管理”则是属于下位的学校管理的内容,如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总务管理”一样。

   2、 学校文化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继人、财、物、时间、信息和空间之后的第七大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

学校文化管理要以文化这种管理资源去影响、引导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

因此,创建高品位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管理有密切联系和诸多方面的交叉重叠,但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文化管理,与作为学校文化管理实施重要途径的学校文化建设毕竟不是一回事。

   3、 学校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

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则是一种文化样式。

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其核心是管理的价值观念。

一定的社会、民族和文化圈的文化,必然会渗透和反映在一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文化其实就是一定文化特征在管理中的体现。

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模式的更迭暗示着人类文化的演进。

经验管理时代有经验管理时代的管理文化,科学管理时代有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文化,但不能说有了管理文化就有了文化管理。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意义 。

(一)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新模式。

纵观学校管理的发展历史,为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曾出现过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两种传统的管理模式。

学校的经验管理是伴随学校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

管理者凭借经验和权力来进行管理,其特征是管理手段行政化,管理方式具有强制性,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忽视理论预设,缺乏科学性。

学校的科学管理模式是20世纪初在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管理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对企业科学管理的借鉴。

学校科学管理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强调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其目的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

学校科学管理模式的最大不足,是没有区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性质,过于强调标准化而忽略人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管理而忽略了文化等柔性手段,注重提高效率而忽略了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从而导致了人作为主体在管理中的部分忽视,导致了学校管理中的“物本主义”、“事本主义”、“管理主义”倾向。

学校文化管理是在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反映了人类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文化管理是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活动空前繁荣的时代,也是文化元素发挥更大作用的时代。

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当前,学校的管理改革,仅从组织上、结构上进行管理和变革是远远不够的,客观上需要在吸收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优势,整合传统管理模式资源,实现对传统模式的超越基础上,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推行依靠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的新的学校管理新模式。

(三)文化管理已具备了理论与实践条件。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今天,继教育部2006年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以来,关于学校的文化研究、文化建设、文化管理正成为基础教育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热潮,近年来,理论界对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优秀成果,基层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

特别是2008年的全国“校长论坛”的高峰会议,与会代表最感兴趣的不是学校的经费问题,师资问题,也不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而是学校文化问题。

可见,文化管理是教育管理理念在学校变革的反映,是对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呼唤,是学校师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塑造学校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策略。

学校文化管理主要是对学校成员的共同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

学校价值观是人们对整个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看法或观念,对其他的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与其他的教育观念一起规范着、指导着或调节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在价值观的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所谓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指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

它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

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

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

“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

”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塑造正确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当前,学校文化管理的根本追求就是要构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主导和统领作用的。

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指导下,我校确立了“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提升学校的文化管理竞争力。

(二) 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策略。

经过学校长期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的学校文化。

我们可以用四个由大到小的同心圆来表达学校文化,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浅层的为行为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学校在建设以核心价值观为取向的共同愿景基础上,要着力 建设高品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心理文化。

1、建设高品位的物质环境文化。

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构建和谐校园这一小环境同样十分必要。

校园环境是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环境则是校园环境不容忽视,是无声的教育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

物理环境主要指建筑(布局、造型、颜色等)、设施、校园的绿化、人文景观等。

物理环境建设要在审美、唯美的原则指导下,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等历史积淀而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在精、雅、细上下功夫,做文章,强调和谐、注重风格、凸现特色,追求学校的物理环境能给人在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的同时,还能使人身心获得松弛、安宁和愉悦,更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激励向上的作用的理想境界。

2、健全学校的制度文化。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独特风格。

学校的规章制度对规范学校教学教育秩序,达成办学目标起着保障作用。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虽然制度是人定的、人创造的,但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只在管、卡上做文章,而要体现学校这一特殊地方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以促进学校管理机制的良性循环为目标追求。

即制度必须能够管理人,也能塑造人,从这一意义上看,建设学校文化制度入手是一条强有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制度和文化的关系是:

制度是文化的载体。

制度是务实的,以管人的具体行为为底线,文化是务虚的,管人的道德追求为向导,制度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底线。

因此,学校管理中应该研究学校的制度文化,刚柔相济,科学合理的运用,具体则是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结合。

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制度为底线,使刚性的规章制度与浓郁的人文氛围有机融合,使制度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实现高水平的文化管理和管理文化高水平的最高境界。

3、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制度环境一起构成完整的校园环境,心理环境指人际环境、校风、学风和教风以及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氛围等人文因素。

高雅、幽静的校园环境能消除师生心理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和谐感,促进身体和精神以及心理功能的和谐发展,使师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生命的完美。

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校风、学风、教风的打造。

校风、学风、教风在校园文化中属于行为文化,在心理环境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此,我校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办事规程,行事规则和奖惩制度,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在学校内应怎么做。

制度文化的核心是让师生都能认识到制度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准则,而不是约束每个人手脚的桎梏。

因此,民主的自律是形成学校制度文化的核心。

民主是指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制订,让每个人都知道它们的价值和必要性,进而达到积极维护,自觉遵守的目的,要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对学校的事务有发言权和表达他们愿望的渠道,使管理由“用人做工作”转变为“用工作育人’,由把人管住转变发现人、鼓励人、培养人,从而达到自治自律的理想境界。

二是要注重心理疏导。

学校重视心理咨询,经常开展心理辅导,聘请三军医大的冯正直教授到校为教师作报告,请团中央知心姐姐作学生心理辅导,在学生中成立学生心理信息互动小组,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学校特点的心理文化。

三是要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校本培训,营造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张扬的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氛围等。

 

优美高雅的学校文化环境是文化管理的基础。

要让教师从传统管理中的“工具人”返璞归真为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自主人”“自由人”,必须让人以外的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走向“人性化”,成为学校文化的载体、传媒和标识。

近年来,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建设教师文化、学生文化。

净化、绿化和美化环境,既让师生感受学校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校园文化生机和谐。

(三)校长转变领导角色策略。

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激励人、培育人、发展人,以此实现组织目标,并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人的发展。

在学校文化管理中,校长应该以此为根本出发点,自觉转变领导行为。

首先要转变重事轻人、重权术轻品德、重他律轻自律、重控制轻激励、重效率轻价值等观念,为自觉转变领导行为奠定基础。

笔者曾看过一篇文章,将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管得有“理”,就是让人愉快、高效地做正确的事。

郑杰校长提出,一名好校长一定是一名学校发展的战略家、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者、学校文化的精神领袖。

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是一座系统的文化大厦,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学校校长肩负着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任,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应扮演好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倡导者、管理者、变革者、示范者和激励者的角者。

(1)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

校长的特殊角色和职能决定了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长的思想、观念、态度、精神、个性、行为、价值观、人格魅力等(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校园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相互渗透并形成互动。

校长提倡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用什么样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师生,用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师生,对学校文化的形成产生关键作用。

学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校长思想价值观念体系的延伸拓展,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校长个人价值观念体系被认同和群体化的过程。

(2)校长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倡导者。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变革的过程,学校管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校长的管理行为起着新的学校文化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身教胜于言教”,新的学校文化管理形成时期,校长应该成为表率,成为新的学校文化管理形象的代言人。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做好示范和榜样,需要自身具备优秀的素质和能力,包括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心灵境界,出色的管理才能,科学高效的决策水平,必要的人际协调能力和独特的创新精神等。

古人云,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其身正,虽不令而从之。

校长的身上,流淌的应该是学校文化的脉脉细流,他本身就是文化的象征。

他的人格、品性、价值取向,起着“学校文化符号”的辐射作用。

(3)校长是学校文化的管理者。

校长是学校的第一管理者,学校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校文化的策划与管理。

校长对学校文化的管理体现在对学校文化建设目标体系的设计、学校文化理念的宣传、学校制度的制定、学校文化管理的方式、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等。

文化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所以对学校文化的管理应是校长的首要职能。

(4)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变革者。

由于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学校文化也呈现出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运动特征,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

学校文化变革要在校长的统一策划、组织下有序地进行,否则不利于学校的稳定、进步和繁荣发展。

学校文化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只有当变化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和变化。

学校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微小的变化,校长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力,及时捕捉各类信息,判断学校文化的变化态势是否朝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方向变化,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和变革。

另外,校长是学校文化的示范者。

校长应以自身的文化道德素养、爱好专长、经营能力、崇高的风尚、优良的作风、高超的领导艺术以及对学校文化身先力行、躬身垂范去持久地影响和带动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往往走在前列。

总之,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校长的角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起着主导作用,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塑造者、管理者、倡导者和变革者。

四、探索学校文化管理的新途径。

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

在操作层面可以具体化为追求发展、崇尚尊重、适应变化、达成和谐四个方面。

追求发展是学校文化管理的目的追求,崇尚尊重是强调人在管理关系中的理性地位,适应变化是强调人与组织外部环境的联系,达成和谐是强调人与组织内部环境的良性关系,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管理的具体操作原则。

所以在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中,应探索理念引动、目标驱动、科研推动、奖励策动、关爱感动、真情流动和谐互动的等文化管理新途径。

1、理念引动。

作为现代学校,应该具有明晰而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学校文化管理过程中,学校根据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党的“四有”培养目标,吸纳了中国儒家教育哲学之元气、汇集了近代中国教育大家之精髓,继承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立足于学校特点和发展定位。

提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人生为一大事而来”,激励全校师生“心存大志、感悟大道、砺炼大德、开启大慧、成就大业”。

在文化管理中,学校力求通过教师实现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进而造就“完人”的,这其中隐含的是由教师指向学生的品德的传递、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传递。

学校管理的两个层次目标,是发展学校教育事业和发展个人。

学校发展人的管理又有其特指,即发展教师,并通过教师的发展而发展学生。

因此,我们明确提出“教师成功、学生成才、学校成名”的学校发展理念,在学校举办“教师发展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教师,力求实现“以教师发展为先,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校校训是“立志、进德、启智、修业”,基本内涵为勉励师生有远大的“志向”、抱负及其实现的雄心。

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作为社会的人要传承中国“天下为公、为政以德、修身为本”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继承“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等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为师者进修师德、进修事业;为生者进修品德、进修学业,成就大业。

”学校新的观念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学校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

2、目标驱动。

科学的目标是人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励价值。

在推进特色、优质、精品发展战略管理实践中,学校提出了“打造重庆市特色示范初中”的发展目标,力争用5-10年,把学校办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文化浓厚、设备齐全、管理规范、质量一流、千人规模,特色明显,效益显著”的沙区特色学校。

在学校管理上,凸显以人为本,精细管理;德育上,凸显封闭寄宿,养成教育;教学上,凸显英语实验,精细化管理;体艺上,凸显射箭传统;环境文化上,凸现百年底蕴、森林学校、大事文化。

通过“激情沙外、阳光沙外、书香沙外、绿色沙外和精品沙外”等特色活动整体凸显“重庆沙外,值得信赖”学校品牌。

同时,学校还明确提出“办学条件标准化、队伍建设优质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校办公现代化,教育质量优质化”的校长三年发展目标。

以全新的学校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和一流的办学业绩迎接学校120周年校庆,激励广大干部职工负重自强,实现学校的新发展。

3、科研推动。

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新型的教师队伍,新型的教师队伍必须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推进器。

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所归纳的那样:

教师要“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

”几年来,学校努力搭建平台,鼓励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在德育队伍方面,学校先后参加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学生无痕迹德育研究》、《固本铸魂,整体育人》等市级子课题研究。

在学科教学方面,学校参加了重庆市“中学生英语教学技巧研究”、《英语教学与信息化整合实验》、《中学物理自主式实验研究》、《中小学生态课堂研究》、《教师反思性教学研究》等课题实验。

学校先后启动了教育科研月,高效学习月活动,制定了《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考核及奖励办法》,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鼓励教师学习培训、选派教师外出培训、鼓励教师说课、赛课,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开展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先后有5个学科在区学科组内发言,三名教师被聘为沙区学科中心组成员,有六名教师参加了市、区导师制、骨干教师培训,有6名年轻教师在市、区优质赛课中获一、二等奖。

学校现有五名区级骨干教师;还有五名教师攻读研究生,正逐步形成了由“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梯队和“校级—区级—市级”骨干教师梯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学校也被授予《全国基础教育英语实验学校》,《校本教研与课堂优质化实验基地》等学校。

4、激励鼓动。

激励是行为主体根据对激励对象需要的理解而采取的相应的刺激方式,作用于激励对象的动机、目的、行为,从而满足行为主体的目的,使被激励者更好地服务于组织目标的过程。

教师是“高层次文化群体”,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需要的层次越高,主流表现为较高层次追求,即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获得社会尊重、学生尊重、价值尊重的需要。

对教师的激励,必须以尊重人为手段,以发展人为目标,坚持重心“内置”,即实行“内激励”和精神激励,以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和实现个人成长目标为主。

为了发挥激励功能,学校建立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教学过程业绩考核办法、学校骨干教师评价办法、在原有每学年开展“十佳教职工”基础上,增设了“师德标兵”、“学习标兵”、“教坛新秀”、“学校争光奖”等,将教师的师德水平、理论水平、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纳入综合评定,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同时,学校将教师学习作为学校福利,近年来,先后选送教师到香港、北京、大连、成都及市内学校,在用人机制、分配制度、职称评聘、进修学习等方面实行重大改革,增强教职员工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关爱感动。

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任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具有更丰富的情感需要,希望得到社会、组织、领导、家长、学生以及家庭的理解、关怀、支持和悦纳。

教师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和高尚情趣的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参加文化欣赏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以调节心理状态。

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投入,尊重人、关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