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708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docx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

老庄思想与老年学

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于风华:

同志们,今天下午第二阶段会议议程有两项:

一是请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同志进行大会演讲,二是由中国老年学学会赵宝华副会长作大会总结。

王蒙同志曾任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现为国务院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文学院名誉院长。

并任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或名誉教授。

曾任美国三一学院高级学者、哈佛大学燕京学院特邀学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共发表长篇小说七部,中短小说集,评论集,散文集,古典文学研究集,诗集等共三十多部。

1993年出版《王蒙文集》10卷,2003年出版《王蒙文存》23卷。

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

荣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

这次王部长的一次演讲,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蒙同志为我们作演讲。

王蒙:

谢谢大家,我很慌恐,因为对老龄文化、老年工作知之甚少,唯一一个讲话的资格,就是我本人已经超过75周岁了,这是一个资格。

所以我就近我的一知半解,做一点分析。

从老庄的哲学谈谈对老年的研究或者是对老年文化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想说一下要关心老年人的学习。

我拜读了我们这个会议的许多论文,受到了很多启发。

这些启发里面,觉得老年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年人的学习,并不是儿童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代。

我不是觉得今天是开老年的文化,我从心里面觉得老年也应该学习,而且老年人有极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要求,为什么说老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代呢?

因为老年有点笛子呢?

所以最重要的是对生活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理解,到了老年有生活的底子、经验的底子,也有文化的底子,不用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起。

第二个,你相对比较超脱,不是非常急功近利,说明天要考英语了,今天就赶快学英语。

明天要考公务员了,今天就临时抱佛脚。

第三,你老年还是有时间,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老年不是学习的时光,我觉得两点:

一个是夸大了老年人脑力衰老的程度,这些我都不解释了,为什么呢?

五点钟我还要赶飞机,明天早上还要开会。

第二个原因,把学习看得太窄了,完全用实用主义的态度看待学习。

其实学习还有很大的作用,就是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满足你的精神要求,获得精神的食粮,这个食粮包括很广泛,包括饮料、茶水、咖啡,也包括药品,也包括王老吉凉茶,满足一种精神的要求、精神的快乐。

我还要说一句,凡是老年人孜孜不倦的学习,就不会存在空虚。

老年人的学习,我简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随着生活,与生活同步学习,按庄子的说法是“与时俱化”,现在讲与时俱进。

社会在变化,人要随时吸收新的知识,随时准备变化。

我建议做老年工作的人调查一下,干一个事,干个什么事呢?

在老年受教育的过程中推广使用电脑,要做到95%以上的老年人会用电脑,会写电子信件,会玩电子游戏,我觉得这个对老年人生活非常重要,这是举例来讲的与时俱进的同步学习。

第二种我称为“圆梦”的学习。

年轻的时候有一种愿望,一直喜欢,但是年轻的时候首先要生活,要糊口,首先要有固定的职业,要挣钱吃饭,要养家糊口。

所以到了老年以后可以圆梦。

这个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在1980年第一次访问美国的时候,在一个大学里面看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她说她是新生,她来学习,学什么呢?

她学中文。

我说“您学中文,您的目的是什么?

”她说“我有什么目的,小时候爸爸妈妈都说中国这个国家很远,我就特别想知道中国,但是我这一辈子过去了,也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接触过中国。

现在老了,她说我也学不会,学不会也没有关系,但是我要有对中国的概念,有点理解。

我在上海还碰到过一位老人,这位老人一是位女性,她说55岁退休以后,对一切都非常灰心,这时候受到某种鼓励,她开始学什么呢?

因为她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音乐,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去学乐器,她在老年大学里学弹钢琴,而且成绩非常优秀,屡屡受到表扬。

后来她不仅学成了弹钢琴,而且她还教钢琴,给儿童教钢琴,而且还有可观的劳务收入,她觉得非常高兴,教了好多孩子,几点到几点上哪儿去。

我说这种就是圆梦式的学习。

第三种学习,是趣味性的学习。

现在很多老人、离退休干部写书法、画画,大部分是画国画,但也有画油画的,我也见过,老了老了画油画,搞摄影的,干什么的很多,就是自己的一种趣味,这是一种学习。

第四种是实用性的学习。

现在仍然有很多实用的,不能说不实用了,怎么能不实用呢?

比如有关财务、金融、理财,如果你学一点的话,起码你能够正确地选择储蓄应该怎么弄;家电学一点的话,你可以更准确地、更好地使用家用电器;或者你给孩子补习补习的话,顺便你也把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都补习一遍,可以给孩子做家庭教师,不挣钱也可以给你的孙子补习。

第五是遐想性的学习。

无目的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所以接着就是第二个问题,“道和老年人的终极关怀”。

遐想性学习就是你要讨论、研讨那个经验和实物以外的东西,你所有的经验都是有限,但是除了有限以外,我们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无穷,我们所有的观念、所有经验都是暂时的,《红楼梦》里面的话,“千里扎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但是我们还有一个词叫“永恒”,和永恒相比,我们会觉得我们的生命、有生之年,不管是80年也好、100年也好、150年也好,但是和永恒相比,人死几乎和零差不多,你会很悲观。

但是你和零相比,你会觉得这80年、100年,这有生之年是无穷之大。

咱有神论的国家,它的终极关怀都归集为人格神的信仰。

人格神一样,有目的,有价值观,有判断。

神和人一样,同样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你做了好事会奖励你,你做了坏事会惩罚你,这是非常深奥的学术问题。

中国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宗教?

比如一个实用的神,孩子得天花,花娘娘,结婚不生孩子,要拜送子观音等等,这是民间的。

可是终极关怀并是寻找具有人格的神,而是寻找世界的本质,寻找世界的起源和追溯,最后它得什么结论呢?

就是道。

我中间漏掉一句话,如果一句话一句话按原文讲,没有意思,它说:

“有悟悔也,先天地之阔…”,比天地还大。

这个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道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大”是无所不包。

第二它是永恒的,永远的,或者说它是无穷的。

“是”,就是它是不断变化的,还要“转”,“转”什么意思呢?

又要回到原来的位置。

尽管这些很抽象,但你慢慢研究这些东西,你可能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世界总会有一个根本。

我们讲唯物论,各种的生命、各种的精神都是从物体当中演化而来的,然后又回到物质当中,物质就从了你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物质和大道的概念是相通的。

尽管这是非常抽象的理论,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

我是一个个体,可是有出生,有结束,可是这个世界呢?

如果说世界,比如现在的银河系,也有它自己的开始,那在银河系之前呢?

它还可以有无限的延伸?

这样一个“道”究竟又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根本。

所以说老子和庄子,尤其是老子,他讲的这个“道”,你很难摆脱这个概念,虽然对“道”的理解大家都不一样,因为从唯物论来讲就是物体,因为老子也有这个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话非常有道理,你就按照法则来做事情。

你要考虑是山地还是谷地,要考虑是湿地还是旱地,你要考虑是严寒的地方还是酷热的地方。

这些话可能说得太抽象,我们底下一讲,慢慢就理解了。

那说了半天“道”,这个“道”到底是什么?

你还是不明白,不明白就对了,说明这世界的本质就是从不明白当中来的。

比如说于老先生,于老先生哪儿来的?

不明白。

于老先生最后到哪儿去?

不明白。

世界的本质就是不明白。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庄子讲“混沌”,就是不明白。

你说你越想越空虚,更有门了,老子说“万物生有,有生无”,你想想,你从无当中来的,这话也对。

李老先生,您今年82岁,那83年以前您在哪儿呢?

你是无。

您再过82岁呢?

我估计您多半也就无了。

(笑)从无中来,到无中去,这多棒,这个“无”不是虚无,不是悲观的无,而是在孕育着更多的生命,那么多的道理、那么多的学问,那么多的真、善、美,那么多可贵、可爱的东西从这样一个无当中来,又回到这样一个无当中去。

所以老年人没事儿你研究研究这个,别研究太过了,研究太过了晚上睡不着觉也麻烦,你多少研究研究这些和自己实际的事儿没有关系的,保证你头脑开阔,使你眼界大开,你有一个“道”做参照系,你就知道有许多事都小啦,不值得你生气了。

跟邻居之间有小小的不愉快,那些连零都不够。

我们通过老子和庄子对于“道”的解释,来发展和延伸我们的智力,使我们去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本质、生物的本质,这样的话我们会得到很多的开拓。

第三个问题,我想讲讲老子和庄子对于摄生和养生的理解。

在老子里叫“摄生”,那时候还没有“养生”这个词,在庄子叫养生。

你要查辞海,说“摄生”就是“养生”,但是你要专门查“摄”字和“养”字,意思又有很大不同,“摄”里面还包含“养”里面以外的意思,什么意思呢?

摄取,汲取。

还有“摄聚”,“聚”就是集中的意义。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里面还有一个尊重的意思,说“善自珍摄”,古人写文言文的时候,写书信的时候,年岁大了,我们现在是写“多保重”,而古人叫“善自珍摄”,珍惜身体,摄就是防护。

一个是防护,一个是汲取生命的力量,一个是集中生命的效益,我个人对“摄生”这个词还是挺认可的。

老子有一个说法叫“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

”比如说跟侵略者打了一仗,打得“出生入死”。

可是老子当时说的出生入死的意思,就是人一旦出生了,就是已经开始了死亡阶段,这个话不太好听,什么叫生呢?

生的特点就在于死,如果没有死的东西就无所谓生了,石头不可能死,所以我们也不会说这个石头是1902年出生的,我们可以说它形成的,是1903年形成的可以。

所以说出生入死。

这个“生之徒,十有三”,很多古人把它解释成“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

”“死之徒,十有三”,就是说短命的人有百分之三十。

然后是“人之生”,就是你想生,结果反倒死得更快,这个占百分之三十。

但是我个人理解,因为现在古人也不在了,也没法儿找人查对,我怎么觉得有点儿别扭,说百分之三十长寿着,像春秋战国时代,任何一个时代长寿的人也没有这么大的比例。

我们今天在中国,活60岁没有人说你长寿,你70岁都没有人说你长寿,说句不好听的话,说80岁也都一般了,你起码得活到85岁以上或者90以上,你们比我更专业,你们可能懂这个。

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比例,所以我愿意把它解释为什么?

生的因素,有利于生命的因素,促进人的生活因素。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通常会碰到百分之三十的有利于生命的因素。

这有利于生命的因素是什么呢?

“道”已经注定了人的生命是生生不息,《易经》里面有“生生不已”,一方面生了以后,对于个体来说,会衰老、会死亡,但另一方面又是生生不息,你本身的出生就是道的表现,我喜欢用一个词就是“道”的下载,中国人都活下来了,小的时候那么幼小、那么衰弱,但是却长成了七尺高的汉子。

再一个因素是自然的,前面我也提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境地,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现在的很多学者,尤其是年轻的学者,喜欢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解释“道法自然”,这个解释很好,很可爱。

“道”是表现在哪里呢?

从哪儿来的“道”呢?

是从大自然,从天际、银河系、星球,是按照这个来运转自己的思维,实现自己的论断。

论点是很好,但是我觉得靠不住,因为在老子那个时代,在先秦那个时候,我们讲的自然概念并不是和人类社会,和文化相对应的概念。

这世界上除了有人类的文化、有社会以外,还有自然。

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政治、经济、财政管理、文学、道德、论语、哲学,那边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

那时候没有这种观念,你查古人,没有把一个人当做一个实际的存在,而和人类社会、人类文化相区别的存在。

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呢?

他说自然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自己运动,这是恩格斯的话,说这个世界自己在那儿运作。

基督教说“世界运动是不可能的,因为驱动在上帝那儿,上帝一拽,这个碰那个、那个碰这个,这个世界才运转起来的,因此不可能停。

”但是恩格斯的解释是事物是自己运动的,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呢?

事情是自然而然运作的,你的观念、你的好恶都不会影响道德。

但是这个说法和刚才说的大自然界不完全矛盾,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在那儿运动,为什么我们说它是自然界?

它自己在那儿运动,它下雨也不用通知,它刮风也不用做决定,也不用打电话,更不用发邮件,不下雨了也不需要做决议,自己该下就下了,该不下就不下了。

而这种自然而然的运作,最典型的表现为大自然,我又告诉你它不完全,但是它的重点在乎“自然而然”。

所以我觉得老子说的“生之徒,十有三”,“十”的其中就包括自然而然的一种存在。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想想,如果不是自然而然,你就不会出生,那生命是谁造出来的?

生命是和大自然拼命争过来的?

不是,是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出生的。

第三个,从老子也好、庄子也好,他相信的是生命本身生的因素,任何生命本身只要出生了,就形成了生命,你能够摄取外界的氧气、食物、水分、饮料,这都是生命因素。

你有免疫力,遇到病毒或者细菌的侵入,本身就有能力来克服,因为这是对生的因素有足够的估计。

所以有很多人,我见过不止一个人,年岁比较大、比较成熟,他们给我介绍,(周谷城)先生活到近百岁,我就问他的养生之道,他说“王蒙,我跟你讲我的养生之道,有人可能不相信,我就三个字:

不养生。

我根本不管,我该吃吃,该喝喝,该干什么干什么,该病就病,病完了就好了,说好不了,好不了就算了。

”我最近见到顾明远先生,他是80多岁了,他说是四条:

第一条是睡得着;第二条是睡得好;吃得少;适当锻炼。

也不用懒,也不用咬牙切齿的锻炼,走三天还跑马拉松,没有那个必要。

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

所以从老子来说,你的生活有三成生的因素,还有三成死的因素,老子在全文中讲了很多对生命不利的因素,对于老子来说,一种不利的因素,就是过分的娱乐。

第二种不利的因素,就是“宠辱若惊,贵大慌惊”,碰到好事是一惊一乍,碰到不好的事情也是一惊一乍,他通常的是“宠辱无惊”。

有一个心理学家是这样讲的,我不知道他讲的对不对,很多人认为高兴得时候激动没有关系,不高兴的时候激动对人体就有害,他说不见得。

他说从心理学上讲,过分的高兴与不高兴,都对人体不好,这样的例子很多,由于过于高兴,而造成了身体的损害,这样的例子医生知道的太多了。

我们知道,演艺节目里面有一个“笑比哭好”。

我在新疆劳动的时候,我起码知道两个人,有些同志在新疆呆了时间长了以后,就千方百计的想办法调回北京,我知道有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是在调回北京的当天和第二天,由于过于兴奋,心脏承担不了,不幸逝世了。

一个是过分的欲望,一个是宠辱若惊,第三个是过度的作为。

老子为什么提倡“无为”,孔子也说“天何言在,而四时生也,万物生也”,老天爷不说话,该春天是春天,该夏天是夏天,鸟该飞的自然就飞了,虫该叫的自然就叫了。

我们今天无法说绝对的无为,绝对的没有作为,这个说法就比较绝对,老子说的比较理想,老子是一个比较喜欢逆向思维的人,他经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说法,他要树他的形象。

因为先秦的诸子百家太多了,每人都是一套一套的,个个都是圣人。

这种过度的活动、过度的作为、过度的特别是那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对人生不好。

老子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什么呢?

他说你想生,结果最后变成了通向死的桥梁了,这个有警示的意义。

这个有很多例子,过分的补养,有的同志那个补药,我见到过这样的老同志,他那个酒里面泡的补药已经到了吓人的程度,你不知道他要补什么,那些补药要是都吃进去,这老爷子非变成原子弹不可(笑),过分的补养,过分的医疗。

这些年医疗条件好一些,我的孩子在外国学习过,带着我的孙子回来过,我孙子得感冒,根本连药都不开,说有点儿发烧,有点儿发烧喝点草药就行了。

再发烧,再发烧的话,就用比较凉的水给他洗个澡,这是美国人的习惯。

我们认为发烧了给洗凉水澡,就往死里害了。

所以他们的方法,我也不是一律提倡美国这种方法,我们有我们的国情,我们也有自己的陋习。

美国人认为不是什么东西都要吃药,咱们的药吃得太多。

日本人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很像中国人,说日本的老人到退休以后,都是有一定身份的,起码是中上层的人,他们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别的地方也不去。

所以就在医院里面形成了一个社交圈子,大家经常在那儿有病没病的找医生看看,找点药,互相交流交流情况,最近有什么信息,有什么好事、坏事发发牢骚什么的,形成一个圈子。

日本有一个什么笑话呢?

经常去医院看病的一些人,有一次在医院聚会,一个人提出来说“福田君已经一个月没有来这儿了”,人家说不对,不止一个月了,五个星期没有来了。

最后大家的结论是什么呢?

“看来福田君是真的病了。

”就是医院里那些看病的人都没有病,不去医院的人才真病了,连医院都来不了了。

我讲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会笑。

但我在文化部的车队里讲,车队的司机笑的打滚,因为这些司机老看着老部长们有事没事儿就往医院里跑,所以车队司机特别喜欢这个。

真有了病,真不去医院,那情况很严重,起码门诊部没有他,或者是住院了,或者是卧床了。

还有这种过度的锻炼,练气功练的自己进了京华医院了,练的心理发生问题。

我在新疆日报的时候,一个新疆日报社长每天早晨长跑,身体壮极了,但就是在一次长跑的时候心脏突然出现问题,去世了。

所以说老子的百分比挺好玩的,大家想想,百分之三十是生的因素,百分之三十是死的因素,还有百分之三十是拼命的生结果进入死的因素,也就是说死的因素占了百分之六十,这是警示意义。

你的一生当中,倾向于死亡的因素占了60%。

大家请注意,这个60%再加30%是90%,还有10%,“十有三”这是“十有九”,那还有“十有一”哪儿去了?

这个什么意思呢?

就看我们自己掌握。

如果我们自己掌握得好,我们生的因素,“十有三”再加“十有一”就“十有四”了,如果自己再能够不要走那个错误的道路的话,就比较有希望。

可是相反的,如果你掌握得不好,这“十有一”也变成了死的因素,情况就严重了,十分之七都是死的因素,只剩下十分之三生的因素了,你说悬不悬?

另外老子还提出一个观点,他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挖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意思是什么呢?

在陆地上行走,碰不上犀牛,这个说明老子的活动,因为他是东周人,应该是河南、安徽一代,有人说老子生于河南,但是安徽的朋友强调老子生于安徽。

东周的首都是洛阳,他当时担任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地位非常稳定。

可是那个时候有犀牛。

河南为什么简称豫呢?

河南在古代的时候有大象,河南那时候又有犀牛又有大象,像非洲。

所以河南的气候基本上没有变过,起码东周那个时候没有变过,现在气候变暖了,也有可能。

他这个讲的有点儿神奇,你走在那儿,犀牛的犄角没地儿顶你,老虎见了你,爪子抬不上你身上,抓不着你,你刀枪不入。

我小时候喜欢看老子,我老觉得老子有金钟罩、铁布衫,说刀砍到脖子上只有一块印,我就开始练,用自己脖子练,把自己脑袋砸的生疼也没有练成。

所以现在体会到,老子不是金庸,他是提出一个高级的观念,就是你身上有没有什么致命的弱点,比如你是一个贪官,就有死命,不定什么时候就死在“贪”字上。

比如你有很多坏的毛病,是这个社会和公众不能允许的毛病,你老想压别人一头,这个就是你的死地。

本来你不应该得罪的人你得罪了,比如你急于求成,你不能客观地估量你自己的能力和能做的事,这也变成一个死地。

所以“无死地”的意思,我们今天怎么理解?

就是不要使自己身上呈现出那样一个致命的弱点,那会与天道不合、与地道不合,和哪一方面的法则都不对的,不要有这方面的弱点,你克服这方面的弱点,你克制你的贪欲,克制你的逞强好胜。

老子的这些观点都非常有意思。

庄子讲养生,庄子主要讲的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一个善于搞屠宰的人,他说他宰这个牛,他这个刀,三年都不磨一次,这当然是寓言,说是故事、神话都可以。

原因是什么呢?

他充分掌握了这个牛的规律,他说在他宰杀牛的时候,眼睛里根本看不见牛,看见的都是那个皮肉和骨头之间的缝隙,他说那个缝隙非常之大,而那个刀的刃非常之薄,“以足见牛有余”,而我这个刀刃已经到了没有宽度的程度了,0.0001毫米,一会儿就把牛大卸八块,当然说这个有点残酷,就是从“牛道主义”的观点来说有点残酷。

庄子的想象力非常好。

简单说,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语言来说,这个人生也好、世界也好,有很大的空间,给你留了很多选择的余地。

有你向前进展的绰绰有余的可能性和空间,你只要自己尊重客观规律,你只要在这个空间里面敞开点,你就要走过去就走过去,要走过来就走过来,你永远不要觉得是走投无路,怎么会走投无路呢?

这个不行,干那个,这个职业不行换一个职业,没有职业的话还可以在家休息休息。

你写字写得不好,画画;画画画得不好,可以唱歌;唱歌老跑调,可以吹口琴;吹口琴不行的话还可以吹口哨,你有那么多的选择。

有时候我说老子和庄子,他们都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较劲,不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他看这个世界,以宰牛为例子,本来宰牛我们觉得很费劲,别说宰牛了,你现在买二斤排骨,回去弄一块一块的,都能用坏一把刀。

但是庄子告诉你,任何皮、肉、筋、骨头,都有自己的规律,都有自己的道道,你按照这个道道走,按照这个规律走,就用不着消耗体力和利刃,连磨刀都用不着。

这个故事要是具体地去实行,很难。

你学完了庄子,给你一把刀,让你剔排骨、牛骨、羊骨,你还是不会,但是他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永远会觉得五自己有极大的空间,极大的选择性。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讲讲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在老子和庄子尤其是在庄子有特别精彩的论述,就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这个“死”不是特别好的词,大家都喜欢生命,都不喜欢死亡,而且这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西方跟现代派的哲学家,从死亡这一点上来说,他们说生命是荒谬的,或者说认为生命是荒诞的。

当然我们不能接受西方现代的这种荒诞之论,但是你怎么给出一个正面的理论呢?

自古以来,很多哲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有的是消极,比如说李白,他有一个一个名句“天地者,万物之意,人生百带之过”,天地就像你住的旅馆一样,而人生就像在旅馆里住着,住完了以后,一结帐,就离开这个旅馆,这个旅馆没有意思,就走了,生命结束了,这是一种说法。

李白有更多的说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床明镜……”,这是讲人生的短处。

但是讲人生短处的人,你们不要认为他是消极的,人生短处的一面是对有生之年的珍惜,正因为是短处,所以物以稀为贵,更加珍惜。

比如到了曹操那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说人的生命非常短暂,你不能说人生短暂,那咱们集体跳黄河,不是的,他的结论是“老骥伏枥”,更因为人生的短处,我们更要珍惜人生,要珍惜每一天。

这是中国的李白、曹操,都有儒家的思想。

孔子的说法呢?

就是“未知生,安知死”,不讨论生死的问题,他喜欢谈治国的问题、修身的问题、齐天下的问题。

而庄子说“六和之外,存而不论”,“六和”就是三维空间,上下、左右、前后,或者是上下、东西、南北都可以。

在“六”面外面的事,都是人世界以外的事情。

用佛家说是“彼岸的事”,我们现在说是此岸,我在大海的这一岸,那边是另一个,彼岸的我们不讨论。

但是庄子非常喜欢讲这个话题,而且他把这个话题说成是人生的境界,是对于大道体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庄子有些话说的非常好,他早在养生的时候就讲到“秦失吊老聃”,哀悼老子,老子死了,他到哪儿哭两声就走了。

别人就问他,怎么这么简简单单哭了两声就回来了?

秦失就回答: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现在他死了,“顺也”,这是事物发展的顺境,该来的就来,该走就走。

“安时处顺”,到什么时间就说什么时间,到哪儿说哪儿,该出生了就做出生的事,该喂奶的喂奶,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上学的上学,该娶媳妇的娶媳妇,该嫁人的嫁人。

该走了,到了这一步了,就走了。

当然了这是一种理想,完全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还有亲情、友情,好友去世了,心里肯定很难过,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你的好友去世了,你的亲朋去世了,一点反应都没有,那反倒说不过去。

庄子还有非常美好的语言,说“大块载我以形”,“大块”就是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