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779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docx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与说明

作者须自行邀请科技英语专业人员或者英语为母语人士帮助修订全文的英文部分,包括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和图表英文及英文正文等,务必保证英文表达正确流畅。

拉丁学名的属名及以下的种名、变种名须斜体(在全文文字、图表、文献中都如此),属名首字母大写,属以上(不含属)的拉丁名、定名人、“var.”、“sp.”、“ssp.”、“spp.”等用正体;拉丁学名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如不混淆以后使用属名可简写为首字母加点(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每个图、每个表分开考虑)。

符号使用及其上下标、正斜体形式须准确(在全文文字、图表、公式、文献中都统一)。

基因名斜体。

限制性酶前3个字母斜体。

表示物质构型、构象、旋光性、取代基位置的字母用斜体。

依照《GB3100-3102—93量与单位》使用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

量符号斜体,单位符号正体。

数值与单位符号(包括“℃”)间须空1格(文、图、表中都如此),但与“%”、“′”、“″”、“°”间都不空格。

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的数值以小数点为中心3位一空,如1234.5678,但在图、表、公式中不空格。

全称简称不得交替使用(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每个图、每个表分开考虑,图表使用非国际公知通用简称须作中、英文注解):

简单术语可不设简称/缩略语,如其中有公式要使用或为便于全域和行业理解,可在术语第一次出现时写为全称(简称/缩略语),后面文字仍都用全称;复杂术语第一次出现写为全称(简称/缩略语)后,后面文字中出现都直接用简称/缩略语。

标点符号和运算符号写法:

在中文部分用宋体,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问号“?

”,引号““””和“‘’”,括号“()”,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以及加号“+”,减号“-”,加减号“±”,乘号“×”,除号“÷”,等号“=”,大于小于符号“>”、“<”、“≥”和“≤”,比例号“:

”等,前后都不空格。

在西文(含字母、数字)部分用TimesNewRoman体,逗号“,”,点号“.”,分号“;”,冒号“:

”,问号“?

”,其后空一格;引号““””和“‘’”,括号“()”,均作为整体前后各空一格;破折号“—”,省略号“…”,前后不空格;加号“+”,减号“-”,加减号“±”,乘号“×”,除号“÷”,等号“=”,大于小于符号“>”、“<”、“≥”和“≤”等,前后各空一格。

中文全文除各级标题和作者外用宋体;数字及英文部分(包括图表、公式中的数字及英文)都用TimesNewRoman体(可先设置全文为宋体,再设置全文为TimesNewRoman体)。

全文采用单倍行距。

 

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碳、氮、磷储量特征*

邓仁菊1杨万勤1,2**张健1胡建利1冯瑞芳1简毅1林静1

1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雅安625014

2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

摘要土壤有机层(OL)是高寒森林生态系统中极具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揭示土壤有机碳(OC)固定机制,同步研究川西亚高山云杉林(PiceapurpureaMasters,SF)、冷杉林(AbiesfaxonianaRehder&E.H.Wilson,FF)和白桦林(BetulaplatyphyllaSukaczev,BF)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层(MS)的有机碳、全氮(TN)及全磷(TP)储量特征。

结果显示,所有土壤剖面上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即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

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9.38(±1.28)、22.70(±1.20)和8.63(±0.95)t/hm2,矿质土壤中分别为17.84(±1.92)、19.74(±1.76)和14.92(±1.64)t/hm2。

冷杉林和白桦林的土壤剖面上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但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

云杉林、冷杉林、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全氮储量分别为0.85(±0.11)、0.68(±0.06)和0.36(±0.03)t/hm2,全磷储量分别为0.29(±0.03)、0.22(±0.03)和0.06(±0.02)t/hm2。

本研究表明,人为干扰导致的林地微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导致的微生物活性升高可能对研究区域内的土壤碳源/汇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土壤腐殖质层氮和磷储量的分布格局可能是维持亚高山林木营养与生长的重要生态学机制之一。

(图2表2参22)

研究论文摘要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素:

“目的”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主题(避免常识,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描述研究的原理、对象、材料、条件、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等(目的部分和方法部分可连用为1句话,最好为背景、目的、方法、主题各一个分句);“结果”适当详细地提供研究得到的定量重要数据和定性主要结果(3-5句;含统计学处理结果;具有创新点);“结论”简明表达研究的主要结论性观点以及客观准确的评价/建议(最好为观点和评价各半句共同凝练成1句话的结论;观点必需,评价不必需)。

综述摘要须包括“背景—综述和列述—结论与展望”3个要素:

“背景”(1-2句)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和主题;“综述和列述”(3-5句)包含①全文概述、②进展列述和③重点/亮点研究适当详述;“结论与展望”(1-2句)要有观点、评价/建议等实质性内容。

确定中文摘要(350-500字)后,英文摘要(200-500词)内容须与之一致、可适当详细。

关键词土壤有机层;碳储量;氮储量;磷储量;亚高山森林

关键词5-8个[须具有主题性、科学性、规范性、意思单一以及高检索概率和利用效率;不能仅仅只来自题目和摘要,应从全文概括;关键词用术语中文全称、尽可能不用简称/缩略语(如必要可放括号内)]。

CLCS714.2(271)

 

Carbon,nitrogenandphosphorusstorageinsoilorganiclayerofthesubalpineforestsinwesternSichuan*

DENGRenju1,YANGWanqin1,2**,ZHANGJian1,HUJianli1,FENGRuifang1,JIANYi1&LINJing1

1FacultyofForestryandHorticulture,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Ya’an625014,China

2ChengduInstituteofBi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Fora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ftheorganiccarbonfixationmechanismofthealpineforestecosystem,thebiologicalelementreserveinsoilorganiclayerisneededtobeknown.ThispaperaimedtostudytheroleofsoilorganiclayerinthecyclesofC,N,andPinthetypicalsubalpineforestsofwesternSichuanofChina.

Methods: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organiccarbon(OC),readilyoxidizedcarbon(ROC),nitrogen(N)andphosphorus(P)insoilorganiclayer(OL)andmineralsoil(MS)wereinvestigatedinthethreetypicalforestsofspruce(PiceapurpureaMasters)(SF),fir(AbiesfaxonianaRehder&E.H.Wilson)(FF)andbirch(BetulaplatyphyllaSukaczev)(BF).

Results:

TheOCstockwashigherinOLthanthatinMSinSFandFF,butlowerinBF.NandPwerestoredmainlyinMSregardlessoftheforests.ThecontentsofNandPincreasedwiththeincreasingofsoildepthfromfragmentedlitterlayer(FL)tohumuslayer(AL),anddecreasedwiththeincreasingofsoildepthfromALtoparentmateriallayer(CL)ofthestudiedforests.InOL,thetotalNstockwas0.85(±0.11),0.68(±0.06)and0.36(±0.03)t/hm2forSF,FFandBF,andtotalPstockwas0.29(±0.03),0.22(±0.03),and0.06(±0.02)t/hm2forSF,FFandBF,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comparativelyhighOCandROCinthesoilorganiclayerindicatestheimpactofclimatechangeandanthropogenicinterferenceonsoilcarbonstorageinwesternSichuan.

初投稿英文摘要为结构式(确保研究论文4个要素和综述论文3个要素齐全),待通过审稿后定稿时须串联成一段话(为同时方便非中文读者阅读了解、提升论文国际影响力,英文摘要须与中文摘要一致、可适当详细;字数要求不少于200、不多于500字)。

Keywordssoilorganiclayer;carbonstock;nitrogenstocks;phosphorusstock;subalpineforest

 

正文文字小五号(一级标题四号;二级标题五号、粗体)。

图表和文献文字都用六号。

前言不编号(也不编为0)。

论文内最多分三级标题,即1、1.1和1.1.1形式。

第三级标题与其后文字空4格接排。

文字叙述、图、表尽量避免重复。

研究论文:

“前言”说明①研究背景(含此前进展及结论)、②与前人工作的关系(即之前研究存在问题)以及③本研究内容和目的(包括本研究设想、方法、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和意义,必须提出科学问题)。

“材料与方法”应具足够信息和重复操作性(如参考文献内容,不宜大量拷贝,简洁、必要表达后引用文献)。

“结果与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介绍、描述、说明(一般不能包括讨论内容);重要结果用原始数据,一般性结果用总结数据(如平均值、标准偏差)或转换数据(如百分数),正确进行统计分析。

“讨论”将结果与自身研究目的和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阐释和推断;

“结论”指出①结论性观点、②成果应用前景和局限以及③进一步研究方向。

综述:

正文在大的结构下每一部分包括有提示、引用、分析、总结、连接等,不能一引到底,在表述上也要有所区分;前言和结论应体现本文的价值与高度;全文要详略得当,凸显有深度有新颖性的内容。

综述尤其要结合自己课题组的研究。

土壤有机层(Organiclayer,OL)主要由累积在矿质土壤上的各种未分解、半分解以及腐殖化的有机物质组成[1-2],是高寒森林生态系统中极具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3-4],不仅在水土保持和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且被认为是高寒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与土壤之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最为活跃的生态界面(Ecologicalinterface)之一[3-7]。

由于土壤有机层不仅控制着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格局和有效性[8],而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有机碳(Organiccarbon,OC)和养分的源(Source)和汇(Sink),因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可能比土壤更敏感[6,9]。

可见,了解高寒森林土壤有机层的碳、氮、磷等生物元素储量对于揭示土壤有机碳固定(Carbonsequestration)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但已有的研究更强调土壤矿质层(Mineralsoil,MS)的碳、氮、磷储量特征,有关土壤有机层碳、氮、磷储量的研究还相当有限。

川西高寒森林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10],不仅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水源涵养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作为我国西部目前唯一保存良好的天然林,也是一个巨大的土壤冷冻碳库[11]。

受低温和森林凋落物质量的限制,高寒森林土壤有机层的微生物活性较低,凋落物分解缓慢,同时,受低温、地形地貌和频繁地质灾害等的影响,高寒森林土壤发育缓慢甚至被中断,因此,相对于同纬度、低海拔的森林生态系统而言,高寒森林普遍存在一层较厚的土壤有机层和浅薄的土壤矿质层[15]。

因而,研究川西高寒地区典型森林土壤有机层碳、氮和磷库的分布特征对深入探讨土壤碳、氮、磷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同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PiceapurpureaMasters)林(SF)、冷杉(AbiesfaxonianaRehder&E.H.Wilson)林(FF)和白桦(BetulaplatyphyllaSukaczev)林(BF)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和土壤矿质层的有机碳、全氮(Totalnitrogen,TN)及全磷(Totalphosphorus,TP)储量特征,以期为揭示全球变化对土壤碳、氮、磷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与样地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3°55′-104°10′E,32°49′-33°2′N,海拔2300-4980m),地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丹巴―松潘半湿润气候。

受季风影响,形成干湿季节差异,干季(当年11月至次年4月)表现为日照强烈,降水少,气候寒冷,空气干燥;湿季(5-10月)的气候特征为降雨集中,多云雾,日照少,气候暖湿。

年平均气温2.5-2.9℃(最高气温26.2℃,最低气温-17.8℃),7月平均气温12.7℃,1月平均气温-6.1℃,年降雨量805.2mm,主要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

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是该区最为典型的3类森林生态系统[3]。

为了研究川西高寒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我们于2001年在这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内设置了3个面积均为600m2(20m×30m)的固定样地。

有关土壤理化性质见文献[3,12-13]。

1.2样品采集与处理

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将土壤剖面分为有机层和矿质层分别采样[1-2]。

土壤有机层分未分解层(LL,主要由新鲜的或轻微变色的未分解的凋落物构成)、半分解层(FL,主要由具有菌丝和细根的中度到强度的成片断的凋落物构成)和完全分解层(HL,主要由腐殖化无定形有机物质构成)采集样品,分别放入保鲜袋,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预处理。

除去凋落物中的土壤,称其鲜重,然后将样品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在70℃烘干至恒重,估算单位面积的地表上每一层次凋落物的贮量,然后研磨,过1mm筛,贮存以备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oxidizedcarbon,ROC)、全氮和全磷含量测定。

另一部分样品混合,过2mm筛,装入灭菌后的塑料袋内,贮于4℃的冰箱中,1个月内测定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

在采集有机层的凋落物样品时,分别在每个样地中挖掘3个土壤剖面采集矿质土壤样品。

云杉林和白桦林土层分化明显,分腐殖质层(AL)、淀积层(BL)和母质层(CL)采集,冷杉林没有明显的淀积层,分腐殖质层和母质层采集。

然后将采集的每个样品分成3部分:

(1)一部分样品在去掉石块、动植物残体和根系后,研磨,过2mm筛,混匀,装入保鲜袋,贮于4℃冰箱中,供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测定用,实验要求在1个月之内做完。

(2)一部分样品放在草纸上风干,研磨,过1mm和0.25mm筛,用于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及其它养分的测定。

(3)一部分样品用于立即测定土壤含水量。

与此同时,用环刀(直径6cm,高10cm)在每层土壤中央取3个原状土样,测定土壤容重。

1.3测定方法

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14],有机碳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14],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测定采用袁可能法[15],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14],全磷含量测定采用钼锑钪比色法[15]。

1.4计算和统计方法

土壤有机层=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土壤有机层中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储量根据对应层次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乘以单位面积内有机物质储量估算得到[16]。

土壤矿质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土壤矿质层中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储量根据对应层次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土壤厚度、土壤各亚类的面积、土壤容重和石砾含量等估算得到[16]。

用方差分析检验处理间的效应,用LSD法检验平均数之间的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剖面上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特征及分布

由表1可见,整个土剖面上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土壤有机层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土壤矿质层。

冷杉林下的棕色冲积土中有机层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高于云杉林下的暗棕壤和白桦林下的棕壤。

腐殖质层的有机碳含量以冷杉林最高,其次为云杉林,白桦林最低,但云杉林和白桦林下腐殖质层的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所有林型中,易氧化有机碳/有机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表1不同森林群落总有机碳(TOC)与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特征(N=5)

Table1Contentsoftotalorganiccarbon(TOC)andreadilyoxidizedcarbon(ROC)inthedifferentforeststands(N=5)

群落Forest

土壤剖面Soilprofile

TOC(w/gkg-1)

ROC(w/gkg-1)

ROC/TOC(r/%)

SF

LL

354.5±34.6

132.1±23.4

37.3±8.1

FL

276.8±29.0

94.2±22.6

34.0±5.3

HL

226.6±25.7

72.5±14.1

32.0±9.4

AL

148.0±12.9

40.3±10.3

27.2±8.8

BL

36.3±4.6

8.3±1.2

22.9±7.2

CL

9.5±1.8

2.1±0.4

22.1±8.1

FF

LL

384.1±35.0

168.7±32.3

43.9±6.7

FL

331.4±31.3

126.7±25.8

38.2±6.3

HL

289.7±24.8

108.5±17.5

37.5±8.4

AL

232.5±24.6

78.2±13.9

33.6±4.6

CL

8.1±1.5

1.5±0.3

18.5±3.8

BF

LL

325.5±34.6

106.8±19.6

32.8±11.4

FL

263.7±23.8

82.1±14.3

31.1±9.1

HL

233.0±17.9

56.4±8.8

24.2±5.9

AL

109.9±17.7

23.3±3.6

21.2±3.2

BL

9.5±2.6

1.8±0.4

18.9±3.8

CL

3.7±0.5

0.6±0.2

16.2±3.1

SF:

云杉林;FF:

冷杉林;BF:

白桦林。

LL:

未分解层;FL:

半分解层;HL:

完全分解层。

AL:

腐殖质层;BL:

淀积层;CL:

母质层。

SF:

Piceapurpureaforest;FF:

Abiesfaxonianaforest;BF:

Betulaplatyphyllaforest.LL:

Nodecompositionlayer;FL:

Fragmentedlitterlayer;HL:

Completelydecomposedlayer.AL:

Humuslayer;BL:

Subsurfacelayer;CL:

Parentmateriallayer.

在表头中尽量采用“量符号/单位符号”的标准格式来表示数值(可直接使用,如时间可直接用t/h,若意思未表达完整,在之前辅以中、英文字或通用符号说明,而把“量符号/单位符号”放在半角圆括号内,接排时前括号之前有1个空格,如处理时间Treatmenttime(t/h))。

量符号通常为一个字母,斜体,用多个字母缩略语作一个量符号则用正体,以避免误解为多个量相乘。

单位符号正体。

常用的量符号有:

时间t,温度θ,质量m,长度l,深度δ,面积A,体积V,高度h,百分比P,比率r,总数N,数量密度n,质量浓度ρ,质量分数w,相对分子质量Mr,物质的量浓度c,体积分数φ,总酶活Λ,相对酶活λ,波长λ,光密度D,吸光度A等。

云杉林和冷杉林中,土壤剖面上全氮和全磷含量从半分解层到腐殖质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从腐殖质层到母质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图1)。

腐殖质层中全氮的含量以白桦林的为最高,其次为冷杉林,云杉林最低。

冷杉林土壤有机层和腐殖质层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云杉林和白桦林,但云杉林下母质层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冷杉林和白桦林。

A

B

 

图1不同森林群落中全氮(TN,A)和全磷(TP,B)含量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LL:

未分解层;FL:

半分解层;HL:

完全分解层。

AL:

腐殖质层;BL:

淀积层;CL:

母质层。

SF:

云杉林;FF:

冷杉林;BF:

白桦林。

横条表示标准偏差(N=5)。

Fig.1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totalnitrogen(TN,A)andtotalphosphorus(TP,B)contentsinthedifferentforeststands.LL:

Nodecompositionlayer;FL:

Fragmentedlitterlayer;HL:

Completelydecomposedlayer.AL:

Humus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