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906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docx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WORD版表格教案2

课题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2题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

小米尺、第2页的主题图课件。

3页的做一做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回顾知识,激发兴趣

1、师:

小朋友,我们要测量教室的长一般用什么作长度单位?

(米)学生齐说。

那我们测量数学书的长用什么作长度比较合适呢?

(厘米)

2、师:

米、厘米我们已经学过,并且已知道如何用它们进行测量。

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电脑中小朋友在干什么?

(出示课件)请学生说。

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好吗?

请哪位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

宽?

厚?

学生说,教师板书。

不知道哪位小朋友估计正确,我们动手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以后,汇报,教师示范。

3、 师:

有些小朋友很聪明,用上了毫米,有些小朋友可能对毫米还不熟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毫米(板书)

能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毫米产生的必要。

同时对已有知识回顾和经验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A、感知毫米

1、 师:

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呢?

请学生讲。

二、探索新知

教师边指投影仪边总结:

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师:

哪位小朋友上台指一指这把刻度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毫米?

(一两名学生指)

3、 师:

其他小朋友也想上来指是吗?

那同桌之间互相找找刻度尺上的1毫米。

同桌互相找,教师巡视。

4、 师:

找好了吧?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1毫米有多长?

用手势表示一下。

生表示。

5、 师: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呢?

看课件,生活中的1毫米(1分钱硬币,储蓄卡,钥匙边)

6、 师:

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

那位小朋友上来指一 指。

还有其他2毫米吗?

3毫米呢?

5毫米呢?

10毫米呢?

13毫米呢?

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

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B、学习毫米与厘米关系

1、 师:

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 师:

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小结:

数数1厘米里有几格就有几毫米(10个)

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学生顺读,倒读

3、做一做作业纸 1厘米=(   )毫米,2厘米=(  )毫米,3厘米=(   )毫米,4厘米=(   )毫米……10厘米=(   )毫米

 再练一练  20毫米=(    )厘米      9厘米=(    )毫米

50厘米=(    )毫米   100毫米=(   )厘米

学生回答后顺读倒读。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时刻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探究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时,就充分体现这一点。

本环节通过观察测量、手势表示、实物比较、闭眼想象等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

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

C、测量

1、 课件出示数学书P3做一做题,请学生先自己做,再汇报答案。

 小结:

(边指课件边讲)我们先将测量物的一端对准刻度尺上的“0”刻度,先看有几个整厘米数,(4个)就是4厘米,还多了几格,再数小格,每个小格长度多少?

(1毫米),那2小格就是多少毫米呢?

(2毫米),所以橡皮的长是4厘米加上2毫米,为4厘米2毫米。

后面两题学生讲。

2、 出示课件中用断尺测铅笔图,先请回答,再说原因。

小结:

用数格子法,减前面的刻度

3、 画一条16毫米长的线段,同桌检查。

三、总结回顾,加深理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认识毫米的?

小结:

我们认识了毫米,通过举例知道1毫米有多长,知道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知道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教学后记

 

课题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练习一第3题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引入。

学生操作:

先用“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再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的看法。

(用米、厘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都不合适)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你认为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

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

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汇报并说明理由。

(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比较好)再让学生用10厘米学具量课桌的宽,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

这10厘米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补充板书课题:

分米。

二、认识分米

1、让学生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数出10厘米长度吗?

①从0刻度起数10厘米,②从任意刻度起,数出10厘米,同桌互相数数看。

(3)体验1分米。

①让学生闭目想象1分米的长度并比划1分米;

②举出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实物;

③做1分米的学具,互相量一量,看谁做得准确?

2、推导米与分米的关系。

指名学生用1分米的学具,量黑板上1米长的纸条,

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一直量完,让学生说一说,一直量了多少次?

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

板书:

1米=10分米。

3、应用分米测量

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宽。

先目测课桌,说出它的长、宽各大约是几分米,再用1分米的学具来测量,看谁估测准确?

师:

你还知道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将“分米”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

(投影仪出示)

跳绳长2课桌高7

蜡笔长6小明身高130

曲别针长28粉笔长75

文具盒长2铁钉长38

2.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并说说它们各大约是多少?

3.改错。

小明说,今天我买了一块长4米、宽2分米、厚8厘米的橡皮。

聪明的小朋友,你对他的说法有什么看法?

请将不合适的长度单位改过来。

4.游戏。

请四名同学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

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再自述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环节设计了填空、测量、改错、游戏等数学活动,将长度单位的整体认识巧妙地渗透在活动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深刻理解了长度单位间的相关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头脑中长度单位知识结构的发展。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课题

测量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练习一第1、4、5、6、7题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2、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间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综合类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的认识更清晰。

难点:

长度单位间关系。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准备练习

1、手势分别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

2、互相说说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出示一组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长度(注意长度单位的运用),然后师生量一量,共同验证,对估计比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基础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要求:

先判断、再测量。

(注意提醒学生回忆正方形的特征)

2、练习一第4题。

要求:

独立完成,老师订正。

3、练习一第5题。

要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适当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

这张纸条长(   )厘米。

如果用毫米做单位呢?

三、发展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要求: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评讲时课件演示。

2、练习一第7题。

要求: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3、游戏:

排队。

要求:

 请学生将写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的纸块按照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教学后记

 

课题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P7~8例3、4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4、经历千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师: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谁能从小到大说说这些单位?

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

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

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那如果要测量广东到长沙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

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

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

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

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

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

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

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

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

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

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

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米5000米=()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

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千米4千米=()米

()米=7千米9000米=()千米

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获得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使抽象、不易建立起来的长度观念直接化,有利于学生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三、巩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

为什么?

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

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

到达吗?

四、实践应用

1、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2、课外拓展: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

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

(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后记

 

课题

千米的换算

教学内容

P8、例5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能够进行正确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1米=()分米2厘米=()毫米50厘米=()分米

1米=()厘米3分米=()厘米80分米=()米

1千米=()米

2、1米–7分米=()分米

1分米–4厘米=()厘米

25厘米+15厘米=()分米

23毫米+27毫米=()厘米

通过回顾换算方法,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为类推做必要准备

教学例5

1、这两道题你能自己完成吗?

独立完成书上的填空。

2、同桌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

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

试一试

4、老师这儿也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

4千米=()米9000米=()千米

8千米=()米7000米=()千米

12千米=()米10000米=()千米

5、完成做一做p8

弄懂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说一说通过填图,你有什么体会?

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理解换算方法。

是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三、巩固练习

1、P9、3、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在生活中离不开今天学的知识,走,咱们一起去瞧瞧生活着的数学。

2、P10、4、

(1)仔细观察这幅图,他们在说什么呢?

(2)四人小组活动:

讨论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3、P10、5

(1)观察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图

4、动脑筋题P10、6、

(1)读题,讲一讲(讲了一件什么事?

还知道什么条件?

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们能解决吗?

(2)四人小组活动:

回答书上的问题,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写出算式吗?

12时-8时=4时4*80=320千米320千米〉308千米

千米的换算

1千米=1000米进率:

1000

例53千米=米

5000米=千米

 

教学后记

 

课题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的例6及做一做1题,练习一第1题。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新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1000千克。

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感知1吨的重量。

3、通过发现、探究、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它的实践重量,掌握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能正确的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凉爽的秋季到了,动物们要在森林体育馆举行运动会,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哥、鹿妹妹都准备参加。

这天一大早,他们四个一起高兴地向体育馆走去,去体育馆的路上要经过一座小桥,他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了小桥边,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6(出示课文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意,学生续说故事。

生:

他们一同来到了小桥边,斑马大哥说:

“咱们一起过吧”。

熊老弟说:

“别急,这有一个牌子:

“限重一吨。

”牛大哥问:

一吨有多重呢?

鹿妹妹看看大伙也回答不上来.

(2)提出问题:

吨”表示什么?

你知道有关吨的知识吗?

(3)小组讨论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吨”是表示重量的.  ② 吨"是表示很重的物体的重量的.

师:

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展示:

“吨”和“克、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像大象、汽

车(轮船)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都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4)揭示课题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看课文的小精灵给我们提问:

你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吗?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

1吨=1000千克 (如不能说出,教师直接揭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实物进一步使学生明确1吨和1000千克之间的关系。

 如:

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继续看图,你从故事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人小组说一说)

(3)学生汇报

(4)解决问题 ①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将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所以不能同时过桥。

②他们可以怎样过桥?

(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拿出可行的方案)

小组汇报:

方案1:

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

方案2:

可以分两次过,每次过两个。

方案3:

熊、马、鹿同时过。

方案4:

马、牛、鹿同时过。

方案5:

熊、牛、鹿同时过。

师: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它们终于安全地过了小桥。

3、生活中的数学

(1)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2)同桌互相背一背,说一说自己的体重,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

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

 

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抽象不易建立起来的质量观念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利地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拓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口答)

2、完成练习三第1题。

(先独立连线,再组织交流)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例73吨=3000千克6000千克=6吨

教学后记

 

课题

吨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P13—P14、1—4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表示物体重量单位的有关知识,能用学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学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基

1、口答

(1)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吨1000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2)1克大约有多重?

1千克呢?

1吨呢?

2、填空

1吨=千克3000千克=吨

1千克=克7000克=千克

二、

1、P13、1、

(1)理解题意,独立连线,说一说你是这样想的?

(2)师提醒:

做这类题,同学们要仔细,判断时不仅要看数字的大小,还要看单位的大小,记住了吗?

2、计算1400千克+600千克=()吨

2700+千克+3300千克=()吨

2800千克—800千克=()吨

1吨—500千克=()千克

2

P13、3、

(1)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两辆、2吨、一次运完)

(2)四人小组活动:

讨论,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汇报:

师板书

A:

6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2吨

800千克+700千克=1500千克(小于2吨)

B:

600千克+400千克+800千克=1800千克

1000千克+700千克=1700千克(都小于2吨)

C:

600千克+400千克+700千克=1700千克

1000千克+800千克=1800千克(都小于2吨)

3、P13、4、汇报昨天的家庭作业

三、发展练习

P14(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1)图:

自己看后,讲给同桌的听:

你都经济了些什么?

(2)下图: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知道吗?

谁来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吨的认识(练习课)

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

吨1000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计算1400千克+600千克=()吨

2700+千克+3300千克=()吨

2800千克—800千克=()吨

1吨—500千克=()千克

 

教学后记

 

课题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1、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发现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为之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前调查

1、调查汽车的载重量,或电梯的载重量。

2、调查黄岩城区某些路段汽车行驶速度的限制。

3、调查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

4、会口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汇报汽车的载重量、及电梯的载重量。

汇报具体数据:

2、应用

  

(1)如汽车的载重量是8吨的,用这样的汽车装载每包100千克的水泥,最多能载几包?

(2)估一估,限载1000千克的电梯,大人能载几人,小孩能载几人?

二、汇报河西某些路段汽车行驶速度的限制情况。

三、调查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

根据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如果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估一估,我们到上海、广东……大约要几小时?

  四、故事引入,探讨明理。

  1、学生口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2、小组讨论,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

为什么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2)交流。

(3)曹冲聪明在哪里?

(聪明在于有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