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6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docx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各个高校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的安全稳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

本文介绍了四大类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并分析了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产生的三大原因,最后从队伍建设、教育引导、机制建设和危机处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校生人数激增,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也日渐增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本文认为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安全、困难学生群体增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四个方面。

(一)校园环境安全

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既包括校园本身环境的安全稳定,也包括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

第一,校园本身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

高校校园里有很多安全隐患,威胁到了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首先,学生宿舍存在安全隐患。

有的高校学生宿舍缺乏消防器材,有的缺乏足够的安全通道,很难应付一些突发性的情况。

有的宿舍管理人员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混进宿舍进行盗窃等犯罪活动,侵害学生的利益。

其次,高校内的交通安全也令人担忧。

经常会有一些校外车辆特别是黑出租频繁出入校园,车速过快,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给学生的生命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再次,校园的餐饮卫生存在隐患。

有的学校食堂卫生状况差,食物不新鲜,这随时会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最后,校园网络存在安全隐患。

校园网链接的除了各级行政单位网络,还连接着校内学生机,因此存在着被外网攻击、病毒泛滥、信息丢失、数据损坏等安全问题。

第二,校园周边环境治安不容乐观。

当前高校管理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和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消费需求旺盛,自然而然地成为商家追逐的重要目标。

学校周围的商家围绕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了各种商品和服务。

在高校的校园内及周边地区,各种饭馆、日租房、小商店、歌厅、网吧屡见不鲜,黑出租和流动食品摊也随处可见。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瞄准高校学生这个群体,利用高校周边地区这种复杂的环境,从事盗窃、打架斗殴、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侵害大学生的权益。

由于大学生年少气盛,情绪不稳定,心理波动大,自控力不强,对治安问题承受力低,如果对他们管理不严,疏导不力,措施不当,那么治安问题就极易演化为规模化的政治性闹事和社会问题,直接影响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

(二)困难学生群体增多

在大学校园里,困难学生群体增多,学校和老师如果不能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学校的不稳定因素。

第一,家庭贫困。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多,高校贫困生问题也随之突出起来。

目前在校的贫困生人数平均占到25%以上,部分困难程度十分严重。

有的贫困生因生活困难而四处打工,影响学业;有学生因生活困难而感到自卑,引发心理障碍;也有学生因生活困难滋生了对学校、社会的不满,做出违纪、违法的事。

高校的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第二,学业困难。

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大学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学习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内容则由各学校根据专业培养计划来安排。

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多、难度大,学习任务更加繁重。

而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方法方法欠佳,自制能力差等主观原因和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老师缺乏责任心、授课水平差,考试题目太难等客观原因而导致多次挂科,轻者要留级学习,重者不能正常毕业甚至被学校勒令退学。

学业困难的同学在考试和毕业的压力之下,长期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中,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压抑等不良情绪。

第三,就业困难。

据教育部统计的有关数据显示,最近五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和就业率分别如下:

2006年毕业生413万,就业率69%;2007年毕业生495万,就业率70%;2008年毕业生559万,就业率70%;2009年毕业生610万,就业率74%;2010年毕业生630万,就业率可能在70%左右。

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和就业率造假现象并存,今年要就业的大学生可能达到1000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除了部分名校或抢手专业,普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的学生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

在此种压力之下,有的学生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则采取轻生等极端的方式应对之。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远高于其他学生群体。

高校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问题。

第一,焦虑症、抑郁症患病率高。

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者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出汗等,但并非实际威胁所引起,其紧张程度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称的一种情绪状态。

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有的大学生过于依赖家人,与他人交流少,在进入大学后离开了家人的呵护,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导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有的大学生在考试或面试时,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不堪重负,导致焦虑症。

还有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及时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没有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而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等病症。

第二,网络依赖成瘾。

有的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中繁重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压力,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及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患上网瘾综合症。

许多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沉溺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心理满足,自我封闭,疏离社会及群体生活,人际交际能力下降,长此以往,形成冷漠、孤独、内向的性格,这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产生精神依赖,不利于健康个性和人生观的塑造。

第三,情感问题形成困扰。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性接触,希望获得爱情。

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

但他们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对生理发育与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困惑、对性的强烈渴望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以及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等是诱发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有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因为恋爱而耽误学业。

有的大学生沉迷于二人世界,导致与其他同学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还有的大学生没有理性对待恋爱,无法摆脱恋爱失败的阴影,甚至走向极端。

(四)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所属的大学生群体,直接或间接因为各类学校及社会矛盾引发而聚合形成一定的临时

本大为增加。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期望更大。

由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与大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期望升高这对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二,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弊端。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保障日益社会化。

原先很多高校自己承担的义务比如学生食堂、校内商店以及学生宿舍的建设、经营和管理,现在通过招投标等方式交由社会上的个人或企业负责,由此出现了一些问题。

社会上的个人或企业参与高校后勤保障的目的在于借助高校学生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去赚取利润。

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某些个人或企业采取了一些不诚信的经营方式:

有的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学生出售商品甚至是次品;有的则随意提高饭菜价格,或者出售剩饭剩菜。

这些行为侵害了学生的利益,容易滋生学生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学生的非理性反应。

第三,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

有的高校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有的行为甚至侵犯了大学生的权益,引起他们的不满。

有的高校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存在问题,信息传达不畅,有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遗漏或曲解,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混乱。

有的高校各部门之间因为利益相互冲突,遇到问题则相互推诿,影响了行政效率,有时会耽误学生办理相关业务。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目前高校在校生以90后为主,他们是中国第二代独生子女,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思想观念最为解放、社会转型最为激烈的时代,自身的特点十分鲜明。

第一,思想独立,但理想信念缺失。

90后大学生比较善于思考,习惯于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来接受前人的经验和结论。

他们自我选择性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较淡,有时会对前人的实践经验不屑一顾,甚至进行调侃。

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

受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的所限,90后大学生虽然思想独立,但往往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而且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一些不好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取向多元化,政治信仰淡漠,没有树立远大理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明显。

他们做任何事情功利性太强,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重视付出与回报的比例,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第二,个性张扬,但责任意识不强。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见多识广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特点,他们不受传统约束,试图冲破长辈的束缚,他们追求时尚,自由自在,父母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是“过时”的代名词。

他们充满自信,富有自我和独立意识,喜欢独立地处理各种事物,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选择。

90后喜欢标新立异,展现自己的特质,这实际上是自我意识强烈的一种表现,而自我意识的强烈容易导致对他人和社会的忽视和冷漠。

90后的责任意识弱化,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和感恩意识降低,甚至不能对自己的言行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有很好的维权意识,但容易冲动遇挫。

90后生长于民主与法制制度不断完善的时代,依法治国深入人心。

所以,在面对权利侵犯时,他们也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较之以往的大学生,他们民主意识强烈,对有违公平的事情反映强烈,并且,他们更懂法,也更善于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权利。

由于90后的成长环境和成长道路大多较为顺利,因而其抗挫能力明显下降。

90后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家里人溺爱和过度保护,导致其自我意识强烈,做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容易与别人发生摩擦。

他们做事情通常缺乏深思熟虑,容易冲动,这使他们更容易遭遇挫折。

第四,善于利用网络,但过于依赖网络。

90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他们接受了网络这种时髦、便捷、高效的交流和通讯方式,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学习新的知识。

然而正是互联网带来的这种便利,使得90后大学生在遇到习题或者疑难问题时直接网络搜索,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他们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使得他们几乎所有非睡眠状态都处于在线游戏、聊天状态,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更有甚者,有的90后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和大好青春。

三、消除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的对策

为了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保证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

(一)加强辅导员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与大学生有关的安全稳定事情上,辅导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

首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高校辅导员要在处理好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定期参加岗位培训和各种专业培训。

此外,还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做好情绪调节,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为学生做好榜样。

其次,严格日常管理,时刻提高警惕。

高校辅导员要在提高学生对校规校纪的执行力上下功夫。

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措施,鼓励学生互相监督。

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事件时刻保持警惕,严密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并加以正确引导。

最后,要把握好与学生相处的艺术。

要有威信,才能让学生信服,但要把握“威”的尺度,太过严厉的辅导员是无法与学生交心,进而深刻了解学生情况的;对学生要亲切,关爱有加,但“亲”也要适度,过分的亲近则会造成威信的流失,也不利于学生管理。

第二,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大学生骨干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密切联系和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学生骨干的培养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校园危机预防的需要。

学生骨干在校园危机预防中有很大优势。

学生骨干特别是学生党员政治觉悟比较高,拥护党的领导,政治信念坚定。

他们了解同学的情况,热心为同学服务,一直是高校老师重点培养的对象,一旦学校有危机事件的发生,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为老师分忧解难。

但学生骨干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

有的学生骨干对校园危机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大意,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相对不足,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骨干在校园危机预防中的作用,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首先,要加强学生骨干的危机意识和综合应急能力的培养。

通过专题培训或案例讲解等形式,介绍危机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

其次,加强心理培训,提高学术骨干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

高校要发挥专业心理辅导师、辅导员和朋辈辅导员的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社团等平台,加强学术骨干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心理防御机制和情绪调节能力。

最后,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骨干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注重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

第一,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

高校要加强国内外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挖掘教育资源,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帮助其正确认清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高校工作者要耐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

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常能做到正确的自我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提高对抗挫折能力。

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

要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在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的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

第三,加强安全防范教育。

首先,要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的作用,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守法自律意识。

其次,要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安全常识专题讲座、消防演习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日用生活安全常识、自然灾害与自救常识和交通安全常识,使他们在健康成长和保证安全方面有明显提高。

最后,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高校应当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用鲜活的网络犯罪案例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避免上当受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四,加强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服务。

通过人际交往、自我反省、沟通交流、心理测试、心理训练活动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

高校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理性评价自己,在就业时准确定位,以避免盲目择业和高违约率等现象的发生。

第五,合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

高校应当利用好网络这个宣传和教育平台,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要依托校园网,积极建设、及时开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如网上党校、团校、时事之窗、心理医生、校长信箱等网站,还应建设和推广思教品牌和特色网站或个人主页,发挥名师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鼓励思想教育工作者建设并推广自己的思想教育网站和博客。

此外,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加强法治和其他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

(三)加强机制建设

第一,加强预警机制建设。

首先,高校要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渠道和信息反馈机制,确保信息上传下达及时、畅通。

为了及时、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高校各基层学院要加强信息反馈渠道建设,可成立以学生工作领导为组长,辅导员为副组长,团学骨干、学生党员为安全信息员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信息网络;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要强化信息反馈意识,做到遇事必报,大事即报,反应迅速,措施合理,处置得当。

其次,高校还应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密切关注可能发生危机行为的重点对象。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心理普查、约谈走访等方式锁定易发群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了解学生动态。

对于出现抑郁、自我封闭、沉迷网络、厌学、多门次科目不及格现象的学生以及对当前国内形势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态度模糊的学生应予以重点关注,建立相关档案,定期找他们了解情况,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报告。

第二,加强干预机制建设。

当安全隐患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和隐患排查制度被发现时,高校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和疏导工作,化解不稳定因素。

要对不同的安全隐患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对于因校园环境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高校应多听取学校师生意见,加强和改进校园环境建设,同时与公安机关密切合作,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对于由困难生群体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高校要仔细分析具体原因并进行化解:

如果是家庭困难问题,应及时进行经济救助;如果是学业问题,应通过休学等措施来暂时缓解学生压力;如果是就业问题,则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和其他就业服务。

对于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高校要及时联系并邀请心理辅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对于由群体性事件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高校要及时准确的摸清情况,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动向,抓住时机,进行疏导和化解。

第三,做好危机处理工作。

所谓高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高校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控制协调、经验总结的系统过程。

总结起来,高校危机处理有四大步骤。

首先,设置机构,明确责任。

各高校应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包括决策小组(书记、副书记等学校领导)、执行小组(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副书记、宣传部、保卫处、辅导员)和咨询小组(学校医生、心理咨询师、信息管理人员以及法律顾问等),并对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责任。

其次,现场控制,应急处理。

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执行小组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上报,同时根据事件的不同类型,先排除继发性危险、同时疏散人群、保护现场,妥善安置相关学生,指派专人分头负责、随时汇报,牢牢把控。

再次,信息发布、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发生后,咨询小组要派专人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动向,根据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影响,可以确定事件处理的新闻发言人进行信息发布。

最后,分析总结、消除影响。

突发性事件得以平息或解决后,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时总结、查找隐患。

建立长效机制,避免因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提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改进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的校外机构和人员以及学校周边受到影响的居民进行情况通报并表示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