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605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

AD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1

第一章导论……………………………………………………………………2

1.1研究背景和意义……………………………………………………………2

1.2文献综述………………………………………………………………………2

1.3研究的主要内容……………………………………………………………2

第二章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变迁……………………………………………3

2.1基本概念的界定……………………………………………………………3

2.2研究的尺度与方法…………………………………………………………4

2.3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及变动的基本状况………………………………………6

第三章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9

3.1地理区位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9

3.2区域政策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10

3.3市场化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12

3.4全球化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12

第四章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13

4.1基本结论………………………………………………………………………13

4.2政策建议……………………………………………………………………13

参考文献…………………………………………………………………………15

感谢………………………………………………………………………………15

中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利用泰尔指数对制造业在地区间分布差异的变动趋势及原因做的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在地区间分布的差异明显变大了,这主要是由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差异的扩大造成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内部制造业的增长存在很大分异,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五个新兴工业省份的制造业增长较快,三大直辖市、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和经济较为落后的河北、广西增长速度较慢,五个沿海新兴工业省份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迅速扩张并拉大了与中西部制造业分布的差异。

对制造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作的分析表明,沿海与内地地理区位的差异、改革以来国家实施的偏向于沿海的区域政策、市场化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制造业向沿海的集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空间分布;中国

Abstract

Since1990’s,therehasbeenasubstantialchangeinthespatialdistributionofmanufacturinginChina,thedirectionofredistributionhasfairlyconsistentlybeenfromtheinteriortocoastalregions,butmainlydirectedtonewanddevelopingindustrialprovincesincludingShandong,Jiangsu,Zhejiang,FujianandGuangdong.Thefurtheranalysisindicatesthatpreferentialpoliciestothecoast,thegeographicaladvantageofcoastalregions,regionaldifferenceineconomicglobalizationandmarket-orientationplaystheimportantroletotheregionalshiftofmanufacturingtowardscoastalprovinces.

Keyword:

manufacturing;spatialdistribution;China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由内向型发展战略向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普遍实施的市场化改革政策,我国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非农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化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而制造业又构成了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制造业在区域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正是这种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范剑勇等,2002)。

近几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意见,调整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利用中西部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是一项重要举措。

其中,利用中西部的有利条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为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创造条件是促进中西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制定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学术界却没有一致性的意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制造业在空间分布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最近一些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关于对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罗勇和曹丽莉(2005)首次利用Ellision和Glaeser(1997)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

结果表明,我国的制造业集聚程度在1993—1997年是下降的,1997—2003年出现了提高的趋势。

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最高。

张同升等(2005)利用1980—2000年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计算并分析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趋势,发现20世纪80到90年代,我国26个制造业工业行业总体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

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对行业生产的地域集中有较大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偏好及行业投资重点的差异会导致相应投资行业的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利用企业数据和EllisonandGlaeser构建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程度变动状况,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仍处在一个上升阶段。

但无论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还是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中国目前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期的水平。

贺灿飞和谢秀珍(2006)利用1980-2003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数据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经济全球化、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是导致产业空间集中的原因。

上述的分析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在空间的集聚状况,但对我国制造业为什么在空间上会产生集聚的原因并没有作充分的解释,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原因进行探讨,以期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1.3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0—2002年我国制造业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布动的基本状况,进一步的,对各地区制造业的增长状况和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变化作了分析,详细地揭示了制造业在我国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

其次,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制造业在我国空间分布的基本状况及变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文中本人着重分析了沿海与内地地理区位的差异、改革以来国家实施的偏向于沿海的区域政策、市场化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变迁

2.1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产业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在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产业的英语写法是“industry”,和工业的写法相同,但产业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除了包括工业以外,还包括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

产业作为经济单位,既不属于宏观经济所指的国民经济,也不属于微观经济所指的企业和家庭,它是居于微观经济单位和宏观经济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即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

也有人对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

从产出角度,将产业定义为同类产品及其替代产品的集合;从生产的角度将产业定义为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经济实体的角度将产业定义为生产经营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而划分的产业;第二层次,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依据而划分的产业;第三个层次,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部分形成的产业(李永禄等,2001)。

2.1.2制造业

制造业是英文ManufacturingIndustry的意译,也是一种产业,它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社会生产制造部门。

1971年联合国和西方各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产业分类,颁布过《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它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在每个大项中再分若干个中项,每个中项又分若干个小项,每个小项又分若干个细项。

在10个大项中,制造业属于第3项,主要包括:

食品制造与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皮毛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纤制造业,塑料、橡胶制造业,非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等。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制造业属于工业范畴,归入第二产业,是指制造和加工产品(包括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形成品)的工业企业集合。

2.2研究的尺度和方法

2.2.1经济指标的选取

在国际上,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研究者通常使用从业人员研究制造业的空间分布,这是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制造业统计年鉴,从业人员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统计指标,在制造业统计年鉴中有准确而全面的反映,因而把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经济指标是切实可行的。

在我国,由于制造业从业人员口径有多种,因而很难作为经济指标对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做出准确的测度。

因而利用它研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显然不太合适。

总产值和增加值是研究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两个重要指标,有些学者利用总产值或增加值进行研究,但究竟是利用哪一个指标好,不同的学者见解不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赞成把增加值作为经济指标的学者认为,增加值比总产值更能准确地反映地区产业的规模,因为总产值中包括了一部分从外省输入的产品产值,那些赞成把总产值作为经济指标的人认为如果考虑空间区位问题时,总产值是区域产业规模更好的测度指标,因为涉及到交通成本和企业区位决定的中间投入通常是以总产值测度的企业规模为基础的。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在本研究中倾向于把总产值作为研究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经济指标,因为总产值数据更容易得到,另外,和从业人员、企业数量等经济指标比起来,利用总产值作为经济指标可以较好的反映各地区制造业分布的具体情况。

2.2.2地域单元的划分

要准确的反映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动状况,需要对地域单元进行划分,目前,国内外对中国的区域经济进行研究时,往往采用以下地域单元的划分形式:

第一,沿海和内陆的划分;

第二,三大地带的划分,即东部、中部和西部;

第三,四大地带的划分,即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

第四,六大区域的划分,即把全国划分成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或东部沿海各省、直辖市(不包括重庆)、东北、中部、西北、西南。

第五,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划分;

在以上地域单元的划分中,国内外学术界大多选择东中西三大地带或省级行政区域作为地域单元进行研究。

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国家在制定“七五”计划时按照梯度发展战略依据地理划分方法做出的,但是由于覆盖地域范围太大,因此地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被抹煞了,这就不能真正反映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演化的基本特征,因而需要对三大地带进行进一步的区域划分。

省是我国的行政单位,不是按地带划分的简单地缘单位的组合,如果把省作为基本的地缘单位,会有两个缺陷:

第一,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每一个省都比较大,平均每个省有4000万人口,若把省视为基本的地域单元,省内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就会受到忽视;第二,我国各省之间的差异很大,如果把省作为基本的地域单元,就会抹煞省际之间的差异(邓翔,2003)。

但是,限于统计资料,我们不得不忽略省内各地区和各省之间的差异。

而且,把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基本地域单元考察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符合通常对制造业区域分布学术研究的规范。

因此,以下选择“三大地带”和省份进行研究。

2.2.3测度方法的选择

研究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变动,实际上也就是分析地区间制造业分布差异的变动状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借鉴地区之间收入差异的测度方法了。

和研究收入的地区差异类似,研究制造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可以通过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类指标进行衡量。

绝对差异指标主要有极差、标准差、加权标准差等,相对差异指标主要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

以下研究中,本人选择泰尔指数来表征地区之间制造业分布的差异。

这样做的理由是:

第一,由于受物价水平上涨和地区制造业发展规模的干扰,利用绝对差异指标不易对地区之间制造业分布差异的变动进行有效的判断;第二,不仅应该了解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还应该了解导致这种差异及其变动的原因,泰尔指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泰尔指数可以按照组内(一个组可以是一个区域)差异和组间差异进行分解,再将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差异(邓翔,2003)。

泰尔指数的分解式如下:

其中,

为总体差异,

为组内差异,

为组间差异。

根据泰尔指数的定义式

,可以把我国方便的分成东中西三大地带,按照泰尔指数的分解公式得出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的分解式:

其中,

表示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总体区域差异,

用来衡量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总体的区域差异,

表示当

分别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时,它们各自的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泰尔指数

分别用来衡量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

2.2.4研究时段和统计资料的选择

1990年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才开始不断加深,制造业才出现明显向沿海的集聚和转移。

对于近期而言,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指标的一致性,把2002年作为研究的截止日期,从而把1990~2002年作为本文研究时段进行分析。

1998年前后行业分类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1998年以前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算上“其他制造业”一项总共有29个制造业行业,但到了1998年以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只列示了20个制造业行业。

在文中,为了统一口径和分析的方便起见,统一把各地区的20个制造业行业总产值加总作为地区制造业总产值。

如果只是研究1990年和2002年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时,利用《一九九O年工业统计年报》和2003年各地区统计年鉴中所有制造业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3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及变动的基本状况

第一,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构成分析:

泰尔指数的分解

以下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法把地区之间制造业总产值差距分解成了东部地区省际差距、中部地区省际差距、西部地区省际差距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以总体差距为100%,分别计算了东中西内部差距及东中西之间的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份额,计算结果见表2-1。

表2-1三大地区内部及三大地区之间制造业分布的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

年份

泰尔指数

东部贡献(%)

中部贡献(%)

西部贡献(%)

地区间贡献(%)

1990

0.1102

56.77

4.26

1.12

37.85

1991

0.1195

51.86

3.93

1.04

43.18

1992

0.1239

48.50

3.38

0.91

47.22

1993

0.1226

44.86

2.75

0.89

51.50

1994

0.1287

43.44

2.42

0.86

53.28

1995

0.1242

43.09

2.37

0.85

53.69

1997

0.1183

41.16

3.49

0.81

54.54

1999

0.1482

41.24

3.09

0.51

55.17

2000

0.1387

39.39

2.97

0.49

57.15

2001

0.1543

40.03

2.86

0.59

56.52

2002

0.1545

37.46

2.79

0.54

59.21

注:

本表按照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历年。

从计算结果来看,制造业在地区间分布的总体区域差异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1990年时泰尔指数为0.1102,此后不断上升,到1994年时这一指标值达到0.1287,此后又开始下降,到了1997年达到最小,为0.1183,此后又开始上升,到2002年时达到最大值0.1545。

此外,三大地区内部和三大地区之间的泰尔指数变化的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东部地区内部制造业分布的省际差异最大,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也较高,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56.77%下降到2002年的37.46%。

东部地区内部泰尔指数的这种变化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不同的工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改革以前,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工业发展差距很大,北京、上海、辽宁的工业比较发达,其他省份工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实施沿海倾向性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工业发展最快的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这样的新兴工业省份,它们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东部沿海内部经济发展的趋同(蔡昉等,2002),同时也导致了东部地区内部制造业分布的区域差异的缩小。

第二,中西部地区内部制造业分布的省际差异较小,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都很小,并且呈不断下降的态势。

中部地区内部制造业分布的省际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从1990年的4.26%下降到2002年的2.79%,西部地区从1990年的1.12%下降到2002年的0.54%。

也就是说,中西部内部制造业分布的省际差异呈群体趋同的趋势。

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改革以前,在国家实施内向型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一些内陆省份由于接受了国家的大量投资,因而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拉开了与那些受资较少的省份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投资倾斜政策不复存在,先前的那些投资受惠省份拉平了与那些非投资受惠省份的发展机会,因而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内部制造业分布的区域差异的缩小。

第三,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制造业分布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很大,并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1990年时地区间贡献仅为37.85%,到了2002年,地区间贡献增加到59.21%。

因此,全国制造业分布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特别是东西之间的差异上,并且随着东部地区内部制造业分布的区域差异的缩小,这一特征越来越突出。

这种变化趋势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的沿海倾向性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由于倾向沿海发展政策的实施和沿海区位优势、比较优势的发挥,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很快,与内地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因而三大地区制造业分布的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份额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第二,制造业增长的地区差异

上面利用泰尔指数衡量了我国制造业地区差异的变动状况,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分解,发现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尤其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制造业分布差异的扩大是导致我国制造业在地区间分布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原因,但是,要了解制造业在地区间分布差异扩大的具体状况,就必须对1990~2002年各地区制造业增长情况进行分析。

在以下分析中,本人将这段时期划分成了两个时间段:

1990~1997年时间段和1998~2002年时间段。

1990~1997年是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1998~2002年是全部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数据。

表2-2显示了两个时间段各地区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率。

从表2-2可以看出,1990~1997年间,各地区制造业年增长率差异较大。

全国各地区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15.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8个省份,其中,沿海省份有7个,内陆省份有1个,排在前5位的省份是广东(24.02%)、福建(22.09%)、海南(20.02%)、浙江(19.58%)、江苏(19.23%),全是沿海省份。

制造业年增长率最低的省份是新疆(5.14%)、青海(6.86%)、内蒙(7.68%)、甘肃(7.96%)、黑龙江(7.98%),全部属于中西部地区。

1998~2002年间,各地区制造业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年平均增长率最高的仍是东部沿海地区。

在9个高于全国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的省份中,沿海省份有5个,内陆省份有4个,排在前5位的省份是河南(26%)、浙江(21.76%)、福建(18.66%)、广东(17.93%)、吉林(17.77%)。

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最低的省份是云南(6.83%)、青海(7.21%)、黑龙江(7.76%)、新疆(8.19%)、西藏(8.39%),全部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表2-2各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

地区

1990~1997

1998~2002

地区

1990~1997

1998~2002

北京

11.24

16.09

河南

15.41

26.00

天津

15.11

14.09

湖北

15.00

8.51

河北

16.57

13.65

湖南

9.41

15.57

山西

9.92

11.11

广东

24.02

17.93

内蒙

7.68

16.03

广西

13.79

9.37

辽宁

9.92

12.46

海南

20.02

11.63

吉林

11.52

17.77

四川

11.78

13.65

黑龙江

7.98

7.76

贵州

10.22

12.34

上海

13.97

13.90

云南

10.26

6.83

江苏

19.23

15.22

西藏

8.93

8.39

浙江

19.58

21.76

陕西

10.97

11.45

安徽

18.54

12.82

甘肃

7.96

11.04

福建

22.09

18.66

青海

6.86

7.21

江西

11.96

11.09

宁夏

9.71

12.13

山东

18.45

15.65

新疆

5.14

8.19

注:

本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由于没有1998年和2002年制造业总产值数据,因而以工业总产值数据代替。

资料来源:

《一九九O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年鉴(2003)》。

第三,地区制造业份额的变动

一个地区制造业产值在全国制造业产值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