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668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补充.docx

马克思主义补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学年复习提纲

这是老师省略的那部分题啊!

好好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绪论

不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

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斯大林

C、毛泽东D、邓小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李大钊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作为一个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是( )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D、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阶级性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客观性D、人民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B、博大精深C、与时俱进D、科学严谨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ACD 2.A 3.ABD 4.ABC 5.AB 6.ABCD 7.B 8.D9.C 10.A 

二、辨析题:

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不全面。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创始人角度);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品质角度)。

2、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唯一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不全面。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吸收这三个理论的积极成果,结合无产阶级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三、分析题:

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从它的阶级性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在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式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的科学体系。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答案要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一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个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

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立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从理论和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8.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其中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联系是

A事物的外部联系B事物的直接联系C事物的主要联系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9.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

A联系的层次性原理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观点

C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的观点D物无孤立之理()

.10.人们之所以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主要是因为

A.现象有真假之分B.人们可以克服错觉

C.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D.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

11.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

这说明

A机遇就是必然性B机遇是纯粹偶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对立D必然支配偶然  ()

12.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这说明

A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B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C必须掌握事物的关节点D要坚持适度原则  ()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这种做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

A内外因辩证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辩证的否定观D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14.在学习和工作中,急于求成的思想主要是违背了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

15.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里讲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社会基本矛盾B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D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矛盾  ()

9.B10.D11.D12.B13.C14.B15.C

二、多项选择题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资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6.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

A.人脑的机能;B.人脑的生理活动;

C.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系统的整体性揭示系统和要素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下述有关这一关系的正确观点有

A.整体就是部分之和B.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8.关于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下述正确的观点有

A.事物的发展是永恒和普遍的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或变化

D.事物的质变和否定就是发展()

9.关于事物的可能性,下述错误的观点有

A.可能性是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抽象的可能性是主观意识范畴的可能性

C.可能性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10.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下列情况属于质变的有

A.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B.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C.突破事物度的变化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3.BC4.ABC5.ABD6.AC7.CD8.ABC9.AB10.ABCD

三、辨析题:

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分析题:

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案要点:

在对人的认识上,一些哲学家或是将人的意识、理性过分夸大,强调人与动

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精神;或是将人看作直观意义上的生物人,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机体构造比动物更为精细和复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与动物相区别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二,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

人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实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解决人的吃、喝、住、穿等问题。

生产实践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在生产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第三,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得到发展的。

人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人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进而使自己逐渐获得全面发展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史观B、折中主义史观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答案:

1.A2.C3.A4.D5.D6.C7.C8.C9.C10.A

二、多项选择题

5、“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答案:

1.ABC2.ABCD3.ACD4.AB5.AB

四、分析题:

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

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而且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材料3与材料1、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材料1、2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

律是可以为人们认识的。

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材料1的作者孔德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

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

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

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撰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一方面,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其固

定的秩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

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这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考题及其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B、政治利益关系

  C、平等交换关系D、自由买卖关系

2、支配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是

  A、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社会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

D、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

3、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是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二者完全一致

  D、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二者量上没有区别

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5、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执行的是

  A、价值尺度职能

B、支付手段职能C、贮藏手段职能

D、流通手段职能

6、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A、等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B、大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C、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D、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7、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是

  A、W—G—WB、G—W—G

C、G—G′D、G—W—G′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

  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A、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C、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D、、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

10、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

  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

  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1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12、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用于购买

  A、厂房、机器设备的资本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

  C、劳动对象的资本D、劳动力的资本

13、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由

  A、自然力对机器设备腐蚀造成的B、人为破坏机器设备造成的

  C、机器设备贬值造成的D、机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的

14、公式Ⅰ(v+m)>Ⅱc是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

  B、表明了利润的本质

  C、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D、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在所获利润上的差别

16、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

17、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A、等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B、少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多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

18、商业资本的出现,在一定限度内能够

  A、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B、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

  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增加

  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减少

19、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体现在

  A、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B、直接占有商业店员销售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C、直接榨取商业店员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D、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20、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

  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

  C、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无关D、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成反比

ABBCDCDBADBDCDCCBAAB

二、多项选择

2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和要求是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2.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主要是

A.对物价水平的调节B.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C.对市场商品流通量的调节D.对利息率的调节

23.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A.成本B.利润C.利息D.地租

2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

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

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与公有经济可以并存

D.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2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

A.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B.劳动者所需的教育培训费用

C.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D.平均的劳动强度

26.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的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影响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

A.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

B.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C.社会预付资本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

D.机器设备的磨损程度

2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下降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C.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D.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28.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最基本的内容或核心部分,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成一般包括

A.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C.失业保险D.福利保险

ABCBDBCDABCDACDACABCABC

三、简答题答案

  29、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解析】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者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

既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就必须联系生产力,重视生产力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住一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依据,掌握其发展的趋势。

  【答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因此,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30、简述等价形式的特点。

  【解析】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等价形式的含义及其作用。

假设用1只羊交换2把石斧,这次简单的交换可以用等式表示出来:

1只羊=2把石斧,即一只羊的价值等于两把石斧,一只羊的价值通过两把石斧表现出来。

这一等式存在左右两极,它们虽然同是商品,但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处在等号左端的商品,要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主动的地位,但它自身又不能表现自身的价值,而只能借助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一来,它的价值只能相对地表现在另一商品上,所以被称作相对价值形式。

处于右端的商品则不同,它不是表现自身的价值,而是表现左端商品的价值,它不过是表现另一商品的价值的材料,处于被动的地位,表明它具有同左端商品相等的价值,所以被称作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中一对相应的范畴,它们在价值形式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各自都有自己的特征。

至于等价形式的特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答案】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代表和化身。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作为等价物的商品本是具体劳动的产品,在等价形式上成为抽象劳动的代表和化身。

  (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本是私人劳动产品,但在这里成为社会劳动的代表和化身。

31、简述“资本一般”或资本共性。

  【解析】资本往往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又不能把货币与资本等同起来,说货币就是资本。

只有当货币实现价值增殖,生了黄金的蛋,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说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

不过,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它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资本的生命也在于运动,资本一旦停止了运动,便成为一堆死东西,价值不能增殖,资本便不成其为资本,所以,资本的另一共性表现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

  【答案】

(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

  

(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

  (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四、论述题答案

 32、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及其主要途径。

  【解析】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该社会生产的目的。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其根本性质决定了它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只能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实现上述目的。

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一是单纯增加人力和设备,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少投入、多产出的方法,是发展生产力最主要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科技,以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贯重视和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目标。

  

(2)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总的说有两种:

一是多投入,多产出,它虽能增加生产,但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能增加人均收入;二是少投入,多产出,它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人均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