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716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虚词测试题.docx

文言虚词测试题

文言虚词测试题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顷之,烟炎张天。

《三国志》②真州逐之城门外。

《<指南录>后序》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又试之鸡。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我欲因之梦吴越。

⑧吾欲之南海,何如?

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

B.②⑤⑦/①③④/⑥⑧

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

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夫子欲之。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滕王阁序》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B.③⑤C.③⑧D.④⑦

3.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③⑤B.①②C.④⑤D.⑥⑦

4.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⑦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⑧会其怒,不敢献。

A.①⑥⑦⑧B.②③⑥⑧

C.①④⑤⑧D.③⑤⑦⑧

5.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耶?

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6.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楚之南有冥灵者。

B.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与例句的“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暮春者,春服既成。

8.下列句子中“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③吾翁即若翁。

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⑤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⑥若入前为寿。

⑦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A.①②⑥B.②③⑦C.④⑤D.⑦⑧

9.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④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⑧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和②意义、用法都相同B.③和④意义、用法都不同

C.⑤和⑦意义、用法都相同D.⑥和⑧意义同,用法不同

10.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⑩而母立于兹

A.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B.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C.①⑩/②④⑧/⑥⑨/③⑤/⑦

D.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11.下列句子中“若、乃、而”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今欲发之,乃能从我乎/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B.若水之归下也/家祭无忘告乃翁/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人而无知,与木何异

1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以刀劈狼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⑤余以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⑧属予作文以记之⑨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A.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13.下列对“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

⑥(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

B.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C.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

D.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14.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战于长勺。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⑤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⑥于是田忌进孙膑于威王。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⑧盘庚迁于殷。

A.②④/⑤⑦/①⑧/④/⑥

B.①③/⑤⑦/②⑥/④/⑧

C.①③/⑤⑦/②⑧/④/⑥

D.①④/⑤⑦/②⑥/④/⑧

15.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烈于猛火。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②③B.①④C.④⑤D.③⑥

16.下列句中“因”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A.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

C.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D.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1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②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

B、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②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

C、①敛资财以送其行。

②秦军解,因大破之

D、①以吾观之,必不久矣。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8.下列对“为”的意义或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

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⑥此可为知者道,难为外人言也。

⑦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9.与例句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

例句:

地震者何?

动地也。

A.景公谓子贡曰:

“先生何师?

”对曰:

“师仲尼。

”B.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

C.曰:

“夫子何哂由也?

”D.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20.下列句子“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童子何知?

躬逢盛饯(宴会)。

《滕王阁序》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

③孟尝君曰:

“客何好?

”日:

“客无好也。

”④孟子者何?

昭公夫人也。

⑤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

⑦原野何萧条!

白日忽西匿。

A.②④⑥B.①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⑦

21.下列句子中“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

B、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不者,皆且为所虏。

C、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D、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女悲泣且谢。

22.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为流矢所中。

④抚军不忘所自。

《促织》

⑤父去里所,复还。

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⑧今庆已死十年所。

(庆,阳庆,人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⑤⑦⑧D.③⑥⑦

2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近的一项是:

例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C.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

D.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24.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③岂人主(人君)之子孙则必不善(好)哉?

④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⑤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⑦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A.②和⑤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

B.④和⑥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

C.④和⑦词性相同,用法也相同。

D.①和③词性相同,用法却不同。

25.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②欲速则不达。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A.②③B.③④C.⑤⑥D.①⑥

26.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B、①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②且焉置土石?

C、①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D、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7.下列句子中的“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狐日:

“子无敢食我也!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④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⑤缚者曷为者也?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⑤⑥

28.下列各句中兼有解释原因的一组是: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

②麟者,仁兽也。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⑥小子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⑤⑥

29.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A.蹇叔之子与师。

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

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D.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30、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③唉!

竖子不足与谋。

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⑤

31、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A.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C.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32.对“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②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③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

④美哉乎,山河之固!

⑤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②④/①③/⑤⑥⑦B.①③⑥/②④⑤/⑦

C.①②⑦/③⑤⑥/④D.②④/③⑥/①⑤⑦

3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1)柔情似①水,佳期如②梦。

(2)为③其老,强忍,下取履。

(3)为④君翻作《琵琶行》。

(4)两情若⑤是久长时,又岂⑥在朝朝暮暮!

(5)不拘于⑦时,学于⑧余。

A.①和②词义词性都相同。

B.③和④词义词性都不同。

C.⑤和⑥词义词性都不同。

D.⑦和⑧词义词性都相同。

34.对句中加点词说明不正确的一组是:

(1)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

(2)同是被逼迫,君尔④妾亦然⑤。

(3)且焉⑥置土石?

(4)彼有人焉⑦,未可图也。

A.①和②同为动词,是,作为。

B.③为介词,何……为,即为何。

C.④和⑤同为指示代词,这样。

D.⑥和⑦同为兼词,意义不同。

35、下列加点词与“杂然相许”的“然”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困困焉。

④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⑤夫子莞尔而笑。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A.①②B.③⑤C.④⑦D.⑤⑥

参考答案

1、B(1烟火遮满天空。

炎:

同焰。

2在真州被赶出城外,差点儿(由于)走投无路而急死)

2、C(1季氏欲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人都不欲伐。

3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奚以...为:

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之:

到...去南:

南行,往南去;也有剪掉头发或闭门不出,又或装疯而不知逃到何处的,之,动词活用名词;4之,指示代词,这。

二虫,指蜩与学鸠。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7之,我。

3、A(1他们2它3其中4代我5其中的6那,那些,远指7表反问语气助词)

4、D(注意,它也属于第三人称代词)

5、C(例句,唉!

难道这是真的吗?

是做梦呢?

还是传送消息不确实呢?

其,表选择关系的疑问语气词。

A成语,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B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

比喻一发不可收拾。

其,表反问语气助词。

D如果这件事情成功的话,那就是您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如果这件事情不成功的话,我就用死来答谢您的恩情。

其,如果,表假设。

6、D(A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

ABC解释成“…的东西”,D表判断,不翻译。

7、B(放在后置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8、C(3、6解释成“你”,表对称。

解释成定语“你的”。

8解释成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9、D

10、A(1、10你,你母亲站在那。

2、4表并列,6表修饰,8、9表承接,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履,名词作动词,登上的意思。

六合,指代天下。

3、5表假设,7表转折)

11、A(A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刘邦俘虏。

现在想讨伐他,你们能跟从我吗?

(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

成语结草衔环。

B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和左右手、后背吗?

C孟子说:

“君子的遗风,(“泽”,影响,流风余韵。

)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

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

(“淑”,通“叔”,取,获益。

)”)

12、B(1认为。

2宋国人把他捉住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以,原因。

3用,4用,5在,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67因为,8用来,表目的。

9用)

13、D,都是介词。

(1任用,2原因,3凭借,4用,5按照,古代君子按照礼仪任用人,也按照礼仪辞退人。

6在)

14、C(13介词,在;57对,介词;28到,介词,作后补短语;4介词,向,介宾短语倒装;6给,介词,介宾短语是后补短语,没有倒装。

15、B,解释为介词。

“比”。

(2和,同;3从,介词5介词,被6介词,由于)

16、D(A由,经由。

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B因为C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以为,“以之为”。

焉,句末助词,无义。

D根据,介词。

17、A,因为(B1凭2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

C1来,连词,表目的。

2于是,连词D1依照,根据2依靠,凭借)

18、C(1动词,成,成为;2替,介词;3介词,因为。

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

4介词,为了。

5介词,被6,介词,被7如果,表假设。

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

8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19、B(例句,什么。

A谁B什么C为什么D多么,副词)

20、C(135代词,什么。

2哪里,表反问。

4谁6为什么7多么)

21、A,近,将近。

(B1暂且,2将要;C1又,2况且;D1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

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象浮云一样。

2表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22、B,124“所”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充当定语。

(3“为…所”结构,表被动58左右6…的原因,7用来…的方法)

23、B用来…的(A…的原因C…的原因D所以)

24、C,7如果

25、D(136假设关系,如果…就…2转折,反而)4如果,现在如果项羽他们来的话,恐怕你就不能留在关中了。

5是,表判断)

26、A(A是两个代词,都在动词后;C、①焉得并州快剪刀,焉,从哪里,兼词;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焉,同是,复制宾语,倒装标志。

我周朝向东迁移,依靠强大的晋和郑。

27、A(表判断的句子是145)

28、B(4道存在的地点,就是从师的好风尚存在的地点。

之,取消前后分句的独立性,结构助词)

29、B(例句用法是介词,和;A参与,动词;B和,介词;C给,替,介词;D句末语气词,通“欤”,解释“吗”。

30、A(14连词,和;2固定结构,为…与,与,吗;3介词,和;5动词,帮助。

31、D(例句,介词在,介宾结构作补语,不倒装。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A比B引介终点成分,介词,到,到达四面边境;C介词,在,介宾结构倒装,珠玉的光彩如果不在外面被看到,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看做珍宝;D介词,在,"受"是接受的意思,楚人出生在楚地,成长在楚地,说楚地的话,楚人不知道(没有意识到)自己自小接受了所在环境的教育和影响.)

32、B(136介词,1对,3比,6于,在;245疑问语气助词,7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3、D,介词,意思不同。

(12动词,像;34介词,因为,介词,为;56如果,连词,哪里,副词表反问;78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34、B(12动词,是;3固定句式,何…为,为,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45代词,这,这样;6兼词,在哪里;7兼词,“于之”在那里)

35、C(12356形容词词尾,2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4代词,这样;7动词,好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