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860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假实践报告.docx

《寒假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实践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寒假实践报告.docx

寒假实践报告

寒假实践报告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甘肃省会宁县基本教育状况的报告

一、基本状况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是对其最好的描述。

会宁县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为340毫米,而每年的蒸发量却高达达1800毫米,所以会宁的水资源奇缺。

会宁人民的生活用水主要以窖水为主,将每次的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生活,和其农业一样都是靠天吃饭、靠天饮水。

会宁县是历史文化名城。

会宁“地控三边,县局四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秦始皇、汉武帝、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曾到过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翰墨诗赋。

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

众所周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任弼时、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留下过光辉的足迹。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宣部确定的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会宁是绿色产业基地。

虽然会宁县降水缺乏,但是由于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没有污染,有着生产绿色产品的天然优势。

2006年,全县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100万亩,羊饲养量100多万只,种植杂粮35万亩,种植洋芋100万多亩;小杂粮、草畜、洋芋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引进成了三利、祁连雪、精王、博亚、陇华等3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03年,会宁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

会宁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是会宁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在会宁县很难看到河流,甚至连小水沟也很少,由于蒸发量大,所以雨水很难被储存。

庄稼的用水全靠降水,如果不下雨的话,庄稼可谓是颗粒无收,那么以种植庄稼为主要收入的农民们也就没有丝毫的收入。

子女上学的学费,还有家里的一些花费就没有着落,有些人家甚至吃不饱。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这并没有完全的解决问题,很多乡村的农民仍是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整个家庭全都系在老天爷的身上。

有很多的青年外出打工,希望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所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中,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长期见不到父母的情况,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虽然会宁县自然条件如此的恶劣,人民的生活也是如此的艰辛,但是会宁人民秉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不论是领导还是家长或是孩子,上下一心全力抓教育。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75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职业学校5所(其中民办2所),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49所,九年制学校9所,小学390所,教学点98个,幼儿园18所。

在校学生155792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9167人,职业学校学生4471人,初中学生49901人,小学生77577人,幼儿园(包括学前班)儿童4676人。

全县有教职工8365人,其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86人,农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83人,初中专任教师2585人,小学及幼儿专任教师3646人,另有代课教师833人。

各级各类学校占地面积424万平方米,生均27.2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64.8万平方米,生均4平方米。

会宁县是甘肃省有名的教育县,在甘肃省中总是名列前茅。

会宁民风淳朴,文风昌盛,自古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土壤。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会宁实际的教育发展路子,实现了教育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业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5万多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500多人,硕士学位者近3000多人,学士学位者近2万人。

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20万多名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为会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在全省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招生计划减少的激烈竞争下,全县本科上线人数、上线率,重点上线人数、上线率等指标均居全市前列;三本上线5151人,二本上线2100人;马泽强同学曾以711分高分荣膺全省理科状元。

会宁县的经济是落后的,但是教育确实优秀的。

会宁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形成了经济穷县与教育强县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的会宁教育现象,是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使然,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然,是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使然,尤其是会宁多年形成的“三苦两乐”精神,是会宁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会宁教育振兴的根本原因,是推动会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会宁教育三苦两乐

领导苦抓,体现在教育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明确认识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教育工作“三个纳入”、“三个优先”、“四个到位”,即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制度和执行政策时,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教育的投入,在落实干部职工的优惠政策时,优先考虑到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中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

全县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职责,积极推行乡、村包学龄儿童入学率,学校配合乡、村包巩固率,乡、村、校共同普及率,学校包就业率的“四包”制度和“两基”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并层层签订责任书,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具体指标到乡、到村、到校,责任到人,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是县政府制度出台了《会宁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教师队伍管理。

二是制定了《会宁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优先提供进修、函授等机会。

目前,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0%、92.3%和75.45%;三是不断充实教育队伍数量。

针对全县学龄人口高峰期的到来、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县城上克服财政投入不足等困难,加大教育补充力度,近三年来共补充中小学教师2500多名。

四是打破用人常规,出台引进高素质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紧缺学科的本科学历教师来会宁任教。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一是保证经费投入。

坚持“政府为主、社会为辅、财政支持、项目带动”的工作思路,通过国家投入、省市教育部门支持、县乡财政筹措、实施教育项目、干部职工捐资、向金融部门贷款、由承建单位垫付、社会力量援助等多种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2亿多元,先后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0多万平方米,全县校舍面积由42平方米增加到64.8万平方米,将增近2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保证教育质量、规模、效益相统一。

一是针对全县学校布局分散、布点多,整个教育结构头重脚轻、基础薄弱的状态,县上按照适当压缩高中、积极直辖市初中、大力充实小学的原则,调整了中小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先后撤并学校100多所,使乡中心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成龙配套,形成了“小学成面、初中成片、高中成点”和“一乡一所初级中学,一村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的布局。

二是改革和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把扫盲教育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有益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

全县现有公办职业学校5所,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会宁电子工业学校和会宁机电工业学校两所民办职业学校。

在此基础上,江苏如东职业技术学校、重庆万州工业学校等8所省内外职业技术学校均在我县招生,2007年全县中职、中专招生人数突破7000人,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招生比可达到1:

1。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县上筹资在县城新建会宁县高级职业中学,规划设立60个教学班,容纳3000名学生就读,项目建设将于今年上半年完工,秋季开学正式招生。

三是早在1985年,一、二中就剥离了初中部,集中精力办高中,1998年新建会宁四中,2003年新建会宁五中,两校规模都在30多个教学班,使高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

建立和健全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们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难得机遇,多方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2000多万元,建成“模式一”教学点81个,“模式二”小学441所,“模式三”初中45所,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接近全县农村中小学的100%,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会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长苦供,体现对尊师重教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对现代文明不懈追求。

会宁地处偏僻,基本的经济形态一直是以雨养农业为主,但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一直是世世代代老百姓谕人理家的规范,“一等人忠臣教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始终是普通家庭及其成员推崇的人生信条。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各个社会阶层对教育情有独钟,对读书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虽然家里的条件很艰苦,但是家长都表示只要升学允许孩子能够一直读下去,不论家里的情况怎样,就算是砸锅卖铁都会供孩子上学。

就像这次支教,本来趁着暑假期间,可以让孩子帮着家里做些事情,分担一下家长的负担,但是由于这是一次支教,虽然不可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却总可以为孩子在学习方面提供一些帮助,所以家长们好不吝惜的让出这十几天的时间,满心欢喜的迎接我们。

并为我们十几日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像我们住的帐篷中的被褥都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并且都是家中最好的、最干净的。

这种家长的苦供,大家之间的这种教育竞争局面的形成,使会宁的广大城乡出现了一种令人寻味的“攀比风”。

平时,学生们谈论最多的,不是谁的父母官大钱多,而是哪个学校教风好、学风好、校风好,哪个学生的学习好;教育谈论最多的,不是哪个学校创收多少,而是哪个教师的教学成绩好,哪个教师有忘我的工作精神;社会上人们的谈论话题,并非谁家的物质条件如何,最大的羡慕是谁家的孩子品学兼优,谁家出了几个大学生、有几个硕士、博士。

家访时,虽然由于缺少水有些家中的灰尘很大,但是墙壁上的奖状总是那么的干净整齐。

对别人的羡慕就是自己的向往和追求,追求自然又进一步促成了竞争。

这种竞争是注入教育内部的最能发挥作用的无形动力,是一种促使教育发展的催化剂。

社会苦帮,体现全社会和谐互助,促进教育公平的人文精神。

会宁教育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善行义举,支撑这种善行义举的思想动力,是以和谐互助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从城镇到农村,不论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人都把孩子上学读书当作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来对待。

各级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师生、学生家长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办教育,是会宁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资源,深厚的文化背景与良好的教育土壤,使会宁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是会宁教育模式,会宁教育现象,会宁教育精神所在,是会宁教育的根本优势所在,也是会宁教育的显著特色。

多少年来,在外地工作的会宁籍有识之士,牵线拱桥,捐资捐物,兴学重教,反哺家乡;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慷慨解囊,为会宁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近5年,全县共多渠道争取救助资金4500多万元,救助贫困学生20多万人次;海内外有关企业、团体和个人援助2400多万元,建成希望小学70多所。

所有这些关怀和厚爱,都成为会宁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乐教,体现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会宁的教育质量和高考的优异,与一大批各级各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教师密切相关。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教师会宁的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事业,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反复探索,乐在其中,形成了求真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会宁的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门科学,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严谨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会宁的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门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教学有规、教无定法、广采百家,自成一格”的科学方法。

一是教师们严格根据县上制定的《会宁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会宁县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学校学科考古组工作条例》等教学管理和教研工作职责制度,加强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全县先后邀请百名全国各地特级教师、中小学校长来讲课、讲学,派出一大批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到教研教改先进省区和学校考察学习。

各乡和学校定期组织参观、交流等教研活动、先后在全县总结、推广了二十余种适合会宁情况的、具有人个人或学校特色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法。

三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寻找贫困地区发展和改革小学教育的路子,为最终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四是根据《会宁县城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育人目标。

2003年,全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启动实施,2005年秋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改实验工和。

学生乐学,体现会宁学子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

会宁的学生深知生活的艰辛,十分珍惜难得的求学机会,良好的教育土壤,父辈的言传身教,社会的熏陶感染和学校的长期培养,使敏而好学、奋发进取、积极向上成为会宁学生与生俱来的先天品质和后天形成的普遍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会宁的学生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一茬接一茬,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支教的后川小学,学生们每天早上六点多就来到学校,这不是学校的硬性规定,而是学生们的自发行为,虽然有很多同学的家离得很远,有的甚至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不论寒暑天天如此。

上课时,学生们毫不胆怯,积极举手发言,秩序井然。

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及时的提问,直到将问题弄懂为止,并且他们的问题并不只限于书本的知识,只要是心中有疑问就一定会将它弄明白,像在我们上课的第一天时,他们就对汶川大地震的原因非常的好奇,迫不及待的想将它搞明白。

除此之外,他们的作业都非常的认真,作业本都很整洁,字迹都很工整,学习的态度非常认真,对他们而言学习是他们最大的爱好。

并且他们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后川小学这两年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已经连续两年名列全乡第一,就在去年的六年级会考中,学校还取得了全县第三的好成绩。

一个乡村学校,有如此的骄人的成绩,不能不说同学们和老师们都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努力。

而且在奥运即将来临之际,同学们对奥运的期盼也是很浓烈的,虽然他们有的从没走出过大山,没有见过真正的体育馆,没有亲眼见过足球比赛是怎样的……但是他们仍是非常的好学,不断的从力所能及的资料书本中寻找,他们对奥运的到来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样期待某一天自己也可以参加到奥运会中。

他们的梦想丰富多彩,有的希望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有的想做教书育人的老师,有的则想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警察……他们都是怀着梦想的雄鹰,揣着各自的梦想准备着冲上云霄!

同学们不但在学习上积极进取,而且在生活上还是父母亲的好帮手,非常的懂事,在很所方面,我们都自叹不如!

三、会宁教育现象的背后原因

会宁教育不断从辉煌走向辉煌,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三苦”精神和“两乐”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把艰苦奋斗精神与教学乐趣有机结合起来,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是会宁教育最丰富的内涵,也是会宁教育最宝贵的经验。

分析会宁教育“三苦两乐”精神和“会宁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和现实动力。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是环境的产物,艰苦的生存条件,祖祖辈辈与大自然的抗争,造就了会宁人坚韧朴实、敢于向自然和命运挑战的性格。

同时,“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红军会师精神,是历史留给会宁人民的一笔极其宝贵精神财富。

会宁人民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红军会师精神,融入内心世界,转化为动力。

正是这种动力,使会宁人把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产生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了薄弱的经济基础支撑庞大的教育上层建筑的会宁教育现象。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会宁几千年来耕读传家,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积淀。

据甘肃地方志记载:

“会宁民风淳朴、文风昌盛,崇文修德,儒士辈出”。

历代科考居甘肃首位,仅明清两代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人。

光绪32年,甘肃首批5名赴日留学生中,有2名是会宁人。

农民家庭中堂上悬挂的字画、大门上张贴的对联、、百姓当中流传的民谣,集中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烙印,折射出普通老百姓读书唯上的信仰。

这种文化积淀,植根于所有人的内心深处,使追求教育始终成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主流。

到今天,“状元村”、“状元户”比比皆是,甚至目不识丁的农民家庭也出现了“双博士”、“三博士”。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会宁人内心深处还有人类自强图存、追求发展的原始渴望,可以概括为“穷则思变”,实质是对美好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向往和追求的唯一希望在子女身上,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读书和考学。

所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不二法则,千万个不同家庭演绎着千辛万苦供子女上学的相同故事。

四、会宁教育存在的问题

客观的审视和评价会宁教育:

一方面,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高考状元县”,教育成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另一方面,会宁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办学思路,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教育规模、师资队伍、学校布局、教育结构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会宁是教育名县,但经济发展落后,其原因是相对于基础教育、相对于高考出人才,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全民素质有差距,创业意识、创新意识不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超前安排教育经费,举债办教育,基础教育欠帐较大。

全县基础教育累计负债7031万元,相当于全县5年的县级财政收,短期内难以偿还。

政府秉着不论在怎么穷也不能穷教育,再怎么少也不能少教师们工资理念,不惜举债为教师们发工资。

并且学校的危房面积大,排危任务十分艰巨。

尤其是各个乡村的学校,并且有一些还在这次的“汶川大地震”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像我们支教的后川小学就由于地震的影响,六年级的教室出现了一条不浅的裂缝,对学生的安全问题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全县中小学仍存在近6.6万多平方米的危房,其中D级危房5.8万平方米,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近9.85%,迫切需要改造。

由于会宁县千沟万壑的地理事实,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原本直线不到500米的距离,在沟沟壑壑的阻隔之下,竟要绕道达一小时之久。

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布局分散,调整工作急需加强,目前尚有100多个教学点无法撤并。

高中教育规模偏小,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一是高中教育规模严重偏小,还有三分之二的初中毕业生无法按时升入高中学校就读。

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还不能适应会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

一是数量不足,按现行编制标准核算,全县尚缺1000多名。

在后川小学全部教师也只有7名,并且教师的调动也很大。

由于条件的艰苦,所以很多年轻的老师一般都不会往这边留,留下的大多是年纪较大的老师,但是正是由于这样,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教学内容、方式都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

在这不断发展的以知识竞赛为主的社会中,对学生而言无非是巨大的损失。

二是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偏低。

目前,全县尚有833名县聘及临时代课教师每月仅享受200元到420元的生活费;67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每月仅享受200元至360元的生活费。

所谓代课教师,就是前些年我国农村师资欠缺而又没有正式国家编制的条件下,通过乡聘或村聘走上教师岗位的那部分人。

由于时代的变迁,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农村师资逐年得到改善,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师资,国家提出了取消代课教师的政策。

但是招聘的大学生补充师资未必比这些代课老师好。

像在后川小学就有一位代课老师,他现在有教师资格证,有大专文凭,有普通话等级证书,他的教学论文蹭多次荣获县、市级奖励,其中还荣获过国家级三等奖,这难道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吗?

但是他却享受不到正式教师的待遇,正式教师的工资每月超过2000元,然而她每月的工资却只有正式工资的十分之一——200元多一点,10倍的悬殊!

平日在岗位上尽心尽责的他,在生活上却是极其艰辛的,几乎与村里的低收入群体无异,有的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每年至少可以有4000元的收入,但是我们的代课老师们的收入都无法与之相比,甚至在家务农的农民,年成好的话,收入都会在3000元左右,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事实!

各级各学校实验教学设备及音、体、美器材短缺。

全县高中实验仪器陈旧且数量不足,尤其是现代化的实验学校设备奇缺,无法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初中、小学的实验教学设备和音、体、美器材严重短缺,一部分村级学校近乎空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像后川小学,音乐教学器材只有唯一的一架脚踏风琴,体育器材只有简陋的一张乒乓球桌和一个篮球架,美术器材几乎为零,办学条件属于乡中下水平,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们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学的改革。

农村贫困面大,高中学生和考入大学的学生上学困难。

目前全县高中在校学生20000多人,2007年考入大学的约5000人左右,这些学生中80%的家庭贫困,大多数家长正在为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发愁。

在我们支教期间走访的学生家庭中,有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以家长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家里种的庄稼主要以自给为主,但是由于知识水平的不高,所以一年的纯收入是少之又少的,再加上有很多的家庭中父母或者是祖辈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这无疑又是对家庭的一个重大的打击。

像我们走访的第一个家庭,过的简直就是非人的生活,父亲患有脑血栓,卧病达七年之久,家里有四个小孩子都要上学,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卖粮食,卖牲口,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两个电灯泡,如此贫困的家庭该怎么来面对那些昂贵的学费负担。

也有很多的家庭双亲都在家,那么他们的生活来源就是田中种的庄稼,但是由于先天恶劣的自然条件,可以说庄稼完全是靠天养的,如果老天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的收入就几乎为零,这样不要说是学费的问题,就连吃饱都成为了一大难事!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只能种土豆等几种单一的庄稼,由于大家种的都差不多,所以即使天工作美,年成很好的话,由于数量太多,也不会有很高的市场价格!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的家庭基本上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子女,子女的过多也是负担重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最大的已经结婚生子,但还有未上学的姊妹。

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是免掉的,但是少量的作业本和练习册的费用对不少家庭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更别说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甚至大学了。

一个家庭多个孩子,不仅要吃穿,而且还要上学,这对父母来说是多么重的担子啊!

所以家庭的贫困也就造成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不能上高中或者大学,早早的进入社会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

目前会宁教育面临的问题,从大方面而言,既有对教育资源如何利用的问题,也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具体来说,既有教师资源的拓展和师资质量的提高问题,也有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问题。

虽然领导苦抓,但是很多客观条件不易得到改善,就像全县基础教育的负债问题等等;虽然家长苦供,但是家庭的困难也是很难得到改变的;虽然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